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初心照亮未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2021-11-07 22:44:50读后感
未来是汉语词汇,拼音是wèilái,意思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未来

未来是汉语词汇,拼音是wèi lái,意思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未来时间,它是一个时刻,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相对而言,明天只是未来的一部分,下一秒也是。是一个时间概念,相对于过去和现在。任何事物都有未来。对未,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心照亮未来读后感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初心照亮未来读后感4篇

【篇一】初心照亮未来读后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读后感

  温暖的人,是尊重别人的看法,寻找别人的优点,体察别人的需要,把别人放在心上。

  仔细想想你身边那些暖暖的人吧,他们很宽厚,很真诚。

  他们真心的热爱这个世界,真心的欣赏其他人类,真心去发现万事万物的美好。

  他们懂得悲悯,懂得体谅,懂得换位思考。

  如果说道德的本质是心中有他人,温暖的本质也一样,是心怀万物。

  一个温暖的普通人,会流泪,会快乐,会感悟,会固执,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能承受。

  快乐并懂得如何快乐,尽力做到。

  偶尔任性,却不犀利。

  偶尔敏感,却不神经质。

  努力工作,精雕细琢。

  心存感激,也能面对现实。

  人生,一半梦想,一半现实。

  我喜欢现在的自己,褪尽曾经的幼稚;我更喜欢明天的自己,会比今天更努力。

  美好的日子是快乐,阴暗的日子是经验;没有遗憾,只是沉淀。

  我愿能朝着太阳生长,沉淀后做一个温暖的人。

  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信仰,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薄,宠辱不惊,淡定安逸,心静如水。

  不忘初心,不卑不亢,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读后感【篇二】

  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初识此书,是在培训时某位同窗的书桌旁偶然瞥见,亦未留心详读。

  年华流转,从事法官工作后,记忆里荒芜已久的黯淡信念缱绻成结,那曾经珍藏的心结也被琐屑的事由寸寸分解,片片凋落。

  只是偶然,脑海中又浮出此书轮廓。

  回首细细品读,指尖划过一页页和墨香,灵魂竟似阵阵拷问与觉醒,贫乏困顿间恍有望梅解渴之感。

  这是一本安静的书,台湾女作家凌茜的一部作品。

  所述的一切终也不过是凌茜在生活点点滴滴之余的心灵感悟和内心留白,文字清澈而明净、优雅而细腻。

  书名亦源自佛家《华严经》箴言,意思是不要忘记最初时人的本心,即人之初与生俱来的善良、宽容与博爱。

  在今天,与书写历史一样困难的,是怎样书写平常。

【篇二】初心照亮未来读后感

《初心》读后感

拿到《初心》这本书后,我花了三天的时间细细阅读。我很赞同作者所说的话,初心是一切美好的本愿,守得本愿,方得美好。作者用很简单的话语讲述了各种关于人生历程,关于当今社会现下的风气,昭示社会的种种腐败,甚至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这世间本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也有很多人拥有着一颗浮躁的心。这颗浮躁的心,在看到别人身上的风光时,蠢蠢欲动。在把持不住自己内心的欲望与野心时,人本身的一种初心,开始偏离轨道。人心的欲望也分很多种,什么样的欲望导致什么样的人心,发生怎样的病变。比如人的情欲,人都有七情六欲,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同学情,战友情等,本身都是良性的。但任何感情一旦超过了正常尺度,就会发展变异成一种过度的情欲,而这情欲会成为心灵的洪水,总有一天会泛滥成灾。把这感情从自我的欲望里延伸,就成为私情,私情总是在满足自我的需求,最容易庸俗化,实用化,畸形化,也最容易使人动用公权力,动用不法手段,来满足,来实现。这就堕入了公权私用的罪恶。这种情欲,逐渐偏离了人本身的初心。当一个人的欲望与野心逐渐扭曲,那么他余生走的这条路,便是一条不归的路。如今社会上很多贪官,因为贪权贪欲贪财,把不住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做官的初衷。这种,便是欲望与野心已经被扭曲的人。欲望与野心逐渐膨胀,他已经忘记了来时的路,走上了一条岔路。这条岔路,是致命的。拥抱着功利,远离着良知,追逐着不该承载过多的欲望与野心。给了前半生的奢靡,后半生在牢狱中凄凉度过。承载过多的欲望与野心,是会让自己付出代价的。人生风险的种类也是花样百出,你纵有八斗才智,也不可能完全规避和化解。但人生风险的源头,是有规律可循的,无非就是人心的贪婪,邪恶和堕落。人心的正邪决定着人生的安全与否。所以,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管好自己的心,也就赢得了一大半人生安全。风险永远在路上,但自己要永远谨记着安全。人活着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但首先要建立一个有价值的内心,遵从有价值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有价值。就像作者说的,初心即自然,自俭,自致,自由,自厉,自强,自重。真诚对待生养我们的千山万水,心气平凡,保持勤俭,质朴的传统中国人的本真,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的职业本分,自食其力,并努力惠及他人,不越轨,他人给宽余,任何事都要有个度,稳健才能走万步,敬畏使得万年船。不管走的再久,再远,也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更不要忘记为何出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一切美好的本愿。愿所有人,不要辜负自己美好的本愿。岁月静好,坚守初心。

【篇三】初心照亮未来读后感

童心照亮诗人的征程

论徐志摩及其诗文创作

摘 要: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洒脱不羁,追求浪漫的诗人,他为了实现自己单纯的信仰而一生飞翔,他英年早逝却流芳百世,他就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江南才子徐志摩。他以旷古的爱情和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感情浪漫曲折,追求一种唯美的爱情。他的诗歌飘逸洒脱,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情。从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身上那特有的童心,也是这颗童心让他的生活、爱情、理想和诗歌都有了梦一样的色彩,本文将从童心入手分析徐志摩及其诗文创作。

关键词:徐志摩;童心;自然;爱情;诗情

徐志摩,被茅盾称为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诗人,他才华横溢,作诗天马行空,性情温和,所到处人们便被其吸引,像一块大引力磁石。他年仅35岁就遇空难一去不复返。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在文坛不过十年却为世人留下许多难以磨灭的瑰丽果实。他共出过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三部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和他的这些诗文都洋溢着一种性灵之美,这性灵之美与其未泯的童心有很大的关系。

一、童年赋予徐志摩一颗童真的心

徐志摩1897年出生在硖石一个家底殷实的家庭,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土人情滋养了天资聪慧好动好玩的小志摩的童心。

(一)自然环境对其童心的影响

硖石是一个“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水乡闹市,曾经传出“水市出天子”的童谣,是一个人杰地灵,山川秀美的好地方。小志摩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童心当然是洁白无暇的了,这样的环境陶冶了他爱思爱动爱玩的童心。塾师手中长长的戒尺也没有收拢他的活泼与野性,即使在上了初中之后这种天性也没有改变。有时候放一只纸鸢,捕捉四面的清风流云;有时候跃上山巅,仰天长啸;有时候在草坪上活蹦乱跳;有时候盘上仙台,幻想有神仙从云端飘来。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是每个人的童年又是不一样的,童年纯真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给徐志摩幼小的心灵涂上了梦幻般的色彩。后来徐志摩在《自剖》中说:“我是一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跟着跳荡。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车窗外驰骋过的田野山水。星光的闪动,草叶上露珠的颤动,花须在微风中的摇动,雷雨时天空的变动,大海中波涛的汹涌,都是触动我感性的情景,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1】

(二)人文环境对其童心的影响

海宁是典型的江南之乡,在文化圈上属于吴越文化圈,在这个历来以自由放达,浪漫洒脱,风流儒雅,飘逸灵动为特征的文化圈中,文人多为清流美士,他们作诗信马由缰,抒发性灵。幼年的徐志摩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故乡的这些文化因子深深的注入他的血液里,让他的童心多了几分率真。14岁的徐志摩在《府中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夜闻雨声乃大恨,何老天之无情若是。盖自礼拜六,无日不旭日当空,逢礼拜日而反雨,是非余一人以为恨,凡为学生者,无不引以为怅。晨起盥洗既毕与燕孙、叔薇等作曹操戏。”【2】从这篇日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徐志摩的率真与纯真,礼拜一到礼拜六都是旭日当空,礼拜日本来是玩的好机会,老天偏偏要下雨,礼拜六中夜听到窗外雨声,徐志摩便引以为“大恨”,恨恨地说“何老天之无情若是”,少年气盛,玩耍的天性在这篇日记中暴露无遗,而他的这种信马由缰的的独抒性灵的表达情感方式无不和家乡的人文环境有关,无不和他那颗童真之心有关。

李贽在《童心说》中有言:“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3】在徐志摩的童年来看,“童心”可以直接理解为童子之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的纯真自然的性情,少年徐志摩在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养成一颗纯真的童心,这颗童心天真纯朴,敏于感受,性情率真。虽然人都会长大,有一部分人的童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泯灭,但是徐志摩却在其一生中都保持着儿童般纯净的感觉和童贞的幻想,一直坚持按照自己愿望建构自己的现实生活。

二、康桥舒张了徐志摩的童心

童心,意味着人性的回归和向自然的返璞归真,有童心的人常常会把自然物人格化,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中写道:“在描写一座山岭时,往往把它说成是温和可爱的或狰狞可怕的,即使在描述一条搭在椅背上的毛巾时,也把它说成是苦恼的悲哀的或者劳累不堪的”。徐志摩的童心就体现在他是一个自然的的崇拜者,在他的感官和知觉里,自然界的事物被赋予了人的感情,他对大自然怀有一中难以言说的情感,他认为人的灵魂与大自然在共生中走向永恒,徐志摩对大自然的这份情感集中体现在他对康桥的依恋上。

康桥是诗人魂牵梦绕的圣地,他甚至认为是康桥给了他性灵,他曾经在《吸烟与文化》中说:“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的给我胚胎的。”【4】在康桥,他悠闲自在地徜徉在康河边,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他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的美景,在他的童心环绕的眼眸里,康桥被赋予了美的色彩。因此他认为现实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得困窘,最美的办法就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归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恢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徐志摩的童心在这里像花儿得到的了充足的水分一样疯狂的滋长,并且开始疯狂的写诗。他曾经说:“十年前,我吹着一阵奇异的风,也许是照着生命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分行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地潜入我的气质。”他对大自然的这份热爱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色彩,也给他的诗文创作带来了动力,他曾满怀深情地说:“你(康桥)是我难得的知己,赖你和你宁静的环境和圣洁的光阴,我的心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生沐日月光辉,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5】是童心赋予徐志摩对大自然的深情,对康桥的依恋,而这份深情和依恋又深化了徐志摩的童心。

在《再别康桥》中,几乎全部是自然景物的歌吟,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轻荇……诗人的笔下,大自然的意象是富有生命情感的,在诗中被诗人性灵化,人格化。诗人先以人喻物,把“金柳”比喻为柔情温婉的新娘,再以物喻人,“我”甘愿化为康河柔波的一条水草。在这样一个物我相融,自然与人调谐的优美的境界里,抒发了诗人对康河深情的眷恋,对一种自然美、性灵美的纯美理想的执着向往之情。明显地表现了浪漫主义诗人“自然崇拜”思想。诗人描绘下的榆荫下的一潭,完全是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的似梦非梦的意境,是他魂牵梦绕,心神迷醉的诗意王国。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星光与波光交汇的背景里改用奔放热烈的抒情旋律,将忆梦之情推至高潮。在这里,童心使诗人更容易亲近自然,领悟自然的真实生命,从而赋予自然以性灵。童心和自然同质同构,纯真的童心栖居于纯净的自然环境中,纯净的环境衬托着纯净的童心,这样就形成了以纯净的环境为表,以纯真的童心为里,表里相谐,物我交融,人与自然,童心与自然交相映辉的审美意境。

童心让徐志摩认为大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他极力的主张孩童般的皈依融汇自然。他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婴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6】“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是我们不幸的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乐吗?能生存吗?”【7】诗人的童心与自然高度融合之后幻化出含蕴丰美又言难穷尽的性灵之美。

三、对理想的追求升华了徐志摩的童心

拥有童心的人勇于追求个性,追求自由,执着于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世界。卓别林曾说:“如果这个世界不和我相处,那就必须改变这个世界” 。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指出: “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李贽曰:“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徐志摩亲身经历了欧风美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人性异化深有体会,他崇拜华兹华斯、罗素、泰戈尔等反物质主义者,受他们的影响,徐志摩也将童心视为性灵所在而大加赞赏,并且将童心留驻心间,勇敢的抗拒着世俗的枷锁,保持着自己率真自然的人性。他的一生也是按照自己最初一念之本心,率性地追求理想的实践的一生。他追求的理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徐志摩曾经在给老师梁启超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8】

天性桀骜不驯的徐志摩对和张幼仪的那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很不满意,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叛逆的种子,经历了几年欧美文化的浸染,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封建礼教的本质,加之遇上心仪女子林徽因,更加坚定了他向中国传统道德责难的决心。他觉得传统道德,腐朽的忠孝节义只能扼杀一个人的灵魂和人格。人的高贵在与懂得爱,有自由的意志和人格,懂得追求。他要效仿浪漫诗人拜伦、雪莱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自己的,去追求那个由爱、美、自由幻化而成的灵魂的伴侣,那个美丽典雅的倩影,为了按照自己的设想规划并实现自己理想的爱,他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作为一个有妇之夫他与美丽纤细的才女林徽因相爱,为此他不惜与大方精明能干的张幼仪离婚。是他的童心促使他走出封建婚姻的堡垒,追求自己最纯真的爱恋。但是他天真的童心并没有让其得到理想的爱情——灵魂的伴侣,挣脱了捆绑,他却发现林徽因不辞而别,此时的他早已深深陷进爱潭不能自拔,无奈的他只好回国继续追求,回国后却发现林徽因正与梁思成恋爱,他一时真的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真的无法相信自己抛弃了婚姻,抛弃了名誉,抛弃了学位,克服了重重阻碍,苦苦追求的人生唯一灵魂伴侣,用自己的灵魂之精髓凝成的理想之珠,竟会撇下自己独自而去,去做自己最敬爱的老师的未来的儿媳妇!这难道真的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绝望了,像一个被别人抢了心爱玩具的小孩子一样,伤心至极!在这场爱情游戏中,单纯童真的徐志摩因为其毫无顾忌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而失败了。

虽然后来他为了和陆小曼结婚也是在其未泯的童心的驱使下成功了,但是他们的婚姻并不美满,婚后的陆小曼生活奢靡挥霍无度致使徐志摩不得不找好几份工作来维持婚姻生活,生活的压力让徐志摩感觉到恋爱胜利后的幸福感没有了,他感受到灵性的泯灭,堕落的危机,最终也因此而云游一去不复返。

徐志摩一直是按照自己最初一念之本心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梁实秋曾经说:“把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寄托在爱、自由、美的追求上,而爱、自由、美又是一个美艳的女子做象征,无论如何是及不妥当的一种人生观。”【9】徐志摩单纯的信仰,换个说法就是浪漫理想的爱,童真的心,这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爱永远处于可望不可及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状态,永远被视为一种高贵圣洁典雅虚无缥缈的东西,一般与实际相结合,真的与这样一位心爱的女子结合,幻想立刻破灭,原来的爱变成了恨,原来的自由变成了束缚,于是从头再开始追求心目中的爱、自由、美,以至于死。徐志摩正是由于其童心所趋,在其单纯的人生信仰的指导下,一再的追求理想的爱情。

(二)对理想政治信仰的追求

徐志摩的童心还体现在对理想政治信仰的追求上,当年他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的爱国热情赴美留学,立志要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虽然后来他没有从政,但是作为一个有为青年,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受西方资产阶级浸染的他,追求一个进步民主开放的国家,回国后他对这一政治信仰的追求正是他童心的体现,在《婴儿》里那位躺在产床上的受罪的母亲分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阵痛的惨酷理她“知道这苦痛的婴儿要出世的时候,是种子在泥土里爆裂成美丽生命的消息”,因此“他忍耐着,抵抗着,奋斗着……”盼望“最锐利,最沉酣的痛感逼成了最锐利最沉酣的快感。”徐志摩坚信痛苦必将过去,期待一个伟大事实的出现,守候一个馨香婴儿的出世。在1924年军阀混战的时候,诗人期待自己的理想能够在苦痛中实现,他没有政治家的权势,没有演讲家的豪情,只凭借着一颗真诚的心苦苦追求,哪怕是死,也要寻找光明,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徐志摩显得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尽管骑得是一匹瞎马,尽管前面是绵绵黑夜,追求者也勇于黑夜里加鞭,直至倒下,这时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这些充满理想和热情,标举性灵的诗句,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洋溢着灵性之美,这种对于政治理想的单纯的信仰,正是因为诗人怀揣一颗童心,而不像世俗的人们在现实中向理想信仰妥协。

四、徐志摩洋溢着童心之美的诗情

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长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10】自古以来诗人多重情,徐志摩也是重情之人,不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不论是对信念的执着,还是对青年人的热切期盼,他都用流畅清新飘逸的诗文记录下自己的情感历程,也让读者从他的诗行里感受它那颗炽热的童心。

徐志摩说自己是个“自然的婴儿,误入人间险峻的围城”,“青草里满泛我活泼的童心”。【11】在《乡村的音籁》中抒发的更具诗意:“回复我淳朴美丽的童心,像山谷里的冷泉一勺,像晓风里的白头乳鹊,像池畔的草花,自然的鲜明。”【12】苍茫中“解化”的伟大,在一切纤维的深处,展开了婴儿的微笑!他把“解化”与 “婴儿的微笑”相提并论,将童心认作生命的良药。

徐志摩的诗是从生命深处迸发出来的充满性灵之美的诗,每一首诗,每一句诗都是其“童心”的翻版,他自己曾经这样说过:“我要的筋骨里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生命力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13】徐志摩强调的性灵实际上就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真情实感,一种内在的情性。正是这种坦荡率真的情感,使他的诗歌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水”般的童心美。

《雪花的快乐》中雪花在半空中“蹁跹的”“潇洒”“娟娟的飞舞”,那“冷寂”“凄清”“惆怅”的情趣遇着快乐的精灵全然无关,“她”另有一种追求,另有一个“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直奔那清幽的住处”会见“花园”里的“她”,盈盈的粘住“她”贴近“她”,直到融入她柔波似的心胸。这里雪花的精灵,诗人的精魂,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都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纯真的诗情。孩子般的想象,孩子般的真情毕露,使诗情飘逸潇洒,飞动欢欣感人至真,只有这雪花般自由自在的在半空里追求爱的快乐才使人如此醉心!徐志摩的这种单纯天真的心态,具有最持久的生命力。

《我不知道风在往哪个方向吹》这首后期的诗作也摇荡出诗人的童真的诗情,一方面呈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政治,人生似梦似幻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让读者感觉到诗是从诗人心里飘出来的一首摇篮曲。尽管他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理想被残酷现实压垮后的怀疑、彷徨与迷茫,但是这并不能磨灭他那曾经绚烂开放的信仰之花和维护它绚烂的童心,唯有他这种来自性灵深处的真情表白才更感人。

徐志摩的诗文飘逸灵动,给人不胜娇羞的感觉,清新优美,神思飘逸。但是有一部分作品被认为是情感笔调过滥,失之节制,我认为不管是飘逸灵动的像《再别康桥》之类的诗,还是被认为是轻浮的像《别拧我,疼》之类的诗都是诗人那颗童心使然,都是来自他性灵深处留给世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纵观徐志摩的一生和他的诗文创作,总洋溢着一种让人喜欢的孩子般纯净的浪漫的气息,这正是其人其诗让人喜欢的地方,朱自清曾把徐志摩这种童心气质称作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这道水永远保持着童心的纯真、自然。

五、结语

徐志摩是一位集传奇,才华,多情于一身的人,这么多才多资的人一般是飘逸放纵的人,但是透过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文我们总能感觉到那颗鲜活的童心在跳动,虽然他已成为一位历史人物,但是我们总感觉到他与老没有关系,正如法国作家保罗·艾吕雅所说:“诗人应该是一个婴儿,即使他已经白发苍苍,血管硬化。”徐志摩给我们的感觉是老睁着那他双孩童般的纯净的眼睛张望着这个世界。虽然他云游已经八十多年了,但是对于他和他的诗文创作的研究从未断过。我觉的从作家的人生和创作心理来研究文学创作对我们现在不论是诗文创作还是诗文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

注 释

【1】【4】【5】【8】【9】王青峰等.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徐志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176,10,116,23,35

【2】虞坤林.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9

【3】【10】李贽.李贽文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6】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M].商务印书馆,1992

【7】徐志摩.我是一个无依无伴的小孩[M].商务印书馆,1992

【11】【12】徐志摩.徐志摩全集第一卷[M].南宁:广西出版社,1999,405,38

【13】来凤仪.徐志摩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245

参考文献

韩石山.徐志摩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王青峰等.速度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徐志摩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

蓝棣之,解志熙.远去的背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朴安诛.徐志摩文学观的形成背景[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赵希方.徐志摩思想新论[J]安徽师大学报,1989

陈婉娴.婚恋心路历程的艺术勾勒——我看徐志摩爱情诗创作[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

刘增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篇四】初心照亮未来读后感

读《美德照亮人生》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美德照亮人生》的书,而我,看了《美德照亮人生》书后,深刻的认识到,美德,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啊,其中有几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待他如上宾。重耳也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交谈中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那我一定努力跟贵国交好。但是万一两国发生了战争,那么在两军相遇的时候,为了报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如果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若干年后,重耳真的回到了国内,成了晋国的王。这就是史称的晋文公。后来晋国果然和楚国交战,于是,晋文公下令军队向后一口气退了30里;发现楚军朝前移动,就又退了30里;见楚军仍然紧追不舍,就再退了30里。他们总共退了三舍,退到城濮,驻扎下来。这就是历史上的退避三舍。正因为这样的退避三舍晋文公躲避了楚军的锋芒最后将其击败,成就了他的霸业。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叫做退避三舍。晋文公讲诚信,答应别人的就会做到。不仅做了诚信的人,还成就了霸业,这就是美德的力量,美德照亮了晋王的人生。

首先,对于每个人来说,美德是过有意义生活的基本要求。美德不仅照亮自己的生活,也让人间社会更明朗。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完全脱离社会而离群索居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在社会比较之中我们才能区分好坏善恶,生活才有了意义;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得以维持就要求人们道德自律,因而美德是须臾不可缺少的。

其次,美德是平凡。美德并不只是存在于轰轰烈烈的事业中,也不只是存在于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身上,美德同样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普通大众看似平凡的言行之中。美德就来自于我们,美德就存在于我们中间。从父母长辈对我们的悉心照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德之光会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越走越宽广。美德是一种力量,这力量促进人的发展。美德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源,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奉献和创造。人对社会有多大贡献,他就实现了多大的人生价值。当你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时,人民对你的纪念和赞美,也成就了你至高的人生价值。

让美德的光辉照亮我们成长的道路吧!有了美德,人生就有了意义;实践美德,人生就有了价值。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创造自己的美德生活,做好自己。

推荐访问:初心 读后感 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