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范文六篇

2021-12-29 14:00:23读后感
国发隶属国发产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选择。中国发展

国发隶属国发产融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6篇

第1篇: 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摘要:阅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对渐渐开始对中国的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们点燃了我对哲学的好奇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反省。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关键词: 阴阳六术 道家三阶段 哲学精神

正文:

哲学,在我一个学理科的人的思想里就是一堆大道理的集合。

1. 阴阳家的六种术数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分别论述了《汉书·艺文志》中方土的术数的六大类,即:天文、历谱、五行、著龟、杂占和形法。

第一种是天文。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第二种是历谱。《汉书·艺文志》中说:“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获节。会日月无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第三种是五行。《汉书·艺文志》中说:“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第四种是著龟。这是中国古代占卜用的主要两种方法。后以种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龟甲或者兽骨上钻凿一个圆形的凹缺,然后用火烧灼。围绕着钻凿的地方会出现裂纹,根据这些裂纹据说可以知道所问事情的吉凶。第五种杂占和第六种形法。形法包括相术以及后来的叫做“风水”的方术。风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产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须安排的与自然力即风水协调一致。

虽然术数本身就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本身就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以积极地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2. 道家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道家哲学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以及代表人物。道家第一阶段发展的代表人物是杨朱,道家的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老子,第三阶段是庄子。

到多数人在被问到大家的道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谁时大都会回答说是老子和庄子。但是,其实早在庄子和老子之前,道家便已经发展起来了。早期的道家学者多半都是隐者,他们都是“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败北主义者,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太坏了,不可救药。他们中间最早的著名代表人物就是杨朱。杨朱的生卒年代不详,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与孟子之间。因为墨子从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时代他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了。杨朱的思想真相如何,已无从考究了,因为已经没有完整的记载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一些著作中看到一些零星的材料。如《孟子》、《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等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期作者对杨朱思想的赞同和褒奖。

当道家发展到老子时期时,已经是道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了。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代而较孔子年长,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很称赞老子,相传,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哲学著作——《道德经》这是一部以“老子”为名的书。同时在老子后期也出现了一部记录老子言行的租著作《老子》。虽然哲学家们至今仍对这部书的作者到底是谁怀有诸多疑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著作的确记录下了很多老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是我国道家历史上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最大的道家人物。庄子。姓庄,名周。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但是从其著作中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他的道家哲学思想。《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出仕,以快吾志焉。”由此可以看出庄子也是一个不问世事隐者。《庄子》一书则是出自此阶段,这是一部道家著作的汇编,包含了道家发展三个阶段的优秀作品。其中第三阶段高峰的思想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

3.中国哲学精神

精深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自豪地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想中华文化之所以能被称为博大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巍然挺立与中国哲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道出了哲学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引用司马谈对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德家、名家。阴阳家: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他由“阴”、“阳”得名。在中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一切的宇宙的现象。

在我看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明确的说是什么地位,但举足轻重。在看地位前要先明确在中国什么被称之为哲学,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俨然成了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但四书没有上帝创世没有天堂和地狱。哲学是人生系统的反思,只要人没死,就要进行对人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参考文献:

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2013年版 325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简史》

陈国庆(著) 1983-6版 258页 中华书局出版社 《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第2篇: 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吕思勉著)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颇有研究的史学家,更不是文笔辛辣的评论家,相对于《中国简史》这本宏大的书,我显得太多于稚嫩,读不出它的缺失与不足,仅仅是读出了个皮毛,更加领会了—“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经典。读《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原始时期人猿一步步进化发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间的神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谋人到智人,他们的生理结构在发生变化,心理与行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采集果实,打渔狩猎,群居洞穴,一切都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后来,生产资料渐渐丰富,他们也有了美的意识,粗糙的泥陶制品上开始有了最简朴的印记。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开,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啧啧称奇,这是具有真实触感的人类进步。还有那些在我们记忆中根深蒂固的传说,蚩尤貔貅,仓颉造文字,伶伦作乐器,嫘祖养蚕纺织,大挠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尧禅让……这些神秘的传说为一切都带上了迷幻色彩,使历史不至于枯燥无味。看着这些传说,我觉得无比自豪,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

启建立了夏朝,“天下为公”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开始了。吕思勉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商汤灭夏桀,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的一统天下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民风随和的魏晋南北朝,雍容华贵的隋唐……,政治斗争,时代更迭,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旌旗摇摆,士兵坚毅的脸庞,王者睥睨天下的气魄,自然还有成王败寇的残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驳的青铜器,端庄厚重,纹饰华美,反映的不仅仅是青铜文化特有的华贵稳重,那背后的高超技术更是值得我们后人赞叹不已。百家争鸣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统一更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统一。统一简化文字的出现为交流和记载开拓了更广大的空间。佛教的盛行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艺术的流传为我们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那是令我们赞叹不已的美丽。唐诗宋词楚国离骚,明清小说元散曲,怎能忘记了景德镇的青白瓷?这些都是艺术的结晶,文化的瑰宝!还有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明灭灭的脸。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勾践卧薪尝胆,名医扁鹊,项羽大摆鸿门宴,昭君出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房谋杜谏,武则天称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成吉思汗铁木真,朱棣靖难之变,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智擒鳌拜……这些我们数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存在,每每想起总是能勾起我们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厌恶唾弃的情感。

最后的是野史和秘史。这是最有趣的部分却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野史里大多数讲述了皇家的趣闻或骇事,道出在正史中很难看到的秘密,有趣之余又令我长了见识,各种有违常理甚至于有违伦理的事情在皇宫内闱里似乎成了见怪不怪,这些不登得大雅之堂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对历史的认识,使历史在我的眼中变得更为立体可感,不再那么严肃遥远,而是显得真实和俗世烟火。而秘史中那一连串的问号令我惊叹不已,甚至于颠覆了我的传统认知!商纣王真的是暴君吗?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吗?《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吗?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种种关于在我们心中早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探讨,体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种种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思考与论断更是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灵活性!原来拓展思维不仅仅是数学的专利!而这些超越了我记忆中传统认知的探讨无形中向我传达一个信息:敢于质疑,忠于现实,还原真实!

《中国简史》全书简洁易懂,增强了可读性。故事性的叙述使阅读不至于枯燥无味。野史和秘史的加入不仅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更是大大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其中还穿插中西方的比较突出我国特点更加鲜明。例如“火的使用”那一节通过我国和欧洲开始使用火的时间不同,突出我国人开始使用火何其早!便于读者记忆。全文语言幽默,结合神话传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全文更是大量引用了各种数据和历史材料,体现了作者的严谨,使本书的可信性大大增强!

正如作者所说“史书使我们对那个时期人的一生轨迹有了一种生动的想象”。读一本史书,细细品味,就仿佛在看一部宏伟庞大的电影。滚滚红尘中一幕幕进化演变,时代兴衰在眼前缓缓放映。古人简单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的眼里却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或惊叹,或感慨,或疑惑,那是一个我们熟悉却又不熟悉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慢慢重叠上历史的步伐,不经意间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色,沉醉之间却已经经历了几个人生,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才恍然惊醒,细细回想,竟仿如南柯一梦,那其间的千回百转潜移默化之间已经赋予了我们太多的智慧。而《中国简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第3篇: 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从哲学看中西方文化发展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以现代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语言通俗易懂却又深入浅出,以辩证的态度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遍及诸子百家不显偏颇,明辨尺短寸长力求客观,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中国哲学于中国、于世界在历史与今天的重大意义。

(一)哲学与宗教

谈到哲学,人们往往想到宗教。宗教与哲学不可混为一谈,又并非完全不同的事物。哲学,是对人生进行的系统的反思。将人生作为思考对象,获得关于宇宙、知识、人生的反思产物——宇宙论、知识论、人生论。宗教是由某种哲学为核心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如迷信、教义、礼仪、体制)而来。

由此使人想到一种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对此我不敢苟同。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正如德克·布德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书中所描述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追求彼岸世界”作为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哲学与宗教都为这一追求起到了导向作用,而宗教却未能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究其原因,人们都有寻求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超伦理道德价值)的渴望,但宗教中所体现的价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超道德。一方面,对神的崇拜更类似于中国哲学中儿子对父亲的伦理之爱;另一方面,宗教倾向于提供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当迷信、祈祷、仪式所提供的信息与科学不同,即产生了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致使宗教无法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更高的价值。可中国人在中国哲学意识中找到、表达、欣赏,并在哲学生活中体验了这一价值,故而中国人更多的强调哲学意识而缺少浓厚的宗教观念。

中国人的信仰是蕴含在哲学之中的,是对超道德的更高价值的追求,是脱离宗教仪式、神祗具象的纯粹的精神。中国哲学使中国人将这样的信仰变成一种内在的意识,以“德”的形式付诸生活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与同西方哲学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围绕着四个字:内圣外王。

起初只有贵族有机会接受教育,自周朝礼崩乐坏,政治权利瓦解之后,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凭借专长开馆招收学生以维持生计,自此师吏分离。因为专长不同,这些教师的思想见解也有所不同,自此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划分。春秋战国时期,大致分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另有刘歆提出的十家:以上六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儒家以孔子为创始人,强调社会关系中责任和义务(正名),人的德行(仁义),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为而无所求(知命);而后出现以孟子为代表的理想主义流派,提出“人性本善”、“霸道王道”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宇宙”的形而上学神秘主义;以及以荀子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主张“人性恶”通过后天教养改善,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道家以杨朱为起始,在老子及庄子的时期发展到极致,由最初的出发点“保全”到“顺从事物变化法则”再到“齐万物一死生”,强调了无为与寡欲。墨家由“利己主义”出发,提倡“兼爱非攻”,反对儒家严格等级之分,主张天下人不分高低彼此相爱。名家则注重“名”与“实”,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与共相,善于论辩。法家根据政治环境的改变否定了儒家的政治主张的实用性,提倡“法”对人的约束作用。阴阳家则以五行变化对宇宙万物提出解释,阐述了其中的变化性和规律性。西汉时期根据统治需要董仲舒推行结合阴阳家理论推行儒学,汉末道家与佛家相容衍生禅学复兴,名家因玄学提出的“辨名析理”再起……一些思想在复兴过程中予以新的诠释。隋唐时期伴随着新道家和佛家的没落儒家再度兴起,新的宇宙论随之产生,进入北宋之后儒家更分为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和以陆象山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两派。中国传统哲学不断革新,直至近代西方哲学的传入。

尽管中国哲学基于“形而上”的观念,仍与西方哲学有着相似之处。例如孔子与苏格拉底对待教育与做人的思考、名家的辩证观点和对事物的共性与特性的辨析、阴阳家的五行与西方的二元论、程朱理学和柏拉图对待“理”的看法、陆王心学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道家的事物变化运动的观点……虽然基于的认识论不同,但对哲学思考的内容却不乏共识。

(三)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中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不乏相似点,为何近代中国文明落后与西方?

哲学作为人反思的产物,思考方式可以说影响着哲学的形成。而人的思考环境又受环境的制约,感受不同,思想中予以强调或忽略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落后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而这样的长期停滞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中国作为大陆国家,海上冒险经历较为缺乏,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人若无特殊才能无法离开土地,故同族人大多生活在一起,继而形成了家族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由书中可以看出,古代到近代的社会制度可以算作这种家族制度的延伸。中国哲学的功能尽管以“做人“为最高成就,实际目的却也是应用于政治。哲学思想必然为政治思想,中国哲学更强调社会、人际关系等日常功能(即人生论),便于君王统治。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作为经济生产方式,大陆国家更倾向于以具体概念为背景认识事物,生活方式倾向顺乎自然,自给自足即可满足生活需求,故而不喜变革。土地的不可挪动性、古代中国哲学的功能,加上大陆人民不喜变革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这种社会制度的不易动摇以及近代中国没有像西方出现工业革命的事实。

而西方文明中海洋意识较强,人民生活以贸易居多,多为城镇聚居,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不适用于这样不同民众聚集的环境,无法划分等级,难以形成专制制度。商人们习惯于变化,并且商品经济中为了保证货物的销售必须进行创新。同时由于贸易,西方人优先接触抽象概念,一切以假设概念为出发点(认识论),基于“无”的背景来认知“有”,创新与这一过程同向,故而在近代文明中形成了适合于科学发展的哲学方法论,而西方哲学的发展目的也在于对事物的认识。

简单来说中西方哲学的任务不同造就了发展方面的不同,中国哲学旨在提高人的心灵,而西方哲学鼓励增进正面知识。而哲学的任务以及哲学方法论的不同均源于生活环境不同导致的需求不同,可以说,环境,造就了哲学。

(四)中西方哲学意义对我们的启示

尽管中国哲学在近代工业文明中并没有起到正向的作用,但中国哲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在今天更是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各国所重视就是最鲜明的例证。任何哲学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只对某一民族、时代、国家有效,而另一部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般性理论则具有持久的价值。在注重科技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今天,我们同时应认清西方哲学的应用价值与中国哲学的精神价值。任何哲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古代哲学中纵使百家争鸣,儒家亦效道家之长,墨家亦取名家之辨,我们在对待中国哲学的上应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西方哲学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简史》的解读,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本身中找到当代哲学思想的影子,这就更提醒我们,诸子百家的兴衰只能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需求,并不代表其中的思想都是陈旧落后的。辩证看待中国哲学,定如再淘浪沙,珍宝不尽。而其中最值得我们继承的,便是中国哲学“入世而出世”的精神,在文明的潮流中完成自我修养的提升,同时身体力行投入社会的建设与人和人之间的关怀,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中真正实现超越普通价值的大美追求。

第4篇: 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吕思勉著)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颇有研究的史学家,更不是文笔辛辣的评论家,相对于《中国简史》这本宏大的书,我显得太多于稚嫩,读不出它的缺失与不足,仅仅是读出了个皮毛,更加领会了—“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经典。读《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原始时期人猿一步步进化发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间的神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谋人到智人,他们的生理结构在发生变化,心理与行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采集果实,打渔狩猎,群居洞穴,一切都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后来,生产资料渐渐丰富,他们也有了美的意识,粗糙的泥陶制品上开始有了最简朴的印记。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开,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啧啧称奇,这是具有真实触感的人类进步。还有那些在我们记忆中根深蒂固的传说,蚩尤貔貅,仓颉造文字,伶伦作乐器,嫘祖养蚕纺织,大挠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尧禅让……这些神秘的传说为一切都带上了迷幻色彩,使历史不至于枯燥无味。看着这些传说,我觉得无比自豪,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

启建立了夏朝,“天下为公”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开始了。吕思勉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商汤灭夏桀,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的一统天下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民风随和的魏晋南北朝,雍容华贵的隋唐……,政治斗争,时代更迭,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旌旗摇摆,士兵坚毅的脸庞,王者睥睨天下的气魄,自然还有成王败寇的残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驳的青铜器,端庄厚重,纹饰华美,反映的不仅仅是青铜文化特有的华贵稳重,那背后的高超技术更是值得我们后人赞叹不已。百家争鸣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统一更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统一。统一简化文字的出现为交流和记载开拓了更广大的空间。佛教的盛行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艺术的流传为我们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那是令我们赞叹不已的美丽。唐诗宋词楚国离骚,明清小说元散曲,怎能忘记了景德镇的青白瓷?这些都是艺术的结晶,文化的瑰宝!还有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明灭灭的脸。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勾践卧薪尝胆,名医扁鹊,项羽大摆鸿门宴,昭君出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房谋杜谏,武则天称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成吉思汗铁木真,朱棣靖难之变,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智擒鳌拜……这些我们数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存在,每每想起总是能勾起我们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厌恶唾弃的情感。

最后的是野史和秘史。这是最有趣的部分却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野史里大多数讲述了皇家的趣闻或骇事,道出在正史中很难看到的秘密,有趣之余又令我长了见识,各种有违常理甚至于有违伦理的事情在皇宫内闱里似乎成了见怪不怪,这些不登得大雅之堂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对历史的认识,使历史在我的眼中变得更为立体可感,不再那么严肃遥远,而是显得真实和俗世烟火。而秘史中那一连串的问号令我惊叹不已,甚至于颠覆了我的传统认知!商纣王真的是暴君吗?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吗?《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吗?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种种关于在我们心中早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探讨,体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种种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思考与论断更是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灵活性!原来拓展思维不仅仅是数学的专利!而这些超越了我记忆中传统认知的探讨无形中向我传达一个信息:敢于质疑,忠于现实,还原真实!

《中国简史》全书简洁易懂,增强了可读性。故事性的叙述使阅读不至于枯燥无味。野史和秘史的加入不仅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更是大大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其中还穿插中西方的比较突出我国特点更加鲜明。例如“火的使用”那一节通过我国和欧洲开始使用火的时间不同,突出我国人开始使用火何其早!便于读者记忆。全文语言幽默,结合神话传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全文更是大量引用了各种数据和历史材料,体现了作者的严谨,使本书的可信性大大增强!

正如作者所说“史书使我们对那个时期人的一生轨迹有了一种生动的想象”。读一本史书,细细品味,就仿佛在看一部宏伟庞大的电影。滚滚红尘中一幕幕进化演变,时代兴衰在眼前缓缓放映。古人简单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的眼里却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或惊叹,或感慨,或疑惑,那是一个我们熟悉却又不熟悉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慢慢重叠上历史的步伐,不经意间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色,沉醉之间却已经经历了几个人生,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才恍然惊醒,细细回想,竟仿如南柯一梦,那其间的千回百转潜移默化之间已经赋予了我们太多的智慧。而《中国简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第5篇: 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初读《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历史漫漫长河中的发展脉络。

  这本书里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等,尽管我对哲学知之甚少,但书中所写“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句话,可以使我大概了解到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对哲学的态度,我的感情很微妙,仿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如那不可触摸的皇冠,它的金光灿烂已在昭示着,是凡人不可侵犯的。哲学,也被人称为所有科学的科学。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心中的神圣感与畏惧感也油然而生。在首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实际上,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所谆谆教导的是“道”与“德”,帝王之家讲求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普通人际交往中,也以忠义为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哲学这门科学并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命名过,但是他潜移默化地浸入人们的思想。从前,一个人如果受到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即使现在也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经》,它是孩子们刚学认字所通用的课本,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而《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更无须多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读书人的必学教材,它们实际上就是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家们的哲学著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着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我从某一角度看来,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礼仪之邦”,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如孔老夫子“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施之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还有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为“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于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恕之方”。

第6篇: 中国发展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一:读冯友兰有感读后感书名:
作者:冯友兰页码:302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正文:读有感郭训财
一直对中国哲学很感兴趣,人类文明的历程,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这一看法是否成立,尚待斟酌;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仅在东方世界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是文明发展的事实。人们都承认,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和它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在当今科技和工具理性支配一切的时代,这个问题愈发凸显出来了。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11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推崇,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就是说,我们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为主宰,我们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儒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先秦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地最伟大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11


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以天地为准则,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变化无穷的功能。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是一刚健的大化流行,人也应该据此而自强不息。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先秦儒学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先秦儒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汉唐经学,在宋明时期又演变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本体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二、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神与特征儒家有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奋发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那种孜孜不倦、临
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3/11

推荐访问:读后感 简史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