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家乡文化生活的体悟写作教学策略例谈

2022-03-19 11:35:26公文范文
【关键词】家乡文化;古镇文化;体悟写作;写作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志码】A 【

【关键词】家乡文化;古镇文化;体悟写作;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4-0059-03

【作者简介】龚长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一级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设置了“家乡文化生活”的主题,以“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三个部分作为学习活动的内容。我们只要精准地选择好家乡文化的载体和运用策略,就可以充分发挥本单元作为“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意义。我们将无锡地区知名度较大的惠山、荡口等古镇作为“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典型研究对象,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人物访谈、人物(风物)志、古镇游记等写作实践活动,探究“古镇”这一典型的传统文化载体与高中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写作体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家乡文化的写作,正是把语言文字运用到具体的体悟和作文中,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调查(访谈)—获得—辨析—阐释—重构”的写作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我学习行为的生长点。

一、写作意识和品质的自然成长

我们以极具江南特色的无锡地区古镇文化为学习内容,研究该范围内的家乡文化。“家乡古镇”是“家乡”和“古镇”两个独立概念的结合,我们在调查和分析时,需关注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特质,也需要将二者联系起来,从中择取有写作价值的素材,就地取材,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文章内容的充实度和思想的深度。

1.及时关联和分析意识的培养。

按教材设计初衷来看,本单元任务群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以語文的方式学会调研、专题研究、合作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给予学生更真实的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对象,养成对写作材料的应激性思考。本文所提及的“古镇”,一般指拥有百年以上历史、至现代仍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它是一种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大多由商业发展而来。伴随着历史的沿革而衍生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美食、建筑、人文等一系列文化形式,是为古镇文化。无锡地区的惠山、荡口、梅里等古镇拥有着丰富的可以即兴写作的元素。

教师帮助学生对古镇及其文化等名词作出界定,着眼于对学生审题意识和概念分析的引导和考查。高中生的作文常表现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在引用或者援例时,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分析和阐释的品质,使文本呈现出堆砌的现象,从而导致结构上的突兀和主题上的模糊。

2.思辨性表达的引导。

思辨性表达要求学生写作时有自己的思考,能全面而合乎逻辑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那么,古镇文化研究如何体现思辨色彩呢?

我们先看学生在访谈和调查中得出的较为普遍的三个结论:(1)模式同质化;(2)现状商业化;(3)居民异地化。经营模式同质化是就其外观而言的。当实地调查时,古镇往往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建筑、摊贩、货品等相差不大,每个古镇自己独有的特点不是非常突出。最容易被人所忽视的是它的居民异地化情况。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很多在古镇活动的商贩不是该镇和街道的原住民,而是古镇开发后新迁来的商人。如此一来,古镇一直流传的文化传统便很难保留它的原貌和内蕴。古镇文化气息会在一次次的改动中处于现代商业竞争的下风。

上述结论仍然属于学生对资料的粗加工,但即便如此,也能“使学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深刻感受和对方法技能的切实领会”[1]。家乡文化学习的另一特征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笔下的古镇现状总结是一种基于个人标准的“辨别性判断”,经由这一评价过程,学生也在完成自我思维的修正提升。

二、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有机渗透

1.素材选择与情感体验。

在读写一体化的指导下,如何引导学生在大概念的“读”之中开凿写作的源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古镇写作的探究看似狭窄,但是与家乡文化生活建立勾连,势必会因之加深对家乡的理解与热爱,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基础。

由于思乡是中国文学中的典型母题,也就衍生出大量的关于家乡的文本,如《寻找情感归宿,储备家乡素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一文中引用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是很好的明证,又如王开岭的《人生树下》个性化地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家乡的特色地域环境对学生作品的影响,可从我校学生的《陌生人,你好》一文的选段中窥见一斑:桥、乌篷船、粉墙黛瓦,这些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生命印记,在作者的笔下宁静而躁动,以景观为主的写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实现美育的目的,逐渐走向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将科学认识与情感、艺术相结合,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以美启真、求美至真,达到真、善、美的统一。[2]学生作文兼具艺术审美性和情感因素,或可看作是从江南古镇中获得的独特体验。

2.立德树人的主题寻向。

“惠山古镇密集分布、保存完好的宗族祠堂和先贤祠堂群, 教化主题既有个人修养要求, 又有体现社会价值观的‘亲孝、忠君、公正、节烈、爱国等内容, 教化主题更综合,教化对象更具社会性。能够较为完整地涵盖建立在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观念上、与‘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东方价值观体系,也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3]鲜活的人物事迹,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积极而合理的精神成分,推进学生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的培养。

除庄严肃穆的家族传统文化之外,泥人文化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形态。泥人憨态可掬,生动可感,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要物象之一。诸如此类,古镇的文化载体以其多样化、典型化、艺术化等特点,贴合了时代发展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要求,都是易得而厚重的写作素材来源。基于以上探究,我们设置了针对性的写作任务:假如从以下古镇元素(华氏义庄、泰伯庙、惠山泥人、惠山祠堂、寄畅园、张巡、范仲淹、钱穆……)中选择一个,具体说说怎样才能增加写作深度。

经过课堂的实际操作发现,学生在第二次的素材整合上,会有意识地进行二次开发,与实物背后的意蕴联系也更自然。如重新认识到了华氏义庄的“尚德乐善”,由泰伯祠而对照《论语·泰伯》中的“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4],为写作文本增加了道德价值。新课标力图从高中作文中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和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即有“立德树人”的学习要求。就这一点来看,古镇文化蕴含的仁德、尚善、谦让等优秀道德品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文化背景下的意义考量。

当下家乡文化生活和古镇遭遇的问题是它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命运走向。为此,我们设计“古镇游记”的写作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亲身体悟中表达对古镇前生今世的深切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意。学生以写作的方式提出对古镇现状的感受和前景设想,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精神层面的感受也更为深刻。

新时代对学生写作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有学生选择惠山泥人展开写作,同时能由此及彼,结合故宫文创产品的模式引发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思考,在作文中表达了创新性的见解。

此外,古镇文化还有家谱、家训、家风等付诸文字的表现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弘扬传统修身报国的美德,反思教育文化。古镇千百年来的形态变迁,浸润着它与时代的风风雨雨,正是因为古镇兼具了古与新的碰撞融合,才使其成为别具一格的写作对象。学生在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中找到个体的精神依托,升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高度。学生在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上的体悟写作,产生了易于把握的书写经验,为构建新的写作情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唐江澎与体悟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4.

[2]裴娣娜.基于情境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17.

[3]冯辽,吴婷,王毅.从祠堂群到江南水乡古镇——无锡惠山古镇申遗策略探讨[J].中国文化遗产,2018(1):57-62.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60.

推荐访问:体悟 文化生活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