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思想汇报

三中全会思想汇报:从管理到治理思想革新

2021-10-28 13:30:35思想汇报
三中全会思想汇报:从管理到治理的思想革新本文关键词:革新,思想汇报,全会,三中,治理三中全会思想汇报

三中全会思想汇报:从管理到治理的思想革新 本文关键词:革新,思想汇报,全会,三中,治理

三中全会思想汇报:从管理到治理的思想革新 本文简介:三中全会思想汇报:从管理到治理的思想革新尊敬的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如此,“治理”在全会公报中出现的频次颇多,

三中全会思想汇报:从管理到治理的思想革新 本文内容:

三中全会思想汇报:从管理到治理的思想革新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不仅如此,“治理”在全会公报中出现的频次颇多,成为与改革、市场、政府等并驾的关键词,充分反映了从“管理”国家到“治理”国家思维上的巨大跨越,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可以预见,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治理思维、治理理念的引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革进入公司治理改革新阶段以来,从营利性组织的公司治理、金融机构治理到非营利组织的大学治理、慈善机构治理、政府治理,再到当前的国家治理,治理改革逐渐渗透到改革的各个层面。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全方位制度安排。

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体现了一种新的治理思维。

其一,治理的民主性。全会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包括人民群众、人大、政协在内的多元利益相关者更深地参与国家治理,实现民主协商,使其享有利益表达与实现的渠道,进而推动国家在治理层面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利益相关者合作体。

其二,治理的顶层设计。全会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把重心放在实现党和国家事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界定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突出了治理的顶层设计思维,体现了党和政府彻底转变“上层抓管理,基层想治理”这种倒置现象的决心。

第三,治理的“疏”“统”并举。全会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上日程,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体现了治理的疏导思维。一方面强调中央与地方政府激励约束关系的疏通引导,另一方面侧重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软权力和硬权力并用,以软权力为主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第四,治理的过程思维。全会特别提出建立相应问责机制,强调“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治理是围绕“规则、合规和问责”核心要素而不断演进的建设过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改革深化过程中,除了要建立起制度或规则、程序,还需要提升执行力,加强问责,才能避免国家治理空洞化,流于形式。

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治理思维”在国家、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全方位贯彻,必将推动改革航船破浪前行。

篇2: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两篇合集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两篇合集 本文关键词:革新,政论,专题片,观后感,合集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两篇合集 本文简介: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两篇合集《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以“自我革新”实现党的长盛不衰“你看这棵树,比方这一枝,它生虫了,它一生虫,你必须得剪掉它。不剪掉它的话,整个这个树林慢慢传染,一传染就不行了,这个树林就毁了。这棵树是焦书记亲手栽的,我已经看40多年了。”在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两篇合集 本文内容: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两篇合集

《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以“自我革新”实现党的长盛不衰

“你看这棵树,比方这一枝,它生虫了,它一生虫,你必须得剪掉它。不剪掉它的话,整个这个树林慢慢传染,一传染就不行了,这个树林就毁了。这棵树是焦书记亲手栽的,我已经看40多年了。”在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中,专题片以“树”开头,以焦裕禄为起点,生动形象地为“党的自我革新”破题。

中国共产党就像一颗大树,为人民群众“遮风挡雨”,而腐败问题、“四风”问题就像树上的病枝,必须及时减掉,否则会传染给大树,甚至毁掉一整片森林,让人民厌恶和远离。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以雷霆之势,进一步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问题,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常言道,“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然而,中国共产党不仅有看清“内疾之害,重于泰山”的智慧和能力,更有“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2012年12月4日,《新闻联播》中“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一则消息,正式开启全党破藩篱、去顽疾、立规矩、建制度、正风气的利剑行动,标志着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改革大幕由此拉开。

从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到抓住“关键少数”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两学一做”专题学习,全面从严治党一步步纵深推进,实现全覆盖;从韩先聪违反八项规定被查处,到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等“大老虎”的纷纷落马,再到辽宁拉票贿选案、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的严肃查处,党中央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清晰可见;从选人用人机制的完善,到干部领导能下制度的试行,再到中央巡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国际检查委员会的成立,党的建设日益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党自我革新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经过四年多努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党风政风明显改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忠诚、干净、担当”正日益成为更广大党员干部的“底色”,成为更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干部的“主题词”。而这一切成绩都得益于党的“自我革新”。党以鲜明的立场,顽强的意志品质,言必信、行必果,言出纪随,寸步不让,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作为一个具有96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能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党的重要原因,更是党跳出历史发展周期律,实现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对此,只要历史发展的车轮不停歇,党自我革新的脚步就不能停止。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党的自我革新关系人心向背、盛衰存亡,这项改革没有禁区、没有休止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全党上下必须勠力同心,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力以赴推进党的建设。只有这样,党的领导才是坚强有力的,党的群众基础才是坚实可靠的,党才能在长盛不衰中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幸福。

《党的自我革新》观后感

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一路走来,人民群众的冷暖与期盼,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沉淀在习近平的心中。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党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砥砺前行,才能淬炼成钢。(7月26日

新华网)

历史总是会提出一道道时代的命题。65年前,毛主席用那句“进京赶考”警示全党,最终“考取了好成绩”。“赶考者”永远在路上,永远面临着新的考验与危险。执政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这一道道困难的考题,中国共产党也绕不过去。我们党只有通过自我的革命,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党的自我革命,要忍得住“刮骨疗毒”之痛。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些考验,这些危险,其实也一点不比战争时期的小,只是表露的形式不同而已。党员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背离了自己的誓言,经不起现实的诱惑,那么就有可能把手中的权力用于不正当的用途。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们的党员干部,我们的党员干部就要有觉悟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我们要有猛药去疴的决心,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与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党的自我革命,要有“新鲜的血液”。新鲜的血液不仅要焕发已有血液的精神,更要懂得“造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透过历史的长河,我们看见了未来的路。对于干部选用这个问题,挡住投机者是第一步。鼓励改革创新者,推动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则是关键的下一步。“能上不能下”沉疴当治,势在必行。要建立“能上能下”机制,形成“能上能下”常态,让“有位者”有危机,让“有为者”有希望,真正形成以“有为”换“有位”,以“有位”促“有为”的良好局面!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如此,党对改革的领导才是坚强有力的,这场伟大变革才真正富有生命力和不辱历史使命。

篇3:《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

《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 本文关键词:未来,革新,读后感,常态,广东

《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 本文简介:《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年与广东未来五年以微观调研把握宏观中国,用战略思维观照现实国情。中南海高参、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系统深入探讨新常态,分析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和命运,写成《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这是网站上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我的读后感是,这是一本以问题

《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 本文内容:

《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年与广东未来五年

以微观调研把握宏观中国,用战略思维观照现实国情。中南海高参、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系统深入探讨新常态,分析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和命运,写成《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这是网站上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我的读后感是,这是一本以问题导向为主的专家论点集纳,书中的理论内容和问题思考较多,发人深省。但关于实际的发展办法,更多需要我们在阅读后思考。

此书于2015年底出版,十八大召开三周年前后。十八大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两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多成效,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再低一些;运动式反腐,不断揪出大老虎,如何制度化,从而预防和遏制腐败,避免“亡党亡国”?目前的改革遇到了哪些新的风险?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停留在纸上文件,只会导致更多的麻烦。中国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取决于如何面对新常态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以及采取的行动。这就是此书写作的背景。

此书作者郑永年,中南海高参和高层智囊,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该书一共七章,第一二章是讲推进改革与改革的挑战,第三章是反腐,第四章是政府治理的问题,后面三章是一带一路与中国崛起、外交。

书中提到,如果发展是可持续的,所有存在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发展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就会成为现实中的麻烦,这主要指“中等收入陷阱”。广东在十二次党代会报告里这么说:我们面临的机遇,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口结构、消费需求和利益格局呈现一系列新特征。只有加快转型步伐,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但是中国近来出现了增长缺乏动力的情况,作者认为与改革和发展过于“中央化”是有关联的。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集权式的改革顶层设计不仅必须,也属必然。尤其是像法治那样的制度建设,必须自上而下地进行,否则很容易出现无政府状态。不过,集权式的改革顶层设计并不代表中央政府本身就是唯一的改革与发展主体。中央政府是改革与发展设计的主体,也是一些领域的改革主体,例如财政税收、金融货币政策等,但在更多的改革领域,中央政府并非改革主体。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主要有四个改革主体,即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和地方政府。现在的问题在于,除了中央政府,这四个老的主体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缺乏发展动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因为反腐败等原因,基本上处于不作为的状态。

民营企业除了在互联网和金融等少数领域比较活跃外,在其他领域并没有显现发展势头。实际上,民营企业资本“向外走”的势头,要比其在内部增加投资的势头更为强劲。因为目前的资本运作方式,不仅会把一些好的企业吃掉,还会制造大量的经济泡沫。我个人认识的一个企业主,之前是做实业的,包括一些家居生产等,后来二代企业家接手,通过养老地产等去融资,结果企业几年就资金链断裂破产。如作者担心的一样,这样可能永远产生不了可持续的实体经济。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问题。一是意识形态是最容易影响改革发展方向的,无休止的对意识形态进行争论,会带来执政党决策的低效。作者认为,有效的办法是把有浓厚道德、宗教、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简化为用于解决问题的制度安排和手段工具。比如当年是不是市场化被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邓小平就把市场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二是中国各省之间的贸易依赖度,远远低于各省和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水平,有国际化没有国内化。市场平台中,两头的地方市场、国际市场很好,但中间的跨地区和跨省份的市场非常差。三是官员的收入过低、压力过大,如果没有一定的报酬,腐败就成为必然。如果不能体面生活,就会有权力寻租。而大面积腐败贪腐的钱,足够实现高薪了。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绝对是最狠的,对贪官采取剥皮抽筋等极刑,在位期间杀了15万贪官,但效果微乎其微,因为俸禄太少了。作者认为,应该改革工资制度,给官僚体系提供足够的物质刺激。

对此,作者认为,改革本身需要转型,从少数人获利的改革转变成为多少人获利的改革(这句话我理解,并不是说过去30年的改革是少数人获利,毕竟经济的增长是全体人民都有受惠,这一点从贫困人口的减少就可以看出来。它的意思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如果不转型,获利的就是少数人)。改革必须找到突破口,找到能够促成大多数人变成中产阶级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社会领域,通过社会改革来谋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国改革的前途,取决于高度集中的权力,能否公平培养出新利益来。促成大多数人变成中产阶级就是新利益,新利益成长起来后,是对改革者最大和最有效的支持。没有新利益的出现和成长,改革者的权力再集中,也不足以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利益,是先富起来的一帮人,对应看似公平但其实普遍贫穷的旧利益。改革的成功,是在农村用联产承包培育了新的农民群体,用三来一补等培育了大量产业工人,用改革开放带动了沿海城市发展,培育的都是新的利益群体)。

那么到今天要问一个问题,新的利益群体在哪里?怎么培育?众创是一个方面,一带一路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是社会公平。

众创的内核是培育新一代企业家,上一代都是上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创业冲动减弱,需要新的促进点

一带一路是另外一个方面,中国以前过分倾向于西方,但另外一条与发展中国家的腿就很软弱。外资方面,尽管大规模撤资的现象并没有发生,但很多外资企业在减少对华投资。中国目前已经从资本短缺型转为资本过剩,产能也有过剩,都需要寻找新的市场。中国目前对新市场的地位,就像三十年前西方对中国的地位,一带一路做得好的话我们能顺利创新转型,新市场也能有快速发展。

不过一带一路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而在社会领域的突破方面,作者认为广东的经验值得借鉴。

同时也要注意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把经济政策引入社会领域。同时,社会的风险也来自产业发展的结构,一些产业能产生巨大的GDP但产生不了很多就业,能够产生极少数富翁但产生不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信息、金融产业……很少像传统制造业那样,能够通过创造巨大的就业机会,来培养出庞大的中产阶级。

作者警告说,绝对不能低估中国社会在这方面的风险。中国以结构调整为目标的改革需要时间,不过社会等待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今天中国社会对改革的态度,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两句话,即高度期待和失去耐心。高度期待,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推出重大的改革举措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积累起来,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多数老百姓的感觉是,来自社会改革的一些好处,远远抵不上社会领域被市场化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尽管很多人对改革越来越失望,但还是对那些能够为老百姓带来好处的改革充满期待。同时,中国社会对不改革或者改革不足的现状越来越没有耐心。现在有了改革的顶层设计,但如果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仍然没有改革的动作,人民仍然不能享受到改革的好处,社会会变得更没耐心。所以,对中国的改革者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尽快把改革运作起来,执行下去,并且能够使得大部分老百姓获益。

郑永年认为,今后的改革不仅不能再继续破坏社会领域,而是要在为社会提供充分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社会改革来谋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从社会被破坏的程度来看,和19世纪的欧洲那样,中国已经到了需要一场社会主义运动来拯救市场经济、拯救社会的时候了。但中国可以避免欧洲形式的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运动,而是可以走东亚经济体那样的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运动、政府主动进行社会改革来保护社会的道路。归根结底,今天的中国,社会改革要比经济改革更重要。

具体怎么做?一线政府的改革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知道现实是什么,问题在哪里,他们往往是改革主体的代表者,并成为改革设计在基层领域的实际执行者。就像20世纪80年代不少地方出现改革明星县市长一样,他们在基层发挥的同样是改换天地的作用。

要执行改革设计,这些一线改革者们显然是可依靠的力量,要让他们啃硬骨头,就需要充分授权和信任。对这些有担当、肯作为的一线改革者,人们不应吹毛求疵,对他们犯的一些小错误也应有所包容。

在这方面,广东显然有探索成果,我自己根据省十二次党代会内容做了一张图表如下:

那么,作为一线的改革者,广东未来几年有什么改革措施和发展规划?最近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给出了答案。

我们注意到,每届党代会都会提一个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省十二次党代会的指导思想更有高度,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来指导广东的工作,看起来是短短十几个字,但其中内涵丰富,既有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还有四个四信、五位一体等;二是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目标,既有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也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期目标,而且是很实际的概念。

如果与十一次党代会在延续的情况下看,在总结过去五年成绩时,都是“全面完成”了上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其中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从严治党、深化改革开放都方面两次党代会报告都有提到。但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成效,这无疑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很好回应。十二次党代会还比较详细的用数据阐述了这五年来的发展成绩,包括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5.32万亿元增加到7.95万亿元,年均增长8.0%。对后面的五年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GDP目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这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取得的,殊为不易;未来五年要达到全面小康也要靠经济保证。

有人说,与十一次党代会提“从思想到行动、从经济到社会、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构建”、提“思想领先促进发展率先”相比,十二次党代会好像没什么重点提思想性的东西,其实这是理解不透。十二次党代会浓墨重彩的用一个篇章专门阐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引领,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局,提出

“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这是未来广东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广东工作的总纲,这其实就是思想,包括了旗帜和方向,包括了发展路径,包括了奋斗目标。

推荐访问:革新 思想汇报 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