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关于教育现代化与教师能力建设心得体会【四篇】

2022-01-02 14:59:13心得体会
得体:汉语词汇得体:护理品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现代化与教师能力建设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得体:汉语词汇得体:护理品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现代化与教师能力建设心得体会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教育现代化与教师能力建设心得体会4篇

【篇1】教育现代化与教师能力建设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学习心得体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教育任务部署,近日,党中央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制定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全方位绘制了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对着两个文件,作为教育战线工作人员,我进行了深刻学习,对以下方面有了新的把握:

一、掌握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大意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定位于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与以往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相比,时间跨度更长,重在目标导向,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安排,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基础上,面向未来描绘教育发展图景,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加之,未来五年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更好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了《实施方案》这个进一步的行动计划和施工图,这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将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战略任务细化为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抓手,指导推进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确保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二、弄懂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通过仔细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领会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四、把握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2018—2022年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努力,全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标,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普及,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学习大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五、掌握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贯彻措施

为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三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包括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是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完善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完善落实机制。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部门大协同、区域大协作,推进教育现代化,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各项部署,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强化责任担当,锐意开拓进取,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共同开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篇2】教育现代化与教师能力建设心得体会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心得体会

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并且具体列举了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反映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这些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各项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把这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第一,要认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艰巨,工作繁重。虽然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说在如何发挥好制度效能方面重视不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久久为功,既要把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又要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加强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

第二,要在实践中把握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重视这项重要工作,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并且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不能偏废。

【篇3】教育现代化与教师能力建设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学习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是人民满意的基础和前提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分配领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从“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更加注重公平”的演变过程,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同样也要把公平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前段时间,一位明星的博士学历、博士后资格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质疑,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件事触碰了教育公平的底线,因此,保证教育公平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教育公平具有复杂性,因为在公平问题上从来都有各式各样的说法,如结果公平、程序公平、机会公平等等,虽然绝对意义上的公平难以实现,但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平是具有共识的,在教育问题上,教育公平就是要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机会、程度、资源等方面的公平,否则人民满意就谈不上。当前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回应和解决好人民普遍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守住义务教育公平这个底线。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普及性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这个公平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分区域、性别、民族、信仰、收入等,必须充分保证,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然,义务教育要逐步向高中阶段普及,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要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第二,保障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公平。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等,虽然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普及教育阶段,但是毕竟还难以保证完全普及,还是要靠高考成绩来划分学校,像中国201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7.8%,这意味着有一半多的考生不能进入高等院校读书,但是具体到各个省市,情况又有所不同,有的高考入学率高,有的低,或者要进入同样的学校读书,有的地方成绩就要更高才行,这当然是一种不公平,也会挫伤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这要成为我们办好高等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生教育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仍属于精英教育,由于资源有限,保证机会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通过公开公正,切实保证每一个考生的权利公平。

第三,尽可能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很多教育不公平现象是由于不能够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造成的,如城市和乡村、东部和中西部、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等,现在城市学区房为什么要高,就是因为孩子可以划片进入较好的幼儿园、中小学读书,从而和同龄人相比可以赢在所谓“起跑线”上。虽然学校办学条件、水平很难整齐划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师资资金等资源优化配置,使差的变好,好的变强,从而尽可能满足更多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

二、提高教育效率是人民满意的核心与关键

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不是低层次的公平,而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平,因此必须把质量效益放在核心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民需要。

我们在教育效率上的问题是投入与产出、数量与质量等难以匹配。比如,我们有1245所本科院校,但是真正进入世界百强的也不过清华、北大等几所;我们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其规模在世界是首屈一指,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科技贡献率与庞大的教育基数相比还远远不够,我们在许多领域缺少大家、大师还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当然是人民对教育还不够满意的地方。为此,我们也要注意抓好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建立多层次、均等化的教育体系。中国人口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为此要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建立多层次、均等化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到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都挤普通高等教育的“独木桥”。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残疾人教育,不要厚此薄彼,使各种教育都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办出自己的特色,从而真正“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第二,调动教育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调动激发教育参与各方面的积极性,破除教育方面的各种束缚,真正解放教育生产力。当前教育界人士有一些抱怨,呼吁减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考核评比,给教师和学生减负等等,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实际,认真调研,该减的一定要减下来,该放的权一定要放到底,真正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动员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第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当然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是严格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不能搞严进宽出,不能“水课”充斥,也要避免“60分现象”,该淘汰的就一定要淘汰,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底线。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形成办学特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立足,有核心竞争力,也能够作出贡献,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成长、家庭受益、人民满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都进行了很好的规划,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各方都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篇4】教育现代化与教师能力建设心得体会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唯此,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国家治理现代化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项工作中来。

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党的组织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组织工作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组织工作,最终落脚点必须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党的组织工作的开展也要以制度为保障,制定合理的规章,只有建章立制,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我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健全。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能力建设 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