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振兴乡镇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的新角色及其特殊素养的培育

2022-08-17 15:28:02振兴乡镇
吴金航王明丹摘要:乡村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乡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乡村人力资本的培植情况,进而决定乡村

吴金航 王明丹

摘要:乡村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乡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乡村人力资本的培植情况,进而决定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在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余,可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参与乡村社会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乡村教师的现代农业知识传递者、乡村人才培育者、乡村生态文明传播者、乡土文化传承者、乡村治理参与者的新角色。鉴于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乡村教师可构建现代农业知识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和地方优秀文化素养,这些素养可通过革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构建导向式乡村教师考核要求,搭建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平台,乡村教师主动建构等路径加以培育。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3-0060-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3-010

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人才。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场域中的重要知识分子,既是乡村人才的重要构件,又是乡村人才的培育者。推而论之,乡村教师在全面深化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推进者的角色。具体而言,乡村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为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1]贡献应有的智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深入剖析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需要的素养及其培育路径,以期进一步拓展乡村教师研究的学术空间,为乡村教师素养的发展提供参考,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的新角色

乡村振兴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对乡村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托起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底部。乡村振兴战略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乡村教师社会角色的认知[2]。基于此,乡村教师除具备教育教学所需角色外,可以构建适应于乡村振兴所需的新角色,便于乡村教师更好地发挥“新乡贤”的价值与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1.现代农业知识的传递者

乡村教师可以为乡村儿童、农民传播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农业现代化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农业现代化本质是生产方式的科学技术化,农村教育是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3]。唐智松等从乡村教师的职业作用出发,认为乡村教师具有服务农业生产技术改进与推广的作用[4]。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型专家学者,能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满足相关专业技术的指导需求[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时代赋予了乡村教师教书育人和服务乡村社会的双重使命,特别在劳动教育的政策导引下,乡村教师在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外,可以具备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以便更好地落实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活动,培育乡村儿童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为新时代农村发展培育未来的乡村人才,同时参与指导农民获得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为当下的乡村发展培育现实的乡村人才。然而,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除传统的农业知识外,较多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难免会受阻;此外,农村儿童的教育也缺失相应的现代农业知识的渗透,这不利于农村实用人才的梯度发展。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亟须培育掌握现代农业知识的乡村人才,这就需要乡村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借助乡村教育传播一定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引导乡村儿童和农民习得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以此缓解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与乡村人才知识匮乏之间的矛盾,助力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

2.乡村人才的培育者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本。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乡村教师在乡村人才的基础教育阶段起着关键作用,是乡村儿童人生发展的重要导师。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有限性,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乡村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不够,在城乡二元格局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一定差距,教育均衡问题有待解决;二是迫于家庭生存壓力,家长外出务工,导致乡村留守儿童偏多,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难题。基于此,乡村再难出人才、寒门再难出贵子成为近年来社会的议题,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人才的培养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场域中稀有的知识分子,对指引乡村孩子健康成长、引领乡村教育发展义不容辞。乡村要振兴,对乡村人才的定义应当更加广泛,其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型人才,还需培养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等新农村建设者,才能满足当下乡村振兴的需求[6]108-113。乡村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的任务更加复杂,当前在“离农”与“为农”的两难境地中,较多人选择“离乡”“离农”,导致乡村人才外流,乡村空心化。故要实现乡村人才“教得出、留得下、有奉献”,乡村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于学科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知乡村、爱乡村、扎根乡村、反哺乡村”的精神也是必要的教育目的。

3.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基于生态宜居的要求,美丽宜居新乡村的建设、功能设备的完善和服务设施的配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7]。环境问题始终是影响乡村生态的重要因素,加快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需受到重视。就当前乡村社会来看,虽然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渐健全,但村民的环保意识有待提升,乱排污水、乱丢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乡村环境问题仍然严峻。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生态问题要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有必要从培养健康的生态理念这个关键点入手。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与周围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本质、必然的联系[8]。乡村教师身处乡村,对乡村的环境问题和村民的环保观念较为了解,乡村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发挥育人作用,担任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力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做到“留得住、教得好”还远远不够,还要对乡村问题“思得多、看得远”,故乡村教师既要关心乡村孩子、乡村教育的发展,又要观照乡村社会、乡村生态的发展,这些因素之间本质上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唯有将其融合一体,方能为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献计献策。

4.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如果说物质层面的振兴提高了鄉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层面的振兴将会给乡村人民带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乡村文化、形成新时代乡风文明方面,乡村教师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乡村教师“向城化”的心态日益严重,使乡村教育的文化功能不断弱化[9]。自古以来,传递优秀文化始终是教师职责之一,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师扮演传承乡土文化的角色,开展有根有情怀的乡土教育。当今我国乡土文化面临转型,乡村教师面临文化主体受到忽视、专业化发展偏向功利化等问题[10]。乡村教师所在场域的独特性决定其应当适应当下的乡村文化变革趋势,在不断的变革潮流中找准自我定位,提升自身的乡土文化素养,助力乡村文化发展。鉴于此,乡村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乡村学校教育的平台优势,加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尤其是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显性和隐性的课程之中,实现优秀乡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助力乡村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5.乡村治理的参与者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一个统领全局、“五位一体”的过程。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乡村教师除教书育人以外,还肩负着治理乡村的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随着治理场域的变迁,乡村教师的治理角色由于失去外部支撑而逐渐消失。乡村治理是一个全民共治的过程:首先,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追寻,只有保障农民的自治权力,才能充分激发其参与治理的意愿。其次,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导者。乡村治理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村民自治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法律约束,法治是建设和谐乡村社会的根本遵循。最后,乡村教师、乡村知识分子等精英人才是乡村治理中文明的引导者。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重塑[11]。当前,乡村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局限于学校场域,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被忽视,难以发挥乡村教师文明引导者的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场域的建构以及治理规则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重塑拓宽了渠道。从全民共治的角度看,乡村教师是乡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件,事实上,乡村教师也应将自身的文化优势辐射到乡村场域,助力乡村治理良性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

基于乡村教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可推知乡村教师除了具备培育乡村人才必需的教育教学技能素养外,一定程度上还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1.传播现代农业知识素养

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潜在的人力资本,唯有具备现代化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农民才能助推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教育可以激发农民的人力资本潜能并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12]159-169。相对于城市教师群体而言,乡村教师置身于乡村场域,对乡村的生活特点和生产方式较熟悉,与村民接触较多,乡村教师在做好乡村儿童培养的工作之余,可以利用自身的学识优势,为村民开展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宣讲,或在闲暇的交往中渗透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以此提升乡民的农业知识,助其更新农业知识观,更好地发展农业,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13]。这就需要乡村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素养,如了解现代农业的特点、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特色农产品的类型、电商销售等知识。乡村教师熟知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不仅可以引导农民掌握一些现代农业知识,更新农业生产观念,还可以将其渗透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

2.弘扬生态文明素养

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是生态振兴的关键,也是乡村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生态文明的弘扬者,可以从专业领域切入生态问题,发挥专业优势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从思想建设层面助推乡村生态的发展。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教师要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素养可从生态伦理、认知和行为三个角度来理解[14]。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乡村教师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带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感知、领悟,了解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联系所学知识为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出谋划策,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建设良好的乡村生态,应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在乡村社会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乡村教师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可对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当前乡村社会的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来说,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乡村振兴战略下,建设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乡村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至关重要。

3.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素养

优秀的乡村文化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乡村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形态,通常包括当地的语言、饮食、服饰等,是在实践中凝练而成的[15]。乡村教师身处乡村,所思所行都会受到当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乡村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良性发展,乡村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地方文化素养——具备相应的地方文化知识,了解当地的优秀特色文化;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能力,能将地方优秀文化和自身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传承乡村文化的意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主动承担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乡村教师具备良好的地方文化素养,可助推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即有利于乡村教师挖掘当地适宜的文化资源,拓展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个地方的文化能够体现本地人的性格特点与语言风格,乡村教师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能够减少与学生间的交流障碍,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此外,还能促进乡村教师的地方文化认同,激励乡村教师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总的来说,文化作为软实力对乡村振兴起着重要作用,乡村教师地方优秀文化素养的提升将有利于乡村文化的活化、传承与振兴。

4.参与乡村治理素养

协助治理乡村社会是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保障,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乡村教师的缺位有着一定关系[16]。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的自治、法治、德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协助者[6]108-113。要完成协助乡村治理的重要使命,乡村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乡村治理素养,乡村教师的乡村治理素养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要有乡村治理意识。从增强乡村教师职业使命认同的角度来看,乡村教师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具有关键意义[12]159-169。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师投入乡村建设,树立优化乡村治理的意识,在为乡村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增强自身职业认同感和服务乡村社会的使命感。二是具备乡村治理能力。掌握治理乡村的相关知识,利用自身的学识优势向乡民宣扬法治知识,引导乡民知法、守法、懂法,形成尊老爱亲、尊师重教、和睦相处的社会风气。乡村教师从教书育人角色拓展到参与乡村治理角色,需要不断学习与提升,掌握乡村治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发挥自身文化资本优势,切实参与乡村治理。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培育路径

培育乡村教师服务鄉村振兴的素养要遵循教师的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依靠乡村教师的内生发展和外部体系引导的协同共生。

1.革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

乡村要振兴,乡村教师队伍振兴是关键。乡村教师培养是振兴乡村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乡村教师的培养工作贯穿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之中。就职前教育来说,如果职前乡村教师没有扎根乡村的情怀,那么职后乡村教师就会对这份工作摇摆不定[17]。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主要途径,师范院校作为乡村教师的供给方,应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培养“知乡村、懂乡村、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教师队伍。

首先,培养目标上要明确师范招生要求,落实好定向培养政策,定向招收农村师范生,培养具有乡土情怀和热爱乡村的教师[18]。2021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明确指出,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19]。

其次,教育方式上要创新师范教育模式,注重实践经验。当前,师范生培养模式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大三或大四进行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师范生对乡村教育实际的深刻认知。因此,每个学期可以安排学生去乡村学校开展两周教育见习或到乡村社会调研,以此增强师范生对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师范生对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最后,教育内容上要优化师范生课程设置,融入乡土课程。师范生除了学习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之外,可适当开设地方文化、乡土知识课程,以此培育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同时开设乡村教育理论、乡村学生发展等课程,助力师范生进一步掌握乡村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了解乡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就职后培训而言,乡村教师的培养要联结职前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教育理念上树立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意识,通过开设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乡村教师如何有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等专题培训,从思想上引导乡村教师建立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另一方面,推动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增加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城乡教师之间的流动质量[20],促进城乡之间教师共生发展。

2.构建导向式乡村教师考核要求

教师的考核要求导引教师的工作方向,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引导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建设,构建导向式的考核要求非常必要。

首先,教育教学过程渗透一定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培养服务乡村的现代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素养之一,故不能仅把学生分数作为教师的唯一考核指标,可增加过程性评价,加强基本知识学习的同时适当联系相应的农业知识,达成理论学习与社会生产的联结,这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培养乡村教师的农业知识素养。

其次,教育教学内容渗透一定的乡土优秀文化。缺失乡土文化,乡土情怀人才的培养将失去生长的土壤。故对乡村教师的考核可以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渗透一定的优秀乡土文化为评判指标之一,以此导引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养成乡土文化的开发意识和融入意识,催生乡村教师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素养。

最后,服务乡村社区的经历。家—校—社协调育人理念下,乡村教育不仅需要家、社配合学校的育人工作,也需要乡村教师适时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引导家庭、社区知晓学校的育人理念,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的融合共生,达到协同育人目的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可适时宣传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将引导、合作和服务家庭、社区相结合。基于此,可将教师社区服务的次数、质量等作为乡村教师职称职务晋升的考核指标之一。

3.搭建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支持平台

乡村治理是一个全局性工程,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知识分子,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过程。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既需要自身树立治理意识并养成治理能力,也需要多方主体的支持与引领。

首先,为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对参与乡村治理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上加以倾斜,鼓励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设置乡村教育发展专项课题,以此鼓励乡村教师关注、研究乡村教育问题;给予参与乡村治理的教师适当的经济补偿,鼓励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其次,为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平台支持。一是给参与乡村治理的教师提供乡村治理方面的相关书籍供教师学习,便于乡村教师能够学习乡村治理的知识;二是与乡镇政府搭建实训基地,为师范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教学提供实践与交流经验的平台,鼓励师范生和乡村教师到农村基层去探索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发展,将自己的文化知识与乡村社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为乡村建设提出更多的建议,促进师范生和乡村教师联系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

4.主动建构参与乡村振兴所需素养

参与乡村振兴是乡村社会中每个人应尽的职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更应发挥自己的学识优势服务于乡村发展。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振兴所需的素养从来不是也永远不能仅靠外在引导就能养成的,从内外因发展的关系视角看,构建乡村振兴所需的素养有赖于乡村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觉构建适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

首先,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乡村振兴所需的关键知识。乡村教师要养成现代农业知识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地方优秀文化素养和乡村治理素养,自主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有效路径,盖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21]。乡村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媒介自主学习现代农业知识理念、生态文明核心思想、乡村治理理念等知识,以此逐步构建适宜于乡村振兴需要的知识素养,为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振兴奠基,同时拓展乡村教师学识视野,丰富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

其次,积极实践,形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构建参与乡村振兴需要的素养,需要乡村教师立足于乡土实际进行现代化的乡村教育。乡村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走向乡村场域,通过了解乡村传统文化,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参与乡村社会发展事务,开发乡土课程等实践路径发展能力。其中,乡土课程开发是乡村教师养成参与乡村振兴素养最为关键的实践环节。因为乡土课程资源是乡土情怀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乡村教师要打通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围墙,充分利用和开发适合于国家政策导向、课程标准、学生发展需求的乡土课程资源。由于乡村环境的特殊性,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理应遵循以下两点原则:一是把握适农性。课程开发要转变以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际经验的问题,考虑乡村社会的地域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符合乡村实际,注重生活化,如立足本地特色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乡村日常生活中学习、传递乡村文化。二是体现时代性。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课程开发应紧扣“五个振兴”,结合乡村实际问题合理选择课程开发的内容,如生态文明课程、乡土文化特色课程等。

四、结语

乡村振兴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国家政策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社会大格局之下,乡村教师迎来了自我角色多元发展的历史契机,尤其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乡村学校是乡村教师工作的主要场域,乡村社会、乡村学校共同组构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空间,故有必要从多维视角去审视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角色。缘此,乡村教师的培养工作要顺应时代要求,创新服务“三农”的教师培养路径,引导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中,投入到乡村社会治理、乡村公共服务等工作中。如是,未来在乡村教育发展、乡村社会建设的道路上,乡村教师更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为与担当。诚然,乡村教师服务乡村发展的社会角色和教书育人的专业角色是融合共生关系,不能给乡村教师增加负担,促使乡村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乐意参与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10-2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植凤英,王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使命感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46-50.

[3]郝文武.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1-39.

[4]唐智松,高娅妮,王丽娟.乡村教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基于职业作用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69-80.

[5]刘志秀.乡村人才振兴:内生型与嵌入型主体的治理效能[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2):68-76.

[6]肖正德.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培养与大农村教育体系构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8-113.

[7]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人民论坛,2018(3):14-18.

[8]乔晖.乡村振兴背景下卓越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98.

[9]彭泽平,黄媛玲.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8):65-70.

[10]朱胜晖,孙晋璇.乡土文化转型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8(8):78-81.

[11]谷亚,肖正德.乡村教师乡贤角色的百年嬗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3):53-58.

[12]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59-169.

[13]肖正德.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J].教育研究,2020(11):135-144.

[14]焦会银.生态文明素养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5):103-110.

[15]朱伟,陈剑峰.主体文化与地方文化关系的历史辨实[J].社会科学研究,1992(2):28-31.

[16]唐松林,姚尧.乡村振兴战略中教师的使命、挑战与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4):75-83.

[17]时伟.教学卓越: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20(4):35-40.

[18]肖正德.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7):92-106.

[19]教育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工作[EB/OL].(2021-08-03)[2021-10-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108/t20210803_548644.html.

[20]謝登斌,王昭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一体化机制及其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74-80.

[2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134.

The New Roles for Rural Teachers and Fostering of Special Qualitie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U Jinhang, WANG Mingd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rural teachers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fostering of rural human capital, thus further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teacher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ety to play their cultural advantages in addition to the teaching work.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endows rural teachers with new roles as transmitting of modern agricultural knowledge, cultivating rural talent, disseminating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heriting rural culture, and participating rural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the roles of rural teachers, rural teachers can build their literacies in the aspec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knowledg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local excellent culture, which can be achieved by paths such as innovating the training model for rural teacher, constructing oriented rural teacher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building platforms for rural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governance, and rural teachers" activ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teachers; rural teachers" literacy

收稿日期:2021-11-28

基金項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贵州省乡村名师教育信念发展路径研究”(2021A053)。

作者简介:吴金航,男,贵州大方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明丹,女,贵州清镇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系统的构建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21期)2019-06-17在交流学习中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甘肃教育(2019年2期)2019-03-1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思路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21期)2018-10-24关于荣成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中国市场(2018年27期)2018-09-21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几点建议大经贸(2018年7期)2018-08-29乡村教师素质教育提高有感之一二考试周刊(2018年62期)2018-07-1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恭城传统村落发展新思路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11期)2018-07-09以农业4.0助推农民闯市场人民论坛(2018年10期)2018-05-21对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中国市场(2018年9期)2018-03-19乡村教师整县推进培训模式框架及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8期)2017-10-21

推荐访问:乡村 素养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