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党史学习

讲好党史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拓展

2022-08-23 10:28:01党史学习
卜金龙[摘 要]初中历史教师要讲好党史,全面准确解读党的政策,就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和拓展:首先,

卜金龙

[摘   要]初中历史教师要讲好党史,全面准确解读党的政策,就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和拓展:首先,跳出教材编排的顺序,挖掘线索,厘清相关知识的因果关系;其次,挖掘教材中隐藏的资源,还原真相;再次,拓展教材资源的外延,提升高度;最后,厘清教材子目之间的关系,条分缕析,使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有序。

[关键词]教材;整合;拓展;党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7-0067-03

培根铸魂,护佑正气,是教育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笔者所在学校初中历史课程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取代过去长期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本质是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意志,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潮流。历史课程是宣讲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阵地,对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中国以及党的理论方针并在心底种下拥护党的领导的种子至关重要。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党史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教师就必须全面正确地宣讲党史。在接触部编版教材后,部分一线教师产生拿捏不定的感觉,因为该教材有的章节内容过多,有的章节内容过于凝练,有的知识线索比较隐晦,有的知识相对笼统,有的内容反复涉及,有的内容轻描淡写……该教材可能更符合北上广学生的水平,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面对新教材,教师只有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深入揣摩教材重点,优化教学设计,才能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这样一来,对教材进行整合和拓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下面笔者以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跳出教材编排的顺序,厘清相关知识的因果关系

由于版面有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论述得较为简练。如教材中的这句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中没有交代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的结果如何,对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也是一笔带过。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补充史料来帮助学生挖掘线索、厘清思路。我们要了解历史,最重要的媒介就是史料。本文所用的史料是许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会采用的史料,具有普遍性。

材料一    1976年,在贫穷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普遍存在着“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材料二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

笔者提问: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学生回答后笔者总结:说明人民公社体制存在弊端,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样,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因此,经济体制改革显得迫切而必要。那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这仍然需要教师补充史料来说明。要把历史讲清楚讲透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就要借助历史图片、历史实物、历史材料等“活着”的历史资源重构历史,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绝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对初中学生,教师选用的史料要通俗易懂,最好是他们耳熟能详的,以降低他们的阅读难度。

材料三    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中说:“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材料四    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让学生通过研读材料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是开展史料教学的目的。学生阅读材料三、四后在笔者的帮助下得出以下结论:改革之所以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的稳定关系着政治局势的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发展速度慢,农民生活贫困,迫切需要通过改革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这样就解决了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的问题,也为授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但是要让教材发挥作用,关键靠教师。虽然教材是“死”的,教师的教法却可以是鲜活而有灵魂的。教材的特殊地位是其他课程资源不可替代的,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选择和取舍,通过加注个性化且富有诗意的小标题,让千篇一律的教材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景致,使历史教学走出特立独行、矫矫不群的风格,让学生更清楚、更全面地读懂历史教材。

二、挖掘教材中隐藏的资源,还原真相

在解决了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后,接下来就要解决如何改革的问题。

材料五    1976年,小崗村有111口人,每人每天只有6两3钱的口粮,一个壮劳力辛苦一个月赚不到3块钱。1978年,安徽大旱,逃荒成为活着的选择。

材料六    1978年12月,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下的契约(见图1)。

安徽之所以会迈出改革的第一步,是因为1978年的自然灾害起到了催化作用。1978年,摆在小岗村村民面前的是生与死的抉择:要么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或背井离乡或被饿死,要么分田到户寻找活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调整思路,寻找出路。好在处于底层的百姓深谙束缚人民的绳索并非物质资料的匮乏而是僵化的体制,并非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而是这一方水土缺乏应有的活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小岗村酝酿并付诸行动,那就是分田到户。谁能想到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这样悲壮的场景中拉开?这第一步迈得艰难而悲情,是无可奈何绝处逢生的冒险,是“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之举……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和先锋队,后来成为全国的风向标和领航者。从小岗村开始的改革很快被推广到了全国。历史不容回避更不容篡改,学生需要明白我们党的历史不全是英明决策和辉煌成果,有彷徨和犹豫,也有谨小慎微和急躁冒进的探索。这些历史其实不用回避也不能回避,需认真反思,不能再重蹈覆辙。罔顾历史事实,任意剪裁素材,涂抹事实,曲解史料,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党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才能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效果。明理、增信绝不是不讲原则的盲目崇拜,而是发自内心的崇敬和热爱。笔者补充邓小平的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来说明小岗村的这种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之后解读图2,让学生知道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分田到户,农户承担的责任是完成国家公粮的上缴,而剩下的粮食就全归农户自己所有。改革的主要形式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教学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回顾历史是为了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三、拓展教材资源的外延,提升高度

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9页的“相关史事”部分中有这样的描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那么通过这样的描述,学生就能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了吗?笔者不敢肯定。于是笔者组织学生思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有哪些“变”和“不变”?之后笔者展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外延——小岗村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土地公有制。“三大改造”以后,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在土地上种植自己经营的各类农作物,所以并未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变的是生产关系。从生产方式上来讲,由“集体统一经营”变为“家庭承包经营”;从分配方式上来讲,由“平均主义”变为“按劳分配”。变的还有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变成了乡镇政府,生产大队变成了村民委员会。这样的总结,拔高了课堂的教学立意,是高屋建瓴、一目了然的归纳,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对党的政策进行正确解读。处理好了这一核心知识点,这节课也就达到了高潮,讲解后面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改革效果如何的问题,笔者展示了小岗村1976年到1981年粮食产量的简表,让学生直观了解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笔者还展示了反映小岗村村容村貌改变的照片,以让学生感知这一改革的正确性。

材料七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央广网《见证》栏目中,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回忆道:“1979年春节前,分到田地的小岗人想的不是怎么过年,而是扛起锄头、挑着牛粪,比着、赛着往自家的田里跑。”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分田到户实行第一年,到1979年秋天,小岗村粮食总产量6万多公斤,相当于前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村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数据是无言的证据、最好的说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对稳定农村秩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还列举了现在农村通过乡村旅游、水果采摘、民宿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加收入的案例来印证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作用。

四、厘清教材子目之间的关系,使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有序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后,开始转向城市。可以说,农村改革是城市改革的先导,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作用。

材料八    1980年左右,一位厂长的烦闷:因为天气很热,工厂打算购买风扇、鼓风机等设备来降温,以保障职工的健康和权益。但是工厂没有自主权,要经过11个政府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八中的案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笔者总结: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经营的自主权。

材料九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这是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材料九中的这番话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国有企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上述史料的补充和拓展,学生了解到,农村的改革带动了城市的变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也像中国革命的道路一樣要从农村转向城市。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自然成为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必然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通过对以上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学习,学生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的,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所以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永葆先进性。这就使学生在心底滋生了爱党爱国的情感。在课堂最后,笔者从“思路决定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敢问路在何方——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只有对历史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和拓展、必要的补充和解读,才能让学生厘清党的历史发展线索,全面准确地解读党的政策,进而使学生从心底拥护党的领导。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汉林.基本史料:思考“史料教学”的新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8):77-82.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拓展党史整合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纸游党史码上学习现代苏州(2021年11期)2021-09-10党史篇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5期)2021-05-28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整合的探索读天下(2020年9期)2020-05-29文言文教学应有语文味课程教育研究·下(2016年11期)2017-01-03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11期)2016-11-14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拓展求知导刊(2016年14期)2016-07-11让课件助课改一臂之力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10期)2014-10-21强化四种意识 做好心形式下的党史工作党史博采·理论版(2014年8期)2014-09-09

推荐访问:党史 拓展 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