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发言稿

詹金明大会发言稿:素质教育改革和应试教育博弈

2021-10-24 17:01:33发言稿
素质教育改革和应试教育的博弈 发言人:詹金明《读者》上周国平先生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认识

 素质教育 改革 和应试教育的博弈

 发言人:詹金明 《读者》上周国平先生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这所学校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多的是,考上北师大的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这样做,他的学校就会出局。学校校长见到我的第一面就说:周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将来是要受到历史的审判的。” 这个校长的话,真的是肺腑之言。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口号已响彻大江南北,可是我们看的是“三苦”,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学校苦管。好多学校仍旧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九阴白骨抓”。不解放思想、彻底革新现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不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教育,那只能成为被历史审判的罪人。

 下面谈谈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浅薄认识。

 一、什么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所谓应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取仕”是中国选仕制度的一大改革。科举制度对于封建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也使教育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阶段和附庸,学校教育逐步被拉上应试、做官教育的轨道。时至今日,我国中小学教育仍未彻底摆脱这一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我们学校的办学方向。

 “素质教育”一词诞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它正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出现的,是对“应试教育”的直接反驳。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当前有三类观点:

  第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有的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命题。应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因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第二、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如有的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相照应、相依发展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产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能认为是对立的,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应试教育也在提高人的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层次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低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提‘发展’、‘迈进’比‘转轨’更为合适”。

  第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部分对立,部分不对立。有的提出把升学教育分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升学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升学教育,从而认为“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不对立”。

 三、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一篇名为《透过案例看中美教育的差异》的文章。文章说中美教育的差异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是“补短式” 教育而美国则是“扬长式”教育;二是中国是“传授已知型”教育而美国则是“探索未知型”教育。作者列举了两个案例:

 (一)、中国“补短式”教育与美国“扬长式”教育的差别 据 2009 年 12 月 23 日《教育文摘周报》中一篇《“中国差生”变“美国天才”与失魂落魄的教育》报道:“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他叫王楠子。8 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 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赞誉为‘是个天才’。” “中国差生”的王楠子是被中国式教育和考试“淘汰”的,而“美国天才”的王楠子,是被美国式教育发现、培养起来的,发现学生的长处、潜质,并通过教育使之更长,最终发展成为杰出人才。

 2010 年 3 月 18 日《南方周末》中《我不是来颠覆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个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美国校长》)报到:“美国没有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之分,老师不会根据学习成绩来划分学生,而是根据每个人不同兴趣与特长进行分层教学。比如数学比较好的学生,就可选择难度系数更大的数学课,与和他水平相当的孩子在同一个课堂。其他课程也如此。你会发现,在美国的中学里,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数学特别好的、音乐特别擅长的、社会活动能力特别强的——他们各自的特长都会得到尊重和鼓励。” 2009 年 9 月 8 日,美国公立中小学开学第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全美中小学生发表新学期致词时说:“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是有用之材,而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透过美国版的《劝学篇》,我们看到,有一个教育理念在美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那就是:教育的本质不是“改造”而是“发现”,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质、天分、才能,并通过教育发扬光大之。

 杨振宁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某人学习一样东西不快乐,必须硬着头皮‘头悬梁、锥刺股’,那就说明这个学习内容不适合他。”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像崇拜救世主一样虔诚地请教杨振宁:“有些学生不喜欢物理怎么办?”杨振宁回答得很干脆:“那就不要学了!”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因这不符合中国现今教育理念和要求,我们的教育思维是:学生不管某种智能的强弱,不管善不善长,无论好恶,都必许忍耐,都必须喜欢,必须学好每一门课,否则会影响中考、高考,甚至终身。这些都是“补短式”教育。

 (二)、中国“传授已知型”教育与美国“探索未知型”教育的差别 2009 年第 9 期《教育科学论坛》刘永康的《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有个案例说:一个中国高材生在美国留学,老师讲了六点,考试时,他全答对了。老师只给了他最低的等级。他不服气,找老师理论。老师解释说:“你答了六点不错。可这六点全是我讲的呀。只不过你记住了,通过考试又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我。你为什么不能从我讲的六点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出新的见解呢?”可见美式教育不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注重探求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这实则是一种比“知识传授型”教育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富发展眼光和挑战性的教育。

 “因材施教”本是中国传统教学原则,几千年前孔子就倡导践行之,但今天却在异域他乡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行,大放异彩,硕果累累。而中国现今的教育却将“因材施教”最多停留在口头上。所以,中美教育的差别,关键不是教育技术、教育方式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教育制度、评价体系的差别。

 就此对比,我们似乎可以知道该怎么去实施素质教育了。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素质教育观的提出正是对重应试的选择教育观和重实用的功利教育观的扬弃,是以发展的教育观取代选择教育观和功利教育观的一场变革。毋庸置疑,教育具有功利性,而且这种功利性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教育具有非功利性的一面,即教育在增强人的体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立人的道德、理想、信念,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教育者的努力是实施的关键和保证。

 (一)教育者要在教育理念上实现转变 1.要转变过去那种过份强调教育的社会、经济、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的观念。

 2.要转变基础教育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片面观念。

 3.要转变惟升学者是人才、惟升学者能成才的观念,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的人才观。

 4.要转变以分数论人才、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

 5.要转变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确立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施教观。

 (二)要在教育教学方面上进行改革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的效果,也注重教学的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也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也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也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

 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要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统编教材与本土教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新课程体系。要探索启发式、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以往的教育过于保守,采用的教育方法多数是适应性的,学生在现行环境下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新问题时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三)要完善和创新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的内容很复杂,决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阐述的。本文只强调一点,即:要改变过去那种比较简单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观念,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四)要建立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四、素质教育的误区 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解上的误区很多,例如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或者举办一些书法展、演讲比赛、报告会、文艺汇演等等。再如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减负甚至取消考试、为突出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漫无边际的讨论等等。这些走形式的做法已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根本不懂素质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实为不可取。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慎行的。提出素质教育的人为中国教育找到了出路,有功。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不能怪素质教育,应该怪应试教育。问题的症结在于实施素质教育中把素质教育简单化、庸俗化、口号化,歪曲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与课

 堂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项素质,每个教师都有责任。现在的教育改革脱离课堂教学,不遏制应试教育,不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能培养出学生的素质吗?谁之过?对素质教育认识肤浅,不知道从哪里抓起,才是根源。

 所以我觉得,学校素质教育应放在三个方面——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这三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的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个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如果这些做法能在学校切实推而广之,那么我们的学校将不仅能培养人才,更能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

 诚然,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基础教育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是为学习理论打好基础,学会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学校需要在各方面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创新。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摸着石头过河,成功了是经验,失败了是教训。把学生当真正的人来看待,才会收获理想的教育效果。

推荐访问:发言稿 教育改革 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