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高考作文深刻性不足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1-10-14 10:56:45公文范文
【摘要】本文分析高考作文存在就事论事、缺乏思维关联意识、以叙代议、生搬硬套、缺乏思辨等深刻性不足的问

【摘 要】本文分析高考作文存在就事论事、缺乏思维关联意识、以叙代议、生搬硬套、缺乏思辨等深刻性不足的问题,提出探究因果、由表及里、对比出理、类比显理、多角度分析、辩证析理、预测未来等增强作文深刻性的思维训练方法。

【关键词】高考作文 深刻性 思维训练方法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115-03

如何把高考作文写得深刻,这是时常让学生困惑的问题,也是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遇到的难题。深刻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评分标准是这样阐述作文深刻的内涵: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作文是思维的外化,笔端的文字就是学生思维的呈现。因此,要考生做到作文具有深刻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一、学生作文深刻性不足问题

(一)就事论事,流于表面

就事论事是指考生写作时只对作文题的情境材料泛泛而谈,没有读懂情境材料的含义。如2019年全国Ⅲ卷作文题,有位考生这样写:

毕业意味着分离,师生之间就要说再见,毕业也意味着又一批学生踏上了自己的学府,朝梦想靠近,去自己理想的大学;老师又培养了一批学生,毕业后大家不会常见面,大家也不会在一起共同奋斗了。师生之情深厚,师生之情就如灿烂星光。

评析:本段作文考生只简单叙述师生“分离”“再见”等现实,对老师在毕业前最后一堂课上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們”的话没有做具体深入的分析,段末“师生之情深厚,师生之情就如灿烂星光”一句,看似道出事件本质,但与前面的叙述内容没有逻辑关系,不构成思维的线性,显得突兀。整段话未能呈现考生有深度的理性思考。这就如孙绍振先生在批评当前中学生议论文存在的缺点时指出:“不管多么有才华的文章,都暴露出一个弱点,那就是耽于抒情,没有自己的思想。”

(二)缺乏思维关联意识,审题论证不到位

一是指考生审题时没有按照作文题的指令任务和要求把情境材料的各要素联系起来思考,只是片面地抓住某一个要素来审题立意,造成立意偏题或立意不深刻;二是指考生作文主体段只有分论点和事实论据,缺乏论证内容,即考生不会把事实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展开论证,语段逻辑性不强。

例如2020年全国Ⅲ卷作文题,情境材料告诉考生“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有的学生在审题时,只看到“镜子”这个要素,就立意为学习榜样,行文都是写一个又一个的榜样事例,没有写到如何“绘制自画像”。作文指令任务是“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有的考生作文只有高三毕业生身份意识,没有给高一新生写信的对象意识,造成自说自话,目无他人。

评析:对这个作文题,考生要厘清三种关系:镜子与“自画像”关系,“如何画像”与“画好像”的关系,高三学子与高一新生的关系。考生只有厘清这三种关系,才能正确地立意、更好地展开论述。

如某考生作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第二段:

古今中外,多少的伟人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道尔顿临终前还在实验室中记录数据,最后安息在了这个与他相伴一生的地方;诗人海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用颤抖的手在本上写下刚想出的诗句;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则是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溘然长逝。

评析:考生论点明确,事例丰富贴切,但在举例后不会把事例与观点联系起来进行论证,造成观点与事例“两张皮”,也不能凸显三个并举事例的联系性。如果考生在举例后这样来论证: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样一句论证的话就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就把三个并举事例联系起来。

(三)以叙代议,毫无深意

学生作文以叙代议主要出现在两个地方:一是考生首段引述作文题中的情境材料时,抄写整段材料,而不是有意识地针对立意主题裁剪材料;有的考生引述材料后,没有对引述材料进行分析议论,就直接提出一个中心论点。二是考生在对主体段进行举例时,只是叙述一个又一个的事例,没有紧扣中心论点对事例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把议论文写成了记叙文,造成事例堆砌的现象。这样的作文思想匮乏,没有深度,不能体现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和主张,也体现不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此类作文,在高考中常常被判为套作。其主要特征是不顾题目或者作文材料,机械地照搬原作的内容,生搬硬套事先背好的作文,或稍加改动,表面上看好像按题作文,实则离题万里,作文不能体现考生自己的思想感情,充斥着空话、官话、套话甚至伪话,用他人的认识和思想取代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套作的几种表现:有的套格式,在原背好分论点句子上换上考卷作文题的关键词,语句逻辑生硬不通畅;有的套例子,在文章的中间加上背好的例子,例子与观点不匹配;有的套美段,把背好的精美的段落往里塞,徒有其表而无主题;有的套开头结尾,不管写什么,一律排比比喻开头结尾;有的套材料,把试卷上的作文材料、阅读题材料或抄上或扩写,代替作文。

(五)缺乏思辨,观点偏颇

考生高考作文缺乏思辨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没有分清材料中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把次要问题当主要问题来写;三是缺乏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把观点写得过于绝对或单一;四是缺乏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审题立意停留在作文材料上,没有上升到人和人生层面思考。

以上是考生作文深刻性不足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不高。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二、增强考生作文深刻性的思维训练方法

(一)探究因果

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只有弄清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才能全面地、本质地认识事物,才能更好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作文审题时,考生可以把情境材料中的问题看成结果,然后去分析其原因,这样就可以找到问题的本质。

例如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把情境材料中提到的“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问题作为结果,然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其原因:

“同学”角度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从深层次看,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意志懈怠的表现。(内因)

“老师”角度原因:部分老师不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外因)

“家长”角度原因: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子女,从不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品质;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不良的劳动教育观,如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像某某一样去建筑工地打工”,等等。(外因)

“学校”角度原因:部分学校只重视对学生智育的培养,不重视学生对劳动的培养,造成学生轻视劳育。(外因)

“教育行政部门”角度原因:对学校全面贯彻党“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政策缺乏有效的督导。(外因)

“社会”角度原因:社会上,劳动风气不浓,部分人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如有的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外因)

评析:考生利用探究因果的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问题,然后再进行辩證思考:这些原因哪个是内因,哪个是外因;哪个是主要原因,哪个是次要原因。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写出思想深刻的作文。

(二)由表及里

由表及里指先现象,后本质,从现象到本质,摆现象为现实,揭本质为论理,现象是起笔,本质是落墨,内容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纵向思维发展。

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丙卷(Ⅲ卷)高考作文题,考生可以透过“小羽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的表面现象材料,去分析其行为的内在思想,就可以看出小羽的行为本质,就可以立意为:(1)乐于分享,成就梦想;(2)换思路,求变通。

评析: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就像是“吹尽狂沙始到金”,在作文审题上是极为重要思维方法。

(三)对比出理

对比出理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鉴别,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所包含的内在的理就能显现出来,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说理中的比较,包含着纵比和横比。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状况加以比较以揭示事物在发展中的异同点,从中可以看出事物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横比,是把不同地方的同一类事物的状况加以比较,以揭示事物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差异。对比出理,可以是对立的一对事物,也可以是对立的多对事物。视内容,有的用“一对”,事理就讲清了;有的则必须多方面进行对比,事理才能讲清,讲得深入。

例如谢觉《论“同甘共苦”》有这样一段话:

甘与苦是个比较的名词。我们是从艰苦中来的,今天所说的“苦”常常就是过去所说的“甘”,甚至比过去的“甘”还要好得多。我们切不可忘记过去。我们是从群众中来的,某些工作人员所说的“苦”,也许是某些群众所希望的“甘”。我们不应该走得太远。

忘记过去,走得太远,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这会妨碍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妨碍经济建设的顺利前进,因而也就会使人民和自己的生活不能逐步提高。

评析:作者运用了纵比和横比的论证思维方法。纵比:今天所说的“苦”和过去所说的“甘”进行比较——现实与历史的纵比;横比:某些工作人员所说的“苦”和某些群众所希望的“甘”的比较—— 不同范畴的横比。这样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条件下和不同对象身上进行比较,就有力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同群众同甘共苦。

(四)类比显理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其本质属性存在某种共同点。把这种相同点进行比较,从已知的一种事物的存在或正确推论出另一种事物的存在或正确。从逻辑上说,这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说明事理,说服力极强。类比必须是两个同类或近似的事物才能进行比较;进行类比推理,如无共同点,那就不可以进行类比。运用类比显理,有两个条件不可违背:一是用于比较的类似点,必须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二是被类比的事物,必须不含有同结论相矛盾的性质,否则结论就会是虚假的。例如2019年高考作文《育人春风化雨,师者山高水长》:

师生之间的真情如春风,和蔼轻柔,如细雨绵绵不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早已点出我们从老师身上得到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更多是师长对我们如父般的叮嘱,如母般的呵护。我们眷恋着老师,他们又何尝舍得我们呢?颜回逝世,孔子恸哭,是师者对学子的不舍;伯牛病重,夫子与之握手,是师者对弟子的关怀。孔子之所以成为“万古师表”,不仅在其“弟子三千,贤士七十”的桃李满园,更在其为每一个弟子,所付出的真情与真心。师生之间,真情永存。

评析:此段作文,考生运用类比显理的思维方法,由作文题中的师生关系横向联系到“父母的叮嘱、呵护”,再联系到“孔子对颜回、伯牛的关怀”。从而有力地阐述和论证“师生之间的真情如春风,和蔼轻柔,如细雨绵绵不绝”的分论点。这是从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推理方式。

(五)多角度分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能得到不同的印象。每个角度都有各自的特点。从议论文的写作来说,这些不同的特点就表现为事物的不同性质,要全面把握和论述事物所内含的性质,就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辨识。议论的角度可以从正面看,也可以从反面看;可以看事物的各种形态、各种现象,也可以透过现象而看其本质;既要看这种条件下事物所表露的特点,又要看那种条件下的表现。只有从多角度分析事物,才能将事物的本质全面看清,避免片面性;只有多角度剖析事理,才能将事理写深写透,避免执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多角度分析是议论说理的科学方法,让写出来的文章逻辑严密。

例如考生要论述“逆境与成才”的关系,既要论述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要论述逆境可以毁灭一个人。这样论述有正面有反面,体现写作的思维严密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在论述逆境对每个人的作用时,考生也要考虑到不同的人面对逆境的情况:有人直面逆境并坚持不懈而取得成功,有人因无法忍受逆境带来的巨大的痛苦而放弃,有人在逆境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失败,甚至有人只会感叹命运的不公而沉沦。

评析:运用多角度分析的思维方法,体现作者思维缜密,讲道理逻辑严密、思想深刻。

(六)辩证析理

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总是有两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了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毛病,说理议论最忌这一点。要防止这一点,在说理分析时就应该努力地运用辩证析理的思维方法。例如作文《苦与乐》,我们可以这样来构思:

总说:苦与乐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分说:

—— 首先,苦是乐的基础。

—— 其次,乐是苦的目的。

—— 再次,苦中乐才是真乐。

总说:正确对待苦与乐的关系,号召新时代的青年勇于吃苦,以获得真乐。

评析:运用辩证析理的思维方法进行构思,中心论点思想深刻,分论点逻辑关系严密,这样的构思充分体现了考生的思辨性思维。

(七)预测未来

依据事件原因、条件及其发展趋势,预测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意义和结局等。

例如苏洵的《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评析:作者运用了预测未来的思维推理方法。苏洵依据诸侯国“以地事秦”的发展趋势来预测其结果是“被颠覆”,可谓见解深刻。

总之,作文深刻性体现了考生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七种思维训练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好方法。通过这些思维方法的训练,考生才能对事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

【作者简介】莫成则(1968— ),男,广西那坡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北海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责编 覃西雅)

猜你喜欢 深刻性高考作文应对策略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教育·综合视线(2020年9期)2020-09-10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10期)2019-09-24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改革对策新课程·中旬(2019年7期)2019-09-17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搭好“脚手架”,让学生思维拾级而上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8年11期)2018-11-16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教与学(2017年5期)2017-05-16小学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策略探析新课程·上旬(2015年9期)2015-11-02浅谈挖掘教材例习题的潜在功能科学导报·学术论坛(2013年8期)2013-10-09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高中生·青春励志(2009年11期)2009-12-03浅析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绍兴纺织行业的影响考试周刊(2009年19期)2009-06-25

推荐访问:深刻性 高考作文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