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高校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卷化倾向及对策研究

2021-10-17 10:35:55公文范文
张小茜尤江东关键词:高等院校;信息素养培育;内卷化摘要:文章基于内卷的理论内涵,剖析了高校在信息素养

张小茜 尤江东

关键词:高等院校;信息素养培育;内卷化

摘 要:文章基于内卷的理论内涵,剖析了高校在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价值目标紊乱、实践贯彻不力、教育效果差、专业教育脱节等内卷化问题,提出了统筹政策导向、重塑价值取向、重构培育模式、倡导实践路径、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以期高校重塑信息素养教育新业态,突破内卷化危机的规律性桎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转型优化。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5-0063-04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信息生态的演变,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已深度融入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推动了我国的教育变革,促进了学科的融合。目前,高等教育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培养人才的适应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强调,信息素养培育应与其他课程教育相融合,注重批判性思维及参与能力[1]。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列为八大行动计划之一[2]。信息化人才决定着国家建设及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未来优秀人才培养目标的突破口。但是,高校信息素养培育工作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瓶颈期,存在教育目标模糊、教育模式同质、教育发展滞缓等问题,相对固化的局部锁定模式及难以突破的内部壁垒障碍,导致了内卷化问题的产生,具体表现为动力有余而实效不足。如何有效突破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内部壁垒,消除“无发展的增长”危机,已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内卷化的理论内涵

内卷化(Involution)是一种系统性退化,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在目前的互联网语境下,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不断发生嬗变,各行各业对于内卷化的讨论逐渐激烈,如经济内卷、职业内卷、教育内卷、城市治理内卷、政治生态内卷等,内卷化研究的强大范式持续外溢。根据克利福德·吉尔茨、黄宗智、杜赞奇等人的理论,内卷化可定义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缺乏催生增长的原创力而进入内部复杂化、精细化、循环往复的维持运行机制,呈现出无休止的自我消耗、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转化为新形态或实质性的增长模式。从微观的角度讲,内卷化指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特定领域或某一事项中,投入精力和成本并获得显著回报,但在一定时间的持续投入后,相应的回报减少甚至消失,处于“没有结果的付出”状态。从宏观的角度讲,内卷化指社会或行业围绕特定目标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前提下,整体效率走低,实际效益下降,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内卷化现象具有增加投入而无产出、重复原有路径而无新的发展、处于固化状态而无变革创新等特征。因此,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卷化可概括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素养培育在认知、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潜力被持续挖掘,并恒定发展至今,其培育理念、培育模式逐渐固化,缺乏创新、扩张与再生的原动力和执行机制,可持续发展张力受限,既没有突变式的发展,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陷入绩效障碍和内卷化困境。

2 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卷化倾向

信息素养培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近年来,政府部门的引导力度加大、高校的重视程度提高、经费投入比例增加,信息素养培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顶层设计缺乏、主体不明晰、教育形式雷同、教育过程散点化等问题的存在,导致高校的信息素养培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培育效果不明显,出现内卷化倾向。详见图1。

2.1 信息素养培育体制对价值目标实现的助推力不强

目前,社会公众对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呼声很高,很多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都在积极探寻开展信息素养培育的新路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一定的悬浮化问题,即行政化的培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贯彻的现实感,悬浮于信息素养教育“元场域”的上空,不能充分实现基层教育主体性场域在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实践举措等方面的支配性作用。各高校在信息素养培育的价值目标、内容落实、开展模式和实践方式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对于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问题缺乏指导性解决路径,缺乏末端评价体系,培养目标模糊,难以客观评价培养效果。

2.2 信息素养培育导向与实践贯彻的契合度不够

笔者查阅了我国近年来发布的信息素养相关指导性文件,发现相关政策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信息素养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不断增强。相关政策的落实既是信息素养培育工作健康持续开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信息素养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是推进和落实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工作的主体,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群众重视程度的提高,成为高校信息素养培育工作持续高質量开展的推动力。但是,很多高校对信息素养培育的地位和功能认知不足、相关政策文件的操作性不强、信息素养培育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信息素养培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出现了内卷化危机。

2.3 信息素养培育的内生动力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力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由接受者向创造者转变,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主体性日益凸显。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的单向推送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纳知识的境地,限制了他们主动学习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元认知能力的提升[3],以及主动性的发挥。

2.4 信息素养培育模式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

全媒体时代,高校的信息素养培育不再是一门孤立的辅助性学科,而是与各专业学科内容融合交织,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门学科。目前,高校信息素养培育仍以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程、数据库利用讲座、学术搜索培训为主,仅作为一门阶段性的课程或偶发性的培训,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相互独立,且并没有被列入高校主体教学规划。这种缺乏创新的固化培育模式使高校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灵活、连续性不足、学生认可度较低,存在教育目的敷衍、内容碎片化、过程形式化等问题,培育效果不佳。

3 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卷化应对策略

3.1 统筹政策导向

新兴技术对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多维渗透,引发了世界各国对于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与调控。美国的Sharon Weine认为,信息素养政策的制定有助于应对全球挑战。欧盟建立了相關的门户网站,收录了20余个国家的MIL政策[4]。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教育部于1984年、1985年和1992年相继发布了专门的文献检索课程指导文件,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准则,但在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的具体化、评估标准的一致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2018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阐释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形式、评估及实施建议。笔者认为,教育部应牵头制定具有可衡量性、可操作性及规范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包括目标、主体、内容、方式、评价及措施等),加强整体性顶层设计,为高校信息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指导。

3.2 重构培育模式

高校信息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过程,基于育人与受教育者知识构建的双重视角重构信息素养培育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高校应将信息素养课程嵌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消除学生专业、学历和年龄的限制,客观认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培育模式,基于用户思维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践、优化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层阶式信息素养培育,以解决信息素养培育内卷化的问题。

3.3 倡导实践路径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15年正式批准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出信息创造在信息素养中的突出地位[5]。信息创造力是一种推动信息转化的能力,实践应用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创造力的有效方式。高校信息素养培育应突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注重多元化培育方式的协同运用,开展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体系[6],如打造信息素养实训基地、创设虚拟实验室抛锚式场景教学、开展各类竞赛活动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中提高信息素养培育的成效。

3.4 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化解信息素养培育内卷化的危机,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多维、分层、多元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培育过程挂钩,真正落实信息素养教育政策。武汉大学的司莉在“2019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信息素质培训研讨会”报告中指出,好的评价体系是开展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决策的有效参考[7]。《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我国首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8]。2008年,教育部图工委牵头发布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9]。但是,相关的评价体系政策都没有得到普适性的推广应用,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建立统一的通行标准和权威的评测机制。高校应结合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构建大数据环境下动态多元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采用标准化测试、自陈式列表与情景任务过程性数据有机融合的多维度测评模式,开展常态化的功能评测、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实现数据驱动的学生信息素养精准评价,推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科学发展。

4 结语

目前,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宏观转向,信息素养培育工作成为现代化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在信息素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高校不得不应对信息素养培育内卷化的挑战。高校应基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剖析信息素养培育中具有代表性、时代性、警示性的矛盾问题,突破固化的教育理念和体制框架,重新审视信息素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改进传统的授课形态、教学范式和评价机制,重塑信息素养教育新业态,以实现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杨晓雯.《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下的数字人文教育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8(12):61-69.

[2] 杨光武,刘兰平.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展望:“首届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述评[J].图书馆论坛,2021(3):128-135.

[3] 焦海霞.用户赋能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生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22):74-81.

[4] 黄如花,冯婕,黄雨婷,等.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全球进展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3):50-72.

[5] 刘桂宾.在情境中理解信息素养:《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4):88-94.

[6] 储节旺,孙梅,郭春侠.面向一流本科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框架重构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3-9,72.

[7] 王雪莲,陈红岩,孙波,等.“2019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信息素质培训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1):13-17.

[8] 尤江东,夏素敏.信息素养:“信息疫情”现象下的反思[J].竞争情报,2020(6):41-44.

[9] 赵飞,肖珑.大学生信息素养评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2):106-113,135.

(编校:冯 耕)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音乐鉴赏类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12期)2017-03-22试析高校校务公开与高校信息公开的关系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1期)2017-03-15如何通过英语学习在高校自招考试中获得优势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12期)2017-01-19高校科研项目延期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价值工程(2016年32期)2016-12-20关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讨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高等院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实践与思考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4期)2016-04-19我国高校市场化融资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期)2016-01-25基于网络服务的大学生“帮帮搬”平台建设与实现物联网技术(2015年10期)2015-11-10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的模块化分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年6期)2015-06-25

推荐访问:素养 培育 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