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听障大学生积极品质养成路径探索

2021-10-22 14:23:18公文范文
徐颖任俊摘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各种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正向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各种心理现象

徐颖 任俊

摘 要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各种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正向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各种心理现象与问题,以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为目标。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育同属“人”性学科,具有相通之处。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引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创设积极环境,构建积极情境体验,激发积极情绪。运用积极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挖掘并培育听障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从而实现扩展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 听障大学生 思政教育 积极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2.051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committed to the study of human virtues and various positive forces, and advocates to face various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It aims to stimulate the internal positive power and excellent qualities of individuals. Both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disciplines studying "human", and the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help create positive environment, construct positive situational experience and stimulate positive emotion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positive education can be used to cultivate positive qualities and sound personalities of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may effectively enrich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can be enriched by using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positive education.

Keywords positive quality;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itive education

1 關于积极品质(品格优势/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之父” 马丁 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将积极心理学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或满足)、积极的人格特质(品格优势或天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家庭或工作单位),三者并称为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对于积极情绪、积极品格的研究也在学术界广泛出现。塞利格曼教授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提出了“积极人格特质”( positive personal trait)一词,同时还使用了“积极品德”(positive quality)一词,并认为“积极人格品质”是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自决等构成。[1]2000 年7 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 皮特森(Christopher Peterson)带领着研究者们从大量文献著作及研究列表中总结出了两百种人类美德,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种文化都认可的 6 种美德,包括智慧、勇气、爱、正义、节制和卓越。[2]

根据现有研究,积极品格包括6大类,具体分为24项,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开放的思想、热爱学习、洞察力、勇敢、坚持、正直、热情、爱、友善、社会智能、公民行为、公平、谨慎、谦虚、自我控制、对美和优秀的欣赏、领导力、原谅和宽恕、感恩、希望、幽默、兴趣及精神性。塞利格曼和皮特森认为,这二十四个积极品质(品格优势)的价值在于它们存在着实际的好处——拥有它们、实践它们,能够为人类带来切实的收获。塞利格曼坚信,24种积极品质是个人的最强优势,通过积极品质的运用,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多意义、更多成就及更好的关系。而对于这些品质的培养,则是人们通往“幸福生活”的捷径,这种生活不仅是幸福的,更是十分有意义且异常充实的。

积极品质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但容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抑制,需要后天挖掘和培养,这说明了积极品质不会自动显现,需要充分安全的环境和条件。梳理积极品质的功能时可以发现,积极品质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个体功能主要指的是自我实现的潜能,完善自我;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促进和谐,包括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致达到社会整体运行更加顺畅。而在更多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中发现,积极品质能够促进幸福和健康,积极教育、积极品质对心理和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2 听障大学生积极品质现状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听障大学生,当前针对听障大学生积极品质调查与研究极少。李国敏、符昱叶在《听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听障大学生积极品质六大维度分布较为均衡,发展状况良好;24项积极品质自我评价呈正向分布,发展较好的前五项积极品质为:感恩、希望、好奇,洞察力和判断力,发展较差的后五项积极品质为:社交智慧、感受爱、领导能力、团队精神、爱与友善。” [3]而笔者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听障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中发现,与健全大学生相比,听障生与健全生在主观生活满意度、学业动机及心理韧性上具有显著差异,积极情绪方面两者差异性不显著。从平均值数值来看,除主观生活满意度外,健全生在正负情绪、学业动机和心理韧性方面均高于听障生,但听障生在主观生活满意度上取值高于健全生,且差异度较大。比照24项积极品质可以发现,听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强,说明听障大学生在感恩、希望等积极品质上发展较好;学业动机方面,听障大学生的均值普遍偏低,学业幸福感较弱,说明热爱学习品质发展较差;在心理韧性方面,听障大学生心理韧性均低于健全生,抗挫折能力相对更弱,听障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生与在“自我意识”“社会能力”“社会支持”“计划风格”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听障大学生在上述各项的均值均低于健全大学生,说明在社会智能、自我控制、谨慎、领导力方面,听障大学生发展较弱。

3 积极品质培养对于思政育人工作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育人”课程,不仅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更是协调人的价值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具有凝聚、激励、引领等功能。而作为一门属“人”性的课程,它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其他属“人”性的课程存在着相通之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心理学专注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培养人的積极情绪,挖掘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程提供了许多创新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3.1 增加积极体验,激发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为我们展示了积极情绪的正向作用及其扩展迁移的特性。那么如何在思政课程中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呢?根据听障大学生和健全大学生自我情绪测量结果显示,不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听障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就分值而言,健全大学生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得分均高于听障大学生。由此可以得出,在自我情绪起伏波动上,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受损,减少或减弱了外界刺激的信息与强度。因此,提升听障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则更需要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体验强调个体自身参与活动后的积极体验。因此,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情感式体验。“以情传情、以需生情、以理动情”十二字情感式体验有助于听障大学生培养积极情绪。“以情传情”,扩散性是情感的基本属性之一,即情感的“共鸣”。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以情传情,通过自身的积极情绪传递、感染学生,可以是渐进式传递,逐步实现积极情绪的完整传达。“以情传情”,要求教师首先以自身“入情至境(教学情境)”。具体教学环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环境和事件本身创设虚拟教学情境,生动、形象、承载着积极情绪的环境有助于听障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与思想理论,引导式、交谈式、启发式的教学互动可以使学生体会积极情感的共鸣;“以需生情”,主要突出“满足”的作用。当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即产生相关的积极情绪。“以需生情”强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与思政教学强调的立足学生是同根同源。在日常接触中,教师应侧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发展,以难点、疑点、热点作为教学环节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满足学生的情绪需求;“以理动情”,思政理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带有一定的教化色彩,因此如果“照本宣科”容易引发听障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认同。而语言诙谐幽默,加上身体语言(手语、表情、动态姿势),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分析问题,使听障大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愉悦感、成就感,从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

3.2 深挖积极品质,运用项目干预(训练)增强积极力量

“以人为本”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与载体。“人”的培养与发展,不仅是知识经验的增多、智力与技能的提升,也是态度、信念、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思政理论课程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更应着重发展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健全人格塑造。积极心理学为当代德育教育点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积极品质作为一种心理特质,它稳定地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并且个体在不同场景中都会显现出这种特质,不仅能帮助自己和别人成长,使人生更加美好,还会激励和促进其他人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塞利格曼教授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还指出了积极品质必须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主旨存在的先决性条件。

3.2.1 导入积极教育理念,挖掘积极品质

积极教育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实践结果。积极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品格优势与美德。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研发的“六大模块、两大系统”的积极教育模型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4]对于听障大学生而言,先天身体的不足导致学生们在自我认识方便趋于消极,常常产生“我与别人不一样”“我不如他(她)”的想法。因此,教师在采用积极教育方法时,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使其拥有稳定的自我与持久的自爱能力,也就是“悦纳”能力。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开展积极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步,良好的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在班级中建立起非评判、充满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教师通过倾听、尊重、不评判的方式,理解学生的努力,帮助听障学生建立乐观、希望。

如果说“悦纳自身”和建立良好关系是开展积极教育的前置条件的话,那么“积极投入”和“积极成就”则是听障大学生通过积极教育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当听障大学生在积极教育的环境和过程下逐渐发现自身优势后,帮助学生树立较高期望,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使其能投入到每一件对其产生积极意义的事情当中。这些事情可以是学习上的,可以是生活上的,也可以是相当简单、微小的事件(行为)。通过个人目标的设定,使其投入实现,获得积极成就。需要注意的是,“积极成就”是实现积极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听障大学生在积极教育实践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教师需要分级设计预期目标,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帮助其一起想办法实现,从而提升听障大学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3.2.2 运用积极手段,培育积极品质

积极品质强调个体的品质和德性,它与天资不同,后者强调人生而获得,是从自己的祖先那儿获得的一些独特优势,积极品质尽管也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训练获得提升。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运用大量的后天训练来培养个人的积极品质。

使听障学生更好的接受、认同,需要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而将积极教育的方法与手段融入思政教学过程恰好可以补足思政教学的弱项。在具体运用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需要适合于内容。如在讲解“人生态度”时,剖析感恩理论,运用三件好事练习、感恩拜访练习等方法;在学习“道德”时,引入“品格优势与美德理论”,采用 “回顾利他行为”等練习手段;在“理想、信念”学习时,组织“发现与追逐梦想”活动或“登山活动”,阐释“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及实现的曲折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不畏挫折,坚定前行。

3.3 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加大组织支持

积极品质的培养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系统的支持。安全的环境可以带给学生归属感,而积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学校、家庭的支持。因此,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需要创设积极环境,教师、学校、家庭协同联动。积极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认同积极教育理论,提高积极教育的技能熟练度,将积极教育融入自己生活,换言之,先让教师们幸福起来。“心中有道,方能弘道”,只有教师们发自内心的认同积极心理学,方能通过自身的言行教育、影响学生。除了教师以外,学校则是积极教育另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加强校园氛围建设,将积极教育理念深入每一位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管理层的思想中,发挥校园特色。如可以通校园景观环境设计,运用光线、色彩、社交空间布置影响人的内心感受;也可以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诸如“感恩拜访月”“最佳舞台”等活动,挖掘、展示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

4 结语

幸福感一直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目标,如何提升幸福感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答案。积极心理学犹如一把通向幸福大门的钥匙,为我们展示了幸福的可实现性。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人的各种积极品质得到了发展,人才会有较高的快乐水平。听障大学生因其生理原因,更需要加倍关注其价值观养成,挖掘听障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健全人格,这一切需要每一位思政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以及社会组织的全力支持。

本文为浙江省2018年度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听障大学生积极品质培养(项目编号FX201815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D].辽宁锦州:渤海大学,2017.6.

[2] 郑雪.积极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16-217.

[3] 李国敏,符昱叶.听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20(24):53-58.

[4] 曾光,赵昱鲲.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18-19.

[5] 任俊.积极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3.

[6] 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09:222-224.

[7] 李婷婷,刘晓明.对普高生和中职生品格优势的纵向干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16(22):245-254.

[8] 程婧.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方法研究[D].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06.

[9] 孟维杰,马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与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5):116-118.

[10] 任俊.乐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58-259.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思政教育 积极心理学在养老领域的应用研究管理观察(2019年30期)2019-12-05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尝试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24期)2019-11-14积极心理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影响的实践研究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9年6期)2019-10-23融入思政教育的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综合型实验设计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18期)2019-06-17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思政教育教学对策探究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思政教育教学对策探究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青年与社会(2019年14期)2019-05-27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探究青年与社会(2019年12期)2019-05-1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探讨现代交际(2019年24期)2019-02-06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现代养生·下半月(2019年11期)2019-01-06

推荐访问:视域 路径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