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关于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精选范文6篇)

2021-10-31 17:13:26公文范文
教书:朝鲜国王下达的一种文书教书:汉语词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6

教书:朝鲜国王下达的一种文书教书:汉语词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6篇

【篇一】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

 时间:2010-09-19 

一、于漪同志

事迹简介:

  于漪,女,汉族, 81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自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59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代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于漪老师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发表的《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感情·求知欲》等几十篇文章,对活跃语文教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立人为先,教会学生做人

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是于漪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终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命意识。对于漪来说,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使学生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就开始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当时4个班级的学生共372份抽样问卷结果看,学科加强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性明朗和比较明朗的占86.5%。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同时,她还注重增强学生“做人”的意识,今日学生,明日人才。因此必须从今日做起,提高严格塑造自己的自觉性。学生一进校就向他们灌输“做人”的意识,把“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当代学生的形象”的系列教育,并千方百计把文字表达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自觉的行动。

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都是乱班,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很多,搅得全校52个班级无法上课。年级女老师几乎都哭过,甚至有的学生竟然将男的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派出所公安干警几乎天天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她每周坚持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告诫学生:“光明总会到来。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国家总需要建设人才。”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见的。

数年前,上海市曾开展过“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同时举行了“我心目中的老师”征文活动,结果在“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这一栏目里,“于漪”的名字出现次数是最多也是评价最高的。这充分说明了于漪老师铸中华教师之魂的精神感召力。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让于老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视点上。她认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老师深深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的爱着她的事业和她的学生。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当年的学生,今天的上海市文广集团副总裁、《新民晚报》总编胡劲军后来感慨的说:“于老师当年的教育成为我工作的动力。”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金杯得主王运丹大年初一向于老师表示感谢,当年正是于老师给他树立了“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人生目标;今年,她的学生曹中柱因为“敢坐火山口”,顶着压力支持开办平价药房,多次被媒体报道。曹中柱衷心感谢着于老师,他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这是她立民族教育之根的生动反映。

三、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于漪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领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是她的追求的目标。为此,她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达到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战略的高度;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显示民族的志气和自尊,显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个“瞄准”,就是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她的“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即丰富和完善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呕心沥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献不图名利

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血。

如果要问于老师听过多少位青年教师的课,恐怕她没法说清,但她在每节课后的评课中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对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指点是那么清晰、独到与深刻,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

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50年代,于漪老师扎着长辫走进了中学任教,她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60年代于漪老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革的风风雨雨中,她始终坚持教育,坚信中国需要教育,教育将成就中国。70年代末,于漪老师以厚实的功底,数以上百次的公开课和论文专著,以她高尚的师德,被首评为语文特级教师。80年代,于漪老师在教学与管理的岗位上,以远见卓识,构筑了学校的人才高地,使学校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90年代以来,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使于漪老师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拉开了帷幕,于老师飞往北京参加了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审定,作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学教师,她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教材审查中,于老师又是唯一的一名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审到高中三年级的审定专家。

于老师还是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她在华东师大的礼堂里为老师们作“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讲座,也为老师们传授语文教学的“真经”;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传授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的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红河地区、三峡库区、新疆等地老师们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她对教育的那片赤诚的爱,她走出上海,为全国教育服务。

近些年来,她还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她主编的《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共18本)已经出版;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经教育部审定,作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她还撰写了《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为人师表要德才兼备》等文章;《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正式出版,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位中学教师出版文集。因为她的努力,中国教育发展史宝库中,又多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为庆贺于漪从教50周年所拍摄的专题片中,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青春是无价宝,教师要对他们千百倍的珍视,千百倍的关心。”几十年来,于漪老师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让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在事业的奉献中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她的赤诚之心将激励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

二、王生英同志

事迹简介:

王生英,女,汉族,53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十七大代表。30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一场暴雨冲毁了学校教室,她把孩子们领到家里去上课。为扩大教室,把家里的大豆、小麦等粮食卖了,不顾病残之躯和丈夫一起挖沙、刨石等。爱生如子,倾尽全力帮助家庭贫困学生求学。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党员、河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生英同志是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小学的一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那里山高坡陡,土薄石厚,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三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默默奉献,大力弘扬着党员教师永恒的师德魅力。在教育工作中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自己对教师的深刻理解、深厚挚爱和无悔追求,是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楷模。中央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她更是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带头作用。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洒一腔热血,育一代新人。

 王生英先进事迹

 一、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是她多年的夙愿

1956年,她出生在卸甲平大队的西平自然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绝大多数的农民家庭一样,生活十分清贫。幼时她又遭不幸,一场疾病使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可生性好强的她,偏偏喜欢上了读书,而在当时,上学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因为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村里的许多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一些家庭根本就不让孩子上学,更何况她是一个女娃,还有残疾。她的爹娘疼爱她,也比较开通,积极支持她上学。她深深体会到山区的孩子上学是多么的不易呀!于是她暗地时立下志向,刻苦学习,长大当一名教师,让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都上得起学。在父母艰难的支撑下,她以顽强的毅力,勤奋刻苦,读完了高中,并在当年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这时候她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她要做一棵“傲岩争春”的青松,扎根在这贫瘠的山区,为山区的孩子、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她的青春和热血。

二、山路崎岖,挡不住她献身教育的脚步

她生活的卸甲平村共有4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大山相隔,就是隔河而望。她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从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需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她身体残疾,腿脚不便,摔跤是常有的事。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冲断,往返学校只好从河坝上趟着没膝深的河水过河,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河水冲走。即便是身体健壮的青年人,从这儿过河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初任教师的那几年,满脑子想的都是教学工作,趟水过河从来没有害怕过。经常浑身泥泞地赶到学校,再一身疲惫回到家里。1978年6月,连绵大雨下个不停。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她只好让他们回到自己家里。这时候的她,心里没有了着落,急得团团转,只盼着老天爷赶快把雨停下来,可是雨依然不停地下着。顾不了许多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拖着残疾的腿,冒着不停的雨水,踏着泥泞打滑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作业。20多天里,不管雨有多大、风有多急,她每天坚持跑遍全村,决不落下一个孩子。因路滑摔倒过多少次,她已经记不清了。乡亲们每当看到她这个样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一股劲地掉眼泪。每当这时候,她常常想起她的老师送给她的两句赠言:学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做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心里便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三十年的教学生活,她二十年以校为家,从来没有误过学生一节课。初任老师的头几年,她都是在涉河中度过的。为了给程度差的学生补课,她常常以校为家,以学生家为校,默默地奉献着一切。多少个夜晚给学生补课回来,在山间小道上跋涉,道路漆黑,没有灯火,经常被摔得鼻青脸肿。但这些没有动摇她的决心,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她竞能在崎岖的山道行走自如了。

三、“有付出,有牺牲,才能换来山区面貌的改变”

这是她对三十年来教学生涯的理解。1986年,她自愿到最偏僻、最艰苦的桃园学校任教。为了改善学校条件,她找来丈夫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垒好土墩,修整了不平的地面,为孩子们上课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又自己花钱,和丈夫修补好教室。丈夫的支持让她感到莫大的幸福的鼓舞,工作到了忘我的程度。每天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经常吃住在学校。长时间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她身体变得消瘦、虚弱,常常晕倒在课堂上。她这种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无数的村民。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出来,用一颗丹心育一代新人。

四、再苦不能苦孩子,以家为校十余载

1993年,一场暴雨冲垮了她们赖以学习、生活的的教室,学校坍塌成一片废墟。她和学生们望着那一片瓦砾,伤心地哭了。洪水不仅仅冲走了她们的教室,而且冲走了她们的期望和理想。当时由于山村经济十分困难,学校重建拿不出钱来。怎么办?让孩子们到哪里去上学?村里再也找不出一间能容下几十个学生的房屋。到外村学校去借读?不行!外村学校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去外村上学要途经两条狼路,野狼经常在那里出没,过去曾有过小孩被狼吃掉的事情,非常危险。她便和丈夫商量,决定把孩子们领到家里去上课。家里的房子虽然不宽敞,也很破旧,但总比在野外上课强多了。爱人听了她的话,二话不说,便回家收拾屋子去了。从此,她们家里间、外间,还有门口台阶便成了三个班学生的教室。

孩子们在这样拥挤的环境里上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她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这在当时谈何容易呀!1989年因为爱人生病欠了人家一大笔债,而她当时每月只有70元的工资,怎么办?夫妻俩横下一条心,把家里可卖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出去卖了,盖房的钱还是不够。于是她们又到东姚乡李家厂村付银顺家赊砖瓦。好话说了一箩筐,才谈妥了砖瓦的事。为了解决木材问题,她们把家里的大小树木全刨出来,又到几十里外的安阳县马家乡横岭村姨父家借了椽子和檩条。在建房的日日夜夜里,她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和孩子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为了学生们的安全,爱人又想尽办法,给楼梯走廊焊上了栏杆。从此,乡亲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而她和丈夫,因为建房过度劳累累倒了。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她们一家人节衣缩食,除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给他们添置学习用品。学生们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学生们冷了,她给添加衣服、做棉门帘。孩子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她就像他们的母亲。山里人都非常诚实,为了报恩,学生和乡亲们常常把家里的米、面、油、鸡蛋送到她家,她把他们的真情留下,把礼物一一退回,因为她办学没有任何所图,图得就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

在教学上,王生英老师对所教学科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坚持六认真、重点突破,难点突出,语言简洁清楚,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同时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生把知识变为能力,把“寓教于乐”、“循环渐进”、“潜移默化”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良好。她还积极转化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督促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学生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0年以校为家,10年以家为校,虽然普普通通、坎坎坷坷,但她选择了教师这一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为之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回顾走过的三十年,她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她“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而感到无限地满足。回首逝去的三十年,数名学生升入了大学,数十名学生升入了高中,教学成绩多年在全乡名列前茅,数百名有知识、有文化的毕业生在改变着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成绩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她拥有的最大财富。精彩的背后她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不言而喻。她的这种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扎根乡野,甘守清贫的精神不正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践行吗?

五、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央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五十多岁的她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把学习贯彻始终,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头脑时时处于保先状态。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一系列有关论著和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认真记写学习笔记,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工作实际,做到边学边思。在认真学习深刻思考后,撰写了两万余字的心得体会。考虑到卸甲平学校尽管校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很单调,于是她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三千元钱,购买了学生喜爱的图书,订了《小学生学习报》等报刊,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有了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王老师是红旗渠的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鼓舞着她。她勇于面对山区的贫困、环境的险恶和身体的残疾,顽强地实现着自己“培育名花香天下,造就栋梁建中华”的志向。她用她的亲身经历,三十年的奋斗历程,感人至深的敬业精神和无私无畏的教育情怀为全体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优良作风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了实处。真可谓呕心沥血奏华章,一颗丹心育新人。

三、石雪晖同志

事迹简介:

石雪晖,女,汉族,61岁,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多年来,先后承担“园艺原理与技术”等9门课程的主讲任务,积极参加教材编写和教学基地建设。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产优质栽培的技术难题,手把手地教会了农民高效无公害生产葡萄的新技术,热心为“三农”服务,足迹遍及全省50多个县市,为农民科技致富作出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石雪晖先进事迹材料

石雪晖,女,194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34年如一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三农”,作出了突出贡献。

30多年来,她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被广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誉为“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好妈妈。”她先后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学生的9门专业课程的主讲任务,近三年来完成教学工作量3538标准学时;培养各类硕士生21人,博士生7人。她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主持或参加各级教改项目5项,获国家、省、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积极组织教师精心安排各个教学环节,负责开设园艺原理与技术重点课程,组织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案、编写教材讲义、建设实训基地、实施实践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近年来,她在澧县建立了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体的基地300余亩,分别于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首批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基地”和“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

她坚持为“三农”服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多年来足迹遍及三湘四水,先后多次到桂阳、长沙、宁乡、澧县等50余个县市进行果树生产技术指导,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0000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0000余亩,为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严师,事无巨细,言传身教。2005年9月,韩艳婷同学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的硕士生时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做梦也没想到能师从南方葡萄专家,担忧的是石老师身为专家,诸事缠身,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只怕就不会那么细了,而且从园林专业考到园艺,专业不同,所以基础又比较差。韩艳婷读硕又读博的这5年里,石老师对她的指导和交流很频繁。2009年11月份,石老师为了韩艳婷的博士论文选题,亲自找来有关植物营养方面的博士论文8本、相关书籍10余本,看着她从家里背来的一本本厚厚的书籍。韩艳婷觉得石老师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更是一份厚厚实实的爱。

她对弟子们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时常“敲打”他们。2008年她去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正值两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当时她们以为石老师不在,论文就不用大做修改了,没想到过了两天石老师就发来短信:“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信箱里。”在国外,石老师硬是在考察之遐完成了两篇长达70余页论文的修改。从论文结构到语法、甚至连标点符号她也不曾放过,修改的精细程度可想而知。

她经常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她经常教诲弟子们要有不怕吃苦、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了弟子们的学位论文试验,她从选题到试验取材,每一个环节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她经常对研究生们说:“你们要有奉献精神,要急国家之所急。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每年她都数次带她的学生下乡到湖南澧县、岳阳、常德、宁乡等地给农民朋友讲课, 帮助农民朋友们解决栽培难题。每到一处,她都会被农民团团围住询问栽培技术问题、栽培建议,她除了告诉农民朋友们怎么操作外还亲自带头下地给大家示范。“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她也从来没有休息过,因为这个时候是葡萄种植的关键时刻,“五一”葡萄开花、“十一”葡萄园要施基肥,而她总是把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毫不保留、不计回报地传授给农民朋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授、一位深受农民朋友爱戴的专家。

她精彩演绎着自己的教师生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铺就学生的成材之路,不仅解学生的学业之惑,还全心全意地解她们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她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曹雄军同学的父亲今年上半年因病早逝,过度悲伤的他始终走不出痛苦的阴霭,她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想着如果当面劝慰她的学生,可能会加重他的悲痛,不如发短信来抚平学生心头的创伤,当晚忙到十点的石老师戴起眼镜开始发短信。她的学生在深夜收到石老师的短信,读着“雄军,你要振作起来,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做人做事……”他眼睛朦胧了,让他感动不已。过后感慨的说:“我失去了父亲,是我的不幸,却有着两个母亲,而我又是幸运的。”

在学生做试验的时候,难免会遭受一些有毒气体和有毒试剂的侵害,她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当心身体,注意操作规程,小心防范。她经常对弟子们说:“在我眼里,你们永远是我的孩子。”

1998~2001年园艺系承担了由山东农业大学主持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全国教改项目的研究,石雪晖教授是该课题的研究人员之一,在研究期间,她组织几位教师精心安排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结合课程的教学,采取了许多教学改革上的具体措施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教学实习基地划片分区,责任到人,根据园艺作物的生长规律,安排学生参加田间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并由教师采取经常性的现场示范、提问、技术要领的现场考核等措施,让学生掌握果树栽培与管理的技术。该项目于2001年12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她主持的湖南农业大学“果树学科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项目,组织课题组成员与社会、产业生产部门密切合作,双向参与,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和人才交流、资源互用共享多方面、多形式的合作教育。近年来在湖南省澧县建设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基地300余亩,为培养人才、农民快速步入“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2003、2004、2005级园艺专业学生到湖南省果茶良种示范场、澧县、吉首等地进行生产实习,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该项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综合能力和操作技能,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二,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是一名突出的科研工作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着“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每公斤卖到三四十元。市民,在赞誉,这东西太好吃了!商人,在盘算,这东西太好卖了!她,在思索,不能再靠“进口”了!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新疆等地可以种植。在当时,业内一直认为:“南方是欧美杂种葡萄种植的非适宜区,更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在南方真的不能种植欧亚种葡萄吗?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艰苦的求索!

首先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了欧亚种葡萄国内外主栽区的温度、光照、土壤等栽培条件,得出“南方高温高湿,导致葡萄多病是限制欧亚种葡萄种植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她创新性的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为了增加品种花色,她开展了大量的品种引进工作,三年里共引入240多个品种,选育出了20多个适宜南方栽培的品种,有早中晚熟的、有核无核的、不同香味的、不同果形与颜色的。欧亚种葡萄可以在南方栽培了,但在生产中出现了果实难着色、品质难保证、产量大小年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她先后研究出了葡萄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疏花疏果等10大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措施。她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事迹沥沥在目。

为了引进新品种,她不远千里,时常坐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找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求援请教;为了弄清每个新品种的特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她时常是天刚亮就到了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从无间断的记载着每个品种的生长势、开花结果特性、抗病性等,直到对每个品种的特性都很熟悉为止。从建园、搭架、盖膜、修剪、施肥、打药到除草、翻土,从试验设计、实施到结果的分析,事无巨细,她事必躬亲,就连体力劳动也是如此,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

她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主持的科研项目“丘岗山地果树良种基地建设与柰李速生丰产技术研究”于1995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柑桔、葡萄、草莓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和“草莓引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分别于1999年、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于2003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观音桃新品种选育”于2003年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选育出桃新品种1个(观音桃),葡萄新品种8个(红地球、美人指、红宝石无核、高妻、维多利亚、夏黑无核、户太8号、比昂扣),柑桔新品种一个(泸红)。经多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定植后的第二年亩产纯利过万元的高效无公害栽培,应用前景广阔,居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完成了“刺葡萄酒系列产品研发”和“葡萄熟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的省级成果鉴定,两项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她注重学术理论研究,2006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58篇,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主编和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2部。

第三,淡泊名利,不图索取,无私奉献,是一名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她情系“三农”,足迹遍布全省50多个县市,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万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万余亩,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她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研发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和神圣职责,把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最大幸福和无尚荣光,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朋友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成了农民和基层干部心中的“财神爷”,但她从不收受农民和基层干部的任何报酬,多次将获益农民寄来的酬金退给农民,一以贯之地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007年4月至今,她一直在宁乡县金州乡关山村担任科技特派员,重点指导当地农民栽培200余亩葡萄,让农民真正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2010年春又新扩葡萄面积550亩。

平时她随身所带的手机里面存满了农民的号码。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来,她就风尘仆仆赶去解决问题。她的手机既是咨询热线,又是答疑的短信平台。农民称她为“湖南果树110”。

2007年7月下旬,澧县几个种植葡萄的乡镇出现险情,即将成熟的葡萄大面积烂果,而离丰收只有二十多天了。她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赶到澧县,查看了所有有问题的葡萄园,七月酷暑,葡萄园的温度高达38~40℃,她的衣服湿透了!经过仔细观察后,认为是果实结得太多,产量过高,营养跟不上,指导农民马上疏果,增施适量肥料。经过疏果、施肥后,葡萄串像喝饱吃足的婴儿一样,憋着劲长,晶莹透亮,煞是喜人。

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教书育人的真正标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她的事迹先后在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红网等媒体上进行广泛而全面的报道(共有相关报道20余篇),2008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宣传部:看了光明日报《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的报道,深为石教授矢志不渝以科技服务三农的实际所感动。石教授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典型,要学习、宣传好石雪晖教授的先进事迹,发现和树立更多富民强省的先进典型。”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同志于2006年9月15日作出重要批示:“建议将石雪晖教授纳入宣传之列,以后视情况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做大。”2006年9月20日,甘霖副省长批示:“石雪晖教授是我大学时的任课老师。她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培养人才,推广致富技术,情系‘三农’,贡献很大。为人做事堪称楷模,令人敬仰,也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湖南进程中值得特别推介的先进典型。”广大科技工作者、教师、学生、农民纷纷在光明网、红网留言,盛赞石雪晖教授心系“三农”、服务社会、甘为人梯的高贵品质。2007年3月7日,有网友在《红网》发贴:市场经济人人都在追求经济利益,但她却30年如一日无私奉献“三农”,为农民科技致富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她用最不市场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社会创造财富。她是农民的贴心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她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曾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1990、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0年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师德标兵;2004年2月被国家农业部评为2003年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同年3月被长沙市妇联授予优秀“三八”红旗手称号;2005年11月被国家宣传部、人事部、教育部等14个部委评为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教师之星,同年被评为首届湖南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2007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徐特立教育奖、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2008年获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009年获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四、任维鼎同志

事迹简介:

任维鼎,男,汉族,40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中学一级教师。从教20年来,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甘于奉献。“5•12”地震发生时,他冒着生命危险紧急疏散和抢救师生,而顾不上抢救埋在学校废墟下的女儿。震后,积极投身到灾后复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为恢复重建工作做出了贡献。为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生活的信心,开设心理讲座,召开主题班会等,引导教育学生坚定信念、学会感恩,走出地震的阴霾。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任维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任维鼎同志是平武县南坝中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全国模范教师。该同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处处用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起到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去年大地震发生以来,该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冒着生命危险紧急疏散和抢救师生,积极投身到灾后复课和重建工作中,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一、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勇救学生,勇挑重担

2008年5月12日中午,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任维鼎同志正在操场上,准备组织本班学生参加下午的体育测试。他立即奔向宿舍楼,与校长和当日联合值日教师呼喊学生逃生,组织学生有序向操场疏散。当任维鼎奔至学校操场和其他几位老师组织好学生后,向教学楼一望,他立即想到,南教学楼三楼供电房还住着班上三位学生!救人要紧!只见他奋不顾身地向废墟冲去。他大声呼喊回应压在废墟下的三位学生,叫他们不要慌,要镇定,老师们一定会救他们出来的。在他的呼救声中,又有几位勇敢的教师和在场的几个群众前去协助。没有工具,他们就用双手刨,找来身边的简易可用器材,几经努力,终于救出三个学生,他们只受了点轻伤。

“平房的废墟中还有两名特岗教师!”不知是谁在呼喊。任维鼎又一次冲入废墟之中,和其他几位教师一起,奋力拨开废墟中的残砖断瓦,争分夺秒地搜救两名女特岗教师。一次次地竭尽全力,终于从废墟中刨出了两位特岗教师,她们得救了。

忙完这三处极险处后,稍有喘息机会的任维鼎似乎才意识到自己的女儿此刻正在南坝小学生死未卜。当他赶到完全倒塌的小学废墟时,女儿已被压在乱砖断板中,他妻子根本无法救出女儿。任维鼎一边呼唤女儿的名字,一边告诉女儿要坚强些,一定会有办法的。在好心人的协助下,他们好不容易才抬走了压在女儿身上的建筑重物。同时,他从废墟中抱出了6名其他被埋的孩子。他的女儿身受重伤,左足严重拉脱,后转入绵阳中心医院,再到重庆潼南医院医治,由于当时失血过多,加之感染,被迫截去四根脚趾。

任维鼎平时乐于助人,热心公务,当同事间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都会鼎力相助,同事们都友好地叫他“鼎哥”。危难之处显身手,发生于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残忍地剥夺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在灾难面前,他挺身而出,奋勇当先,成功地减少了地震的危害。

在清理废墟和复课的日子里,任维鼎同志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当他的女儿刚做完第一期手术他就要求回学校上班,学校领导考虑该同志的具体情况,让他多陪陪女儿。他说:“女儿有党的照顾、有医院的照顾,我放心。我是一个党员,我是一个教师,让我回去做点事吧!学生如果离开了课堂,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尽管很多同学身体上没受到伤害,但是他们的心理呢?况且,这正是用人的时候啊!”学校接受了任维鼎同志的请求。于是,刚护送女儿就医不到两周的任维鼎同志又回到了学校。清理废墟,到安置点上课,哪里需要,他就到那里,样样抢着干,事事走在前。

由于他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表现出色,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二.不辞劳苦,牺牲休息时间,值班巡逻,搬运救灾物资

放暑假了,妻子特别希望任维鼎守护地震中受伤致残的女儿。但是,学校面临着重建的重任,许多工作都需要人手。当学校党支部发出号召,要求党员留校坚持工作时,任维鼎毅然报名参加暑假护校队。

夏日炎炎,人们即使坐着不动,也会流下一身汗水。任维鼎和十几位留校的同志,却要顶着烈日搬运救灾物资和学校从废墟里抢救出来的教学设备。在搬运中,任维鼎跑得最块,扛得最重,从不叫苦叫累。有一次,他的手不小心被划破了,鲜血直流,同志们都劝他休息,他却摇摇头,笑着说:“这点小伤不碍事!”他简单包扎了伤口,继续搬运物资。由于天气恶劣,加上劳动强度大,他身上的皮肤被晒黑了,晒破了,还患上了热伤风。他仍然坚持工作,没有耽搁一天。

白天非常劳碌,晚上,任维鼎还要和同志们轮班巡逻。考虑到他的女儿在家里养伤,学校领导不让他守夜。他说:“有妻子照顾女儿,我很放心她。”在巡逻中,他格外细心,除了查看重点部位,他还要查看离开学校的老师们放在帐篷里的财物。有时,夜里下起暴雨,突发的山洪冲进板房教室。任维鼎冒雨巡查,和老师们打着手电开渠挖沟,用盆子把灌进教室的洪水一点点舀出去。。

秋季开学后,由于还没有安装挡网,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需要人手在夜间巡逻。任维鼎同志又是第一个报名。白天上课,已经够累了,晚上,他坚持和同志们一道,配合在学校驻勤的警察,巡逻到天明。长期的劳累,使他变瘦了,但是,他照样很乐观,照样精神饱满地工作着。

三.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

任维鼎长期担任班主任,是南坝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并主持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尽管工作量很大,工作头绪多,任维鼎却没有怨言,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

在教学上,任维鼎格外努力。为了教好每一个学生,他注重做好每个教学环节。夜深了,别人都休息后,他还在翻阅资料,细致备课,常常熬红了眼睛。上课时,他特别有激情,每一课都讲得很精彩,即使个别厌学的学生,也喜欢听他的课。他教的两个班级班额大,学生多达一百二十个,作业批改量很大,但是,他照样全批全改。特别是对弱差生,他从不歧视,常常把他们叫到身边,给他们讲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除了仔细讲课外,还坚持写“下水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板。

任维鼎对学生充满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他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用在实践中。他运用民主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班级充满活力。他特别关心地震伤残学生,爱护家庭贫困的学生,在生活上给了他们许多照顾。

在教研工作中,任维鼎带头上示范课,坚持写教研论文,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他利用课外时间,指导文学社的同学读书和写作,并开办了文学讲座。在他的指导下,文学社的许多同学在各级征文活动中获得名次,并得到奖励。

 

五、吴邵萍同志

事迹简介:

吴邵萍,女,汉族, 45岁,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特级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7年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主动做好传、帮、带,言传身教,5年中在各地上示范课100多场,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吴邵萍先进事迹材料

吴邵萍,女,1965年1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学文化程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7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先后担任音乐、语言、科学、美术、体育等各学科教师、年级组长、业务园长、园长。27年来,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千名岗位教师称号”、“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二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区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她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6篇。

一、“爱”,是她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

1、爱孩子赛妈妈。吴邵萍同志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1983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班上有一位叫小凯(化名)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就做恶梦惊醒,她就象慈母一样,每天早上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转移其注意力,并和他共同游戏增进感情。午睡时抚摸陪伴直至睡着,小凯梦醒时常常大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转悠,为了不让哭声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长时间抱着孩子。尽管胳臂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小凯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那时,她班上还有个叫小雯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儿童,连园领导都认为此幼儿“无可救药”了,而她不灰心,总是充满希望并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三年后,小雯也达到同龄幼儿的水平。

2、爱园胜爱家。27年来,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1997年,正值幼儿园创建南京市市级示范园时,她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白天,她在园兢兢业业的工作。夜晚,她还在医院一边陪伴昏迷不醒的父亲,一边翻阅整理幼教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父亲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从未请过一次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已的家,园里建设比家还重要。

3、爱同事似姐妹。由于园里年轻人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吴邵萍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她们、关心她们。在创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时,青年教师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她们的安全,吴邵萍每天“打的”挨个将她们安全送回家。然后,自己才回家。这段时间,吴邵萍总是在深夜1、2点钟最后一个回到家。

二、“学”,是她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

好学、勤学是吴邵萍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了近万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训,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疮刚开完刀两天,当她得知有一个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习时,立即前往学习,一连7天下来,影响了伤口的恢复,又到医院进行二次开刀,在家休息10天后,又去参加全国音乐教育研究培训,这次为了不影响伤口的恢复,每天听完报告后,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坚持到学习结束。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博览群书。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收集整理了30本资料册,做了多本学习笔记。目前,她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长工作、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广泛的学习促使她飞速的成长,成为本领域的领先者,智慧型园长。

三、“研”,是她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

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一直是吴邵萍追求的目标。因此,吴邵萍受聘担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专项课题《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负责人,担任《中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负责人,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特约研究员、南京市第五届幼教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视导员、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玄武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醉心于课题研究。八五期间,她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九五”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早期儿童教学的心理学研究》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构中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体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实践研究,她个人还独立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她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上进行大胆实践与研究,《幼儿创造性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研究》、《幼儿园舞蹈欣赏教学初探》《舞蹈欣赏教学》、《开放的幼儿音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开展大班合唱教学的实验研究》等多篇论文发在表国家级刊物《学前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幼儿教育》或在国家级、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

十五期间,她独立申报、负责并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来探索幼儿园是否需要、是否能够及如何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展开全方位的研究,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她还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博导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后现代主义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推进的比较研究》子课题《区域性多元游戏课程开发与推进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她独立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实现良性多维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研究。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钻研,展开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了一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课题得到了江苏省课题规划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该课题选择开放性主题课程活动在幼儿园园本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将课程研究与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活动,与促进儿童更加主动全面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结合,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立意新,切入点准确,反映了课题负责人敏感的研究视野、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功底,反映了课题幼儿园良好的实践基础。课题以儿童的主动发展为基础,充分体现遵循儿童为本,教师为本,促进富有个性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研究观点的反复论证与实践反思。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与综合素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该课题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专著《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为近阶段园本课程实践研究中不可多见的专业著作。”在进行课程建构过程中,她出版了研究成果《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专著,主编了《托班课程》上、下册。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支持,为教师设计可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提供了范本。

研究过程中将园长的管理与教师的成长、与幼儿园的发展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理论学习必须借助教育情境”、“鼓励教师成为家长合作伙伴”、“不做理论的奴隶”、“为老师的发展提供服务”、“管理应变他控为自控”、“要使教师的发展可持续”、“不要轻易否定教师的想法”、“问题是园长管理的契机”等系列文章均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和浙江省《幼儿教育》上。而“开放性课程”各阶段研究论文也连续发表在江苏省《早期教育》上。这些成果均对一线的园长和教师如何展开课程研究、课题研究、如何进行管理和教师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她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根据幼儿园园长开展教育科研的需要,2009年,她又在《早期教育》杂志连续发表了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开发价值的《再谈常规管理》系列指导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传”,是她尽心履职的真情流露

长期以来,吴邵萍主动做好传、帮、带。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她对待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实习工作耐心细致地指导,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接受每位学生的访谈、问卷等课题研究工作。

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她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听取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她指导青年教师严格细致。既有理论上整体框架的指导,又有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指导。从不放过每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如教具演示,收放顺序都一一指导到位。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带动下,每个教师个个有特长,人人都是骨干,园里教师个个被邀请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在全国各类研讨会上上观摩研究课。这些做法和经验,经常吸引全国各地的同行到该园跟班学习。该园的办园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被同行当做学习的榜样。

她重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每学年对区园长、市青优开放示范课,她每学期都上多节示范课和举办讲座。还承担了市区的带徒任务,她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目前,她已培养了1名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名教师特级教师候选人、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更为可贵的是,南京市内无论哪个区、哪所幼儿园,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时前往指导,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国内,经常到深圳、温州、澳门、大连、杭州、河南、广州、南宁等地,为全国性、全省性及各市开设的培训班讲课。同时,她还在《全国音乐研讨会》上向全国各幼教同行开讲座,并上示范课。每场讲座,听众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讲课近100多场,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六、 汪金权同志

事迹简介:

汪金权,男,汉族,47岁,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调到山区学校任教。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指导学生发表作品百余篇,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先后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无私指导青年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扎根山区 回报家乡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蕲北山区狮子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1983年,立志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人民教师的他,跨进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门。

1987年,作为当时华中师大唯一一名黄冈籍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还是选择了故土,选择了教育,被分配到了蜚声中外的黄冈中学。仅仅工作一年后,面对当年教育过他的恩师沉重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教育的忧虑,他在黄冈中学师生们的挽留和惋惜声中,毅然回到了蕲春四中,并坚守至今。

二、扶贫济困 心地善良

在此后长达23年的教学生涯中,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只有几十元,到而今也只有2000多元,但是,他却资助学生达十万多元。

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

2000届的一对兄妹,父母久病,家境困难。父亲下岗后,家中的生活更加困难,兄妹俩因此非常自卑。发现他们低落的情绪后,汪金权主动找到他们,亲切地说“你们是我的学生,也就是我的亲人,你们只管好好学习,学习费用我来负担。”在汪老师的帮助下,2000年兄妹俩顺利地考上了武汉大学和咸宁学院。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家里又陷入了苦恼:兄妹俩一万多元的学费怎么办?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汪金权再一次主动上门,借给他们两千元钱。兄妹俩知道,汪老师平时省吃俭用,这可是师母和汪老师儿子治病的本钱,说啥都不能要。汪金权生气了,摔下钱,扭头就走。就这样,汪金权先后借给兄妹俩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高达6800多元。而今,哥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妹妹也有了理想的工作。

有位学生自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都是依靠汪金权一手垫付学费的,他说“我欠都是良心债,老师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了!”而汪老师还表示要资助他读博士。

他还资助一些初中家庭贫困学生。一次汪老师看到一名初中女生蹲在张榜中学校门口掉眼泪,便关切地询问原因,得知那名女生是因为无钱读书时,便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给她,并让这名女生以后每个月的这一天都来校门口接受他的资助。这一坚持就是二年多。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出租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尽管这样,汪金权老师还认为“我做得太少,回报太多”。汪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种团体,纷纷上门捐赠慰问。对于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甚至捐赠的物资,他也经常赠送给那些来看望他的贫困家长和学生!5月24日下午,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一行刚刚离开蕲春四中,汪金权就将收到的一个信封交给该校教研处副主任,里面装着8000元慰问金。这是一周以来,汪金权第三次上交慰问金。 2010年,蕲春县“四大家”领导专程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学校看望他,县长给予2000元的奖励金和一部手机,但是汪金权收下后,一转手就将钱物资助给了学生。县总工会知道他的事迹后,赠给他两部手机,他也全部送给了大学生。6月份的某一天,大同镇一个学生的家长只身来看望汪老师,离开时,深知他家困难的汪老师强行让他带走一壶油和一袋米。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他说:“我只睡得下六尺长的床,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足够!” 为了切实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读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他2万元的生活费。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拿出1万元爱心款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

汪老师自豪地说,20多年来,自己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穷,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三、甘守清贫 乐观向上

他不但没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人——湾落里外出打工的、在家务农的都先后盖起了楼房,汪家住的还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不仅如此,墙壁斑驳、摇摇欲坠的家里没有一件电器、没有一把像样的家具,来个客人,捧起的只有老式的“土瓷碗”。汪本人唯一一套拿得出手的衣物还是他去黄冈市领奖时学校为他买的一套西服,而且一穿就是近十年。70岁的老母亲、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儿子、患严重智障的小儿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这些既是汪金权的依靠,也是他心底不愿触及、示人的永远的痛。镇委书记说“这些年真的是难为了他,汪老师是他们村最伤心(可怜)的人啊!”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汪金权总是习惯于买书看书,在他不大的学校的居室里,最值钱的也是唯一一件的电器就是学校配备的收音机,床上、桌上散落的都是各类图书,光是整理出来的图书笔记,堆起来就足有一人高。没有一件其它电器,房子是学校的,没有装修,还是黑水泥墙面,地面是水泥的。但他精神饱满,从不抱怨条件的艰辛。每天精神抖擞,全心微笑教学。因为他心里认为不能把任何不高兴的事带进课堂。

四、勤恳教学 言传身教

汪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扎根山区高中22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染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自尊心。从不求人人上名牌大学,但要求个个先做合格公民。

提倡学生轻松学习。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每天只练一页字。教学目标是教学生四会---会读书,会写字,会说话,会作文。

每一节课给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每个月给每个学生一次演讲机会。组织学生长年累月练书法。

组织学生每人每月买一本课外读物,放在班内书架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活动书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在悟中赏析,并且在朗读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比互评,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产生了自主创新、自由进取的意识和愿望。

在汪金权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系列奖项,陈未鸣、张玉成等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指导学生陈卓彬(92年省一等奖)张先龙(97年省一等奖)张有良(99年黄冈市二等奖) 范绪枝(2009年省特等奖)多人次有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对待学生如此,对待同事同样不遗余力进行帮扶。语文老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找汪老师;英语老师发现学生不愿意记单词可以找汪老师;同事朋友的论文写得不好也可以找汪老师……等等这些,只要有同事提出要求,汪老师还真做到了“有求必应”。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会鼓励这些教师,并热心地帮助这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管理方法。而在教研教改方面,既不是领导,又不是教研组长的他肯定会参与,并以十二分的热情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亲自示范。

在他的帮扶下,一个个青年教师变得自信成熟,一次次教研活动获得成功。他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县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他指导的县一中青年教师才两年,就成为各自学校骨干;他的几个学生大学并非中文专业,受影响也改行在三中、大同中学教语文课……

独特的教学方式、出色的教学成绩、较高的教学素养,使他在当地语文教学界渐渐形成了权威。2009年,汪老师接受邀请到黄冈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授德育课程。

在工作中,汪金权老师遇到“好事”,总会推让再三,经常把评优评模的机会让给别人。本人先后两次获得评选高级教师的机会,但是都他让给了其他教师。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放弃好不容易才有的机会,他憨厚一笑“年长的老师干了一辈子,得有个盼头;年轻的老师刚起步,要帮一把;我还有机会。”直到2002年,执拗不过校长的再三要求,他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五、领导关怀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经报道后,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关心。

省委书记罗清泉批示:“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为全省广大教师和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要深入组织对汪金权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汪金权老师二十多年来扎根山区,倾心育人,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精神可贵,事迹感人,充分展现了湖北和全国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的光辉形象,不愧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师德模范。”

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张昌尔在汪金权事迹相关材料上批示:“汪金权同志的事迹令人感动,不愧为师德楷模,应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批示:“汪金权老师以其大别山下22年的坚守,以其照亮他人的‘电线杆’情怀,以其承责负重的‘桥梁’精神,为人师表、奉献社会,堪称时代楷模!”

湖北省教育厅、黄冈市委市政府、蕲春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单位都纷纷发文,号召单位职工向汪金权老师学习。

22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各级各项荣誉和证书共计65项。今年五月份以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满意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他“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他“湖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授予他“优秀助学教师”荣誉称号,华中师范大学聘请他为“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

 

七、姜伯驹同志

事迹简介:

姜伯驹,男,汉族,73岁,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不动点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执教50载,长期坚持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至今仍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工作再忙,从不耽误上课,深受学生爱戴。自编讲义,支持教改,为北大建设“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做出贡献。甘为人梯,鼓励创新,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才。曾获全国模范教师、高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

姜伯驹,1957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数学学院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至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至2000年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   拓扑学家、成果卓著

姜伯驹院士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拓扑学方面。1962年他开始研究不动点理论,这是关于方程的解的一种一般理论。

1964年,他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包括李群)的Nielsen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关注,重新激活了Nielsen不动点理论。从此人们把这一子群称为姜群,把姜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像Nielsen数、Reidemeister迹一样,姜群、姜空间成为了不动点理论中的常用术语。1978年以后继续研究,主要在低维拓扑学与不动点理论的交叉领域,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地解决了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这一成果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称道。他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并且关注低维的动力系统的研究。1983年美国数学会出版了他的专著《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这本书代表了当时不动点理论研究的最新水平。

姜伯驹院士在不动点理论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多所大学、研究所邀请他去讲学。1988年春,他主持了天津国际不动点会议,并主编该会议的论文集。1990年夏,他被特邀为夏威夷国际拓扑会议的主要演讲人之一。2004年分别在加拿大举行的尼尔森理论会议和大阪举行的KOOK国际论坛上作大会报告,同年在上海举行的杨武之论坛上做了特邀报告。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流形及其映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他还是1992年美国数学会暑期讲习会不动点理论专题组的组织者之一。姜伯驹卓越的工作多次受到嘉奖。1982年与198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8年获陈省身数学奖,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华罗庚数学奖,2009年获国华杰出学者奖。

二、   教学名师、德高望重

姜伯驹院士已在北京大学执教五十余载,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授课。他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始终强调“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尽管兼职多,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负担的研究工作也很重,但他从不因此而占用上课的时间。

姜伯驹院士讲课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学者风范,其二是平易近人,其三是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十分令学生欣赏。他对自己的讲授总是精益求精。有的课尽管他已讲过许多次,但每一次都有大的修改。姜院士上课用的讲义是他自己编的,但在课堂上他从不照本宣科,总是高屋建瓴,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表达叙述非常讲究。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深奥的理论经他讲解既明白易懂,又不失深刻性。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他一向反对照本宣科,也不相信有万能的教材或教学软件。他认为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还要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把自己的体会传达给他们。

姜伯驹院士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同调论”课程,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03级的一位学生对姜伯驹院士课堂教学的评价说:“清晰且具有条理的板书和讲义,细致而又生动的讲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并且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我们的思考。”姜伯驹讲课严谨认真、循循善诱是有口皆碑的,有学生形容:“姜老师的课堪称完美。”

一位数学学院的本科生说:“姜老师是我们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我非常喜欢听他的课。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院士,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坚持关注学生作业批改情况,目的是从中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法。”

对于学生的很多问题,姜院士每次都非常耐心地给学生解答。有一次,因为有些同学上课迟到,没听到前半部分,于是对后面讲的上同调环的计算的几个例子不太懂,下课后又去问了他一些问题,姜院士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讲解。

他一向关心数学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数学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更新。在系领导的委托和支持下,他组织了一个教改研讨组,收集国外的优秀教材和有特色的教学计划进行研究,并安排教改试验,推动了数学系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他是前期的负责人。

姜伯驹院士品质高尚,待人诚挚,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2006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荣获北京市教师的最高荣誉奖项——北京市人民教师奖。

三、   甘为人梯、桃李满园

姜伯驹院士俯首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姜伯驹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姜伯驹继承了他的老师江泽涵先生甘为人梯的精神,他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非但不要求学生因循导师,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自主创新,他又总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给予最宽松的环境和最无私的帮助。在姜伯驹的帮助和影响下,一批青年学生赴美留学深造,并都已取得很好的成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如他的学生王诗宬、段海豹、周青等已陆续学成回国。王诗宬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卓有成就,造就了国内拓扑学领域生气勃勃、后继有人的局面。王诗宬院士在谈到姜老师时说道:“姜先生做事一向认真,他把解答学生的疑问当作最大的问题来重视。上世纪80年代早期,有学生找姜先生请教,没有联系上。他知道后,骑着自行车到学生宿舍去找学生。”五十载春风化雨,半世纪桃李满园。这五十年中,究竟发生过多少这一类的小故事,恐怕连姜伯驹自己都记不清。

姜伯驹院士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眼光,使得学生们受益匪浅。自国外出访归来后,姜伯驹深切感到中国数学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两项成果更有价值,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花大力气培养好青年一代。”基于这样的理念,多年来,在研究生身上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悉心寻找体现最新思想和成果的材料,组织研究生学习,让他们尽早走上研究工作的前沿,尽快赶上国际数学研究的新水平。

低维流形是拓扑学中最年轻的、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姜伯驹首次访美时,我国还无人涉猎。面对学习低维流形的好机会,宁愿少出论文,他毅然把主要精力转向低维流形。1980年夏,他利用回国开会的机会向北大学生介绍了这一理论,1981年他即开设了低维流形课。不久他指导研究生在低维流形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一批学生在低维流形方面已取得好成绩,有的已开始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我国低维流形研究的骨干力量。姜伯驹为此所作的努力,得到国际上许多数学家的赞赏。

四、   关心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

姜伯驹院士把发展我国数学事业视为己任。他事业心强,在科研工作上从不满足已有成果,不断为自己提出新课题。他高瞻远瞩,总是以学科发展中关键性的和开创性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目标。他并不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但每一项工作都很有分量。作为数学研究者,姜伯驹更强调数学在其他学科及技术领域的应用。他很赞成“数学系不应该只培养数学家”的理念。“我们不能拿老眼光看待,要从学生将来的去向、个人的成长考虑。数学系要培养一大批懂数学的人,懂数学就是要有数学修养,然后到各行各业中去发挥作用。”

他对国家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很多推动工作。“文革”后,数学教学过于侧重纯理论,忽视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数学人才的全方位需求。姜伯驹曾在许多场合呼吁,从事数学教育的人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对数学教育的要求。1995至2000年间,姜伯驹担任教育部数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在全国范围内,对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规范进行了调整,增加弹性,使我国数学课程设置也能适应如金融、统计、软件等社会各新兴行业对数学人才的全方位要求。1995年,姜伯驹曾牵头14个院校参加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数学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他亲自主持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改工作,把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整合起来,组建了科学与工程计算系和信息科学系,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姜伯驹十分重视师资培养工作。拓扑学是20世纪代表性的数学学科,对数学各分支都有深刻影响,也是基础数学硕士阶段的基本课程。我国拓扑学师资不足,姜伯驹对此非常关切。2006年暑期他和王诗宬院士一起在贵州大学举办了面向全国的拓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三个星期,两人各讲一门主课,亲力亲为,为师资培养不辞辛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鉴于数学和金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他的牵头下,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又成立了金融数学系。姜伯驹希望中国的数学能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界、生物医学界,以至社会科学界的人都能比较多的了解数学。另外,很多在数学系受过很好数学训练的人也能进入到其他领域去。

姜伯驹同样关心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他倡导“通过数学培养国民素质”。姜伯驹认为,中小学教育在一定意义下比大学教育更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社会风气都比较重经验轻理论。因此,数学教育还应担负起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启蒙的使命。数学能够训练出其他学科所需要的清晰思维的智力。在数学里面,甚至于一个孩子也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挺有把握地说:“我的解答是正确的”。这个把握不是来源于老师说是正确的,而是孩子自己也能相信,他的内在的逻辑是正确的。在姜伯驹看来,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通过对简单的把握,建立思维体系,通过推理,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惊人的。这就是数学思维,是科学精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的一步,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重要环节。”姜伯驹对此有一个恰当而且生动的比喻: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体操。姜伯驹院士也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两本小册子《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1962年)与《绳圈的数学》(1992年)都深受数学爱好者的欢迎。

姜伯驹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更是一位甘为人梯,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才的学界前辈;还是一位胸怀全局,推动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民教师。

八、徐英杰同志

事迹简介:

徐英杰,男,汉族, 40岁,中共党员,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突出成绩。培养多名学生在全市、全国大赛中获奖;组织教师研发编写中职教材,并在全国发行;组建学生创意实践工作室,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首届职教名师、天津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徐英杰,男,1970年11月出生,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教育部计算机设备配置与规划特聘专家。在工作中,他积极进取,孜孜以求,教书育人,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诠释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教师”、“全国首届职教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现将他的事迹介绍如下:

一、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他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计算机职专这片养育他的热土。他常常告诫学生,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是辛苦的,没有刻苦的钻研和不懈的追求就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工作中他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绝大部分节假日也都用在教学与研究中。几年来,他放弃了多家计算机公司的高薪聘请,执着而辛勤地耕耘在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

他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他认为学生不能以好坏区分,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理论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在观察和实践方面的能力很突出。他以广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灵活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鲜活的知识和成才的本领,使学生自信、自立、成功成才。由他指导、70名学生参与成立的创业实训工作室——“修罗数字媒体工作室”,担负起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的支持工作,还对外承接项目,引导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了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离不开的良师益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7年来,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成为全国技能大赛的高手和IT行业的技术骨干,许多学生成为他的挚友和同行。

二、以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专家型教师

他教育理论功底扎实,在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善于创造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他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诲,亲切的讲述,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大家送给他一个亲切的绰号——“徐琢磨”,这饱含着人们对他渊博的知识和不懈探索精神的敬佩之情。

1.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

他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的组织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剖析,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然后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班级,他讲课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有些班他侧重于原理的讲解,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好问“为什么”;有些班他侧重于实践指导,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好问“怎么做”。

他在教学中不只是教授本学科的知识,而是将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本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并告诉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会为以后哪些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在“微机原理”课程中,他引导学生利用BASIC语言的知识理解程序的结构,让他们认识到编程语言是互通的。在“数字电路”课程中,他让学生了解到,学好时序电路会为今后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知识。

2.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

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他制作的课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主板部件的安装和设置,既使学生实践了操作技巧,又为学校节省了费用。在期末考核中,使用课件的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率达到了100%。

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技能高低,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前途。培养什么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他反复琢磨的问题。他提出以用人单位要求为目标倒排课程的思路,组建特长班,将并行线形授课方式改为串行模块化授课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他组织科研人员先后编写了多门实训课校本教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他熟悉学校所有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从课件脚本的编写,到各种媒体素材的采集,到素材的编辑处理,再到课件的制作打包,他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现在,他已制作不同专业的教学课件几十个,并且指导多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经他指导的教师参加天津市职教创优课,获得两个一等奖。

3.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在教学中,本着“授之以渔”的思想,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探索。2006级的一个学生爱好网页设计,他就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鼓励他学习动态网页,给他提供相关资料、解答疑难问题,让他自主学习,还把学校的网站交给他管理。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学生好玩游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他就教他如何过关,帮助他解决计算机问题,当发现他有制作小游戏的想法时,就教他编程,给他动手的机会,同时引导他认识到“没有扎实理论基础,游戏也编不好”。对潜能突出的学生,他给予特殊的辅导,让他们成人成才。2006级的一个学生在入学前就取得了多项认证证书,进校后总感觉课程内容不解渴,他就给他创造学习环境,课余时间让他泡在机房,提高他的实践应用技能。

他运用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学校的计算机维修,新机房的建设,学校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都是由他带领学生完成的。至今他已为学校节省了数十万元的费用。他教过的毕业生也成为了用人单位抢手的人才。

三、以突出的教科研成果,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

他是一名让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的老师。以科研为先导,积极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他一以贯之的思想。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他编写了天津市职业高中《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学科教学大纲、《WINDOWS操作与应用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撰写了《对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的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论文。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得河西区职教论文评选一等奖、天津市职教论文评选三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职教论文评选三等奖、天津市教科院实验基地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央教科所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实验研究》中期评审一等奖。他讲的课获河西区职校实习课一等奖、天津市职业高中优秀课评选一等奖。他制定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仪器设备配备标准》,成为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部颁标准。由于在职教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被评为天津市教科院实验基地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被聘为天津市职教中心“微机原理”学科兼职教研员。

 “普高成绩看高考,职校成绩看大赛”。他精心钻研大赛项目,在学校组织学生全员参与,精心挑选并培训学生。在他带领下,学校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三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他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项。他培养的学生李晓晟获得全国“正泰品学奖”,学生刘庚申在全国“学装用微电脑”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现已成为网络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学生吕鸿儒、王学文在全国职教技能大赛“组网技术”项目获得二等奖,并已保送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他辅导学生制作的“电视场强仪”获得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成果金奖。

2005年,学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项目”。他作为项目学校代表参加了实训设备招标工作,他的建议紧贴职教需求,被教育部采纳。在他的维护下,设备从到货到现在,每天使用时间超过10小时,所有设备完好率达到100%。2006年开始,每年他都被聘请参与项目招标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众多荣誉。2000年被评为天津市职教系统最年轻的脱颖高级教师;2001年,被评为“河西区第六届师德楷模”;2002年,被评为“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河西区学科带头人”;2003年,被评为“天津市河西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获得“河西区青年教师课件制作一等奖”,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社会考试先进个人”;2007年,被聘为“信息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技术专业委员会”会员,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首届职教名师。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他总是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创。他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踏着时代的节拍,执着坚定地行进在那铺满鲜花、但也多有艰难的职教育人道路上。

九、黄金莲同志

事迹简介:

黄金莲,女,汉族,55岁,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共十七大代表。她坚持争创一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座花园式的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类教学实验”,结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既抓好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又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对残疾孩子倾尽爱心。学生多次在各类文体艺术竞赛中获奖,毕业生除部分升学外,就业率100%。学校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本人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黄金莲同志先进事迹

黄金莲同志是一名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她常说:“这些年来,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只是因为我从事了一份特殊的职业,面对一群需要特殊帮助的孩子,我给了他们特殊的关爱,让他们能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说实话,这十几年来,自己确实吃了不少苦,但我觉得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具有意义的一段时光……”。黄金莲同志正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高尚的师德、师风,为特殊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执掌特教谱新篇

一个人的一生要面对无数次的选择,对黄金莲影响最大、感慨最多的是走入了 “特殊教育”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1991年,在组织调她来三明特校担任首任校长之前,黄金莲已经在梅列区洋溪学区工作了近二十年,工作条件好,当了8年的校长,工作和生活已经很稳定了,所管理的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的成绩也得到了肯定,取得不少的荣誉。当组织要她去创办“三明市聋哑学校”时,她很清楚自己要接手的是一项怎样的工作,虽然同是教育,但教育对象却全然不同,这也将意味着自己要面临着全新的课题。当时,有的同志劝她别去接手这项工作,说去教那些哑巴,出不了什么成绩,如果干不好,还会抹杀了以前的成绩。当时,黄金莲有过动摇,但她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怎能知难而退呢?从教十几年的性格也促使她下决心:一定要把特教事业干好,填补三明市特教事业的空白。

学校创办之初,黄金莲与十几名教职工挤在从三明师范借来的一间只有三张办公桌的简陋办公室里,开展办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黄金莲带领全体教职工克服家校距离远、交通非常不便等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各项筹备工作中去。教学楼、办公楼刚刚竣工交付使用时,学校四周还没有围墙,为了学校的财产安全,为了让其他老师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她主动承担了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的值班,当时这幢楼还没有通水通电,只能点蜡烛来照明,煮饭用煤炉,用水就到隔壁的园林处去挑,晚上就住在教学楼里,她这种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激励着广大教职工积极献身特教事业。随后,黄金莲本着“宁可多跑一段路,也要为学校节约一分钱”的思想,跑遍了全市的许多工厂买来又便宜又优质的办公用品和教学设备,她还带着男教职工乘坐拖拉机到乡下去搬运课桌椅。1993年3月,学校筹建时遇到经费困难,她到国家教委汇报工作,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为了赶回来补办有关申请资金补助手续,头一回到北京的她,无暇在北京游玩,当天就买了火车票带着疲惫的身子赶回三明,立即按程序准备好报送的材料寄到北京,得到国家教委25万元的补助资金。

十多年一晃而过,回顾创业的艰辛,黄金莲有过在一个月内吃了三箱快熟面的日子,也有过因工作不能回家过年而被婆婆责怪的辛酸。而今,当她看到这所从荒地上崛起的美丽校园时,心里也就有了一丝的欣慰。目前,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总占地19亩,有20个教学班,188名学生。这些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特殊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省文明学校”、“省巾帼文明岗”、“省教工之家”等数十项荣誉称号。1997年8月,学校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全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实验学校”,黄金莲被中央教科所聘为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组的主要成员。

二、无私奉献甘做爱心妈妈

在特校工作的这些年来,黄金莲深深地感到要干好特殊教育,首先必须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学生们吃住都在学校,家长开学送来,放假带走,最小的才7岁。从吃饭到洗澡,洗衣服,都需要老师的帮助。遇到民间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黄金莲就组织老师包粽子、买月饼,与学生一起共度佳节,让学生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十几年来,她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对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倾尽爱心。黄金莲心中装着的是教师,是那些需要特殊关爱的残疾学生。她提出要用爱心、耐心、信心、诚意、愿意来对待工作,她这样做了,也要求老师们这样做。

1998年,有一位来自永安的残疾孩子因父亲突然病故,家庭没有了经济来源,他母亲来到学校要求让孩子退学。黄金莲得知这一情况后带头捐款,全校教职工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为孩子解决了学费。母亲激动地对孩子说:“你是妈妈生的,但你是老师们培养的,你就认黄校长做妈妈吧!”

1995年8月,黄金莲到将乐招生,当她了解到有一位叫江华的盲童,因为家境贫寒面临上街乞讨的情况后,她为江华减免了所有学费,让他进入学校学习。由于长期压抑,这个孩子变得很孤僻。为了能让江华彻底融入这个大家庭,黄金莲经常找他谈心,帮助他树立自信心。这位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用六年的时间修完了所有的课程,于2001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后来,这位同学经常给黄金莲写信,他在信中常常讲到:“校长妈妈,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2002年12月的一个星期天早上,5位聋生向学校请假到校外购物,不谙世事的孩子没想到被外地的聋哑人骗走,患病中的黄金莲亲率部分教师到南平、福州、厦门等地寻找,在厦门得到信息,孩子可能被骗到湖南长沙了,他们又马不停蹄赶赴长沙,终于找到孩子们,还帮助长沙市公安部门破获了一个外地聋哑人盗窃团伙,解救了全国各地被骗的在校聋哑学生200多名(其中,福建就有56名)。长沙市公安局还赠送了一面“警校携手破案,情牵残疾学生”的锦旗。公安局负责人还说:“我们以前也破获过聋哑人犯罪团伙,也知道一些被骗的聋哑人还是在校读书的学生,但是却不知道往哪里送,你们学校由校长带队来找学生,还是第一回遇上呢!”。

2003年3月,一位原是弃婴的聋生患病住进了三明市第一医院,医院向学生家长发出病危通知。患病学生的养父母在尤溪县边远山村,无力支付医疗费,准备放弃治疗。黄金莲立即发动全体教职工捐款,很快捐了3700多元送到医院,使这位聋生得到救治。这位聋生痊愈后,学生家长给学校送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感谢信,称赞“特校老师是残疾孩子的再生父母!”

十多年来,她还为学生筹积善款百余万元,在她的倡议下,每年的“六一”节、“助残日”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学校老师都自发地为孩子捐款捐物,讫今为止,老师为孩子们捐款6万余元还有大量的衣物。老师们的爱心换来了孩子们的希望。

三、刻苦钻研结硕果

虽然不是学习特殊教育科班出身,但黄金莲有着扎实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她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嘉奖,共有30多篇论文在国际、全国的特殊教育研讨会交流及在各学术刊物上发表。她还代表福建省先后出席过“全国特殊教育研讨会”、“中美特殊教育研讨会”、“第六届亚洲太平洋地区耳聋学术大会”、“国家教委‘九五’规划课题研讨会”、“21世纪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在黄金莲的带动下,学校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1998年,黄金莲还被中央教科所聘为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经黄金莲培养的青年教师中获国家、省、市级奖励的有30多人次。学生个性特长有发展,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各级奖励共100多人次,其中市级以上奖励70多人次。

在办学过程中,黄金莲紧紧抓住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拓宽办学思路,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根据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在传授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积极为学生开拓就业门路。在有关部门和厂家的支持下,历届毕业生中,除12人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美术系(本科)、河南中医学院按摩专业等大专院校外,其余毕业生全部得到就业,他们有的进了福利工厂,有的依靠在学校所学的职业技能干起了个体户,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有的还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在成绩的背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辛酸苦辣,创业道路上,充满着荆棘、坎坷和风风雨雨,作为三明特教领路人的黄金莲校长只是继续挺直着她的腰膀,执着地走下去,成功将属于这位坚定执着的特教开拓者。党和社会对她给予了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突出贡献奖”、“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优秀中青年校长”、“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优秀德育工作者”、“福建省中小学优秀校长”、“2007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福建省十佳爱心助残人士”、“第五届福建省十大杰出女性”等光荣称号。

从事特殊教育以来,让她感悟最深的是:只要有爱心,生活就会有温暖。当你把爱心倾注给那些需要爱的生命时,生活中便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和谐和安宁。她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十、普琼同志

事迹简介:

普琼,男,藏族,34岁,中共党员,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仁多乡完小校长。仲巴县是日喀则地区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气候最恶劣、居住最分散、边境线最长、交通最不便的纯牧业县,素有“生命禁区”称号,仁多乡位于仲巴县最北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仲巴县气候最恶劣的乡镇,也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普琼校长以校为家,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学校工作上,成绩突出。2008年至今,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县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曾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第三届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普琼先进事迹材料

普琼,男,藏族,1976年7月5日生,西藏日喀则地区康马县人,1995年参加工作,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专科学历,现为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仁多乡完全小学校长。

仲巴县地处西藏日喀则地区最西端,与尼泊尔接壤,县城驻地海拔4772米,是日喀则地区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气候最恶劣、居住最分散、边境线最长,交通最不便,生活成本最高的纯牧业县,素有“生命禁区”的称号。而仁多乡则位于仲巴县最北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仲巴县气候最恶劣的乡镇,也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距县城470公里。如遇大雪封山,从仁多乡到仲巴县城距离900多公里。因此,仁多乡便有了“生命禁区的禁区”之称。提起仁多乡,不少人都不愿意到那工作。而普琼同志自到仲巴后,一直坚守在仁多乡完小的教学一线上。几年来,普琼同志以校为家,公而忘私,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一心扑在工作上,多次受到区、地、县级表彰,曾于2007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普琼同志始终牢记自己入党时的誓言,践行着自己入党时的庄严承诺。2008年西藏拉萨发生了骇人听闻的3.14打砸抢烧事件。普琼同志更是用行动向党和人民证明着他的赤诚之心。他积极参加支部学习,多次组织教职工召开党员生活会,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多次向组织汇报思想动态,上交心得体会,严厉声讨达赖集团的滔天罪行,成为了全县教育系统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排头兵。普琼同志还经常利用进村工作的机会宣传党的政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西藏的发展历程向牧民群众宣传共产党好、祖国大家庭好。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数万同胞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普琼同志知道这一消息后,主动捐款1000元。由于其家庭困难,上有老下有小全靠他一人工资生活,同事都劝他少捐点,憨厚而不善言谈的他只是呵呵一笑,“没事的,我是党员”。

作为一名教师,普琼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他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榜样。作为一名校长,他深入掌握每个班级、每个教师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外出搜集资料,及时了解每个年级的教学状况,掌握各种教育教学信息。作为一名班主任,他对自己班级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本来校长可以不带课,但仁多乡由于气候条件太过恶劣,教师紧缺,他还担任一个班的语文课。备课、上课、听课、测试、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有繁杂的全校行政工作……这一切都使他感到了身体的疲惫。超负荷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使得年轻的他已经身患多种疾病。有一次,他身患肾结石,不得不请假去看病。当时,县教育局考虑他工作以来从来没因私事请过假,再加上病情严重,因此给他批假两个月。但不到一个月,他就归校了。问他原因,憨厚的他嘿嘿一笑,只有一句话:“想孩子们了”。是啊!在他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也正是凭着对学生无限的爱,才能十几年如一日地扎根在“生命禁区”的讲台上。

在内地为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而努力的时候,作为西藏一个纯牧业、高海拔的偏远边境大县来讲,仲巴县依然在为实现“一个都不能少”而努力。仲巴县是一个纯牧业县,牧民群众思想相对保守,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控辍保学”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仁多乡完小作为全县距离县城最远,覆盖范围最广的一个学校,其控辍保学的难度无疑是全县最大的。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普琼同志带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经常半夜起来查看学生宿舍,多次独自外出追回辍学学生。仁多乡没有一条真正意义的路,路途远,路况差,其中的困难非常人可以想象。露宿草地、忍冻挨饿,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仁多乡的一个学生离开学校回家,说不想上学了,普琼同志借了辆摩托车连夜去追。由于路况差,刚离开乡所在地不远,摩托车就坏了。普琼同志不得不走路去追。十几里的山路,普琼同志硬是一个人连夜赶到学生家中,水都来不及喝,就认真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他又是讲法,又是讲身边的事实,几个小时下来,固执的学生家长终于被感动了,同意送孩子入学。从此以后,这名学生认真学习,每学期假期结束后,总是第一个返回学校。如今,他已经成为内地西藏班的一名优秀学生。这名学生的父母也成了仁多乡远近闻名的义务教育宣传员。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仁多乡这个本来控辍保学难度最大的乡,如今已经是全县学生到位情况最好,巩固率最高的乡。

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普琼同志大胆创新,加强了学生组织建设,建立完善了学生会组织,在班级管理上开展了“班干部轮换制”等等,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确保了年级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普琼同志还坚持“从实际着手,用管理办学,以质量取胜”的原则,带领广大教职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普琼同志充分认识到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为此,他自费购置了一台电脑,在自己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兼任了学校的电教员,他的家也成了仁多乡完小的电教室。他担任校领导以来,仁多乡完小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建立健全了教学奖惩制度、严格的教职工考勤制度、适合牧区学校的辍学生追回制度以及完善的后勤和三包管理制度。2008年、2009年、2010年,仁多乡完小连续三年被仲巴县县委政府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普琼同志也连续三年荣获仲巴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在对教职工的管理上,普琼同志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还对他们热情关心,从而使得仁多乡完小成为了全县教师队伍最为稳定团结的一个学校。作为校长,作为学校的资深教师,普琼同志原本可以居住最好的教职工宿舍,但他的家永远是全校最简陋的。直到2009年,仁多乡完全小学实施校舍改造,土木结构校舍全部拆除后,普琼同志才搬进了新宿舍。每当有学校教师的房屋漏雨时,普琼同志总是第一个爬上屋顶,维修加固;每当有教师生病时,普琼同志总是第一个端茶倒水,嘘寒问暖;每当有人抱怨仁多乡条件艰苦时,普琼同志也只有简单一句话:“仁多乡是苦,但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对得起孩子。”朴实无华的一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响亮的口号,却包含了一个教师高尚的师德和敬业精神。

【篇二】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1)常规活动制度化。日常规有学生一日常规检查制度,国旗升降制度等;周常规有周三中队活动、每周之星、流动红旗的评比、升国旗及国旗下讲话等;月常规有一个活动主题、一次板报、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工作考评等;学期常规有评选一星一生、教室布置等。工作制度化不仅规范了工作程序,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石雪晖,女,194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34年如一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三农”,作出了突出贡献。
  30多年来,她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被广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誉为“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好妈妈。”她先后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学生的9门专业课程的主讲任务,近三年来完成教学工作量3538标准学时;培养各类硕士生21人,博士生7人。她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主持或参加各级教改项目5项,获国家、省、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积极组织教师精心安排各个教学环节,负责开设园艺原理与技术重点课程,组织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案、编写教材讲义、建设实训基地、实施实践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近年来,她在澧县建立了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体的基地300余亩,分别于XX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首批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基地”和“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
  她坚持为“三农”服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多年来足迹遍及三湘四水,先后多次到桂阳、长沙、宁乡、澧县等50余个县市进行果树生产技术指导,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0000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0000余亩,为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同志是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党的十七大代表。自82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断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连续多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曾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第一,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关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严师,事无巨细,言传身教。XX年9月,韩艳婷同学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的硕士生时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做梦也没想到能师从南方葡萄专家,担忧的是石老师身为专家,诸事缠身,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只怕就不会那么细了,而且从园林专业考到园艺,专业不同,所以基础又比较差。韩艳婷读硕又读博的这5年里,石老师对她的指导和交流很频繁。XX年11月份,石老师为了韩艳婷的博士论文选题,亲自找来有关植物营养方面的博士论文8本、相关书籍10余本,看着她从家里背来的一本本厚厚的书籍。韩艳婷觉得石老师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更是一份厚厚实实的爱。
  她对弟子们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时常“敲打”他们。XX年她去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正值两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当时她们以为石老师不在,论文就不用大做修改了,没想到过了两天石老师就发来短信:“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信箱里。”在国外,石老师硬是在考察之遐完成了两篇长达70余页论文的修改。从论文结构到语法、甚至连标点符号她也不曾放过,修改的精细程度可想而知。
  她经常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她经常教诲弟子们要有不怕吃苦、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了弟子们的学位论文试验,她从选题到试验取材,每一个环节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追求的境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丝毫没有懈怠,也不敢懈怠,我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搞好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教改科研工作,在教育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积极探索,奉献我无悔的青春。我坚信“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只要辛勤耕耘,挥洒汗水。一定能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让桃李香满天下!
  她经常对研究生们说:“你们要有奉献精神,要急国家之所急。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每年她都数次带她的学生下乡到湖南澧县、岳阳、常德、宁乡等地给农民朋友讲课, 帮助农民朋友们解决栽培难题。每到一处,她都会被农民团团围住询问栽培技术问题、栽培建议,她除了告诉农民朋友们怎么操作外还亲自带头下地给大家示范。“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她也从来没有休息过,因为这个时候是葡萄种植的关键时刻,“五一”葡萄开花、“十一”葡萄园要施基肥,而她总是把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毫不保留、不计回报地传授给农民朋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授、一位深受农民朋友爱戴的专家。
  她精彩演绎着自己的教师生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铺就学生的成材之路,不仅解学生的学业之惑,还全心全意地解她们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她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曹雄军同学的父亲今年上半年因病早逝,过度悲伤的他始终走不出痛苦的阴霭,她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想着如果当面劝慰她的学生,可能会加重他的悲痛,不如发短信来抚平学生心头的创伤,当晚忙到十点的石老师戴起眼镜开始发短信。她的学生在深夜收到石老师的短信,读着“雄军,你要振作起来,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做人做事……”他眼睛朦胧了,让他感动不已。过后感慨的说:“我失去了父亲,是我的不幸,却有着两个母亲,而我又是幸运的。”
  在学生做试验的时候,难免会遭受一些有毒气体和有毒试剂的侵害,她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当心身体,注意操作规程,小心防范。她经常对弟子们说:“在我眼里,你们永远是我的孩子。”
  1998~XX年园艺系承担了由山东农业大学主持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全国教改项目的研究,石雪晖教授是该课题的研究人员之一,在研究期间,她组织几位教师精心安排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结合课程的教学,采取了许多教学改革上的具体措施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教学实习基地划片分区,责任到人,根据园艺作物的生长规律,安排学生参加田间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并由教师采取经常性的现场示范、提问、技术要领的现场考核等措施,让学生掌握果树栽培与管理的技术。该项目于XX年12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党中央决定,XX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这是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是党内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的延伸,是从“关键少数”向8700多万党员的拓展,是进一步提升党员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具体体现和有力举措。
  为了发展道班的副业生产,补贴道班工人微薄的工资收入,黎雄钦积极学习种养技术,并将学到的东西毫不保留地奉献他人。罗榕道班班长陆德贤同志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从事公路养护工作十几年,每月仅靠200多元的工资收入维持家庭开支。 黎雄钦与妻子到罗榕道班并在道班住下后,在自己搞肉猪、母猪养殖的同时,积极鼓励陆德贤也一起养殖,并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出去,使陆德贤由原来不懂养殖发展到近几年每年饲养母猪3头,肉猪近10头,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从而使其牢固地树立了安于养路、以班为家的思想。
  她主持的湖南农业大学“果树学科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项目,组织课题组成员与社会、产业生产部门密切合作,双向参与,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和人才交流、资源互用共享多方面、多形式的合作教育。近年来在湖南省澧县建设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基地300余亩,为培养人才、农民快速步入“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XX、XX、XX级园艺专业学生到湖南省果茶良种示范场、澧县、吉首等地进行生产实习,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该项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综合能力和操作技能,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二,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是一名突出的科研工作者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XX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黄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着“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每公斤卖到三四十元。市民,在赞誉,这东西太好吃了!商人,在盘算,这东西太好卖了!她,在思索,不能再靠“进口”了!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新疆等地可以种植。在当时,业内一直认为:“南方是欧美杂种葡萄种植的非适宜区,更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在南方真的不能种植欧亚种葡萄吗?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艰苦的求索!
  首先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了欧亚种葡萄国内外主栽区的温度、光照、土壤等栽培条件,得出“南方高温高湿,导致葡萄多病是限制欧亚种葡萄种植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她创新性的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为了增加品种花色,她开展了大量的品种引进工作,三年里共引入240多个品种,选育出了20多个适宜南方栽培的品种,有早中晚熟的、有核无核的、不同香味的、不同果形与颜色的。欧亚种葡萄可以在南方栽培了,但在生产中出现了果实难着色、品质难保证、产量大小年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她先后研究出了葡萄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疏花疏果等10大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措施。她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事迹沥沥在目。
  为了引进新品种,她不远千里,时常坐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找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求援请教;为了弄清每个新品种的特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她时常是天刚亮就到了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从无间断的记载着每个品种的生长势、开花结果特性、抗病性等,直到对每个品种的特性都很熟悉为止。从建园、搭架、盖膜、修剪、施肥、打药到除草、翻土,从试验设计、实施到结果的分析,事无巨细,她事必躬亲,就连体力劳动也是如此,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
  她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主持的科研项目“丘岗山地果树良种基地建设与柰李速生丰产技术研究”于1995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柑桔、葡萄、草莓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和“草莓引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分别于1999年、XX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于XX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观音桃新品种选育”于XX年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选育出桃新品种1个(观音桃),葡萄新品种8个(红地球、美人指、红宝石无核、高妻、维多利亚、夏黑无核、户太8号、比昂扣),柑桔新品种一个(泸红)。经多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定植后的第二年亩产纯利过万元的高效无公害栽培,应用前景广阔,居国内领先水平。XX年完成了“刺葡萄酒系列产品研发”和“葡萄熟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的省级成果鉴定,两项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她注重学术理论研究,XX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58篇,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主编和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2部。
   第三,淡泊名利,不图索取,无私奉献,是一名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她情系“三农”,足迹遍布全省50多个县市,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万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万余亩,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她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研发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和神圣职责,把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最大幸福和无尚荣光,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朋友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成了农民和基层干部心中的“财神爷”,但她从不收受农民和基层干部的任何报酬,多次将获益农民寄来的酬金退给农民,一以贯之地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XX年4月至今,她一直在宁乡县金州乡关山村担任科技特派员,重点指导当地农民栽培200余亩葡萄,让农民真正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XX年春又新扩葡萄面积550亩。
  平时她随身所带的手机里面存满了农民的号码。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来,她就风尘仆仆赶去解决问题。她的手机既是咨询热线,又是答疑的短信平台。农民称她为“湖南果树110”。
  XX年7月下旬,澧县几个种植葡萄的乡镇出现险情,即将成熟的葡萄大面积烂果,而离丰收只有二十多天了。她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赶到澧县,查看了所有有问题的葡萄园,七月酷暑,葡萄园的温度高达38~40℃,她的衣服湿透了!经过仔细观察后,认为是果实结得太多,产量过高,营养跟不上,指导农民马上疏果,增施适量肥料。经过疏果、施肥后,葡萄串像喝饱吃足的婴儿一样,憋着劲长,晶莹透亮,煞是喜人。
  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教书育人的真正标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她的事迹先后在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红网等媒体上进行广泛而全面的报道(共有相关报道20余篇),XX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宣传部:看了光明日报《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的报道,深为石教授矢志不渝以科技服务三农的实际所感动。石教授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典型,要学习、宣传好石雪晖教授的先进事迹,发现和树立更多富民强省的先进典型。”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同志于XX年9月15日作出重要批示:“建议将石雪晖教授纳入宣传之列,以后视情况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做大。”XX年9月20日,甘霖副省长批示:“石雪晖教授是我大学时的任课老师。她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培养人才,推广致富技术,情系‘三农’,贡献很大。为人做事堪称楷模,令人敬仰,也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湖南进程中值得特别推介的先进典型。”广大科技工作者、教师、学生、农民纷纷在光明网、红网留言,盛赞石雪晖教授心系“三农”、服务社会、甘为人梯的高贵品质。XX年3月7日,有网友在《红网》发贴:市场经济人人都在追求经济利益,但她却30年如一日无私奉献“三农”,为农民科技致富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她用最不市场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社会创造财富。她是农民的贴心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张** 男,嵩县德亭镇初级中学学生。XX年9月,张俊当选“中国最美孝心少年”。XX年5月当选第七届“河南省美德少年”。
  她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曾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1990、XX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XX年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师德标兵;XX年2月被国家农业部评为XX年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同年3月被长沙市妇联授予优秀“三八”红旗手称号;XX年11月被国家宣传部、人事部、教育部等14个部委评为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XX年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教师之星,同年被评为首届湖南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XX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徐特立教育奖、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XX、XX年获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XX年获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篇三】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201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心得精选_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

  9月3日,第35个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公布了2019年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今年是第10届,每年推出10位。今年产生的10位,涵盖高教、职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其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6人;年龄最大69岁、最小33岁;乡村教师2人、少数民族3人。

  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1. 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贾利民
  2.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许军则
  3. 上海宋庆龄学校封莉容
  4. 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张俐
  5. 中南大学桂卫华
  6. 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幼儿园范徽丽
  7.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李琳娜
  8.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顾昌华
  9. 自治区双湖县协德乡完全小学拉姆
  10. 西北师范大学王宗礼
  2019全国教书育人事迹简介
  1、张俐
  张俐,女,汉族,1968年4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她坚守特殊教育33载,热爱特殊教育,服务听障学生。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坚持对学生进行康复语训,通过大量一对一训练,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展示发音部位,全心全力帮助听障学生发声。她带领全体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编制校本课程,使教学更契合学生需求。在她的带动下,学校打造了“启音模式”,形成了“小学兴趣培养、初中技能学习、高中专业训练”的职业教育模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2、桂卫华
  桂卫华,男,汉族,1950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教38年,提出“厚德博学、勤勉敬业、求实创新、研以致用”理念,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工作首位,培养了上百位硕士、博士、博士后,为我国自动化领域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他以德施教,在学术上给学生以精心指导,极尽所能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在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一直资助贫困学生。他以至诚育人的理念和诚实为人、踏实做事的品质,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
  3、范徽丽
  范徽丽,女,汉族,1976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机关幼儿园、北海市涠洲岛幼儿园园长。她深耕幼教25载,从普通幼师到名园长,从繁华都市到偏远海岛,始终如一,躬身践履“呵护童真、激发童趣、追寻童梦”的教育理想与使命。她不畏艰辛,跨海支教,创办海岛第一所公办幼儿园,让海岛的孩子幼有所育。她扎根海岛,探索构建“城乡4+1”教育协同模式,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她因地制宜,研创“海丫丫365成长行动”方案,陪伴幼儿快乐走向成熟的生命成长历程,践行幼有优育的理念追求。曾获全国最美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201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心得
  学校组织学习了"201 9年度全同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的优秀事迹我深受感动,深切地体会到优秀教师的凡和伟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优秀教师那种受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优秀人的品质深深地影响到我,以后的工作中我也将向教书盲人的楷模学习。
  一. 立足教育本质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_____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课,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课刻体会到,教师对学生要满怀爱的关注。“爱”的问候.“爱的交流, 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细放,用耐心.细心,爱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我们应当学习模范教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位。在教学上一定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因材施教,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去“教”和“育“每位学生。
  三、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
  通过学习楷模先进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理解和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的信任、学校对学生的信任 ,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学习使人进步,学习先进,向楷模看齐。从平时的“备、教、改、辅、查”,从平时“听课”“评课“上课”中不断学习改进,让自己与时俱进。
  用激情、用唉心把教育事业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
  201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
  桂贤娣老师的报告中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但她将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理念却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出来,让我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欣然接受。这不得不令人佩服。她的每一个故事里都蕴藏着爱的智慧,饱含着教育的情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师爱是有别于父母对子女本能之爱,也不同于朋友之间的友爱,这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精神现象,是由教师的智慧、美感、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操。”
  桂老师深知师爱不同于母爱、友爱,不是单纯的热爱,需要教师拥有爱的智慧。她像孩子一样与孩子交往,像孩子一样思考孩子的问题,像孩子一样理解孩子的需求,像孩子一样与孩子共度教育生活的美好!在桂老师看来,师爱是在学生有过失时的宽容;是学生生病时的关心;是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的鼓励。师爱是珍重、是尊重、是守护、是陪伴、是启迪、是静待花开。她的“因生给爱”的教育思想,在她的教育实践中无处不体现。
  桂老师的教育因为有“爱”,收获着傲人的荣誉和人们的尊重,她有着我们常人一辈子都拥有不了的经历。正是这样一个来自基层一线的教育家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突然感到自我的渺小,也激动于能亲身感受这样一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人格魅力!
  桂老师用她那闪耀着爱的智慧的教育方法,为学生们创造了无数的快乐。听着她的报告,我无限地感动!她用自己的大爱情怀为学生撑起一片幸福成长的蓝天!她的高尚情怀感染着我,感染着每一个为孩子默默付出的老师,让我们思考,并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是放飞梦想,锐意进取的决心;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恒心;是满怀期待,充满希望的信心;是献身教育无怨无悔真诚而滚烫的赤子之心!突然,我觉得很庆幸、很自豪!因为我从事着与桂老师一样的职业——人民教师!我可以有机会像桂老师一样把这大爱继续传递!让我的教育生涯过得丰满而有意义!
  还记得,2006年我刚刚踏上三尺讲台,那时的我虽缺乏经验,但有的是年轻人的朝气与闯劲,对我的学生们更是情有独钟。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和人生;课下,我与学生玩在一起,乐在一起;操场上、学校礼堂、英语角留下了我们一次次精彩的瞬间和回忆。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带学生走进多部英语电影:《帝企鹅日记》、《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等等,学习影片人物身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时刻让学生都要“做最好的自己”。一直以来,我都在用我的“正气大气”引领着我的每一位学生,用我的“爱心细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
  用文字记录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图片记录学生的进步成长。多年来,我与每届学生的图片影像资料都存在我的空间日志里,这样不管过了多少年,无论我的学生们身在何处,他们都能看到他们的青葱岁月,忘不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进入实中后,我幸福于这里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感动于这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兴奋于这里积极向上的教科研氛围。在这样一个美好“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下,我和我的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起享受这种“在路上”的感觉。
  其实,对于享受教育幸福的青年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我喜欢这份崇高而又平凡的职业!
  人生有涯,而爱无涯,教无涯。今后,我会像桂老师一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托起一个个的希望,用自己的青春去圆一个个的梦想!
  201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学习体会
  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必将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也必须要靠不懈地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于漪就是靠着勤于学习,一辈子自我教育,学而不厌,才会出口成章,才会让人心生感佩和敬服。
  如采访她的记者所说的一样:“当优秀成为习惯,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聚成了大海一样壮阔的伟大师魂。”真的,习惯成自然,当一个人在哪一方面养成了好习惯,他所取得的成功会相继而来。我想,于老师的成功就是勤于学习、自我教育。当她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聊起的国家政策方针,身边的新事物、新现象;当她在报告会上轻松引用《韩诗外传》、《论语》儒林外史》、《后汉书》等作品里的句子,便可以看出:持久勤奋的学习带给她的无穷力量,让她变得那么具有智慧。
  劝告人们多读经典作品,这不是少数人的思想。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卡莱尔说:“好书是人类灵魂最纯洁的精华。”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所有这些名人的经典论述都是指经典书籍而言,不读书学习,就不会提高,不提高就会落伍,落伍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当你感到教育的挑战的严酷性,自己所面临的竞争而产生紧迫感时,你就会很自然地萌发出对学习的迫切渴求。要学习,要读书,就应该多选择经典书籍。
  看着于漪老师慈祥谦和的面容,仿佛听到了她在勉励学生踏实做人、勤奋学习、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的话语。她的语言如春风似春雨,浇灌了学生成长的心田,育人的责任感已融入了她的血液,成为她一生的使命和追求。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向于老师一样,“一辈子学做老师”。“自己学,学别人”。在自我教育中成长、成熟。

【篇四】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石雪晖,女,194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34年如一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三农”,作出了突出贡献。

  30多年来,她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被广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誉为“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好妈妈。”她先后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学生的9门专业课程的主讲任务,近三年来完成教学工作量3538标准学时;培养各类硕士生21人,博士生7人。她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主持或参加各级教改项目5项,获国家、省、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积极组织教师精心安排各个教学环节,负责开设园艺原理与技术重点课程,组织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案、编写教材讲义、建设实训基地、实施实践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近年来,她在澧县建立了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体的基地300余亩,分别于XX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首批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基地”和“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

  她坚持为“三农”服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多年来足迹遍及三湘四水,先后多次到桂阳、长沙、宁乡、澧县等50余个县市进行果树生产技术指导,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0000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0000余亩,为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严师,事无巨细,言传身教。XX年9月,韩艳婷同学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的硕士生时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做梦也没想到能师从南方葡萄专家,担忧的是石老师身为专家,诸事缠身,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只怕就不会那么细了,而且从园林专业考到园艺,专业不同,所以基础又比较差。韩艳婷读硕又读博的这5年里,石老师对她的指导和交流很频繁。XX年11月份,石老师为了韩艳婷的博士论文选题,亲自找来有关植物营养方面的博士论文8本、相关书籍10余本,看着她从家里背来的一本本厚厚的书籍。韩艳婷觉得石老师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更是一份厚厚实实的爱。

  她对弟子们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时常“敲打”他们。XX年她去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正值两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当时她们以为石老师不在,论文就不用大做修改了,没想到过了两天石老师就发来短信:“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信箱里。”在国外,石老师硬是在考察之遐完成了两篇长达70余页论文的修改。从论文结构到语法、甚至连标点符号她也不曾放过,修改的精细程度可想而知。

  她经常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她经常教诲弟子们要有不怕吃苦、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了弟子们的学位论文试验,她从选题到试验取材,每一个环节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她经常对研究生们说:“你们要有奉献精神,要急国家之所急。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每年她都数次带她的学生下乡到湖南澧县、岳阳、常德、宁乡等地给农民朋友讲课, 帮助农民朋友们解决栽培难题。每到一处,她都会被农民团团围住询问栽培技术问题、栽培建议,她除了告诉农民朋友们怎么操作外还亲自带头下地给大家示范。“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她也从来没有休息过,因为这个时候是葡萄种植的关键时刻,“五一”葡萄开花、“十一”葡萄园要施基肥,而她总是把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毫不保留、不计回报地传授给农民朋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授、一位深受农民朋友爱戴的专家。

  她精彩演绎着自己的教师生涯,用一颗赤诚的心去铺就学生的成材之路,不仅解学生的学业之惑,还全心全意地解她们的思想、生活、人生之惑。她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曹雄军同学的父亲今年上半年因病早逝,过度悲伤的他始终走不出痛苦的阴霭,她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想着如果当面劝慰她的学生,可能会加重他的悲痛,不如发短信来抚平学生心头的创伤,当晚忙到十点的石老师戴起眼镜开始发短信。她的学生在深夜收到石老师的短信,读着“雄军,你要振作起来,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做人做事……”他眼睛朦胧了,让他感动不已。过后感慨的说:“我失去了父亲,是我的不幸,却有着两个母亲,而我又是幸运的。”

  在学生做试验的时候,难免会遭受一些有毒气体和有毒试剂的侵害,她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当心身体,注意操作规程,小心防范。她经常对弟子们说:“在我眼里,你们永远是我的孩子。”

  1998~XX年园艺系承担了由山东农业大学主持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全国教改项目的研究,石雪晖教授是该课题的研究人员之一,在研究期间,她组织几位教师精心安排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结合课程的教学,采取了许多教学改革上的具体措施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教学实习基地划片分区,责任到人,根据园艺作物的生长规律,安排学生参加田间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并由教师采取经常性的现场示范、提问、技术要领的现场考核等措施,让学生掌握果树栽培与管理的技术。该项目于XX年12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她主持的湖南农业大学“果树学科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项目,组织课题组成员与社会、产业生产部门密切合作,双向参与,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和人才交流、资源互用共享多方面、多形式的合作教育。近年来在湖南省澧县建设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基地300余亩,为培养人才、农民快速步入“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XX、XX、XX级园艺专业学生到湖南省果茶良种示范场、澧县、吉首等地进行生产实习,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该项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综合能力和操作技能,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二,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是一名突出的科研工作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着“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每公斤卖到三四十元。市民,在赞誉,这东西太好吃了!商人,在盘算,这东西太好卖了!她,在思索,不能再靠“进口”了!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新疆等地可以种植。在当时,业内一直认为:“南方是欧美杂种葡萄种植的非适宜区,更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在南方真的不能种植欧亚种葡萄吗?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艰苦的求索!

  首先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了欧亚种葡萄国内外主栽区的温度、光照、土壤等栽培条件,得出“南方高温高湿,导致葡萄多病是限制欧亚种葡萄种植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她创新性的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为了增加品种花色,她开展了大量的品种引进工作,三年里共引入240多个品种,选育出了20多个适宜南方栽培的品种,有早中晚熟的、有核无核的、不同香味的、不同果形与颜色的。欧亚种葡萄可以在南方栽培了,但在生产中出现了果实难着色、品质难保证、产量大小年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她先后研究出了葡萄套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疏花疏果等10大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措施。她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事迹沥沥在目。

  为了引进新品种,她不远千里,时常坐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找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求援请教;为了弄清每个新品种的特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她时常是天刚亮就到了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从无间断的记载着每个品种的生长势、开花结果特性、抗病性等,直到对每个品种的特性都很熟悉为止。从建园、搭架、盖膜、修剪、施肥、打药到除草、翻土,从试验设计、实施到结果的分析,事无巨细,她事必躬亲,就连体力劳动也是如此,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

  她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主持的科研项目“丘岗山地果树良种基地建设与柰李速生丰产技术研究”于1995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柑桔、葡萄、草莓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和“草莓引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分别于1999年、XX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于XX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观音桃新品种选育”于XX年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选育出桃新品种1个(观音桃),葡萄新品种8个(红地球、美人指、红宝石无核、高妻、维多利亚、夏黑无核、户太8号、比昂扣),柑桔新品种一个(泸红)。经多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定植后的第二年亩产纯利过万元的高效无公害栽培,应用前景广阔,居国内领先水平。XX年完成了“刺葡萄酒系列产品研发”和“葡萄熟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的省级成果鉴定,两项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她注重学术理论研究,XX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58篇,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主编和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2部。

  第三,淡泊名利,不图索取,无私奉献,是一名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她情系“三农”,足迹遍布全省50多个县市,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万余亩,指导葡萄果实套袋5000余亩,指导桃源县桃树生产1万余亩,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她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研发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和神圣职责,把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最大幸福和无尚荣光,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朋友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成了农民和基层干部心中的“财神爷”,但她从不收受农民和基层干部的任何报酬,多次将获益农民寄来的酬金退给农民,一以贯之地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XX年4月至今,她一直在宁乡县金州乡关山村担任科技特派员,重点指导当地农民栽培200余亩葡萄,让农民真正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XX年春又新扩葡萄面积550亩。

  平时她随身所带的手机里面存满了农民的号码。农民遇到紧急情况,一个电话打来,她就风尘仆仆赶去解决问题。她的手机既是咨询热线,又是答疑的短信平台。农民称她为“湖南果树110”。

  XX年7月下旬,澧县几个种植葡萄的乡镇出现险情,即将成熟的葡萄大面积烂果,而离丰收只有二十多天了。她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赶到澧县,查看了所有有问题的葡萄园,七月酷暑,葡萄园的温度高达38~40℃,她的衣服湿透了!经过仔细观察后,认为是果实结得太多,产量过高,营养跟不上,指导农民马上疏果,增施适量肥料。经过疏果、施肥后,葡萄串像喝饱吃足的婴儿一样,憋着劲长,晶莹透亮,煞是喜人。

  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教书育人的真正标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她的事迹先后在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红网等媒体上进行广泛而全面的报道(共有相关报道20余篇),XX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宣传部:看了光明日报《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的报道,深为石教授矢志不渝以科技服务三农的实际所感动。石教授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典型,要学习、宣传好石雪晖教授的先进事迹,发现和树立更多富民强省的先进典型。”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同志于XX年9月15日作出重要批示:“建议将石雪晖教授纳入宣传之列,以后视情况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做大。”XX年9月20日,甘霖副省长批示:“石雪晖教授是我大学时的任课老师。她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培养人才,推广致富技术,情系三农,贡献很大。为人做事堪称楷模,令人敬仰,也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湖南进程中值得特别推介的先进典型。”广大科技工作者、教师、学生、农民纷纷在光明网、红网留言,盛赞石雪晖教授心系“三农”、服务社会、甘为人梯的高贵品质。XX年3月7日,有网友在《红网》发贴:市场经济人人都在追求经济利益,但她却30年如一日无私奉献“三农”,为农民科技致富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她用最不市场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社会创造财富。她是农民的贴心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她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曾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1990、XX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XX年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师德标兵;XX年2月被国家农业部评为XX年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同年3月被长沙市妇联授予优秀“三八”红旗手称号;XX年11月被国家宣传部、人事部、教育部等14个部委评为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XX年被评为湖南农业大学教师之星,同年被评为首届湖南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XX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徐特立教育奖、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XX、XX年获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XX年获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税务局青年文明号先进事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事迹材料:党的好干部
班主任先进事迹材料: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
物价检查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中学班级集体先进事迹材料
护理大学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学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事迹:执著认可人
爱岗敬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银行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篇五】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同志先进事迹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自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59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代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于漪老师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发表的《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感情·求知欲》等几十篇文章,对活跃语文教学,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立人为先,教会学生做人

  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是于漪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终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命意识。对于漪来说,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使学生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就开始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当时4个班级的学生共372份抽样问卷结果看,学科加强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性明朗和比较明朗的占86.5%。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同时,她还注重增强学生“做人”的意识,今日学生,明日人才。因此必须从今日做起,提高严格塑造自己的自觉性。学生一进校就向他们灌输“做人”的意识,把“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起来,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当代学生的形象”的系列教育,并千方百计把文字表达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自觉的行动。

  于漪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都是乱班,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很多,搅得全校52个班级无法上课。年级女老师几乎都哭过,甚至有的学生竟然将男的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派出所公安干警几乎天天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她每周坚持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告诫学生:“光明总会到来。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国家总需要建设人才。”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见的。

  数年前,上海市曾开展过“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同时举行了“我心目中的老师”征文活动,结果在“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这一栏目里,“于漪”的名字出现次数是最多也是评价最高的。这充分说明了于漪老师铸中华教师之魂的精神感召力。

  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让于老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视点上。她认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老师深深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的爱着她的事业和她的学生。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当年的学生,今天的上海市文广集团副总裁、《新民晚报》总编胡劲军后来感慨的说:“于老师当年的教育成为我工作的动力。”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金杯得主王运丹大年初一向于老师表示感谢,当年正是于老师给他树立了“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人生目标;今年,她的学生曹中柱因为“敢坐火山口”,顶着压力支持开办平价药房,多次被媒体报道。曹中柱衷心感谢着于老师,他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这是她立民族教育之根的生动反映。

  三、开拓创新,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于漪老师是一位时代感强、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领着近几十年来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她认为,“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因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克服浮躁,登高望远,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勤于学习,开拓进取,努力奋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是她的追求的目标。为此,她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达到三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瞄准”。三个“制高点”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始终把培养现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战略的高度;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显示民族的志气和自尊,显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个“瞄准”,就是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

  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她的“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即丰富和完善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呕心沥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献不图名利

  在于漪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深刻体会到,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的未来希望在青年教师。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她最关心的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就是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血。

  如果要问于老师听过多少位青年教师的课,恐怕她没法说清,但她在每节课后的评课中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对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指点是那么清晰、独到与深刻,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

  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50年代,于漪老师扎着长辫走进了中学任教,她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60年代于漪老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革的风风雨雨中,她始终坚持教育,坚信中国需要教育,教育将成就中国。70年代末,于漪老师以厚实的功底,数以上百次的公开课和论文专著,以她高尚的师德,被首评为语文特级教师。80年代,于漪老师在教学与管理的岗位上,以远见卓识,构筑了学校的人才高地,使学校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90年代以来,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使于漪老师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新一轮课程改革刚拉开了帷幕,于老师飞往北京参加了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审定,作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学教师,她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上海二期课程改革的教材审查中,于老师又是唯一的一名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审到高中三年级的审定专家。

  于老师还是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她在华东师大的礼堂里为老师们作“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讲座,也为老师们传授语文教学的“真经”;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传授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的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红河地区、三峡库区、新疆等地老师们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她对教育的那片赤诚的爱,她走出上海,为全国教育服务。

  近些年来,她还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她主编的《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共18本)已经出版;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经教育部审定,作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她还撰写了《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为人师表要德才兼备》等文章;《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正式出版,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第一位中学教师出版文集。因为她的努力,中国教育发展史宝库中,又多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为庆贺于漪从教50周年所拍摄的专题片中,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青春是无价宝,教师要对他们千百倍的珍视,千百倍的关心。”几十年来,于漪老师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让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在事业的奉献中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她的赤诚之心将激励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

【篇六】2020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2020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个人感想作文【5篇】

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法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优势,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正因为这样,中央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首先就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发展,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教师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伟人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才能真正为人师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广大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注重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温和学习我们党几代领导人的讲话精神,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教育事业发展,关键在于教师。

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感想【篇二】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三、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感想【篇三】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特别是小学生,平时在家都是父母监护,在学校视老师为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敬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教师的师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一个教师只有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则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

师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经常与学生在一起,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其举止等等,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表率。如上课时要衣冠整洁,精神饱满,不可将个人丝毫的不良情绪表现在课堂上。更不可在课堂上发牢骚,抱怨学校或贬损其他老师。否则,不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人先正己,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知识的缺乏可以后天弥补,但一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所以,教师的责任绝不是仅仅是讲几节课。

师德也是认真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不可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我在改学生作业时,对每份作业对认真批改。这样虽然辛苦些,但可以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整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见老师如此认真,自然也会认真学习,而不会随意糊弄,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是要传道、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学术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案、收集的资料等,都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和同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别人的进步也是促进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要办好教育,要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和造就一支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能够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这次参加一个多月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认为:要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德为师,爱岗敬业,依法治学,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要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师德的制度建设和教师的师德、业务考核管理;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引导教师向__市__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的优秀教师群体学习,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践履笃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关爱学生、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向__五位全国模范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边远贫困山区,安贫乐教,艰苦创业,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耕耘,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爱生如子,为照顾、帮助贫困学生,节衣缩食,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象他们那样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象他们那样严慈相济,甘为人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感想【篇四】

通过师德师风的教育学习,我对开展的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重要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因此,针对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或突出问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极有必要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地方教师多次调资而我们八年如一日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勤奋工作,扎实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我校教育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应该说我校教师队伍是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队伍,是一支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注意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队伍,是一支敬业和乐于奉献的队伍,但与先进教师比较,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对照教师法等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认为教师应注意从下面四个方面加强学习和修养,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我感觉要成为师德高尚的老师,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时常会注意到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尽量让其讲完其看法,然后我再讲讲我的看法,不同之处我们探讨,这样可激发学生的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和看法。同时对我们教师的思维也有启发意义。可以说教学应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

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感想【篇五】

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

2020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个人感想作文【5篇】

推荐访问:教书育人 先进事迹 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