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研究

2021-11-01 12:36:12公文范文
摘要: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是侗族村落风貌最显著的外在表现,是传统村落的“形”。但受岁月的侵蚀和洗礼、易发

摘 要: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是侗族村落风貌最显著的外在表现,是传统村落的“形”。但受岁月的侵蚀和洗礼、易发火患的木质材料、乡村旅游设施需求的冲击、村民对住宅改善的向往以及传承人才的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侗族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已迫在眉睫。从规划入手,采取系统性的措施对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予以保护已然十分必要。

关键词: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价值;困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6-0035-04

建筑是传统村落最显著的外在表现,是传统村落的“形”。侗族传统村落保存有大量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遗存了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建筑技巧和建筑风格,遗存了传统村落人们的智慧和审美,遗存了传统村落的人情世故、民风民俗,更是遗存了村落传统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有形与无形的条件。

一、侗族传统村落建筑的分类、特征及其价值

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多是历经了沧桑岁月的传统建筑,拥有着自身的建筑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的文化、审美等特征。

(一)侗族传统村落建筑的分类

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多种多样,根据使用对象,大致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

1.居住建筑。居住建筑是侗族传统村落村民生活居住的建筑物,千百年来,侗寨村民饮食起居、纺纱织绣、行歌坐月、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活动都在这里展开。侗寨传统民居大多属于典型的干栏式木楼建筑,三层的居多。因地势变化,外部形制还可分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和平地楼,其中高脚楼和吊脚楼在传统侗寨最为常见。

2.公共建筑。公共建筑是侗寨村民为开展聚众议事、迎神祭祀等公共活动以及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便利而修建的建筑物。侗寨中的鼓楼、风雨桥、萨堂、戏台、寨门、井亭、路亭、禾晾等都属于公共建筑。其中鼓楼、风雨桥最具典型。

(二)侗族传统村落建筑的特征

木质结构特点是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所共同具有的,此外,每一类建筑都还有着自身较为独有的特征,尤以民居、鼓楼、风雨桥等代表性建筑更为明显。

1.侗族传统民居特征。侗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类型特征——干栏式。即在水中、地上打桩立柱,树栏杆,再将房屋构筑其上。二是结构特征——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按檩数树一排杉木立柱,采用在立柱上凿眼开榫凿眼开榫、穿枋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构成完整而稳定的民居空间构架。三是外形特征——“倒金字塔”形状。为拓展利用空间,通常从第二层起采取挑廊的技艺修建,挑出的部分作为宽廊的一部分,在外形上就恰似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态的木楼。四是功能特征——分区明显。底层架空,用来堆放农具、柴草、杂物;过去还用来做“圈房”,饲养家禽家畜。二层是生活饮食起居层,堂屋、卧室、宽廊(也称“前廊”)都在该层。三层多为储藏室,用作储藏粮食和存放物品,二樓卧室不够时,也用来做年轻一辈的卧室。

2.侗族鼓楼的建筑特征。侗族鼓楼以“中心柱”鼓楼为主,其主要特征有:一是“中心柱”穿斗结构。采用中心柱承重支撑,即在鼓楼中间以多根通天立柱(也称“金柱”)作为支持柱,立柱数量多为四柱、六柱、八柱。中心柱的外围有檐柱,组成鼓楼的外环柱,辅助支撑鼓楼楼檐。二是密檐层叠。中心柱鼓楼多为密檐式,下半部像座亭子,多为正方形;上半部像宝塔,楼檐以四边形、六边形居多,檐层从数层至十余层不等,也有二十多层的,但层数必须是单数,从外部看,楼檐密密的重叠,下宽上窄,至楼顶形成塔尖。三是装饰性强。通常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装饰,在檐枋的封檐板上,描绘着各种彩画,题材非常广泛。露在柱子外的梁枋头部多雕刻成龙头、龟头、鱼头、虎爪、凤尾等形状,垂在空中的吊柱柱脚,通常雕刻成南瓜形、灯笼形、葫芦形、托盘莲花形等形状,柱础大多做成鼓形。

3.侗族风雨桥的建筑特征。侗族风雨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其主要特征有:一是桥廊内外以绘画和雕塑进行装饰,侗族风雨桥也因此被称为“花桥”。屋顶正脊、檐部、桥的入口,多采用灰塑装饰。内部的装饰以则彩绘为主,木雕和石雕为辅。外部灰塑装饰,常在风雨桥的横枋、亭顶的檐角、屋脊和檐下塑造飞禽走兽、神话人物和历史传说故事,是风雨桥中最壮观最吸引人的一部分。二是集桥、廊、楼(亭)于一体。侗族风雨桥的建筑形式大致有两种:亭阁式和鼓楼式。风雨桥的建造结构一般是以青石作为桥墩,在石墩上架设巨大的杉木作为桥梁,在梁上铺设木板构成桥面,桥面上建有长廊,长廊之上再建鼓楼或者桥亭,长廊的两边设有长凳,楼(亭)廊相连,浑然一体。这种桥、廊、楼(亭)三位一体的构建方式,是我国古建筑中少有的一种结构形式[1]。

(三)侗族传统村落建筑的价值

1.历史价值。漫长的遗存时间,使大多数侗族传统村落建筑历经了长期的岁月洗礼,其中的一部分已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价值。如贵州省榕江县的大利村古建筑群,黎平县的述洞独柱鼓楼等,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永济桥、岜团桥和马胖鼓楼等,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坪及坦河上的九座风雨桥等传统村落建筑及建筑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省、市州级和县级的则更多。由此可见,不少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价值,亟待进一步挖掘。

2.社会价值。侗族传统村落建筑的建造技艺一直与侗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侗族人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也都在建筑中含蓄、隐约地得以表达,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从鼓楼中,可以感受侗族的“款约”、议事、交际等制度文化及民俗文化;从风雨桥中,可以感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理念;从民居中,特别是“宽廊”的设计中,可以感受到家庭和睦、劳逸结合的人际交往观念等。侗族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已与侗族传统建筑的修造技艺一道,嵌入了侗族传统村落民众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其内容和功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已经成为建筑、历史、文化、社会的统一体[2]。

3.美学价值。从美学的层面来看,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也极具建筑之美。一是和谐之美。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是依照村寨的聚落形态而展开的,有的“群山环抱、成团成组”、有的“随山就势、自由衍生”、有的“依山傍水”,无论哪一种形态,无论哪一幢建筑都符合卜地择居的风水观念[3]。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二是艺术之美。高耸入云、密檐层叠、柱枋纵横穿织、榫卯丝丝入扣的鼓楼,集桥、廊、楼(亭)于一体的风雨桥,层层挑廊、形似“倒金字塔”的民居,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与彩绘,吊柱、梁枋、柱础、窗棂、栏杆、门楣、垂柱、斗拱、飞檐翘角等的精巧设计和精心打造,无不蕴含着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美与层次美、静态美与动态美、对称美与韵律美。三是实用之美。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经济而实用,鼓楼宽大,适用于村民集体聚集和公共活动的开展;风雨桥便于人们劳作之余的休憩与交流;戏台则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侗族传统建筑的实用之美植根于村民们的日常生产,无处不在。

二、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保护面临的难题与困境

岁月沧桑的洗礼、现代建筑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和追求,都对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如何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与困境。

(一)具有灾难性后果的火灾隐患尚存

侗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决定了侗族建筑的防火性能存在着先天不足。传统的侗族建筑为木质结构,属易燃材料;侗族干栏式民居有着在堂屋中建火塘的特点,取暖、照明、炊事都集中于此,容易引发火灾;侗族还是聚族而居,群居特征显著,绝大多数民居鳞次栉比、首尾相连、密集分布,防火间距小,一处失火后则会快速蔓延;加之传统侗寨多地处偏远,消防扑救未能及时。侗族传统居住区的许多火灾事故显示,一旦失火,大量的侗族传统建筑将被火焚,甚至可能是火烧连营,整村、整寨受到波及,其后果是毁灭性的。近年来,侗族传统村落仍时有火灾发生,如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侗寨发生火灾,烧毁民居148栋,致使 296 户1 184 名民众受灾。报京侗寨是黔东南州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距今有300 多年历史,曾是我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

(二)老、旧、危现象并存

侗族传统村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其建筑物存世时间也较久远,修建时间为几十年的比比皆是,上百年的也屡见不鲜。经过数十年、上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与洗礼,许多建筑物外表发黑、壁板裂缝、木质腐朽、柱脚滑动、榫卯松动。传统侗寨中,建筑物的老、旧状况普遍存在,个别的还因为房屋木质构件尤其是柱脚处潮湿腐蚀严重,节点处榫卯松动,导致房屋整体倾斜严重,成为危房。

(三)功能性缺失

一是缺乏卫生间。传统侗族民居中没有设计和安置厕所,厕所通常是另外单独修建的,或是在偏厦里,或是单独的简陋木屋,使用时有诸多不便。二是没有独立的浴室和排污设施,造成民居附近的环境污染。三是缺乏独立的学习空间。四是卫生环境缺失。老旧民居的底层或一楼用于饲养家禽家畜,细菌、蚊虫、气味等严重破坏了二楼起居空间的卫生环境。

(四)無可参照的建造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在侗族木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尚没有国家技术标准出台,没有专门的依据。可参照的国家标准是《CJJ70—96 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南方地区)(1997 年)》,但侗族木构建筑有些方面无法套用这一标准,所以,一般专业设计单位无法按照正规设计流程承接侗族木构建筑的设计项目[4]。建造工程组织施工也是采用作坊模式,没有通用的管理标准可采用,技术优劣因人而异,参差不齐,这种状态无法让现代专业施工队伍和施工企业参与到建造中来,显然落后于现代建筑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五)无序地进行商业化改造

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在侗族传统村寨的兴起和发展,给侗寨村民带来了一定的商机。一些居住在游客浏览路线上的村民抓住机遇进行住宅改造,以适宜商业营业。改造初期,侗寨一般都缺乏统一的规划,处于无序的状态,村民各行其是,改造后的外观与内部空间五花八门,既影响了侗寨建筑外观的整体性,也改变了传统的住宅内部格局。另外,拆掉传统木构建筑,修建现代商业建筑的情形也屡见不鲜,有的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并在外表用木板进行装饰,伪装成吊脚楼的样子,有的连木板装饰都没有,这些给传统侗族建筑的保护带来了较大的不利。

(六)传承乏力,后续人才匮乏

1.基础性研究不足,难以开展传承与创新工作。侗族聚居区位于黔湘桂三省区的交界地,属于各自省区经济、文化、科技的欠发达地区。虽然是侗族建筑的主要分布区,但在侗族建筑的基础性研究方面投入的经费、集聚的人才并不多,基础性研究明显不足。

2.传承方式陈旧,传承受限。传统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其营造技艺有着自身独特的工艺体系,通常由掌墨师(即技艺高超的建筑师)收徒弟进行传承,许多核心技艺还是局限在家族内部传承。没有规范的传承教材、传承行为范式,没有传承效果的考核标准,传统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相当的限制。

3.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整体偏低。目前,侗族地区从事木构建筑修建的建筑队木工基本上是由农民兼职,有工程项目的时候从事木工工作,平时则从事其他农业劳动和生产。年轻木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毕业为主,学历明显偏低,专业性明显不足。

三、精心谋划,多措并举进行保护与改造

根据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保护面临的实际困难,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保护与改造工作。

(一)多措并举,加强防火体系建设

侗族传统村落的防火是侗寨安全、传统建筑保护和侗寨建筑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侗族村民把防火作为头等大事。在当今防火设施、防火手段日益丰富的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加强传统侗寨防火体系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

1.利用村规民约和民风民俗,提高村民防火的自觉性。一是利用传统规约进行防火教育,如侗族款约(俗称“侗款”)中的相关规定。二是坚持或恢复“喊寨”习俗,每天晚上安排人员鸣锣喊寨,提醒村民防火。三是保留和利用好村寨内的鱼塘和水井,增添防火屏障。

2.坚持实施防火改造,构筑侗寨“防火墙”。寨改、水改、电改、灶改等侗寨改造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既能够保持侗族村寨建设的原貌,又具备相应的防火功能,是目前侗寨防火效果有利方式。如“寨改”,就是通过开辟防火线的方式,将大寨分拆成若干小寨,防火线要求在12米以上,成“田”字型分布,每30户左右构成一个防火区域,这样比较有利于防火。

3.建立消防制度,完善消防设施。首先,加强消防法制教育,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消防能力。其次,将消防安全纳入村委会的日常管理,建立消防安全区域联防制度等制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杜绝火灾隐患的发生。最后,通过合理划分防火分区,开辟防火通道,合理布局安装消火栓,畅通消防通道防备突发情况的发生。

(二)以保护为前提,规范修缮、新建行为

1.建立建筑档案,制定保护措施。首先,对村落建筑进行普查,并根据传统公用建筑、民用建筑的不同类型建立专门的档案。其次,制定出村落传统建筑整体的保护方案,以及根据每一幢建筑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保护办法和措施,或者保护规划。再次,将价值较高的古传统建筑申报为县、市、省级甚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借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力量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最后,实行保护责任制,将保护责任落实到组、到户、到人,形成保护传统建筑人人有责的氛围和局面。

2.坚持“修旧如旧”,在修缮过程中保护传统风貌。“按照侗族建筑原有的样子进行修缮,修完后的建筑在外观及功能上与传统建筑基本一致,与侗寨整体建筑风格及面貌基本一致。”[5]

3.规范新建建筑物的修建。首先,规范新建建筑物的选址,严格按照村落规划和审批程序规范新建建筑物的选址,保证村落建设按规划有序进行。其次,规范并统一新建建筑物的风格,使新建建筑物与村落原遗存的传统建筑在风格风貌上相协调并保持一致。

(三)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进行改造,优化功能空间

侗族传统村落在修缮和新建建筑时,可以适当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在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同时,优化功能空间。

1.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进行结构改造和部分材料替代。一是在建筑的框架方面,用装配式钢结构替代原来的木材结构。二是在墙板和地板方面,利用复合材料板材取代木材,在表面色泽纹理上尽量与木材保持一致,可以显著增强防火及隔音效果。三是采用在色彩及质感上与传统的小青瓦基本一致的复合材料屋面板材做屋面盖顶[6]。

2.改造宽廊,优化二楼的起居功能。可以考虑将宽廊的长度缩短到原来的1/2左右,將腾出的空间改为学习的书房,增加学习功能;对堂屋进行改造,去掉火塘,增加沙发、桌椅等家具,增强其功能的综合性。既保持了传统建筑的宽廊特征,又增添了现代生活所需的功能特征。

3.改造底层,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将底层封闭起来,进行地面进行防潮处理,修建排污管道,通水通电等改造,作为生活配套场所,即厨房、卫生间等。既保持了传统民居底层架空的特征,同时又满足了村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统一规划,促使商业化改造有序化

对于计划进行旅游开发的侗族传统村落,商业化改造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通过新建或改扩建的方式规划和建设商业街,将村落的旅游餐饮、宾馆住宿、民族特色商品等集中在此营业,避免村民随意改造自家住宅进行商业经营。二是对商业街新建建筑统一标准。三是适度控制原有民居的改造。对商业化改造的民居总量、地段进行控制,避免一哄而上。同时对经营范围进行控制,对于有火灾隐患的行业坚决不允许进入木质民居改建的商铺经营。

(五)加大传承力度,着力人才培养

1.加强侗族传统村落建筑的基础性研究。一是加快侗族居住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依托二级分院建立相应的研究中心或工程中心等平台,整合师资和研究力量,开展基础性研究。二是发挥建筑设计院所等机构的力量开展专项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及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研究成果。三是借助侗族居住区之外的力量帮助本地研究人员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和开展学术活动,聚集研究人气,加强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新情况、新信息,提升侗族建筑文化知名度。

2.探索制定地方性标准,促使传承内容规范化。首先,通过运用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将侗族木构建筑的四大构建族:基础族、柱族、屋面族、装饰族涉及的建筑构配件、零部件、制品、材料、工程和卫生技术设备以及建筑物及其各部位进行数据参数化,从而实现侗族木构建筑建构产品的通用化、系列化。其次,在制定技术标准的同时,根据侗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经济标准和管理标准,在成本控制、现场管理等方面都有据可依。最后,申请标准认证,并进行推广。由于我国侗族主要聚居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处,涉及地域范围有限,申请地方性标准比较适宜,一旦获得认证,也利于集中推广。

3.发挥职业技术院校作用,加快人才培养。“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侗族居住区的职业技术院校,一方面,可以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人才培养纳入学校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之中,系统化地开展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通过社会培训、短期技术培训、农民工培训等项目,积极开展规范化技术传播。通过努力,逐步建立地方技术培训标准的权威性,构建适合侗族地区传统建筑人才培养和技术考核的标准和体系,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7]。

4.发挥代表性传承人作用,拓宽传承途径。侗族地区许多木构建筑的掌墨师已被认定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一是利用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力,鼓励多招收徒弟,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技艺传承。二是开展现代建筑技术培训,让传承人了解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并倡导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丰富他们的传承内容和手段。三是鼓励、邀请传承人融入市场化的社会,参与专业设计单位的工作,与专业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市场人员合作,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开展技艺传承。

参考文献:

[1]  龚敏.贵州侗族建筑艺术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6.

[2]  张赛娟,蒋卫平.湘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创新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7):85.

[3]  赵曼丽.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试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9,(3):83-84.

[4]  刘洪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侗族木构建筑的保护与设计创新[J].江西建材,2016,(7):9.

[5]  梁伟,李纳璺.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以柳州三江程阳八寨为例[J].艺术科技,2019,(8):102.

[6]  杨博文.基于典型特征分析的侗族传统建筑特色延续[J].中国园林,2018,(11):105-106.

[7]  汪麟,石磊.三江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初探[J].中外建筑,2020,(1):25.

收稿日期:2020-09-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人、形、业、境、魂:传统村落‘五位一体保护与发展路径体系研究”(19XJAZH001);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黔湘桂侗族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研究”阶段性成果(19GZYB83)

作者简介:曾梦宇(1965-),男,湖南洪江人,教授,研究员,从事民族经济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侗族保护措施 侗乡学子爱家乡科教新报(2020年45期)2020-03-15保护措施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9年4期)2019-07-01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16期)2019-06-17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旅游纵览·行业版(2018年9期)2018-10-17湖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分析农业与技术(2017年19期)2017-11-11浙江省传统村落资源的原真性保护与评价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5期)2017-07-31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中文信息(2017年7期)2017-07-31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年1期)2017-05-25近十年来中国和美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对比法制博览(2017年1期)2017-02-14乡村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措施当代旅游(2016年4期)2016-06-28

推荐访问:侗族 村落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