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探究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结构特征

2021-11-02 10:56:52公文范文
[摘  要]羌族聚集于岷江上游,生活在群山之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人类演进历史上的活化石”。作

[摘  要]羌族聚集于岷江上游,生活在群山之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人类演进历史上的活化石”。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人拥有着坚毅敦厚的性格与婉转高亢的歌喉,羌族声乐作品就是如此。本文中深度探究了羌族声乐作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着重对其声乐作品的结构特征、布局加以研究,并附以例证。

[关键词]羌族声乐作品;结构特征;时序性结构布局;研究意义;《羌山掠影》

羌族音乐古老且富有韵味,但是整体看来它的民歌结构、规模相对较小,分句非常自由,且句句之间常常体现出诸多不对称的非方整性结构关系,另外就是其中存在大量延续时间相对偏长的分节歌,它保证不同结构段落的歌词用同一个旋律演唱出来。当然,偶有的某些段落的局部处理存在细微变化,不过大致上它的作品结构特征都是以主要旋律线条为核心重复演唱出来的[1]。

羌族声乐作品的研究现状

羌族声乐作品以民歌为主,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风味隽永,是古老羌族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如果从音乐类型表达形式上看,它在婚礼、葬礼、集会等场合中演唱,主要为风俗歌曲,例如《祖惹木》;当然也有伴随劳动生产、鼓舞情绪士气的劳动歌曲如《直布勒惹木》;再有在年节、祭祀、婚丧礼庆中所演唱的祝酒歌《西惹木》,另外还有边跳边唱的莎朗舞曲。就演唱形式与声部关系看来,它其中的表现形式多样,例如独唱、男女对唱、二重唱、多声部演唱等[2]。

羌族是没有民族文字的,他们完全以歌代文,所以羌族声乐作品的结构内里表现特殊,它融入了羌族人的多种生活思维、劳动思维和民族礼仪思维。其中声乐作品构思巧妙、时代审美表现各有特色、作品风格非常浓烈。在大部分羌族民歌素材中,其元素创作是关键,被称为众多音乐体裁中的“昆山片玉”[3]。

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合唱作品较多,且表现类型颇为丰富,例如混声合唱《羌族锅庄舞曲》《云朵上的羌寨》;无伴奏合唱套曲《羌山掠影》《羌山妙音》等。这些歌曲都以羌族民歌作为基础素材,在元素创作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整体看来其作品旋律非常优美、音乐表现格外细腻,在少数民族歌唱领域中备受关注,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4]。不过长期以来,羌族声乐作品中的元素创作却愈发沉寂,这主要是因为其在作曲技术、音乐风貌、歌词写作方面有所退步,当代人对于声乐作品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刻,诸多原因导致了该领域一时间陷入发展困顿,诸多问题亟待解决[5]。在学术性表现方面,众多作曲家对于羌族声乐作品素材与元素的创作加工追求把握民歌的音乐本质,希望更多人理解其创作真谛,甚至将之与西方作曲技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种作曲技术手段,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丰富其音乐表现内涵。在众多羌族声乐作品中,针对重复、模进、逆行、分裂等音乐结构表现手法与动机的拿捏非常准确到位,在声乐主题发展深化过程中追求功能强调与调性对置,其中大量声乐结构内容都是对音乐结构的凝练,例如大量的民族化音乐语言与西方作曲技术的融入让羌族声乐作品变得形式丰富、风味独特[6]。

总体来说,羌族声乐作品是风格鲜明、羌韵浓郁、音响曼妙的,其中许多作品都追求雅俗共赏,甚至已经斩获了省级、国家级等层次的音乐奖项,深受音乐界与广大听众的青睐[7]。

羌族声乐作品的时序性结构布局特征——以《羌山掠影》为例

所谓时序性结构布局,它追求的是一种“时序性”结构变化,主要围绕“事件”发生先后顺序对作品结构方式进行陈述,对作品进行谋篇布局。羌族声乐作品《羌山掠影》所描写的是羌族人每日在山间劳作的场景。在创作《羌山掠影》过程中,它划分了诸多时间节点,其中包含了清晨、正午、傍晚、入夜4个时间段节点,所以在声乐作品结构中就涵盖了晨景、山林、牧野、夜会4个场景,且每个时间节点都是拥有独立的结构布局的[8]。

具体来说,在《羌山掠影》的第三时间节点——“牧野归来”中,它所采用的是两部性结构布局,在它的引子部分的第5小节中就有女声声部,采用的是一种哼鸣的歌唱状态。而在第6小节的第一部分则起到了起承转合作用,它所建立的是一种非方整性4乐句乐段,它的结构应该是4+6+6+5,随后再进入作品的第二部分,形成新的非方整性4乐句乐段,它的结构应该为4+6+6+4。

另外,作品《羌山掠影》中第一时间节点《晨景》与第四时间节点《夜会》所采用的均为三部性结构布局。就以第一时间节点《晨景》为例,它首先就采取了持续的8小节两两组合唱对,例如“回声式”对歌形态,这就作为引子直接引入歌曲主声部,它的A乐段内部包含了4小节乐句,且2个乐段中的乐句就能够组成一个方整性结构,且彼此之间的结构都是完全对称的,每个乐段之间都有相互连接,且直接进入展开部。在展开部中还会体现4个乐段,其中前3个乐段表现为对声乐作品声乐结构的发展演变,每个乐段中都有10个小节,结构为2+4+4。而第4个乐段则专门提取引子,在材料发展方面形成9小节乐段。而在再现声部中,对于主声部中A乐段的表现非常明确,它表示为8个小节变化再现。另外在再现部中,它对于主声部乐段材料的8小节变化非常明确,它建立了三连音音型材料,另外它构建了7小节尾声[9]。

在第四时间节点《夜会》中,它的4小节音块织体引入了新内容,如此就出现了4小节伴唱声部节奏型,而在第9小节才会出现主题材料,此时乐段中的乐句都呈现平行关系结构4+4,其中不同乐段之间的结构比例应该为2:1。就以《夜会》的第二部分为例,它有3个乐段,其中第1乐段有2个小节,所采用的是伴唱音型,它其中所采用的乐段材料、规模、调性、结构都不同。而在第2乐段中,它的材料构建为二乐句结构,它的对比性乐段表现明显,结构为8+8,它在调性方面表现相同、结构表现相同,形成全新的声部处理与演奏方式,其中3个小型复调段落非常明确,其中也加入了一个尾声构成。

在对称性结构布局方面,这里舉例另一部作品《羌族锅庄舞曲》,它采用的是典型的对称性结构方式,全曲拥有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在10小节钢琴前奏情绪带动下,形成了第1个乐段,它的声乐作品结构应该为6+6+6+6,其中第2乐段所采用的是第1乐段的旋律材料核心内容,这就说明它的乐曲的前2个乐段是存在整体乐段反复的,在连接段落方面就逐渐模糊了之前的音乐形态,同时也为随后的乐段部分进行调式调性调整,确保音乐情绪释放到位。在作品的第三部分则再次呈现新材料,该部分的音乐情绪是相当舒缓柔美的,相比于前两部分的激情与动感律动,它在情绪上进行了弱化,形成了前后乐段的鲜明反衬对比。第三部分由3段乐句所共同构成,其乐段结构形式为4+4+4+4,其中前两乐段中有整乐段的反复,最后还会加入1小节的补充。在第4乐段,则专门引入了钢琴间奏部分,它分为2个乐段,其结构形态、调式调性与旋律材料与第2乐段完全一致,其中有不同之处在于连接过渡段有变化。在进入第五部分后,它的调性与声部处理方面变化突出,在声部处理与结构上乐段反复3遍以上,语速越来越快且将全曲推向高潮[10]。

最后分析了《羌山掠影》中的“分节歌式”结构布局,在作品的第二部分《果林》中,它同样具有两部性,从各部分乐段组成部分看来,羌族云乐结构的“分节歌式”结构特征表现明显,其中第1乐段、第2乐段、第3乐段中都具有等长乐句。就以第3乐段为例,它的前一部分采用了男女对唱声部材料对乐曲结构进行了结构转换,而在第4乐段中则重复了4小节内容,其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材料分裂,直接将乐曲代入了尾声阶段。

总体看来,《羌山掠影》的主体部分中采用了典型的“分节歌式”结构方式,其引子部分中有4句为(4+4+5+5),它清馨淳朴的音乐形态直接引出乐曲的主体部分。其中A乐段中采用了非方整性乐句,在宏观调性处理与声部处理方面非常独特。整体看来在主体部分歌词结构完全一样,单纯重复同样旋律的情况。在利用结构比例、声部处理、调性布局、纵横向组织方式方面表现独特,作曲技术手段精致,在延续“分节歌”结构特点前提下展现出了多元化的结构处理方式。

羌族声乐作品的多声部结构布局特征——以《羌山妙音》为例

《羌山妙音》也是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经典名作,它是为2008年汶山地震所创作的民族歌曲,既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挚爱,又表达了作者割舍不断对羌族音乐血脉的传承。

(一)《羌山妙音》的多声部结构布局特征

《羌山妙音》这部作品定位自然,是赞美大自然的新山歌作品,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女声、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所追求的是一种雪山薄雾的空灵意境。整体看来作品表现风格独特,旋律极其优美,音域表现宽广。在羌族音乐文化与女声的衬托下,它所呈现出的是天籁一般的羌音,非常唯美。考虑到《羌山妙音》的音乐结构表现独特,它需要演员出声形成八度跳跃,演唱时有必要采用循环呼吸法,如此才能让音程连绵不绝,体现出主旋律的动听与优美。

在《羌山妙音》中,它的第1小节的前半拍中运用到了二级和弦,不过整体看来它是缺乏三音结构的,表现出一种空灵感。而和声部分则附加了六音结构,不同和弦在传统意义上表现不同,拥有着特殊的三度叠置结构,这种特殊结构特性就造就了歌曲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

在发展部中,演唱风格则充满了激情,其中没有具体歌词,特别突出旋律优美,也强调了多声部羌族民歌在演唱中的重要技巧表现。例如在第一声部就运用到了上波音,营造出了一种交响乐队才有的长笛风格,它的补充音表现突出,就像连绵起伏的羌山一样波澜雄伟。在第三声部和声语言相互碰撞交融,且体现出了音乐中的动静结合,它所陈述的是作者内心对于羌山、羌人的颂赞之情。在排演作品过程中,它所表现的音准到位,民族特性浓郁,其中分别采用了“感性—理性—感性”的小音程来保持乐调平整,同时其长时值两声的大二度碰撞则表现突出,可将唱段绕回到主音之上,表现出了统一的音高、统一的气息、统一的情感与统一的舞蹈动作[11]。

(二)《羌山妙音》的乐曲和弦转位特征

在乐曲和弦中是存在转位的,这一点在《羌山妙音》中表现明显,在全曲高潮中,结合和声采用主和弦完整结构,其中re、do两音均以十六音符作为代表一滑而过,其中更大量巧妙导入主和弦内容,烘托高潮中的艺术形象氛围。最后在主和弦表现上采用到了五声调式,配合特殊形式表现半终止与终止结构。全曲看来在艺术上注重追求空灵与高远,这也是羌族本身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而与此同时,它也强调多声部民歌旋律的突出地位,特别追求旋律上的横向对比与纵向优化。在和声结构关系方面则退而求其次,它让听众聆听到更美的声音,获得了更美的享受,这是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实际上,《羌山妙音》中的多声部音乐特征恰好与羌族舞蹈相互匹配,体现出了无限羌情,其多声部的清脆与摇铃动作的曼妙合二为一,再加入肢体表演也确保多声部合唱增添了更多更强的音乐艺术感染力[12]。

结  语

羌族民族民间音乐素材非常细腻,其在缜密思考、创作、排演、演绎过程中表现出了民族音乐的奇特之处。在无伴奏多声部表演过程中则融入了更多民族音乐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细腻的声乐作品结构特征分析,深切体会到了羌族民间音乐的优秀。它是符合艺术作品特色的,运用最科学、合理的方法最大限度美化作品音色,强化了其表现力,凸显了各种声乐表现的独特魅力,让听众聆听到了最美的声音,获得最美的享受,令人心驰神往。

注释:

[1]郝宇锴.试论当代羌族声乐作品中的结构特征[J].大众文艺,2012(14):24—25.

[2]穆  兰,符  辉.空灵意境民族情怀——多声部羌族民族声乐作品《羌山妙音》创作谈[J].四川戏剧,2010(04):128—129.

[3][4][5]文  飞.浅论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声乐审美观存在的若干问题和解决办法——以羌族学生为观察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193—194.

[6]郑仁清.浅析羌族民歌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途径[J].音乐探索,2017(03):98—107.

[7]何  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钢琴音乐伴奏研究——以羌族舞蹈为例[J].人间,2016(17):247.

[8]孟  珠,孟凡玉.樊祖荫先生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的启示[J].音乐探索,2020(02):103—109.

[9]毛明軍.羌族多声部民歌综论[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9(03):23—29.

[10]李  杰.北川羌族民歌《一把菜籽撒上天》审美特征研究[J].当代音乐,2019(12):26—28.

[11]付  莉.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125—126.

[12]文  飞.四川羌族民歌族内传承的逻辑起点与维系机制[J].四川戏剧,2019(09):169—171.

[收稿日期]2020-12-18

[作者简介]杨育玲(1989—  ),女,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成都  610000)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研究意义结构特征 浅谈高校图书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意义及路径参考兰台内外(2021年3期)2021-03-19论音乐剧中舞蹈的叙事结构特征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7期)2020-10-20“汉文化”资源与徐州市区幼儿园音乐课程的融合发展探究艺术评鉴(2019年19期)2019-11-22保定市蚕姑坨景区风景林结构特征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19年13期)2019-08-19爱之有道,助力幼儿健康成长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4-09“×个什么劲儿”构式分析考试周刊(2019年4期)2019-01-31高中生物教学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和策略考试周刊(2018年57期)2018-06-28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书画世界(2018年8期)2018-05-14世界史视野下环境史研究的意义研究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39期)2017-10-19浅谈婺源话中的“X桶”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7期)2017-08-17

推荐访问:羌族 声乐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