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浮士德与玛加蕾特的爱情悲剧成因分析

2021-11-02 13:13:01公文范文
林忆洁关键词:浮士德玛加蕾特爱情悲剧《浮士德》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群有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作斗

林忆洁

关键词:浮士德 玛加蕾特 爱情悲剧

《浮士德》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群有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作斗争,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冲破封建等级桎梏,努力寻找理想生活图景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浮士德所经历的每一种悲剧皆为浮士德与当时的现实社会产生冲突的结果。浮士德和玛加蕾特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第一部的中心事件。爱情这一主题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皆体现为对人性解放的历史要求和反封建主题。从这一点看来,他们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脚而这场自由恋爱却是以玛加蕾特身处牢狱,等待判决而告终。这样的一场自由恋爱为何会使好几个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演变成一部悲剧呢?

一、外部因素——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教理念的影响

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道德观和宗教理念的影响,这是使得这场恋爱以悲剧高中的社会状况因素。玛加蕾特出生在一个严谨的平民家庭,一家人循规蹈矩地过着日子,深受宗教观念的影响。正因如此,初坠爱河的玛加蕾特为爱痴狂,不顾社会舆论对其施加的压力,换来的结果却是被浮士德抛弃,加之其兄长瓦伦廷死在浮士德的长剑下,沉重的负罪感笼罩着玛加蕾特,最终导致她精神错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法律的条条框框、森严的等级秩序、深入人心的宗教观念、亲朋好友的舆论乃至各色人物对这场爱情的流言蜚语,都使他们的爱情不能得到社会的宽容。在第十七场《井边》(第199页一201页)这场剧中,莉思辛对西比勒和那个小子(derKerl)之间的爱情给予了极其消极的评价,并断定,“跟情郎一起厮混”(第200页)的女人,最终会落得“穿着囚衣去教堂忏悔”(第200页)的结果。即使他们是因为爱而在一起,这种爱情也不能见容于社会:“莉思辛:就是嫁给他,她也要吃苦。少男们会把她花冠扯掉,我们会在她门外撒碎草!(第201页)”

尽管莉思辛对浮士德与玛加蕾特的爱情进行如此猛烈的批判,玛加蕾特也只是附和着莉思辛:“可怜的人!(第200页)”,“他一定会娶她做妻子。(第200页)”

并不加以评论,更谈不上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这些回答体现出她内心的善良,或者说,她也有点意识到自己和浮士德的爱情在人们眼中也许也会是被如此看待,结局同西比勒没什么两样。除了社会舆论对浮士德和玛加蕾特的爱情施压外,格雷莘自己也深受封建道德观念的迫害。当玛加蕾特第一次见到浮士德时,她拒绝了浮士德的爱意,可后来却与浮士德坠入爱河,前后矛盾的做法也将玛加蕾特矛盾的内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第八场《傍晚》(第147页-153页)这场戏里,玛格雷特唱起了民歌(第151页-152页)。民歌描写的是图勒王的爱情故事,玛加蕾特借此抒情,表达出内心渴望与浮士德开展爱情旅程这一真实的想法。尽管她的内心已被风流倜傥的浮士德紧紧牵绊住,封建观念仍羁绊着玛加蕾特,使得她只得将爱意藏于内心。第十二场《庭园》(第171-178页),这场戏中的玛加蕾特已经与浮士德确立爱情关系,她采下一朵翠菊,一片一片地剥下它的花瓣,来验证浮士德对自己的爱是否真切:“玛加蕾特(稍高声。)他爱我——不爱我。(第177页)玛加蕾特(继续念。)”,“爱我——不——爱我——不——(第177页)”

因内心的自卑,玛格雷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民的女儿,配不上浮士德这样的知识分子,从而怀疑浮士德是否真的爱自己。

玛加蕾特的母亲被灌下毒药致死,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用长剑杀死了玛加蕾特的兄长。内外双重压力使得玛加蕾特的精神趋于崩溃。精神错乱之下,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并因此被囚禁。玛加蕾特和浮士德的爱情既是她最美好的,也是她最痛苦不堪的回忆。在第二十四场戏——《牢狱》(第254页一265页)中,浮士德冒着生命危险去牢狱中救玛加蕾特,但驱使他去救人的并不是对玛加蕾特的爱,而是出于愧疚感和怜悯心。对于浮士德的到来,玛加蕾特极为欢喜与欣慰,可当她满怀期待地想要吻浮士德时,她触碰到的只是浮士德冰冷的嘴唇。因此,随后她发出绝望的质问也不足为怪:“唉!你嘴唇冷冰冰,默然无语。你的情爱如今何在?谁给我夺去?(转身以背相向)(第258页-259页)”

浮士德的行为使她万念俱灰。因此,浮士德前来营救非但不能使玛加蕾特脱离苦海,反而加强了她走向死亡的决心。最后,玛加蕾特看清了浮士德的真面目:“你可爱的手!——可是,怎么湿漉漉的!揩揩干净!我看它有血迹。(第259页-260页)”

此时的玛加蕾特对浮士德产生了厌恶之情。封建道德思想和宗教观充斥在玛加蕾特的脑中,与浮士德之间美好的回忆在此刻显得微不足道。因此,玛加蕾特宁愿选择死亡,浮士德无法将她救出:“玛加蕾特天父!救救我!我是你的!天使们!神圣的大军,请保护我,在四围安营!亨利!我对你害怕。(第264页)”

此刻的玛加蕾特希望得到上帝的怜悯,她请求天使将她的灵魂带人天堂。

二.内部因素

1.浮士德与玛加蕾特在社会地位与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浮士德和瑪加蕾特都生活在等级秩序森严的封建社会。浮士德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具有启蒙运动思想(自由、平等、博爱),具有反抗精神并勇于追求。为了实现其生活理想,他与魔鬼进行交易,甚至交出了自己的灵魂。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献身于活动,不断追求:“投身到实践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苦痛,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第93页,第四场《书斋》)”

浮士德渴望自由,想投身于真实的生活中去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使其生活充满变数与激情。它代表着一种冲破封建桎梏和教会思想牢笼的反叛力量。而玛加蕾特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社会中,安于现状,更谈不上她拥有真切的伟大灵魂。但她深受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谨遵当时那个社会的宗教秩序。她生活简单,内心单纯。除了日常家务外,她的日常生活中别无杂念。从她讲述她是如何抚养她的妹妹中,可看出她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母爱。同时,宗教意识也深深植根于她的内心,她坚信上帝与牧师的存在。只要她陷入公共舆论的指责中,她能做的就是请求圣母的帮助,请求上帝饶恕她,把她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可是玛加蕾特却不敢面对现实,更谈不上她能有与现实社会作抗争的行为。

对于浮士德来说,玛加蕾特代表的是一种简单朴素且自然的生活,玛加蕾特所具备的神圣的纯洁深深吸引着他。玛加蕾特只是浮士德体验生活的一种材料,是他爱欲享受的牺牲者。一方面,浮士德爱上玛加蕾特只是对她的清楚年華和她的身体的渴望。一开始伴随浮士德的是官能上的享受,而后才产生了对玛加蕾特的爱;另一方面,浮士德永不满足,从不停息的本性与激荡的灵魂注定他无法守着玛加蕾特的爱。他必须追寻自然。一旦沉陷于爱情,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追求。在理智与爱欲的矛盾中,浮士德必须作出选择,舍去其一。狂热的利己主义思想使浮士德选择享受和体验爱情,而不断把玛加蕾特推向悲剧的深渊。

2.梅菲斯特的干扰与破坏

梅菲斯特的干扰与破坏也是这场爱情悲剧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一开始,梅菲斯特撮合浮士德和玛加蕾特,他想让浮士德满足于玛加蕾特甘美的身体,并就此停止追求以证明在戏剧开头魔鬼向上帝说的否定人类理性的观点。为了躲过玛加蕾特母亲这一关,与玛加蕾特约会,在梅菲斯特的怂恿下,浮士德给了玛加蕾特安眠药,让她母亲服下,可因服食过量,玛加蕾特的母亲因此丧命。同样是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借助梅菲斯特的魔力杀死了玛加蕾特的兄长。当后来浮士德真的对玛加蕾特产生了浓烈且真挚的爱意时,梅菲斯特诱惑浮士德去往瓦尔吉普斯之夜(第二十一场《瓦尔吉普斯之夜》第217-237页),企图使他沉沦其中。正因如此,玛加蕾特彻底地从身体到精神上被浮士德抛弃。虽然梅菲斯特没有完全达到他的目的,但却已对玛加蕾特产生了致命性的打击。最后玛加蕾特被囚禁牢笼,陷入绝望与疯魔,精神错乱之下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在魔鬼的推动和怂恿下,浮士德是导致玛加蕾特决心走向坟墓的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浮士德与玛加蕾特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仪式是构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悲剧主人公之间的阶级差异、知识差异和宗教意识差异以及梅菲斯特的干扰和破坏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原因。这些原因也意味着,浮士德与玛加蕾特的爱情必然以悲剧结尾。在情欲和理智的博弈中,理智战胜了情欲,浮士德不可能放弃追求远方,因此他不可能拯救玛加蕾特于危难之中。由于受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教意识的束缚,玛加蕾特也无法自救。只有通过上帝的怜悯,她才能获救。这场爱情悲剧的原因说明了如果不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仅靠自由恋爱想寻得个性解放,在当时封建意识浓厚,教会力量强大的德国是不可能的。

猜你喜欢 爱情悲剧浮士德 探析《金粉世家》中金燕西冷清秋爱情悲剧因素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13期)2020-08-09世俗爱恋的升华与诗意理想的幻灭现代交际(2020年3期)2020-03-27祛魅后的“魔鬼”:浮士德精神的另一翼名作欣赏·学术版(2020年7期)2020-03-01凄婉爱情中的无缘悲剧艺术大观(2019年27期)2019-10-12一往情深,情深缘浅青年文学家(2018年21期)2018-10-22论浮士德博士的性格缺陷与相对应的五宗罪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4期)2018-08-16探究《浮士德》中的悲剧与戏剧色彩青年文学家(2017年36期)2018-01-12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青年文学家(2017年35期)2017-12-26《马五哥和尕豆妹》与《三娃尔与莎燕》爱情悲剧的同源探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3期)2017-03-31浮士德魅惑工厂上海制造(2013年9期)2014-04-02

推荐访问:浮士德 成因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