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肠痹的证治

2021-11-04 14:23:13公文范文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娄玉钤张国胜刘传慧【摘要】肠痹为六腑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重要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娄玉钤 张国胜 刘传慧

【摘 要】 肠痹为六腑痹之一,在风湿病中有着重要地位,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肠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肠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6型:邪实候(疫毒壅滞证、湿热阻络证、寒湿痹阻证),正虚候(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候(痰瘀痹阻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肠痹;炎性肠病关节炎;六腑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肠痹多由外邪客于肠中,气机痹阻,受盛化物和传化失司所致,以多饮而小便不利、气喘、大便飧泄,并伴有肢体关节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痹

病[1]。肠痹为六腑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肠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肠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中论之较详。金·刘完素《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列有肠痹证,曰:“虽多饮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气喘急而飧泄。”元·朱丹溪《脉因证治》首次明确提出治疗方剂——附子汤加平胃散、茱萸、草、肉豆蔻等。明清时期对肠痹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肠痹文献渐较丰富。清·喻昌《医门法律》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风寒湿等外邪损伤脾胃所致,提出治疗本病“宜以辛辣开之”,治以吴茱萸散。

西医学的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关节炎、沙门菌感染后关节炎、痢疾杆菌感染后关节炎、耶尔森菌感染后关节炎、小肠旁路关节炎等可出现肠痹表现。

1 肠痹的病因病机

肠痹多是邪犯胃肠,痹阻经脉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氣血不足,肢体失于濡养而致。

1.1 外邪侵袭 风寒湿热、疫毒等外邪侵袭,痹阻经脉,肢体失于濡养,则肢体关节疼痛不适;邪气久客于大小肠,腑气不通,故饮而溲少;大肠传导失司,糟粕不化,故时发飧泄;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病及脏,肺失清肃,故中气喘争,而为肠痹。如清·尤怡《金匮翼》曰:“肠痹为风寒湿着于脾胃。”吴谦《医宗金鉴》曰:“久痹不已……是邪内传于大小肠,则为肠痹也。”

1.2 肠胃虚弱 过饮酒浆或饮料,易伤脾阴,或嗜食辛辣刺激、膏粱厚味,损伤脾胃,气机不利,当降反升,上冲气逆,故喘争;或饮食不洁,疫毒蕴结肠胃,损伤肠道;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或久病脾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肌肉筋骨关节失养,或脏腑功能失调,肠道失司,而发肠痹;或脾胃受损,饮食不化,湿热内生;饮食伤脾,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发为肠痹飧泄。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圣济总录》曰:“肠虚寒湿内攻,腹痛飧泄。”明·董宿《奇效良方》曰:“肠痹者,三气乘虚,客于大肠。”

1.3 气闭痰瘀 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阻滞肠道气机,气机不利,阻塞下焦,故小便不得出;或气闭不通,痰瘀阻滞,筋骨关节脉络失养,则见关节疼痛,肢体麻木,抽掣拘急,屈伸不利,行动困难;痰瘀互结,脉络不荣,血脉不通,气血凝聚,则关节肿胀变形。如《圣济总录》曰:“大小肠气痹,水道不通,故虽多饮而不得溲便。”元·朱震亨《丹溪手镜》曰:“忧思者,……饮食不化,肠胃胀满。”清·秦之桢《症因脉治》曰:“肠痹之因,或饮水太过,或饮食有伤,中气乖张,壅塞闭逆,不得下顺,返而上冲,则喘争,小便不利,水谷混于大肠,则飧泄,此肠痹之因也。”《金匮翼》曰:“今风寒湿三气痹之,邪气独留,正气遂闭,由是水道不通。”

综上所述,肠痹由以上多种因素所导致,但总不外“虚、邪、瘀”[4]三类。即虚为肠胃虚弱,邪为风寒湿热疫毒等,瘀为瘀血痰浊气闭。其主要病机是肠道失司,邪痹经脉。肠痹病位主要在肠(大肠和小肠),可涉及肢体关节,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分为虚实两类。实多为疫毒、湿热、寒湿、痰瘀;虚多为肠胃、脾肝肾等脏腑虚弱。

2 诊断要点

本病可根据肠道表现、关节表现和肠道、关节外表现进行诊断。①肠道表现:多饮,小便不利,腹痛,腹泻。②关节表现:下肢非对称性关节炎,可为一过性或游走性,或者复发和消退交替出现等。下肢大关节受累多见,但任何外周关节均可受累,膝关节积液最常见。可出现腰背、胸、颈或臀部疼痛,腰和颈部运动受限及扩胸范围缩小。③肠道和关节外表现:可伴有气喘、渴而欲饮,活动期可见发热,体质量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结节性红斑。本病以肠道表现和关节表现为诊断要点。

3 肠痹的辨证论治

肠痹辨证主要辨虚实:本病初起多为外邪侵袭,痹阻经脉,发病急,多为实证;若调摄不慎,病情缠绵难愈,余邪未除,气血不足,脾失运化,水湿停滞,则痰瘀渐生,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若施治不当,损伤气血,脏腑亏虚,多为虚证。本病的治疗以“顾护脾胃,通络宣痹”为原则。肠道症状突出者,以顾护肠胃和脾胃为主;关节症状突出者,以通络利关节为主。急性期重祛邪,以清热解毒、散寒除湿为主;慢性期重扶正,以健脾和胃、补益肝肾为主;虚实夹杂者,扶正祛邪通络兼顾。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6型。

3.1 邪实候

3.1.1 疫毒壅滞证 腰膝疼痛,便下赤多白少,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发热,甚则神昏,身重、腹胀、恶心呕吐,腹部癥瘕痞块,膝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目赤肿痛,心烦口渴,口舌溃疡;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以腰膝疼痛,便下赤多白少,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此证为热毒蕴结肠胃所致。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所以发病较急;湿热疫毒与气血搏结于肠之脂膜,故见便下赤多白少;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腑气不通,故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腹胀、恶心呕吐,腹部癥瘕痞块;热毒盛于内,故见发热;热毒内痹,入于营分,则神昏;湿热毒气阻络,关节肌肉失于濡养,故见身重,腰膝疼痛,膝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火热上炎,故目赤肿痛,心烦口渴,口舌溃疡;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为疫毒壅滞的征象。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通络。

方药: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合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方中葛根既可解肌清热,又可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治下利;黄芩、黄连助葛根清肠胃之热,燥胃肠之湿,使湿热出,下利止;蚕砂利湿化浊通痹,薏苡仁利湿清热除痹,祛风胜湿;半夏燥湿和中;杏仁宣肺利气;赤小豆、连翘、栀子、滑石清热解毒利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湿通络之功。若上肢关节肿痛者,加桑枝、忍冬藤;下肢关节肿痛者,加车前草、白茅根;腹胀者,加佛手、厚朴;腹痛剧烈者,加延胡索、白芍。

3.1.2 湿热阻络证 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大便黏膩,便下不爽;关节屈伸不利,四肢酸胀困乏,身热不扬,口干不欲饮,腹满纳呆;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以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大便黏腻,便下不爽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与热结,闭阻经脉,气血不畅,则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关节屈伸不利;湿热结于肠中,故大便黏腻,便下不爽,腹满纳呆;湿热蕴结,故四肢酸胀困乏,身热不扬,口干不欲饮;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为湿热阻络之象。

治法: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合四妙丸(《成方便读》)加减。方中防己、蚕砂、薏苡仁、赤小豆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滑石、连翘、栀子增强清热利湿之效;黄柏祛下焦之湿热;苍术燥湿健脾,使湿去而不生;川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共用,具有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之功。若伴有皮疹者,加天葵、紫草;关节畸形者,加炮山甲、土鳖虫。

3.1.3 寒湿痹阻证 下肢关节重着、凉痛,腹痛,泄下清稀;恶风寒,手足逆冷,腰脊僵硬,肢体麻木不仁,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热缓解;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弦紧。以下肢关节重着、凉痛,腹痛,泄下清稀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寒湿之邪入侵,阻滞经络,血脉痹阻,关节凝滞,故见下肢关节重着、凉痛,腰脊僵硬,肢体麻木不仁,屈伸不利;寒湿之邪,侵袭肠胃,肠道传导失司,故泄下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故腹痛;寒湿均为阴邪,故恶风寒,手足逆冷,遇寒加重,得热缓解;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弦紧为寒湿痹阻之征象。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止痛。

方药:蠲痹汤(《医学心悟》)加减。方中羌活、独活祛周身之风寒湿邪;秦艽、海风藤、桑枝、桂心祛风胜湿,温通经络;当归、川芎、乳香活血化瘀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全方共奏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本方以祛邪为主,略兼养血、活血。若兼风者,加防风;湿盛者,加防己、苍术、薏苡仁;寒盛者,加制附子;痛在上肢者,威灵仙、姜黄;痛在下肢者,加牛膝、续断。

3.2 正虚候

3.2.1 脾胃虚弱证 下肢关节酸痛,大便溏结不调,下利清谷;便血,腹胀腹痛,劳累遇寒加重,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肢倦,乏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以下肢关节酸痛,大便溏结不调,下利清谷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寒湿伤脾,损伤脾胃;或久病缠绵,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经脉失于温煦,故见下肢关节酸痛,劳累遇寒加重;脾虚不统,故见便血;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大便溏结不调,下利清谷;脾虚气血乏源,故见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肢倦,乏力;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腹胀腹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方药:参苓白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胶艾汤(《千金翼方》)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胜湿;山药、莲子健脾胃,兼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健脾胜湿;砂仁、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补虚养血;阿胶、艾叶补血止血。全方共奏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之功。若便溏便血者,加炮姜、灶心黄土。

3.2.2 肝肾亏虚证 下肢关节酸痛,气喘,小便不利;驼背畸形,腰背疼痛,屈伸不利,肌肉消瘦,头晕耳鸣,遗精阳痿;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以下肢关节酸痛,气喘,小便不利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痹久不愈,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故见下肢关节酸痛,腰背疼痛,屈伸不利,肌肉消瘦;邪滞骨节,日久不去,故见驼背畸形;肾气亏虚,小肠失司,故见气喘,小便不利;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故见头晕耳鸣,遗精阳痿;舌淡黯,苔白,脉沉细乃肝肾亏虚之征象。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消阴来复汤(《医醇賸义》)加减。方中以鹿茸温阳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药;制附子壮阳散寒通痹,大辛大热之药,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补骨脂、菟丝子暖肝肾,怀牛膝、狗脊、独活养肝肾、益督脉、固腰膝,共为辅药;枸杞子补血养精;益智仁温中散寒暖肾;小茴香暖下元;木香、当归行气养血活络,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功。若关节痛甚者,加全蝎、蜈蚣;腰脊痛甚者,加川续断、淫羊藿;恶寒肢冷者,加千年健、钻地风。

3.3 痰瘀候 痰瘀痹阻证:下肢关节漫肿疼痛,痛有定处,大便溏结不调;驼背畸形,肢体疼痛,屈伸不利,手足麻木,皮色淡黯或有瘀斑;舌质淡黯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涩。以下肢关节漫肿疼痛,痛有定处,大便溏结不调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痹久痰瘀内生,痹阻经络气血,不通则痛,故见下肢关节漫肿疼痛,痛有定处;痰瘀留滞骨节,故见驼背畸形,肢体疼痛,屈伸不利;痰瘀痹阻,肠道气闭不通,故见大便溏结不调;皮色淡黯或有瘀斑,舌质淡黯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涩均为痰瘀痹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合双合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活血化瘀;地龙、没药、五灵脂、香附活血通络止痛;白茯苓、陈皮、半夏、白芥子、甘草祛痰通络;秦艽、羌活、牛膝祛风湿,补肝肾。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功。若痰瘀甚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炒山甲、白花蛇、蜈蚣、全蝎。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35岁,2018年1月2日初诊。以反复腹痛、脓血便伴腰膝冷痛3年,加重3个月为主诉。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按痢疾治疗无效。后经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经多方治疗,效不佳,且渐出现腰膝疼痛,近3个月病情加重。现症见:腹痛及血便,血色淡,右膝踝肿胀,局部畏寒,腰膝酸软无力,伴眠差,乏力神疲,气喘,面色萎黄,多饮自汗,小便时有不畅。舌淡,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溃瘍性结肠炎,炎性肠病关节炎。中医诊断:肠痹,证属脾胃虚弱。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以参苓白术丸合胶艾汤加减。处方:人参12 g、茯苓20 g、白术20 g、莲子15 g、山药30 g、白扁豆30 g、薏苡仁30 g、砂仁9 g、当归20 g、川芎9 g、熟地黄20 g、白芍12 g、阿胶(烊化)9 g、艾叶10 g、独活20 g、怀牛膝15 g、川续断15 g、制附子6 g、桂枝9 g、灶心黄土3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骨痹舒片每次3~8片,每日3次,口服;健膝丸每次3 g,每日3次,口服;着痹畅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2018年1月15日二诊,患者诉腹痛及血便消失,右膝踝减轻,畏寒,腰膝酸软无力仍存在,乏力气喘明显改善,余症尚存。舌淡,苔白,脉沉细。上方制附子加至9 g,继服14剂。中成药继服。

2018年2月16日三诊,患者诉诸症大减,身感较前有力,小便正常,多饮自汗消失,右膝踝肿胀基本消失,但仍有沉困感。上方制附子加至12 g,继服14剂。中成药继服。

2018年3月6日四诊,患者诉症状基本消失,阴雨天偶有反复。中药停服,中成药继服。

2018年7月6日五诊,患者病情稳定,无反复,中成药仅服用骨痹舒以巩固疗效。

1年后回访,中成药已停服半年,病情稳定无反复。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炎性肠病关节炎;中医诊断为肠痹,为正虚候脾胃虚弱证。故治疗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方用人参、茯苓、白术、莲子、山药益气健脾和胃以补气虚;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阿胶、艾叶、灶心黄土补血养血止血以补血虚;制附子、桂枝温阳以温补阳虚,又祛寒邪;白扁豆、薏苡仁、砂仁健脾又祛湿邪;独活、怀牛膝、川续断补肝肾又祛风湿;四物汤和牛膝同时活血化瘀。综上所述,本方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以扶正补虚(虚),兼祛寒湿之邪(邪),同时活血通络以祛瘀血(瘀)。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方药对证,故临床收到佳效。

5 肠痹的预防与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减少肠道感染机会。加强身体锻炼,减少精神因素的刺激,提高抗病能力。避免摄入过敏性食物。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饮食要易消化,营养丰富;忌食辛辣厚味,禁烟酒,勿贪凉饮冷;起居有节,冷暖相适,避免六淫侵袭[5]。

6 结 语

肠痹是按六腑组织分类的痹病,为六腑痹之一。肠痹的病位主要在肠(大肠和小肠),可涉及肢体关节,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肠痹病因不外“虚、邪、瘀”三类。即虚为肠胃虚弱,邪为风寒湿热疫毒等,瘀为瘀血痰浊气闭。其主要病机是肠道失司,邪痹经脉。病性分为虚实两类。实多为疫毒、湿热、寒湿痰瘀;虚多为肠胃、脾肝肾等脏腑虚弱。本病治疗以“虚痰瘀”为纲进行辨证,以“顾护脾胃,通络宣痹”为治疗原则。正虚候当以扶正顾护胃肠为主,治宜健脾和胃,补益肝肾;邪实候祛邪为主,治宜清热解毒,清热除湿,散寒化湿;痰瘀候治以通络为主,治宜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本病及时正确治疗,大多预后较好;但若迁延反复,后期会并发大出血、肠梗阻、癌变等,预后较差。肠痹重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因此,本病应当早期及时、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准确辨证,对症用药,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肠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6):42-47.

[2] 李满意,娄玉钤.六腑痹源流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48-52.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5]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6-151.

收稿日期:2021-03-04;修回日期:2021-04-09

猜你喜欢 舌质通络腹痛 请收下这份腹痛指南!!!特别健康·下半月(2020年5期)2020-05-15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婚育与健康(2020年12期)2020-02-26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5期)2019-07-08白芍粳米粥 缓解颈椎不适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8年11期)2018-11-26桂漫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氏驳筋通络 术”发扬光大祖国(2018年13期)2018-08-02突发腹痛,你要知道的……大众医学(2018年2期)2018-04-19治更年期冠心病方中老年健康(2016年10期)2016-11-19针药并用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56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1年4期)2011-09-27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2期)2004-09-14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4期)2004-04-26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