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提升跨国合拍纪录片国际传播有效性的路径探索

2021-11-08 11:37:20公文范文
丁裕森庄严摘要: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民族记录影像作品一直被赋予着加深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与民族传统

丁裕森 庄严

摘要: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民族记录影像作品一直被赋予着加深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与民族传统友谊,促进民心相通的使命。近年来,随着《光阴的故事》《中越友谊家庭纪事》《家在青山绿水间》等中外系列合拍纪录片的不断出品,潜移默化地增进了东盟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赢得了东盟各国民众的好感与认同。进入以新媒体为主导的国际传播新时代后,纪录片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2020年庆祝中越建交70周年为研究背景,选取中越两国合作拍摄的最新纪录片《南溪河畔》为例,剖析了当前跨国合作拍摄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并在“四全媒体”理论视域下梳理了纪录片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有效提升跨国合作拍摄纪录片国际传播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东盟;国际话语权;纪录片;《南溪河畔》

[中图分类号] J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20)04-104-09

Abstract:
 The videosreflecting the culture and ethnicity of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have always been given the mission to deepen the cultural and ethnic traditional friendship between the regionsand promotethe people-to-people bonds. In recent years, Chinese-foreign co-produced documentaries have been produced,such as “The Story of Time”, “The Chronicle of Sino-Vietnamese Friendship and Family”, and “Home in the Green Mountains and Clear Waters”, which help the ASEAN countries subtly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win the favor and recognition of China from their people. After entering a new era wh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dominated by new media, documentaries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latest documentary “Nanxi Riverside” jointly shot by China and Vietnam as an example andanalyzes the unique role of the current transnational cooperative filming of documentari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t also sorts out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ur Omni-media”,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roughthe documentary filming by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SEA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Documentary; Nanxi Riverside

為献礼中越建交70周年,由中国广西广播电视台和越南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跨国纪录片《南溪河畔》(越文名称Bên Dòng Nam Khê)于2020年1月13—14日在两国主流电视媒体同步播出。这部由中越两国合作拍摄的跨国纪录片是继《光阴的故事》《同饮一江水》《家在青山绿水间》《睦邻·缅甸》之后又一部反映中国与东盟国家传统友谊的动人故事。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的路径下,一系列跨国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在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正如《家在青山绿水间》中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一带一路”中国有什么,柬埔寨就有什么。这一系列的纪录片非常巧妙地将“以人民为中心”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潜移默化地展现到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各个镜头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的柔性表达方式,让东盟各国的受众在观影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当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要充分利用好跨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渠道,向世界发出中国充满正能量的声音,及时回应世界对中国发展的期待。本文以《南溪河畔》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媒介环境生态的新变化,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跨国合作拍摄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路径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一带一路”建设下加强跨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中共十八大以前,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拍摄跨国纪录片的数量不多,在越南国家级电视媒体播出的两国合作拍摄的跨国纪录片更是屈指可数。为提升面向东盟国际话语权,做好与中国有着重要地缘意义的对越传播,从合拍纪录片入手,是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①。2017年,由中越合作拍摄的《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越两国主流电视媒体间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功合作。当时这部纪录片也非常好地配合了中共十九大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出访越南这一重大事件,并在中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广西卫视、广西国际频道和越南国家电视台一频道同步播出。越共中央委员、越南国家电视台台长陈平明也称赞该影片为“2017年越中电视合作最感人的成果”。

2017年11月,习近平在《开创中越友好新局面》一文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和越南故事,让中越友好扎根人民心间、代代薪火相传。”② 为献礼两国建交70周年,中越两国主流电视媒体再次合作,携手打造了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作品——《南溪河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台长张振华表示:“南溪山医院的历史,不仅是两国亲历者们的个人日记,而且是中越两个国家在特殊时期的一页特殊的国家日记”。该片首次以中越两国视角追溯了20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桂林南溪山医院救助抗美前线越南伤员的感人故事。在那8年间,中国桂林南溪山医院共收治越南伤病员5432名,实施手术2576例,输血779220毫升③。这段往事既是中越两国历久弥新的友谊中最为珍贵的历史片段,更是新时代搭建中越两国民心相通最为宝贵的国家记忆。为了真实地呈现当年的历史,中越联合摄制团队深入越南7个省市采访拍摄,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南溪山医院的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抢救和发掘了两国间友好交往的宝贵记忆。影片还创造性地大量运用口述历史的传播方式,用两国人民最为朴质的语言客观真实地讲述了中国桂林南溪山医院在那段抗美援越历史中所发挥作用的诸多细节, 极具感染力和历史感。

《南溪河畔》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越官方主流媒体的影视合作, 更得以在中越建交7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播出,赋予了中越“四好关系”(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时代新内涵。该片播出后, 在中越两国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越南外交部副部长邓明魁赞扬:“该影片讲述了越中友谊实实在在的故事。”《南溪河畔》作为一种柔性的表达方式,其成功实践为更深入地挖掘中越两国间的珍贵历史,在新时代继续巩固好中越传统友谊、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中,中越关系一直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南溪河畔》站在历史的基础上,深刻启迪着双方要继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共同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注入新活力,行稳致远地推动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做出积极贡献。中越两国的交往与合作除了有相似的国家历史传统和社会主义的制度话语优势,当前更有了诸多合作平台的支撑。

近些年, 中越两国继续在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中国—东盟合作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个领域开展着持续和深入的合作,展现了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南溪河畔》的适时播出, 不仅为两国行稳致远地携手迈向未来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启示,更为助推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维护地区和平、 稳定和促进开放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氛围。

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提升跨国合拍纪录片国际传播有效性的瓶颈

(一)对“他者”视域下国际传播的认知亟需提升

在国际传播的“主客体”框架中,主体是自我(即传播发起国),客体是他者(即传播对象国),而自我与他者是国际传播活动中两个最为基础的要素①。中国和越南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理念。例如,中国的一句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和越南的俗语“莫见浪头高,放下手中桨”有着天然的文化相通性。中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越南家喻户晓。尽管历经全球贸易保护浪潮和全球CDVID-19疫情的影响,越南仍保持着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和中国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企业到越南投资兴业。《中越友谊家庭纪事》《北京青年》等当代中国影视剧作品在越南的播出也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

但是在跨国合拍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实际的传播效果还会受到客体内部的传播把关、解读与认知框架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与影响。虽然讲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南溪河畔》在政治把关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对《南溪河畔》进行了报道和宣传,人民网也在英文客户端和脸書平台(Facebook)向全球做了预告和宣传,然而影片的持续性数据调查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研究分别以中文和越文在越南主流新闻媒体网站进行了检索,接着在推特(Twitter)、油管(YouTube)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和视频媒体平台进行定向检索后遗憾地发现:

《南溪河畔》只在越南电视台(VTV)网站有检索结果(越文)。影片分两集播放,第一集播放量857次,点赞185次;第二集播放量743次,点赞113次①。而越通社网站(vietnamplus.vn)、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news.chinhphu.vn)、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dangcongsan.vn)这三家越南官媒均未报道或提及《南溪河畔》。在油管(YouTube)平台,检索结果只有广西电视台的官方账号“GuangXi TV Official Channel”分了6集上传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中文版本,播放次数分别是15、47、4+11、24、55+32、24和196次,总播放量也仅为448次②。而在脸书(Facebook)平台,相关的检索结果只有一条,即中国驻越南大使馆1月13日上传的《Bên dòng Nam Khê》2分54秒的片段(中文配音越文字幕)。该推文仅获得52次点赞、1条评论和16次分享③。在推特平台,检索相关结果只有一个名为“99K新闻网”的中国台湾媒体账号发布的“中越合拍纪录片《南溪河畔》开播为中越建交70周年献礼”一条推文(推文、账号均已无法查找)。

可以看出,除了《南溪河畔》在国际互联网中的传播效果并不可观,部分主流媒体对国际传播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自我”的认知局限中,未能对“他者”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认知。例如,在国际互联网平台上只上传中文版本的影像作品且不配外文字幕,这无疑给跨国纪录片内容的充分传播造成了相当大的阅读障碍,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学者谢婷婷、骆立认为:传播策略必须关注受众的差别, 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传播一定要“入乡随俗”, 针对不同的受众及交流实践场域, 应采取有针对性的传播方式④。面对东南亚地区多宗教、多民族、多语种的社会文化特征,必须要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以本土化、属地化的方式进行“一国一策”的精细化传播。

当前“一国一策”的传播实践显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如何正视“他者”视域下的中国话题与国际化传播内容的生产与市场供给之间的平衡问题,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与相互认知,助力中国在全媒体时代突破“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仍然需要设计和执行更为精细化和更具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二)跨国纪录片国际传播中的系列桎梏亟需解决

1. 不少国家对外来文化传播的把关更加严格

受南海问题、复杂的国际关系包括国际政治因素的持续影响,一些东盟国家与中国接触时仍然心存戒备,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时表现得十分谨慎。近年来,越南国内舆论中关于加强和改善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在国际上的形象,并以此提升地区和国际影响力的呼声越发强烈。除了在经济领域中对中国的投资和贸易的审查力度日益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越南对中国文化产品的进口和把关也非常严格。2020年7月,越南通信传媒部就发文指控包括中国“爱奇艺”在内的多家跨境电视服务商未能按照越南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节目制作,指责一些节目不契合越南的政治话语传播方式,翻译后使用了粗俗的越南语词语,从而破坏越南语的纯洁性。而关于社交媒体上《南溪河畔》国际传播效果的调查结果也充分证明了:尽管纪录片的题材已经精挑细选,拍摄方式也由两国主流媒体的电视拍摄团队共同制作,意识形态把关也极其严格,甚至连播送时机都是精挑细选的,但是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对象国的几大主流媒体仍然选择执行自主的把关标准并一致对影响片避而不谈。由此可见,就算选择纪录片这种相对柔性且真实的表达方式和跨国联合拍摄的制作方式进行国际传播,依然容易受到传播对象国多方面严格把关因素的影响,最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

2.跨国合拍纪录片在新媒体场域的国际传播渠道布局仍需拓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① 进入全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需要实时地根据受众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优化。前面向东盟国际传播的渠道仍然以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介的传播为主,媒介渠道呈现出单一化的形态。因此,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仍需在新媒体的场域上继续拓展和发力。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研究公司Hootsuite和We Are Social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已有63%的东盟新媒体用户活跃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同比增长高达6%。由此可见,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使用率(63%)稍稍领先于整个东亚(60%)②。根据用户年龄统计的相关报告显示:东南亚地区的中青年已经高度依赖社交媒体,他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来自脸书(Facebook)。但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手机软件(APP)在东南亚地区社交媒体平台中却近乎难觅踪影。在东南亚用户覆盖率最广的互联网传播渠道上,中国主流媒体布局的缺失极大地限制了跨国纪录片以及其他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

因此,如何加快在民众和舆论活跃度更高、信息传播量更大、受众群体更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布局,持续强化国际舆论场中的“媒介融合”战略,应该成为中国主流媒体在新时代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关键。包括纪录片在内的中国主流文化产品,要在新时代突破海外传播的藩篱, 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 还需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大量开创性和持续推进性的工作。

3.纪录片国际传播实践过程中亟需贯彻与提高全媒体传播的理念

笔者在进行纪录片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的访谈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单一媒介的业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经验主义限制了对当前整体媒介环境、全媒体传播、国际传播、话语权提升等理念的认知。不少从事国际传播的业内人士也未能充分透彻地理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关于“四全媒体”新思想、新论述的具体内涵。尤其在全媒体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不能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内涵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国际传播实践,也就难以打破媒介经营管理的传统思维和形式界限,更无法将优质的国际传播内容更为精准有效地传播给目标受众,从而也难以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转化成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动能。

因此,当前如何有效落实全媒体传播的理念,进一步整合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媒介资源,全面推进面向东盟进行国际传播的全媒体化建设,亟需从根本上加强对“四全媒体”的理论研究和学习,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关于“加局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要求,持续性地调整与完善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实践,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引导和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提升跨国合拍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一)优化国际传播布局,加快拓展海外社交媒体的覆盖面

相较于传统公共外交,以社交媒体为主战场的数字公共外交具有双向沟通等特点①。在中国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及主流媒体在“两微一端”的运营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级党政机关都已经找准了适应新媒体传播时代舆论引导的有效方式。军队、公安和消防等部门也培养出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官方新媒体账号,获得了网民的认同和拥护。新华社、《中国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国国家级媒体以及外交部门已经拓展了海外社交媒体渠道并取得了突破性的传播成绩。这些先行示范已经足以证明:社交媒体渠道已经成为今后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路径之一。

通过开辟拓展中国主流媒体的境外社交平台渠道,不仅可以有效传播客观全面的中国社会文化,让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还可以有效回击国际舆论中“妖魔化”中国议题的失实报道,及时回应和发出中国最真实的声音。例如,2020年4月30日新华社在推特上发布的《病毒往事》(Once upon a Virus)就有力地反击了美国政府和一些政客在疫情中信口雌黄、掩耳盗铃的恶劣行径。该视频在一周内就获得超过2.5万次转发,有效地把握了中国事务的国际话语权,成为抗击COVID-19病毒期間一次极为成功的国际传播案例。

基于国内国外的实践经验考量,中国主流媒体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开拓境外网络外宣平台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应当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主流媒体和政府部门开通境外社交平台账号,全面启动新媒体领域的对外传播策略,向国际话语权发起冲击。

(二)践行“四全媒体”理论,加快国际传播平台升级

总书记习近平关于“四全媒体”的理论论述深刻揭示了媒体发展的本质内涵,要求我们针对媒体发展变化的实际,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②。因此,在提升面向东盟进行国际传播的思路上,应贯彻落实“四全媒体”的理论指导,从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个维度着手,对国际传播策略进行优化升级。具体到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应根据“四全媒体”理论的具体论述开展对东盟的国际传播策略和国际传播的布局调整,进一步贯彻落实并推动主流媒体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快中国—东盟国际传播平台的升级。同时,要尽快提升从事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从业人员的全媒体传播素养,加快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适应,突破原有的经验主义界限和长期从事单一媒体造成的适应能力不足的短板,在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实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东盟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建立在中国—东盟传播平台之上,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路径。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机制以来,中国—东盟媒体交流与合作持续发展。虽然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跨国合作不断加速,但是跨国的媒体合作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的主流媒体报道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方媒体仍然是当地媒体转载和引用的首选。甚至在不少涉及中国的新闻报道中也仅是转载和引用西方媒体的信息,而对中国媒体的报道视而不见。

“打铁还要自身硬”。要不断加快中国—东盟媒体合作平台的建设,加快对东盟国际传播平台进行整体优化升级,完善内容生产和媒介经营合作的基础建设是首选。此外,还应提升媒体交流年、媒体合作论坛等合作交流活动的成效,以明确的行动和步骤把媒体合作谅解备忘录、媒体合作行动计划落到实处,重点突破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以及市场化的大众媒体,广泛组织开展媒体跨国互访、内容合作互播和人员交流培训等全方位、多形式的双向媒体交流活动,切实增强中国主流媒体在东盟的影响力,从而有效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话语权。

除此之外,还要尽快提升从事面向东盟国际传播从业人员的全媒体传播素养,加快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适应,突破原有的经验主义界限和长期从事单一媒介造成的能力不足的短板,在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实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优化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方式,以全媒体形势助力“文化出海”

在海外传播实践中的经验证明,新闻报刊及影视作品要进入海外市场并不容易。不仅要面对不同地区种类复杂的把关审查,还要受到各国相关法律的限制和政治力量的干预。但是,海外市场对于来自中国的文化产品并不排斥。近年来,除了《甄嬛传》 《白夜追凶》 等影视作品通过正常渠道走红海外,中国的网络小说、 影视综艺等作品也被自发地翻译、 转载到海外。从内容质量角度而言,中国的文化产品已经具备了海外传播的实力。

笔者在与中国企业的外派员工访谈中发现,不少来自中国的文化作品在海外新媒体平台上赢得了极大的关注。在马来西亚, 华人和一些马来人在茶余饭后非常喜欢看 《快乐大本营》 《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和一些来自中国的电影、电视剧。虽然他们大多观看的是盗版资源,但是这也足以证明中国的影视文化作品在海外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 虽然这部分群体基本上看不到来自中国媒体的新闻信息,对中国社会时事的认知也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媒体刊登的新闻, 但是由于对中国影视文化作品的喜爱,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十分感兴趣。所以, 积极地回应海外市场需求、 加快中国文化影视作品走向国际市场已经成为当前“文化出海” 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较于传统渠道而言,当前新媒体领域的把关审查仍然相对宽松,文化产品选择新媒体渠道进行“文化出海”的难度相对更小。中国优质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等影像作品可以通过多语言配音生产制作、定向海外网络宣发的形式,在海外新媒体平台主动设置议程,向海外市场进行国际化传播。结合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可以复制中国国内社交媒体的宣发和运营模式,及时地推送大量二次剪辑加工的内容片段进行碎片化的传播, 扩大受众覆盖面, 营造讨论中国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还可以更多地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题材进行内容生产,真实、客观地讲好“中国故事”,用我们的文化产品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四)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开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全员传播阶段

众所周知, 在这个 “人人都有麦克风” 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除了政府和专业媒体, 社会组织、 跨国企业甚至是任何一个跨过国境线的个人,都可以实现不同层面、 不同方式的国际传播。例如, 跨国企业可以通过跨国合作以及产品、服务传递中国企业的可靠形象,外派劳务人员在与当地社会的交往中展现中国人民的良好品德,两国的交换生、留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上记录和分享自己在异国他乡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为适应当前媒介环境深刻变化的形势,全面整合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全员媒体的对外传播力量势在必行。

有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的对外传播,不仅能提供海量的对外传播内容,丰富内容传播的类型,还能够实现在社会层面更直达民心相通的国际传播效果。例如李子柒、阿木爷爷等平民视角的短视频作品在海外媒体上的成功实践就证明了,只要内容定位精准、制作精良,个人媒体也能实现专业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效果。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等社会资源的整合,协调合作,摆脱宏大的政治和历史题材的局限,选取贴近生活、贴进群众的题材,拍摄中国外派企业在外国的社会交往以及工作生活纪录片、两国社会往来经商和留学的生活纪录影像,再进行多语种、快剪辑、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就是在全媒体时代发挥全員媒体、全效媒体作用的一种可行方案。

(五)培育“网红”经济“出海”,打造国际传播的“网红+”产业

在未来国际传播的实践中,还应该结合新经济领域的发展,进行新模式的尝试。2019年,新加坡旅游局联合中国顶级流量网红“Papi酱”(姜逸磊)旗下的中国短视频制作机构papitube,打造了“不不不不期而遇”品牌主题互动微综艺,率先进行了“网红+旅游”的跨国微综艺模式尝试。视频以互动视频与微综艺相结合的形式制作了“精品收藏家”“美食主义者”“城市探索者”“狂欢发烧友”四个主题的旅游体验互动视频,覆盖了喜欢潮流文化、精品美食、城市旅游和聚会狂欢的中国“90后”消费者群体,定向推广非传统的狮城新玩法。为了更深入地吸引中国新生代群体,新加坡旅游局还计划与短视频平台抖音合作,继续拓展“网红+旅游”的传播模式,打造“不期而遇,心想狮城”新加坡旅游主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旅游局推广的新模式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在互联网技术更先进、“网红”产业经济运营更成熟的中国市场,拥有着体量庞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实力强劲的“网红”MCN运营企业,其运营经验十分丰富。而且包括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近年来也不断吸引了国外的影视明星和“网红”进驻,已经具备了拓展海外市场的基础。与国外的明星、“网红”进行内容合作,拍摄他们走在中国大街小巷的场景、体验中国产品和服务、感受中国文化的视频作品,借助他们在国际市场庞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陆地认为,让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让亲历者讲述亲历的故事,让身边人讲述身边的故事,才能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除了国外已经成名的明星、“网红”,培育新的外国“网红”也可以成为我们未来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每年来中国工作、旅游和留学的群体越来越庞大。这些群体也可以通过培养和运营,成为联通中国和世界的未来“网红”。他们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我们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当前,“网红”经济在中国国内已经成为了一片“红海”,而面向海外市场的细分市场却还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加快“网红”经济产业向海外市场的布局,不仅是对外传播的可行之道,而且还是“带货直播”等新经济向海外市场拓展的基础。

结   语

俗话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民心相通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跨国纪录影像作品也通过纪录片的影像語言,讲述中国与周边邻国历史人文交往的故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民心相通工作,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但是,民心相通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单一的媒介渠道和内容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东盟传播的需要。尽管经济效益可能并非纪录影像的主要目标,但是忽略时代条件发展、忽略受众市场变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将无法实现社会效益和民心相通的最大化,更无法承担起新时期国际传播的重大使命。包括影像纪录片在内的面向东盟开展国际传播的有效方式,亟需加快运营思维和传播策略的适时调整,在“四全媒体”理论的建构下,尽快完成更精细化的全媒体模式转型,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国际话语权。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带一种”背景下提升西南边疆主流媒体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XXW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   磊)

猜你喜欢 东盟纪录片一带一路 等待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9年23期)2019-08-12抢抓改革开放新机遇 打造“一带一路”黄金段新丝路(下旬)(2019年4期)2019-06-11纪录片要有精气神综艺报(2019年6期)2019-04-02超级蚁穴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2期)2019-01-10“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年6期)2018-06-26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18年12期)2018-03-01东盟—中国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流动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3期)2017-07-05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面临的外汇风险及完善途径对外经贸实务(2017年4期)2017-04-25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下税收协调措施探索会计之友(2016年21期)2016-12-14

推荐访问:合拍 纪录片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