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指导

2021-11-29 11:39:33公文范文
钱新建摘要小学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片面追求成果价值与创新性、超出学生实际研究能力的“拔苗助长”现象较为

钱新建

摘 要 小学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片面追求成果价值与创新性、超出学生实际研究能力的“拔苗助长”现象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指导者对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指导要求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要准确把握活动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和多样性,恰当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关键词 小学生 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

2020年7月,一项由小学生完成的《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人们质疑,该项目科研难度远超小学生的认知范围,是如何完成的?經过全面调查和专家复审,最终认定其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随即相关部门通报撤消了该项目所获奖项。该事件所折射出的教育科研功利化现象,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和反思。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这种片面追求成果价值与创新性的“拔苗助长”也普遍存在。在一些区域组织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等活动中,也能经常看到“专业程度超出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小学生成果获奖,反映出功利性的评价导向已经开始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所以,要在实践中回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需要学校课程实施者认真思考并回答,小学生应该做怎样的研究?教师及其他的课程指导者在学生的研究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一、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学习用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相较于成人的学术性研究,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通过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探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其本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1],根本目的是培养探究精神、学习研究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小学生的研究应该具有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多样性的特征。

1.内容的生活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2],所以,小学研究性学习理应基于学生真实生活选择研究内容,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其实,从“学习做研究”的角度来考量,只要源于真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全程参与、充分体验,选择怎样的主题其实没那么重要。例如,在“人与自然”的“生命”维度来开展研究,城市小学生可以选择“基因的密码”,农村孩子可以选择“种子的秘密”;住小区的同学可以选择“宠物”研究,住乡村的学生可以“一起来养蚕”……研究主题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感知研究意义,同时,研究过程也能够得到实际生活的保障和支撑,有利于研究的延续和成果的获得。因此,学生的实际生活对他们的研究具有决定性作用,应当成为组织小学生研究性学习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2.过程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活动的时间较短,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从小学生心理特征出发,设计和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充满趣味、能不断地吸引学生注意的。这种趣味由“研究的兴趣”和“研究中的乐趣”所组成。一是研究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学生能在活动中不断发现和强化研究的意义,不断寻找和选择有意思的研究视角,使得研究兴趣得以经常聚焦于研究内容。二是研究活动的趣味性,活动过程能摆脱研究的规范性可能带来的乏味与枯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甚至看似“不规范”的方式展开。如尝试做“研究导图”的方式制定活动计划,以“情景剧”的表演呈现活动过程,组织微型“辩论会”对研究中生成的不同观点进行思辨,用“现场投票”的方式对研究成果和成员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增强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3.方式的体验性

与研究的学术性相比,小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主动体验”更为重要。而注重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关键在于活动过程的完整经历和研究方法的充分展开。一是要关注考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引导全体学生亲身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3]的考察探究过程,获得对于科研活动一般流程和规范的体验;二是要认识和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所研究主题的内涵、分解具体的研究内容,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展开研究,在“操作”“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等过程中体悟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其操作要点,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4.结果的多样性

对于小学研究性学习来说,“学习是第一性的”[4],其价值蕴含于过程之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未必能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成果。因此,相对于研究报告、物化作品等结果,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包括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激发、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全面客观地反映自己和伙伴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获得的体验、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研究结论和成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况[5]。在活动评价时要避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充分展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作品也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着的思想、创意和体验[6]。

二、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纲要》指出,“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7]。也就是说,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的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指导的意义在于对学生研究的支持和促进,指导成效取决于能否恰当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把握这种特殊的“学—教”关系。

1.角色关系从“掌控”转向“服务”

小学生的自主实践与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可能需要指导教师更多、更具体的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代替学生作出决定,或压缩甚至忽略学生的研究过程,直接把结论塞给学生。事实上,研究性学习的结论不再是预定的、确定的知识,结论的获取也不是直接来自书本或依靠教师传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拥有学科教学中那样的“对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8],甚至在相当多的研究领域里,教师并不比学生了解得更多,因此,不管愿意与否,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都只能扮演学生学习的伙伴和研究过程的平等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实践”应该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前提,指导者的身份也应该转变为“学生自主实践”的支持者、服务者、促进者。而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学—教”关系的调整一直是个难点,学术上对于“控制”和“放羊”这两种倾向的批判也一直没有停歇,客观上加剧了教师观念上的无所适从。在笔者看来,目前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大多由学科教师兼任,他们在长期的学科教学中形成的角色惯性很容易迁移到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对高度自主的学生活动会自然地表现出不信任。因此,如果教师对恰当把握研究性学习中的学教关系尚未建立足够的信心,不妨从放弃“掌控”开始,以平等的学习者的姿态投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之中,在伴随学生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教师指导的存在价值和作用方式,从而找到研究活动指导者的感觉。

2.功能关系在“应为”处求“作为”

小学研究性学习指导功能的有效发挥,建立在对指导者具体职责的准确把握上。在学生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指导任务也有所侧重。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的具体任务是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和具体的研究内容;指导学生明确分工及职责,制定并完善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的具体任务是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指导学生积累研究资料,做好活动记录;指导学生深度体验,防止“浅尝辄止”;指导学生交往与合作;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工具和资源;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惑与问题。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的具体任务是指导学生及时整理过程资料,学生反思感受和体验,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呈现结果,用多种形式分享与交流;指导学生学会合理评价,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指导学生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作为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应当对上述指导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应为”处主动作为、设法有为,在“应为”外学会放手、鼓励自主。此外,在指导任务范围内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经验,把握好介入指导的分寸,对于低年级学生或初涉研究的学生,由于相应经验的缺乏,教师有必要给予更细、更具体、更具示范性的指导。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研究性学习经验的积累,教师应当逐步减少直接指导,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9]。

3.互动关系在“需求”时巧“响应”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是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而使彼此产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而互动的核心是学生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实际需求。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知识储备少、研究经验不足、获取和利用资源等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他们的研究过程经常与问题和困扰相伴,会不断生成指导和帮助的需求,这些需求就是教师指导的实际内容。教师介入指导的实质就是对学生需求的“响应”,这种围绕学的实际需求的“生成—响应—再生成—再响应……”构成了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全程的教师指导。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能力就体现在能否敏锐地发现需求、准确地分析需求,能否在此基础上作出有效的回应和行动。一是教师要善于倾听和观察,经常走近学生,近距离观察他们在研究活动设计、研究方法运用、分工与合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倾听他们在研究中的感受、体会、困惑和问题,并做好记录,及时梳理问题、判断原因。二是教师要善于学习,丰富指导的能力储备,在陪伴学生做研究的过程中熟悉研究的流程、要素和常用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成熟的研究者,同时要增强即时学习的能力,围绕具体指导任务搜集信息、借鉴经验、创新指导方法。三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行动方式,根据学情灵活运用专题培训、经验分享、提供资源、评价促进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实在而有用的引导和帮助。四是教师要守住互动的“底线”,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不过早给出结论、不对学生表现给予否定性评价。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習对于小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但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的误区和问题,特别是一线指导者在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操作策略上还有一定的偏差。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性学习的育人价值必将日益凸显并为人们认同,对于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规律和策略的探索也会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06):42-45.

[2][3][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2017-09-27.

[4] 谭海生.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与“大题小作”[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6):54-57.

[5] 梁烜.中小学如何开展考察探究活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考察探究”主题解读[J].人民教育,2018(Z1):54-58.

[8] 陈忠.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5(01):75-77.

[9] 郭继东.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1):20-22.

[责任编辑:王 颖]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作文·小学中高年级(2020年12期)2020-03-28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阅读(低年级)(2018年2期)2018-05-14探讨中职电力拖动的教学技巧东方教育(2016年10期)2017-01-16试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12期)2016-12-29论信息技术融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影响考试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浅析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实施的对策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3期)2016-04-21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3期)2016-04-19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3期)2016-03-23劳动技术教育中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2期)2016-01-04非常小学生小学生·新读写(2006年5期)2006-05-10

推荐访问:研究性学习 指导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