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评价探索

2021-12-06 11:53:28公文范文
王杰斌【关键词】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应用【中图分类号】F403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王杰斌

【关键词】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6-0221-03

1 明确评估目的

通过对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推动各高校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掌握广西自然科学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效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结各中心在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查找存在问题,为开展新一轮建设、实行差异化支持提供参考依据。

2 聚焦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包括中心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费投入等方面,重点考察中心所承担的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以及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开展协同育人的效果等方面情况。

为更好验收“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分类发展,创新模式,建立机制,加强质量监控和服务保障,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推进教学科研项目,共享教学科研成果”的目标,评估工作专家组根据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与贡献、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经费筹措六大一级指标,细化为成果获奖、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平台、横向项目等17个二级指标,以及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出版学术著作、获授权发明专利、国际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等41个三级量化指标,细化后的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协同创新建设任务的核心内容,指标值量化程度较高,考核指标方法综合使用层差法、比率法、减分法和说明法等,较好实现层次分明的评价结果。

3 创新绩效评价过程

3.1 数据确认标识,减少“一果多用”

为实现“一次录入,共享使用”的数据状态目的,协同中心评估主管部门建设了层次状数据库和网状数据库。各受评的协同中心管理人员一旦导入基础数据,各指标模块就可以进行归集确认,并对成果使用次数进行累计标记,减少反复录入、数据孤岛及成果滥用,同时保障数据的统一性,强化了佐证材料的上传与标志状态的自动统计,以及各类数据的可视化呈现。

3.2 综合运用评审方法,提高评价结果认同

3.2.1 分组交叉评审

根据各中心的类型、研究方向等情况分组,组内交叉相互评估评审。要求各中心登录网络平台审阅同组其他中心的自评报告书及支撑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组织3名以上业务型的专家开展现场核实,考察受检中心的运行管理情况、核验支撑材料,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明显与中心研究领域无关、权属完全不属于中心的成果,以及杜撰假合同和提供虚假经费到账证明等弄虚作假的情形,及时提出整改要求,一并写入交叉评审报告并签字确认。教育主管部门将随机检查交叉评估评审质量。

3.2.2 会议现场评审打分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门会议,安排专家组、各中心负责人对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现场综合评审及质询。通过观看视频汇报、专家现场质询、中心负责人答疑、交叉评审报告等全面考核中心建设成效,专家组及各中心负责人进行现场投票打分。

3.2.3 现场公布现场答疑

把交叉评审、会议评审形成的各中心绩效评价累计综合评分,现场公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整体绩效排名,并对各中心的提问进行答疑。

4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1个协同中心全面绩效评价,发现中心绩效建设管理存在以下6个主要问题。

4.1 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不足

有些中心为了协同而协同,依托中心的贡献在协同成果排名靠后,仅完成了协同对接,协同制度建设上也未体现出资源、人才和成果协同等相关内容;有些中心完成了初步协同融合,已在资源共享、人才激励和成果分享上做了有益探索,例如制定了相关制度,在某些协同成果贡献上起到引导作用,但标志性成果量少。

4.2 所取得成果聚焦研究方向分散

列举成果与中心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强,存在较多成果拼凑。虽然立项时按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3类进行建设,但从建设过程和成效来看,中心没有很好地按定位来进行建设,科学前沿中心没有取得多少前沿创新成果,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中心服务国家、地方重大需求能力不足,贡献度不高。

4.3 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缺少協同单位人才激励、资源共享、知识产权划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协同机制;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以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协同团队未能发挥更强的创新优势。

4.4 协同单位的资源整合不到位,形成合力不强

如未从协同制度上明确协同单位的资源贡献和目标任务,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协同的行业部门、企业的投入积极性不高,绝大部分协同单位投入经费为0元,协同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能有较大体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局面未形成。

4.5 部分中心经费使用进度缓慢

一方面,协同创新中心资金管理办法对设备购置费、人才引进、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日常运行管理等支出内容进行比例控制,影响项目资金内部调整。另一方面,协同中心机制规定“项目牵头高校不得外拨资金”,无法按工作量和工作成果直接拨付给协同单位应取得的协同经费,影响经费使用进度与协同效率。

4.6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足

部分中心没有国际合作项目,或有合作项目层次不高,合作金额较小。同时,中心的学术国际交流以邀请国外专家“走进来”为主,受邀“走出去”进行国际交流的不多,中心研究成果、服务领域或行业业绩国际影响不大。

5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绩效评价的完善建议

5.1 政府主管部门层面的建议

5.1.1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理顺协同机制

一是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会等方面给学校予更多的自主决策空间,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上级主管部门应给予协同中心的协同合作放行,制定有力政策扶持机制、体制改革方案。例如,打破内部机制障碍举措,保障国内外高质量的合作交流;按照“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

二是切实构建教育领域权力下放后与运行相配套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明确相关建设主体的权责边界,确保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事项责任到人,防止推诿掣肘和懒政行为。

5.1.2 加大科技成果的管理力度,促进中心创新成果转化

进一步提高高校及协同创新中心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引导鼓励开展政策咨询类、舆论引导类、实践应用类研究,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建立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激发科研机构、学校、协同单位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创新转化形式,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进一步深化权益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激发中心成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准许中心自主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审批,开展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方式改革。

5.1.3 加大评价结果应用管理

评价结果作为协同中心安排预算、完善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对评价等级为“优”“良”的,予以支持;对评价等级为“中”“差”的,要完善政策、改进管理,核减或停止预算安排,并且相关责任人和依托高校不得参与下一轮项目建设申请。

5.2 依托高校及中心层面的建议

作为依托单位的学校,应对协同中心给予充分的支持,制定特殊政策配合机制、体制改革。

5.2.1 推行新型绩效奖励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将过去单纯泛指的成果数量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改变为以精准的创新成果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考评激励机制;围绕“协同、创新”的特点,以团队和创新成果为依据,建立薪酬、项目为一体的激励机制和以创新性、贡献度和影响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同时要兼顾面向首席、PI和骨干的基础绩效和面向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评价对象,通过绩效评价形成激励、退出和动态平衡、滚动发展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发中心人才的创新活力,提升中心科技创新竞争力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1]。

5.2.2 组织多方位协同攻关,实现协同共赢

以项目需求和关键技术创新为牵引,充分发挥创新中心高效配置资源的平台作用,聚集牵头高校与协同单位,在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基础上,协同学校内部、各类平台、上下游项目之间的互补和可持续发展,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学科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实现协同共赢[2]。

5.2.3 加强中心各主体交流协同,促进人才共同培育

培育工作人员方面,打通协同单位之间的人员绩效评估机制,推动协同工作人员所属单位对中心绩效的认可,促进人员积极流动与学术交流;培育学生方面,通过整合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增加各协同单位间的学分互认、学生互派、联合培养及国际交流机会,促进人才共同培育[3]。

5.2.4 完善财务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一是在符合财务“放管服”精神下,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资金管理办法,不设置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与贡献、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等科目资金比例限制,同时让中心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政管理权、岗位设置权和资源配置权。二是强调结果的实现与支付进度相关联。依据协同双方事先商定的项目成果,按成果考核比例支付款项,实现支出与项目绩效直接挂钩,为项目提供可持续性的高效制度保障。三是加强对协同创新中心经费使用的监管,保證协同单位经费使用在学术科研上。在协同成果与协同经费相匹配的原则下,加强对资金支出的真实性、相关性、合法性及合理性的内部控制督查,防止协同资金流向无效或低效的协同单位。

6 结语

围绕“协同、创新”的特点,建立深度融合的协同单位人才激励、资源共享、知识产权划分等方面的协同机制,建立起有效的以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团队更强的创新优势,从而实现协同创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良性局面。

参 考 文 献

[1]刘欣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以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科技视界,2016

(27):454.

[2]张兆臣,张海珠,于娱,等.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江苏高教,2016(1):52-54.

[3]张文英,杨明顺,李淑娟,等.面对困境 积极施策 建设好创新平台——以现代装备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8):254-255.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应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财经界·下旬刊(2020年6期)2020-07-06新常态下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思考财经界·上旬刊(2020年3期)2020-03-16就业创业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决策探索(2019年24期)2019-12-3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今日财富(2019年16期)2019-07-01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分析中国绿色画报(2017年9期)2017-09-16浅谈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10期)2017-05-31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7期)2017-04-10试析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业基地建设职业教育研究(2016年12期)2017-01-17美国高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探析高教探索(2015年10期)2015-10-29

推荐访问:协同 探索 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