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2021-12-06 11:59:20公文范文
摘 要: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变革,具有影响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

摘  要: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变革,具有影响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融合的重要性。从传统文化与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出发,在考察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实践项目研究,打造项目开发团队,创新设计理念,拓展实践教学成果,旨在提升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能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教研项目(WHZX2020-9)研究成果。

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017 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紧接着,3月份又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国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了更好地振兴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必不可少。高职院校作为与社会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机构,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同时,也兼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任务。

徐州拥有丰厚的两汉文化遗产,地域特色鲜明,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徐州地区高职院校积极配合政府推进文化创意发展,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参与高水平专业建设与领办徐州特需专业的基础上,大力打造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以项目驱动、大赛引领、大师引导、地方民艺支撑的方式培养“接地气”“时尚”“能干”的艺术类学生,紧贴行业,服务地方经济。

二、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融合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正在加快文化创意类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地方文化产业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之路,但是,由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人才培养定位而制定,多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与专业岗位设置接轨,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输出的毕业生缺少文化底蕴支撑,在岗位上只能满足一般的技能工种要求,在长期职业规划中无法成为“高精尖”的设计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如《民间美术鉴赏》等理论课程,或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某一类传统文化知识点,形成不了真正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融合,人才培养定位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不契合。

(二)传统文化师资队伍薄弱

在加强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组建了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传统技艺大师、行业大师为主的混编型教学团队。但传统文化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本就属于边缘化的选修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传统技艺大师、行业大师身兼数职或年龄偏大,存在离职的风险,无法真正做到长期授课,所以会出现传统文化类课程转为校内专业教师代课或者停课的情况。另外,对校外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在应对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堂互动效果等方面仍需提高对兼职教师的要求,完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三)实践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性较弱

部分高职艺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偏重于对学生的技能技术培养,轻视文化底蕴的积累。在信息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主流艺术设计的导向,一些高职院校逐步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教师与学生参与其中。但这种活动却重形式轻内涵,仅仅停留在项目成果的展示,无法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相提并论,缺少文创类企业的合作与支撑,无法达到将成果合理地进行市场转化的目的。

(四)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教师在实践课程案例的选择中,多数情况下引入西方、日韩设计作品进行剖析,忽略了民族传统文化才是艺术原创性的本源,导致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只是机械地模仿现代设计成品或简单地进行设计符号提炼,设计作品的主题开发与表现形式流于表面,缺乏个性与文化底蕴。长此以往,会让年轻一代脱离本土文化的浸染,地方特色文化也将无人问津,传统工艺的传承将面临断层的危险。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研究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应遵循“调研分析——文献整理——困境剖析——个案研究——发展路径”的研究思路:

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艺术工作坊”项目为例。

(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徐州传统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完成两汉文化历史脉络梳理,界定徐州地方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性。

(二)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和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现状,剖析困境所在。

(三)在具体项目制作中,依托艺术工作坊,引入如“徐州汉俑——动漫设计”等项目情境,成立教师+学生+企业的项目开發小组。以两汉文化为基础,提取视觉设计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趋向,完成动漫设计制作,开发文创产品。同时,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现代人文修养,通过实际案例经验得出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融合的方法。

(四)联合地方企业,深化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对接地方艺术文化项目,促进区域及周边文化产业长效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规划。

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四、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一)考察地方传统文化,梳理选题脉络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应与实践项目高度融合,实践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合理安排实践时间,组织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考察与梳理。除博物馆、民俗馆的参观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学院为单位聘请当地民间手工艺人以讲座或手工操作的方式进行指导,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实践项目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江蘇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大力推进地方文化融入校园的各类活动。其中艺术设计学院改变了传统实践考察类课程的形式,设立了“艺术工作坊”教学项目,以“徐州汉文化”为主题,推进了不同艺术类专业与传统文化的思想碰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取了徐州“汉代三绝”中的汉俑为研究对象。徐州汉俑形象写意大气,在拙朴中饱含丰富的艺术手法,与现代Q版动漫形象有相似的特点。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汉俑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分析徐州出土的汉代陶俑的种类,结合其本身形象特点,决定利用CG绘画手段,用当代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趋势的徐州汉俑Q版动漫形象。

(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打造项目开发团队

搭建“文化+创意+传播”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平台,联合地方紧密合作型企业、民间工艺作坊、知名高校,建设专业级项目开发教学团队,在实践课程中将学生按照不同选题划分组别,分类指导。针对传统文化实践项目开发,确保校内教学团队呈梯形分布,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数量应合理分配,一个选题由一名骨干教师与两名青年教师组成,企业兼职教师与民间工艺人、高校教授按比例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分配。项目开发教学团队在实际教学中,应科学指导学生团队的实施和运行,积极将项目成果与社会服务实践结合。

在具体开展项目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平台的作用,通过与地方企业、民间工艺作坊、高校共建“大师”工作室,改造现有实训环境。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不仅仅是停留在校内实训室,企业与民间工艺作坊也要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以“徐州汉俑—动漫设计”项目为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先去参观徐州博物馆—-汉俑馆,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到民间工艺作坊由工艺大师指导参与陶艺制作,直观了解汉俑创作过程。企业与高校则专设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包括文创案例作品、行业标准、拓展项目以及行业政策等诸多内容。

(三)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理念

项目最终目标是要把传播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这就需要作品在具有文化内涵的同时要突出个性化、艺术化特点,进而打造地方传统文化品牌,推广到不同媒介与平台上,实现文化的开放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团队带领学生从确定选题、传统文化素材提炼、视觉元素设计到文创开发,需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设计语言来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徐州汉俑—-动漫设计”项目为例,要做到将古代文化与现代观念融合,就要运用现代审美观念对汉俑形象进行再设计。其中一组学生将徐州汉俑中较为出名的侍女俑、跪坐俑、舞女俑作为参考原型,深挖汉俑文化背景汲取灵感,在追求写实的同时加大了对人物动态、神情的刻画,丰富而生动。部分汉俑造型本身就偏向于Q版四头身或五头身的比例,所以在适当夸张形体比例的情况下,可以对神态、服饰、动作甚至是配饰和环境搭配等予以不同程度的变形。在动漫形象的设计中头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在Q版设定中应提炼原汉俑表情动态的特点,舍弃次要的细节,进行趣味性夸张,通过拟自然化的变形以及五官的符号化表现使动漫形象具有独特性。在插画创作中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木桥、山、海、云、太阳、飞禽等元素,将古色古香的韵味融入其中,使不同形象的背景元素都与画面主题相呼应。在创作中还采用了CG绘制手法,使作品兼具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时尚感,如图2所示。

(四)拓展实践教学成果,促进项目内容转化

在短期完成项目任务的基础上扩展实践教学的维度,打通专业壁垒,实现多专业、多平台融合,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教师科研水平。

1.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跨专业合作,将原有的单一类型作品进行创意拓展,增大产品受众面。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可为产品落地提供市场环境与文化价值保障,真正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经过实践项目锻炼,学生会对艺术类相关行业有清晰的认识,根据自身的情况规划未来就业或创业方向。

2.教师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

实践项目的开展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调研资料,教师团队在地方传统文化领域可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如地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承与传播平台的搭建等。在推进高新技术发展方面,教师团队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与地方企业联合进行课题攻关,提升横向课题的质量与数量。

五、结语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需通过多种方式相互衔接,借助产教融合平台,以项目作为依托,将地方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现代艺术以及信息化技术融入到艺术类实践课程中,形成传统文化与地方实用人才培养的互补,使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类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崛起,我们应在调查研究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本地文创类相关企业对岗位和人才技能的需求,创新地方文化产业与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结合方式,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凡渺.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人才培养[J].城市学刊,2020(2):36-39.

[2]陈旺.传统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廊坊市艺术设计实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123-124.

[3]王润清,郑彦.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策略思考——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21):85-86.

[4]高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高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5):113-114.

[5]陈肖利.服务区域品牌文化建设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2-54,104.

作者简介:朱雪,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CG绘画、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人才培养 应用型地方大学基于军民融合战略的产教融合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2期)2021-02-21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初探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3期)2021-02-04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合渗透分析课外语文·上(2020年4期)2020-04-20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融入汽修类技工学校德育工作路径时代汽车(2020年3期)2020-04-20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新思考计算机时代(2019年5期)2019-07-08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大类招生改革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11期)2019-07-03浅谈小学剪纸教学的意义赢未来(2019年11期)2019-04-17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7期)2018-07-25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13期)2018-07-21融会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美术教育创新路径新课程·中学(2018年3期)2018-07-17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高职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