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吴门画派沈周晚年作品《夜坐图》探究

2021-12-12 10:55:51公文范文
李雯燕摘要:《夜坐图》是沈周晚年创作的作品之一,画面结合题跋表现了沈周夜坐时所思所想。欣赏《夜坐图》

李雯燕

摘 要:《夜坐图》是沈周晚年创作的作品之一,画面结合题跋表现了沈周夜坐时所思所想。欣赏《夜坐图》感受画家夜间丰沛思绪的同时,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感悟。文章从创作背景、构图、题跋等方面对吴门画派沈周晚年作品《夜坐图》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明代;沈周;《夜坐图》

沈周,字启南,善诗画,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沈周的山水画大致可分为粗笔和细笔,以粗笔为多,笔墨由早期的严密细秀开始转向粗放,愈发浑厚沉郁。他的作品构图平稳,氛围温雅平和,观之使人静气。沈周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蓬勃的生命力,画中的审美趣味和笔墨特色代表了当时明代文人画的审美趋向,其粗笔代表作有《夜坐图》,细笔代表作有《庐山高图》等。

一、《夜坐图》创作背景

从绘画时期来看,沈周绘画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沈周最初接受的是以元四家为主体的文人画传统,主要宗法王蒙,兼取董巨,作品布景繁复,结构严谨。他以摹古入门,通过反复摹写古人作品来锻炼笔墨,这一时期的沈周笔法多细致,被称为“细沈”。到了中期,沈周师承和画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集诸家大成、苍润雄厚的独特风格,画法开始由细变粗,布景开始化繁为简,尺幅由小变大,中锋侧锋并用,皴法多变。这一时期的沈周开始不再一味仿古,主张师法自然,由古脱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即画史中所说的“粗沈”。到了晚期,沈周醉心于吴镇,作品墨气淋漓,笔法更加纯熟,多湿笔渲染富有浓淡变化,粗笔山水已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1]。《夜坐图》是沈周65岁时的作品,这一时期沈周的作品用笔开始愈发率真随心却不失老练,墨色丰富,尤其是前景中的石苔,使画面更加提神,也是其晚年醉心于吴镇的代表作。沈周擅长画种颇多但以山水最精。沈周的山水画主要可以分为写实、抒情、仿古三大类。

沈周的《夜坐图》属于抒情类山水,以表达自己主观意趣为宗旨,对所看到的自然景色进行主观上的处理加工,来抒发感情,寄托内心深处的情感。《夜坐图》是通过主观加工后的山水,表现沈周夜半醒来静坐读书的情景,然后根据自提《夜坐记》记录他夜读时的感悟,以及夜深人静时的所悟之理。他的抒情山水,景色虽多为想象但情感真切,是文人抒情山水中的典范。

二、《夜坐图》的构图

从构图上看,远景山峰高耸,远山施以淡墨耸入,在山峰上运用点皴画出远山中的树丛,两座高山之间凹陷形成峡谷,溪水潺潺。山麓下青松杂树掩映着数间屋宇茅舍,屋宇临溪而建。画中的主人独自一人坐在室中,身旁桌上有一烛台和一沓书籍,门外小桥下溪水流淌,环境清新幽静。由于屋舍人物在中景被周围的山石树木包裹起来,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画中屋舍处于树木环绕之中,远景中屋后较低的层层树林与近景中屋前较高的树木形成对比,这是大小对比。画面在着墨刻画上也有着鲜明的对比,除了刻画较多的屋舍旁的松树,溪流旁边的树木左侧勾勒出树干树枝后并没有过多点染,而右侧那棵在勾勒的基础上加以墨色点染,与岸边奔流的溪水、大片墨染的树木相互映衬,给人一种有种扑面而来的湿润感[2]。

我们的视线从设色最淡的远山到山间云雾再到中间画眼处树荫环绕着的屋舍以及屋中坐着的画者,顺着小桥的方向看向溪水会发现画者将画面布局安排得十分巧妙。从画面颜色来看,屋舍也就是中景这一块处在画面明亮的位置上,与周围雨后湿润的感觉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画家设色的高明之处。

沈周所画的山水画中虽有繁复疏简之分但都注意突出表现主体,善于处理主次关系,画面虚实相间,景色安排错落有致。画面中山峰与云雾相交,高松与低屋相称,近处仔细着墨刻画的山石与周围几笔草草勾勒的流动的溪水动静结合,使画面十分充实(图1)。

三、《夜坐图》的题跋

《夜坐图》为竖轴,画面中的题记篇幅较长,占了画面接近一半的位置。《夜坐记》可以说是《夜坐图》中另一亮点,仔细读下来会发现题记内容可以说是对画面内容的解说。

《夜坐记》讲述了沈周夜半醒来,不能再入睡,于是披衣坐起,与一盏孤灯相对,桌案上放着一沓书籍,随后拿起一本翻阅,看了一会儿稍有疲倦,于是放下手中的书目坐在书案前静静感受,雨停之后,月光照在门上,听着周围传来的风声竹声犬声鼓声,在这样的夜晚,看着此情此景,兴起写作之思。

以下为《夜坐记》的部分译文:“我喜欢夜里坐于书案前,在灯下打开书卷,反复阅览,直至二更时刻,仍兴致不减。但是,人声嘈杂,自己的内心游离在文字之间,没有享受到外在的清静与内心的安宁。而在今天这个晚上,外在的环境安静,内心一片安宁,所有的一切声响与景色都让人内心澄静,让人发觉省悟自身内心的所思所想。其他时刻也有今天晚上这样的声响与景致进入耳朵与视野,但是那时的内心被外在的事物束缚而起伏不定,思绪淹没在巨大的嘈雜声与文章的华采之中,因此事物给人的启迪教益少,反而给人带来束缚。今天晚上的声响与景色与往日并无二致,但是我今夜的所见所闻与我巧妙地融合为一,令人释然。喧嚣之声与文章辞采未必不能让人有所进益,而外物常常束缚人的身心。声响停歇,景色消失,我的心志安静平和,这就是所谓的心志由内而外影响外在事物,心志通过外在事物进行抒发传达。就我而言,夜间静坐的妙处作用颇多,子孙们更应当静心独坐,在长明灯烛下,探求事物蕴含的道理,探寻内心深藏的妙趣,通过这种方式修养身心,顺应万物,必定会有所进益的。”

从题记的内容我们就能感受到沈周是一个喜爱寂静隐居生活的人,在夜晚安静的氛围下画者披衣静坐思考,在夜深人静时探索外在事物与内心深藏的蕴意,这种夜晚静思的习惯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在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就像沈周所说的外物常常束缚人的身心,在夜晚寂静之时,静坐反思自己对于我们而言同样有益。

也有学者认为沈周是用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来解释自己在夜坐中的心理。画中的屋舍可能就是沈周自建的有竹居,刘珏曾在《题沈周有竹居图》写道:“隐侯何处觅,家在水云边。鹤瘦原非病,人间即是仙。诗题窗外竹,茶煮石根泉。老我惟疏放,新图拟巨然。”“水云边”“窗外竹”“石根泉”反映出沈周喜爱隐逸追求自在逍遥,也写出了有竹居清幽的环境和沈周悠闲自在的生活以及清净高雅的情趣。沈周是一个不愿受拘束、一心喜爱绘画艺术、追求心静自在之人[3]。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沈周的题记上看到这个时期沈周的书体已经脱离了之前沈度的痕迹,开始显现出黄庭坚的风格。起初沈周的书法起于家传,早期学赵孟頫、苏轼为主;到了中期四十岁左右,泛学赵孟頫、钟繇、二沈(沈度、沈粲)、宋四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等人;晚年时则倾心学黄庭坚,故中宫收紧而周围张开,与后期粗笔相辉映。李贞伯在《书道之艺》上曾说:“沈石田妙于诗画,然字不甚工。后乃仿黄山谷书,辄得其笔意,盖书画同一机也。”[4]沈周字体看起来令人感到豁达不受拘束,可能是沈周到了晚年,年少时的经历和游山水的阅历沉淀下来,心境愈发开阔了。而这种心境通过字体有力传达出来能使观者感受到画家的豁达与逍遥自在。

四、结语

沈周的《夜坐图 》是画家将自己夜坐的心得体会用绘画和诗作记录下来,題跋与画面相得益彰。阅沈周之画,仿佛置身于此景之中;读沈周之文,令人平心静气。沈周通过《夜坐图》告诉后人,白日喧闹结束后,夜晚静思益处更甚。整篇诗作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内容则是强调心志澄清有助于更好地体悟事理。沈周作画一向重视将自我的感受表达出来,再结合他质朴不造作的笔墨,完全地将对生活对生命的内心感悟传达并记录下来。

沈周的山水画体现了他隐士的人格与精神,所画的题材接近世俗生活,作品天真质朴,寄托他的文人品位与爱好。在明代之前,元代复杂的民族关系、统治阶级多重武轻文导致元代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十分低微,这些知识分子将孤苦郁闷的情绪寄托于山水之中,通过山水来表达他们悲愤无奈之情[5],所以元代山水画意境多萧索孤寒。沈周早期虽师从元四家,但他突破了元代山水的意境,在山水画中注入浓郁的生活意趣,使山水画变得灵动起来[6]。而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坚守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坚守自己的一方精神天地并怡然自得?所以除了沈周的画技与文采之外,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李国华.浅析沈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陈琴.画里画外显隐思:浅析沈周《夜坐图》[J].美术界,2015(11):80.

[3]段红伟.沈周画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67.

[4]何丽娜.沈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105.

[5]阮荣春.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沈周[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102.

[6]单国强.中国古代名家作品选粹:沈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5.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

猜你喜欢 沈周明代 富春山居图小小说月刊(2019年11期)2019-11-21吴门沈周齐鲁周刊(2018年26期)2018-09-13吴门沈周齐鲁周刊(2018年26期)2018-09-13沈周的气度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7年8期)2017-09-12大寒·忘今古传奇·武侠版(2017年4期)2017-05-13柏杨岭堡小考中文信息(2017年1期)2017-05-11阳澄湖镇大力传承沈周文化民生周刊(2017年7期)2017-04-11明代告示传播机制与舆论功能求是学刊(2017年1期)2017-02-22明代黎人“叛乱”原因的历史考察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23期)2017-01-18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文物春秋(2014年4期)2014-12-20

推荐访问:晚年 探究 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