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的缘由

2021-12-16 11:48:47公文范文
[摘要]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外记者对中共根据地仅有的一次大规模集中

[摘要]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外记者对中共根据地仅有的一次大规模集中采访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一次重大突破。在国民党对延安的严密封锁下,记者团得以成行,顺应了世界反法西斯走向胜利的需要,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支持,也离不开中共积极的争取和外国记者努力的抗争。最终,国民党政府迫于各方压力,批准了外国记者访问延安,但想方设法抵制和弱化访问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延安;缘由;政治倾向

[作者简介]柳欣辛(1986-),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延安革命纪念馆文博馆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革命史。

[中图分类号] D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7-0043-03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打破了国民党当局对中共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长达五年的封锁,使外界得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神秘土地。那么,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记者团怎么能够撕开口子以半官方的形式访问延安呢?本文尝试从国际格局、国共关系、中共的宣传策略及外国记者的争取等方面来探讨记者团访问延安的缘由。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需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中国战场与世界战场融为一体,英美等国为使中国牵制日本在远东的力量以彻底打败日本,加强了对中国问题的关注。

1942年至1943年,英美等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更加重视中国战场在远东对日本牵制的战略作用,不仅先后放弃了对华签署的不平等条约,还增加了各种对华的援助。1943年底,欧洲战场进入关键阶段,英、美、中三国签订了《开罗宣言》,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需要,使盟国期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能够实现内部团结,然而在1939年至1943年间,国民党接连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企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第三次反共高潮发动于1943年,威胁到盟国对华战略布局,中国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43年至1944年,盟国预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将牵制日本的希望寄托在中國政府上,而国民党当局却遭受了军事上的严重大溃败,使国际社会对国民党和其领导的中国抗日战争失去了信心。正如中国记者谢爽秋所言:“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丧师失土,岌岌不可终日,国统区人心惶惶,陷于一片惊慌之中。”①与此相反,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中共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逐渐发展壮大,到1944年,八路军和新四军总人数达到474476人②,分布在华北、华中、华南的敌后解放区日益巩固、扩大,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一支重要力量。

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埃德加·斯诺和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和情报官卡尔逊等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调整了对华政策,由“扶蒋”变为“扶蒋联共”③。罗斯福认为中共的思想含有民主和进步的成分,中共的军队是一支抗日的部队④,中共“团结内外,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他坚决支持国共合作,期望建立联合政府。罗斯福在1944年5月第二次召见斯诺时表达了对中共的支持,表示将派美军观察组和记者们一同前往延安。

综上所述,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格局的需要,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上的失败和中共敌后战场上的胜利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对中共的注意,是引发记者团访延的根本原因。

二、国民党对中共的诬蔑和封锁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问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否维持的关键因素。国民党当局长期以来对中共的新闻封锁和恶意诬蔑,使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特别是新闻记者对其表现出不满,想要迫切地了解中共领导下红色延安的真实情况。

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斥责中共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是“武力割据”和“反革命”⑤。1943年5月,国民党利用共产国际解散事件,宣称第三国际解散说明“所谓阶级斗争,所谓世界革命路线之根本错误”⑥,中共应尽快有所觉悟,放弃政权和军队,并服从一个政府和一个领袖。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在陕甘宁边区周围频繁调动,向中共施加压力,企图造成中共内部的动摇和分裂。

面对国民党的反共行径,中共立刻作出反应,努力争取国际舆论和社会的关注。1943年7月4日和6日,毛泽东先后发出《关于发动制止内战的指示》和《关于迅速传布七一纪念论文等文件的指示》,向国际社会揭露国民党反共的阴谋。7月9日,毛泽东致电董必武,指出:“速将‘七七宣言、朱总致蒋胡电、延安新华社揭穿西安特务假造民意新闻及延安民众大会通电密印分发各报馆、各外国使馆、各中间党派、文化人士。”同日,致电彭德怀:“目前此间除作军事准备外,极力进行政治动员,展开宣传战斗,并将此种宣传散播至西安、重庆各地及英、美、苏各国,动员国内外舆论打击蒋之反革命企图。”⑦中共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国外记者的广泛关注,“七七”纪念日那天,驻渝外国记者就内战危机问题纷纷质问国民党发言人张道藩⑧;7月20日,美国评论家汉森在《纽约时报》发表中国问题专论,批评国民党政府对日消极作战;8月11日,著名记者罗果夫发表文章《对于中国政府的批评》,谴责国民党中的顽固派破坏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合作,“煽动迫害与消灭八路军与新四军”⑨。

迫于国内民众和美英苏三国的压力,蒋介石虽被迫停止反共计划,但同时也意识到外国记者的报道弊多利少,加强了新闻封锁,严令禁止记者进入中共抗日根据地,并极力污蔑中共领导人和中共领导下的军队及根据地。1944年1月15日,国民党先是关闭了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的电台,2月4日,关闭了重庆所有非政府电台,这样一来,中共的真实情况很难被外界所知,但外界还是从多方所得的情报中,尤其是从“重庆办事处、从来自敌后或其他解放区路过延安的大后方的外国人及一些被我救出又送回的美国飞行人员”⑩那里,得知中共军队的抗战力量越来越强,敌后抗日根据地越来越巩固。长期的新闻封锁和语言攻击“当然只能引起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兴趣”?。

三、中共的积极争取

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得以成行,离不开中共的对外政策和为争取记者团访问所作的努力。

(一)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共调整了对外政策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即发出《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指出:“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中共的对外政策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不再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国家,而是从中国的具体条件和中共自身的利益出发,期望同英美建立联系并争取援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指出主要任务是:和英美等抗日友国缔结军事同盟,进行配合作战,并建立太平洋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同时,中共中央在党内发布的《中央关于开展太平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华侨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中共的对外政策是:向英美人士特别是当政人物,表明愿意与英美政府真诚合作抗日;暴露中国统治者的黑暗,争取英美政府对中共八路军、新四军的同情,争取他们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以改进中国对日反攻之准备。?此后,中共中央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有效的具体工作。

(二)以重庆南方局为阵地,积极对外宣传,深化民间外交

中共驻重庆的代表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方式,联络英美驻华军政人员和新闻记者,促使他们了解中共的真实情况,并期望通过他们影响盟国对华政策。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亲力亲为,广泛接触英美人士,向他们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他同美国驻华使馆官员谢伟思、戴维斯、文森特等常常联络;会见过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威尔基、拉铁摩尔;同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武官崔可夫经常见面,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同国际友好人士斯特朗、史沫特莱、王安娜、艾黎、爱泼斯坦等时有过从;同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学者费正清和加拿大朋友文幼章等也有交往。?他还接见过许多国外记者,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向他们揭露国民党当局反共行径,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战绩和边区的建设事业。上述宣传活动,增进了国外友人和中外记者对中共和其所领导的军队的了解,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与中共建立联系,这一切成为引发记者团赴延安访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共还向外国友人和记者发出多次访问邀请。1941年12月10日,周恩来致函英美两国驻华大使,表示将与他们国家并肩作战;1942年5月下旬,周恩来会见埃德加·斯诺,提出希望美国记者和美国军事代表团去延安参观。?此外,中共通过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和1939年两次访问延安,及其所著《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为外界打开了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共真实情况的窗口。

四、外国记者坚持不懈的抗争

1943年底到1944年初,驻渝外国记者多次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访延申请,国民党当局百般阻挠,但最终不得不迫于外界压力勉强同意。

(一)外国记者极力争取,蒋介石被迫同意访延

1943年11月6日,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首次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赴延安采访的请求,11月20日,军委会办公厅向国宣处了解福尔曼的政治态度和表现,蒋介石批复:“应从缓议。”?此后,驻渝外国记者多次提出访延申请,均被国民党政府以各种理由拒绝。在外国记者多次要求和抗议下,1944年2月3日,中宣部长梁寒操同意转呈蒋介石批示。?接着,在重庆的10名外国记者联名致信蒋介石,要求到延安和中共解放区访问和考察,以便获悉边区和根据地“实施各种政策的情况”。?而此时,美国政府提出派遣美军观察组赴延考察的要求,在外国记者的争取和美國政府的施压下,梁寒操于2月23日宣布:蒋介石已批准美英等国记者赴延安采访。?

(二)国民党“精心”安排,平衡记者团政治倾向

蒋介石虽对驻渝外国记者的访延要求表示同意,但私下里又发布第17158号电,对记者团访延进行抵制,并严格审核手续,拟定了《外籍记者请发采访证审核办法》和《招待外籍记者赴延安参观计划》。

为加强对记者团的控制,国民党在记者团中加入了中央社、中央日报、扫荡报等中国记者,将外国记者团改为中外记者团,并安排CC特务担任记者团团长和副团长,还制定了记者们必须在其领导下统一行动的纪律。此外,国民党当局对记者团采访的重点问题作了充分估计,制定了控制外国记者的具体措施:记者团引导人员,应在中统局或军统局中选用;外国记者在延安停留的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增加参观西安青年劳动营以及绥远和宁夏等国民党统治区,务必使外国记者的印象“不集中共党区域”等等。

在记者团成员的选择上,国民党严格控制人员的政治倾向,除了官方报纸记者外,还加入个别民间报纸记者。为了避免记者团“左”倾,中宣部以缺乏女性卫生设备为由,禁止了邱茉莉、彭子冈和浦熙修三位女记者加入,同时对外国记者也作了调整,让其宣传部雇员莫瑞斯·武道和激烈反共的科马克·夏南汗神父也加入记者团。

经过反复调整,最终记者团正式形成,成员共21人,包括6名外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冈瑟·斯坦因、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莫瑞斯·武道、科马克·夏南汗神父、普金科。9名中国记者:孔昭恺、张文伯、谢爽秋、周本渊、赵炳烺、赵超构、金东平、徐兆镛和杨嘉勇。另有两名正副领队:谢保樵、邓友德,4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人员:魏景蒙、陶启湘、张湖生、杨西昆。中宣部国际宣传处认为记者团的名单最终确定“至少可得均势,我方实已尽最大之努力矣”。

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是抗战时期国共舆论较量的重要事件,不仅揭露了国民党长期以来的污蔑和歪曲宣传,还为中共在国共斗争中赢得主动权,顺利开启了中共从民间交往到半官方外交的历程,这不仅是中共在外交战线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中共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结语

当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在以延安为政治指导中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早已由弱小走向强大,由幼稚走向成熟,凝聚成一个极具战斗力和生命力,并受人民拥护的政党,想要再将其牢牢封锁是不可能的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已经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力量,使国际社会迫不及待想要了解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加之中共虽面临严密封锁但始终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与外界建立联系,向国际社会传达出其政治理念和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都说明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的必然性,国民党即使想方设法淡化这次红色访问的政治目的,也终将以失败告终。中共通过记者团这双“全世界人民的眼睛”,将其执政为民、自由民主的政党形象传播出去,最终走上国际政治的舞台。

[注释]

①谢爽秋.1944年中外记者团延安之行[M]//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8页.

②中国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与中外记者参观团的谈话[N].解放日报,1944-8-10(第四版)

③孙华,王芳.埃德加·斯诺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6頁.

④赵志辉.罗斯福外交思想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5页.

⑤蒋中正.中国之命运(增订本)[M].正中书局,1946年:第209页.

⑥苏联领袖的英断[N].中央日报,1943-6-12(第二版).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453页.

⑧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人民出版社,2014年:173页.

⑨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141,142页.

⑩金城.延安交际处回忆录[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98页.

?哈里森·福尔曼著.北行漫记[M].陶岱译.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页.

?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三日)[M]//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06页.

?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9日)[M]//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页,534页.

?金冲及.周恩来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9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一八九八—— 一九四九)(修订本)[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534,545页.

???张克明,刘景修.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在华活动纪事(二)[J].国民档案,1988(3).

?刘立军.延安是如何走向世界的[J].文史博览,2009(2).

郑生寿.国际友人在延安[M].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第243页,244页.

曾虚白工作日记.转引:张克明.中外记者团的延安之行与国民党政府的阻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猜你喜欢 延安 延安的故事歌海(2021年2期)2021-06-22红秀《延安延安》 2020年演出季启幕现代企业(2020年6期)2020-07-23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百年潮(2017年6期)2017-06-27在延安彝良文学(2016年4期)2016-12-05红枣幸福·悦读(2016年8期)2016-10-21抗战时期的延安齐鲁周刊(2016年29期)2016-09-12抗战时期的延安齐鲁周刊(2016年29期)2016-09-12圣地延安旧貌换新颜源流(2014年7期)2014-08-01亲,搓个澡呗!飞言情B(2014年5期)2014-05-14《保卫延安》震撼播出西部大开发(2009年6期)2009-07-27

推荐访问:参观团 延安 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