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端午史话

2021-12-17 10:54:59公文范文
张颖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的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

张颖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的节日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纪年、月、日、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故名“天中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中讲到:“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它在的日期是阴历五月初五,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另外,端午节有赛龙舟、沐浴、挂菖蒲等习俗,也被称之为龙舟节、浴龙节、菖蒲节、艾节等。

端午祭,对先贤的纪念

国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会纪念屈原,同时对以介子推、伍子胥为代表的历史风云人物表示敬意。

关于端午祭的起源,近代诸多学者都有所考证,比如胡适、闻一多等,但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来源,历史烟云遮眼,是非难有定论。或许,通过端午节起源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可以管中窥豹。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中,考证它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它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史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认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水,楚人为了纪念屈原,用竹筒装米,抛进江里祭奠。后来担心被水中蛟龙食用,塞进楝树叶,并缠上五彩线。这也是大多数人都熟知关于粽子的传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言被免职,并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后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琴操》中表示,五月初五纪念介子推。蔡邕描述了一段话,大意是:晋国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回国登基了,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之歌》感悟晋文公,随后就背着母亲躲在山中了。重耳多次呼唤,介子推拒不下山。后来重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寒食,粽子是寒食的一种。由此,后人认为端午节最早是纪念介子推的。

端午节祭祀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原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他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他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吴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也因此留下后患。吴国的大臣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他,夫差信之,赐他自尽。伍子胥的尸体被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他的日子。

人们用粽子对先贤表示敬意,可见它很早就被食用。《孟子·腾文公》记载“葛伯仇饷”的故事,大意是葛国与商国为邻,但是葛国平常不进行祭祀,在当时,祭祀祖先是很重要的活动。商汤派人来问,为什么不进行祭祀。葛伯说:没有祭祀用品。于是,商汤派人给他们送来了牛羊等祭祀品。葛伯把这些牛羊都吃掉了,仍然不进行祭祀。商汤派人来问,你们为什么还不祭祀呢?葛伯说:没有祭祀的五谷。于是商汤就派人来给他们种地,派老幼给种地的人送饭。葛伯就派人抢了这些送饭的人,还杀了一个小孩子。于是,商汤恼怒了,派兵消灭了葛国。宋代的《太平御览》中,更详细解释了葛伯所抢的是“黍肉饷”,所谓黍肉饷就是黍做成的熟食,也就是粽子的前身。所以食用粽子的习俗应该非常古老。晋代记录地方风俗的名著《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说的就是在端午这一天,要煮鸭子和角黍吃,角黍就是粽子。

浴兰汤、戴香囊,插艾草,断桥相约白娘子

与悲情的“端午祭”相比,浴兰汤、戴香囊、插艾草、喝雄黄酒的习俗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与之相关,被人口耳传颂的莫过于《白蛇传》。白蛇曾被人捕获,险遭不测,幸好被一位牧童救下。修炼成人形后,她到西湖寻找前世的恩人。在断桥,她遇见了许仙,两个人一见钟情。在端午节,喝雄黄酒避五毒是中国自古的风俗,许仙听信谗言在酒中加入雄黄,也因此使得白蛇在喝下后现出真身,引出“白娘子盗仙草”的桥段。当一条硕大的白蛇在床上一跃而起的时候,幸好遇到的是胆小的许仙,如果是胆大的武松,可能故事就要改写成“武松斩蛇”了。不过,雄黄之神奇也大约于此在人们心中定格。和粽子、龙舟几乎完全依附于端午而存在不同,雄黄在中华文化中自有其一席之地。雄黄是道家许多丹药的重要成分之一,魏晋名士流行食用的“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其成分即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在隋唐直至宋元,食用雄黄可以祛病成仙的传说随处可见。当前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卫生条件越来越好,喝雄黄酒、涂抹雄黄酒、洒雄黄酒已经失去了其实用功能,由于各类标准的限制,中医里面用雄黄的频率也逐渐下降。雄黄酒日益成为一个祈福平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很多习俗一样,留下的只是一种仪式感。

细数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可以看出古人心目中五月五日是个不吉祥的日子。《史记·孟尝君列传》说孟尝君出生在五月五日,所以孟尝君的父亲田婴非常厌恶他。古人想了一些办法来却邪避害。所以就有了浴兰汤、饮药酒、系五彩、佩戴香囊等习俗。汉代的《大戴礼记》说:“午日以兰汤沐浴”,就是因为兰草可以避不祥。古人沐浴除了用兰,还经常用菖蒲。根据《礼记·月令》记载,菖蒲在冬至过后很快就长出,是“百草之先生者”,代表着盎然的生机。再加上菖蒲煮水具有杀毒功能,所以还会喝菖蒲酒。端午饮雄黄酒、佩戴填充着药草的香囊也都是因为它们有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至于五彩线,也就是长命缕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续齐谐记》说的为了让蛟龙害怕。第二种是把五彩丝缠在楝树叶上系在臂上,可以趋利避害。因为楝树苦,可以驱毒,五彩在古代是吉祥的颜色。

还有一些习俗失传了,比如“枭羹”。枭即猫头鹰,在古代,猫头鹰被认为是恶鸟。根据《史记》记载,在汉武帝时,端午节要把猫头鹰做成羹,赏给大臣和诸侯。还有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或用雄黄酒在小孩的头上写上王字等,这些现在都不大流行了。此外,端午本身就有娱乐的成分,所以,端午的习俗还包含着体育竞技、走马踏青、饮酒赋诗、服饰打扮等等,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一个欢乐的节日。

参考资料:《端午考》、《大戴礼记》、《续齐谐记》、《礼记·月令》、《史记》、《琴操》、《太平御览》

猜你喜欢 雄黄酒商汤介子 伊尹摄政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5期)2020-12-23雄黄酒星星·诗歌原创(2020年5期)2020-07-06孑旦的箭术民间故事选刊·下(2019年1期)2019-01-24介子推守志故事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6-12-15商汤并非靠仁慈夺得天下百家讲坛(2016年8期)2016-07-23清明节的故事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2015年7期)2015-09-25清明节的传说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5年4期)2015-04-10切莫乱饮雄黄酒家庭用药(2009年8期)2009-09-03

推荐访问:史话 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