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1-12-26 22:54:32公文范文
单仁亮 李涛 孔祥松 鲁云芳摘 要: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等为背景,

单仁亮 李涛 孔祥松 鲁云芳

摘  要: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等为背景,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导师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整个培养体系中,引领全国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157-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Internet plu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rst-clas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o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from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utorial system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sists on integrating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to the whole training system to lead the reform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Keywords: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syste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鉴于目前我国城市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而且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人才十分稀缺的基本情况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设立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虽然处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迅速崛起的發展背景下,但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人才培养体系不具备成熟性,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师资队伍也缺乏建设性。矿山建设工程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国家重点学科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地铁建设等城市地下工程的兴起,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依托矿山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面向城市地下工程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复合的需要,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实现了从矿区向城市的拓展,这既符合了“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矿业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等学科向新兴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近几年,我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获批国家级新工科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便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符合要求的人”,因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要坚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标准。

自2016年新版培养方案实行以来,教学成果收效甚丰。教学环节的创新能够让学生积极学习,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得到加强。目前,我院本科生在全国建模大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旧版培养方案对课程思政要求有提高空间,落实立德树人的精神需要加强;(2)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3)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训练的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发展教育事业的方向[1]。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还包括了学生的思想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占高校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立德树人”成为了目前学校教育的核心。在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过程中,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全面渗透,以新版培养方案为契机,推进思政要素融入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材教案、教学评价,推出了包括城市地下工程在内的多个教学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并且打造出了土力学在内的多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也培养出了一大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完善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思政元素和教育教学的融合。

打造以思政课为核心,以通识课程为支撑骨架,专业课程为辐射线的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坚持完善课堂、网络、实践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开发特色课程,融入北京市城市建设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行业使命感,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创新型人才。

二、加强导师制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全程导师制为抓手,强化育人合力

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立德树人、学业指导、创新训练、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完善“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相结合的“3+3”立体化工作体系,激发协同育人合力(见图1)。构建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的指导模式,以实体化任务增强实效。强化“一降、两升、三满意”的工作考核导向,即降低有学业困难和心理问题学生比例,提升学生深造率和就业竞争力,做到让学生和家长满意、教师和学校满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导师制是对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的补充,它的实施使得导师对学生的志向、兴趣和特长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能够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来对其进行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导师可以结合手中项目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将学生合理地安排到科研项目中,让学生能够通过科研培养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2]。导师制的实施,完善了高校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漏洞,解决了高校学生课后没人监督和指导的问题,既能够减轻辅导员的负担,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想变化,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导师也能够及时解决。导师制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实现真正的科教融合和产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出工程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基础

保障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学术水平的关键之处在于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仅能够体现出高校的竞争力以及科研能力,同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决定了高校所培养出来人才的质量[3]。建設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经之路,而青年领军人才缺乏是目前我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学科发展的一个短板。坚持“引育并举”的原则,加强对我院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建设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4]。首先要放开胸襟积极“引”。对引进的青年人才,必须全面考察,同时,完善学院的人才引进制度和学术评价机制,坚持引进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其次要放开视野主动“育”。依托一流专业和高精尖学科,争取培养多位有创新思维、有学术能力、有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最后要放开手脚大胆“用”。破除对青年骨干教师论资排辈的思想,搭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平台,让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项目决策管理、承担重大课题和重大工程,让其在教学科研中担任主要负责人。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将薪酬纳入考核机制内,作为考核机制的一个关键部分,鼓励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中,从而激发青年教师的生机和活力[5]。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院引进有着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的教学任务。另外,为了强化教师国际化背景,还引进外籍、国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作为学院教师,实现师资力量多元化。

同时,增强教师教学意识,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务实敬业的工匠精神与教学结合起来,力求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敢于担当的优秀人才。

三、加大教材和课程建设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不断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力争部分教材引领全国的高水平教材建设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是高校的核心工作,而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材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高校教学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材质量,而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载体之一,在高校教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6]。建设高水平教材对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受众广,使用率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高校和专业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在编撰教材的同时,除了保证教材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材中,秉承着“立德树人”的理念,将敬业、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也融入教材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德,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

在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结合“立德树人”的理念,编撰了一系列与一流专业和高精尖学科配套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精品教材,包括:《城市地下工程》《盾构与TBM隧道施工技术》《暗挖法设计与施工技术》《岩土工程试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等,其中《城市地下工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这一系列的精品教材为力建学院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培养优秀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二)深化课程建设,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

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化课程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培养高水平人才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课程是贴合目前城市建设特别是北京市建设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建设的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符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要求,又极具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在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课程的过程中,我院不仅积极参与教育部和北京市组织的“本科教学工程”中各类课程项目,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同时还在学院内组织开展了多项本科课程竞赛项目,通过竞赛的形式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力建学院也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课程建设上给予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我院建设的城市地下工程课程获批了北京市精品课程,同时,力建学院还将继续积极地建设多门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打造多门国家级、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建设多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打造一系列资源雄厚的“国家-省-校”三级联动的课程,贴合我国特别是北京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需要,切实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

四、完善教学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学生能力

(一)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强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确保实验室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修订了新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7]。为了突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专业特色,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招生特点,通过学校和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制定了满足专业要求的实践教学原则和培养方案。推进与北京地铁、北京住总集团、北京城建等企业的合作,重点建设一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确保学生在学到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建设中。

结合专业科研项目和学科优势,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依托大学生创新项目,完善学生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实现科教融合[8],为将来从事工程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见图2)。

(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充分发挥我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一流专业和高精尖学科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学习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积极主动支持并推进土木类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通过专业认证的方式来促进专业建设,对接“走出去”模式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实施英语教学改革,有重点、分层次地开设一批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加强国际化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大校际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同时,基于国家公派留学、校际交流等项目,积极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参与各类型的长、短期海外交流学习项目,并提高对学生海外交流项目的资助力度,尽可能地为学生解決交流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赴外企和国际组织等进行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学科竞赛和不同类型的人文交流活动,从而提高学院学生的出国深造率,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五、结束语

1. 通过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了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全面渗透。

2. 导师制的实施强化了导师在立德树人、学业指导、创新训练、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完善了“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相结合的“3+3”立体化工作体系。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学院既加强了对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引进了有着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的教学任务。此外,引进外籍教师、国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作为学院教师,实现师资力量多元化。

4. 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依托我院高水平科技服务,率先编撰出一系列高水平教材,发表多篇教学论文,修订了新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且建成了“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全体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师参与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本专业师生的“爱国、爱党、爱民”意识。

5. 建设了一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了校企共建,满足了学生在企业进行学习的教育教学条件,有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合作方式和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学校既有的创新训练,设计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联动的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出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引领全国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程建军.“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外延与内涵探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0(5):25-28.

[2]陈慧娴,李涛,单仁亮.导师制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9(19):5-7.

[3]艾延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材料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134-135.

[4]孔祥松,单仁亮.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课程群建设[J].山西建筑,2019,45(18):178-180.

[5]欧阳波仪,易启明,汪炎珍,等.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88-92.

[6]汪建华.新时代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原则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8):21-25.

[7]孔祥松,单仁亮,李德建.多元融合的土力学课程教学体系及应用[J].山西建筑,2017,43(15):235-236.

[8]于辉,郝小静,张伟,等.依托科教融合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J].绿色科技,2020(13):238-240.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编号:2019-116);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项目“土力学”(编号:2019-1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改革项目“土力学教学团队建设研究”(编号:J19070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科教融合的土力学教学改革”(编号:J200723);越崎学者专项资金(编号:2018JCB02)

作者简介:单仁亮(1964-),男,汉族,江苏大丰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本科教育教学管理;

李涛(1981-),男,汉族,河南新郑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本科教育教学管理。

通信作者:孔祥松(1985-),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本科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个性化动态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依据与模块设计科学与财富(2020年30期)2020-12-14基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构建医院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6期)2020-07-04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17期)2019-09-03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探索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年9期)2019-06-30职业本科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无线互联科技(2019年5期)2019-05-22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20期)2019-02-14导师负责制与音乐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当代音乐(2018年9期)2018-05-14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文信息(2018年11期)2018-01-09区域服务视阈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江苏教育研究(2017年15期)2017-06-24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5期)2017-03-11

推荐访问:树人 人才培养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