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021-12-28 12:04:18公文范文
【摘要】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

【摘要】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共同面临的难点就是词类活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基于此,笔者在论文中,结合一定的文言文,对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词类活用推断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推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122-03

【本文著录格式】徐锡辉.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122-124.

文言文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意蕴绵长。通过有效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可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更加深刻地感知,对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有效的领悟,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但是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由于其中存在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面对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分类,并总结出具体的推断方法。

一、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概述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对文言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词类活用是基础和关键。同时,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尤为常见。具体来说,关于“词类活用”这一概念的研究中,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本质却存在相通之处。笔者结合以往学者研究结果,将其总结为:词类活用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固有的语法功能,而逐渐具备了其他词类语法功能的现象。

二、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分析

(一)使動用法

第一,动词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文言文中最为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含义。在这一特殊的用法中,谓语动词通常不是由主语所发生的,而是由后面的宾语所发出来的。具体来说,文言文中常见的使动用法有动词、名词、形容词之分。

例如,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见”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且读音发生转变,具有“显现、出现”的含义。在本句活用中,意思为“使之出现”,主语是牛羊,使牛羊显现出来。

第二,名词使动用法。在一些文言文中,还存在名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宾语如何”。例如,在“汗牛充栋”中,“汗”字原本为名词,在本句中被活用为动词,意思为“使之出汗”;
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一句中,“王”原本是名词。但是在这一句子中,“王”的用法发生转变,意思为“使他为王”。因此,在本句中,“王”字属于名词使动用法。

第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形容词使动用法也尤为常见,主要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所代表的物体,具有这一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因此,在对形容词使动用法的翻译中,常常需要将其翻译为“使……怎么样”。例如,在“食之不能尽其材”中,“尽”原本是竭尽,属于形容词,但是在本句中,其用法却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形容词使动现象,可将其翻译为“使……竭尽”;
在“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一诗句中,“暗”字为形容词,原本为“暗淡”。但是在本句中却被活用为动词,意思为“使之变得暗淡”;

(二)形容词活用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活用现象也尤为常见。其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有两种,即: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第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时,主要是形容词处于名词的位置上,通常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并且具备名词的语法特征,即:表示人、身份的特征和意义。例如,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一诗句中,“绿”“红”原本是形容词,但是在本句中,却处于动词的前后两个位置上,成为谓语动词的主体对象、支配对象,即为主语和宾语。因此,在本句子中,“绿”“红”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绿叶”“红花”

第二,在文言文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也尤为常见,主要是将形容词视为动词,并按照动词的语法和规则进行使用。通常情况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时,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用法,而是作为谓语,并且随后跟随宾语。例如,在“天下苦秦久矣”中,“苦”原本是形容词,但是在本句中,却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后面紧紧跟随宾语“秦”,因此在本句中属于形容词活用动词,意思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第三,在文言文中,形容词使动现象也尤为常见。具体来说,形容词使动用法主要是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等具备这一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例如,在“食之不能尽其材”中,“尽”原本是形容词,但是在本句中,其含义发生转变,意为“使……竭尽”,形容词的用法也逐渐转变为使用用法。

(三)名词活用

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现象尤为常见,主要包括:名词活用为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第一,名词活用为状语。主要是指名词置于动词的前面,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同时,在文言文的名词活用状语中,又可将其划分为一般名词做状语、方位名词做状语、时间名词做状语。

例如,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中,“途”原本为名词,但是在本句中却表示“在道路上”的意思,出现了一般名词活用为状语的现象;
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诗句中,“西”原本为方位名词,但是将其置于动词前,对其进行修饰,活用为状语,即为“向西”的意思;
在“朝而往,暮而归”中,“朝”和“暮”原本为表示时间的名词,将其置于动词之前,对其进行修饰,即为时间名词做状语。通常情况下,时间名词在活用为状语的时候,常常与“以”“而”相连。

第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是指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特征。通常情况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时候,常常做谓语,后面带有宾语,或者前面有状语进行修饰。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其中有一个名字必然是名词活用动词的现象;
如果副词后面直接跟随名词,名词也属于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例如,在“一狼洞其中”中,“洞”原本为名词,意思为洞穴,但是在与前面的“狼”这一名词连用时,在本句中出现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且两者之间并非修饰关系,而是陈述的关系。因此,“洞”为名词活用动词,为“打洞”之意;
再比如,在“欲穷千里目”中,“目”原本为名词,但因其前面有动词“欲”的修饰,并且具备前置的宾语“千里”。因此,“目”在本句中出现了名词活用的现象,意为“看”。

(四)动词活用

第一,动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如果动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其用法也随之发生转变,称之为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在“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本为动词,但是在本句中却用在宾语的位置上,因此其用法也发生改变,转变为名词,意为“战马”;
再比如,在“吾射不亦精乎”中,“射”原本为动词,具有“射箭”的含义,但是在本句中却因为动词活用,转变为名词,意思为“射箭的本领”。由此可见,在动词活用为名词的时候,动词常常转变为与这一动作行为相关的人、事物。

第二,动词的为动用法。这主要是表示动作的动词是为了宾语所要表示的人、所要表示的事所发生的,主要是为了某一目的、某一原因。在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加上“为了”一词。例如,在“秦人不暇自哀”这一句中,“哀”原为动词,在本句使用的时候,其本身的意思发生转变,意思维“为……哀叹”,属于动词的为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主要是指某些词语用作动词,并充当谓语,具有“认为……怎么样,以为……怎么样”的意思。通常情况下,在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主要包括名词和形容词意动用法。

第一,名词意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主要是将这一名词后面宾语所代表的人、事物,看作是这一名词所代表的人、事物。例如,在“稍稍宾客其父”中,“宾客”原为名词,在本句中活用为动词,“以其父作为宾客”。

第二,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主要是主观上认为宾语代表的人、事物具备的性质和状态。例如,在“渔人甚异之”中,“异”字原本为形容词,但是在本句中为“以之为异同”,认为这件事非常奇怪,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推断方法分析

在文言文学习中,词类活用现象尤为常见,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阻碍。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依据,对其展开推断,进而更好地理解此类活用现象,最终对文章进行全面地理解。

第一,依据语法知识进行推断。在具体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推断的时候,可以其所在的语法位置作为切入点,对其具体的活用现象进行推断。例如,在“既东封郑”这一句子中,“秦”作为逻辑主语,“封”是谓语,“郑”则是宾语,“东”原本是方位名词,但是其位置却放在了状语的前面。因此,其用法也随之发生改变,成为“在东面”,将原本的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

第二,依据句子的结构进行推断。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并列、对偶、排比等结构形式,不仅仅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手法,也可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此类活用现象展开分析。例如,在“籍吏民,封府库”中,句子前后结构都一致,“吏民”“府库”均为名词,且“封”为动词。由于前后句子结构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籍”的用法也应与“封”,作为动词。因此,从中可推断出“籍”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登记”的含义。

第三,依据标志词进行推断。通过标志词推断词类活用现象最为常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1)代词“之”。“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常常表示主语、宾语,也有做动词的时候。在推断词类活用时,就可以“之”为切入点,一旦遇到“名词+之”“形容词+之”的现象,就会出现此类活用。例如,在“渔人甚异之”中,出现了“形容词+之”的形式,那么“异”就出现了活用现象;
(2)寻找“所”字。在文言文中,如果出现“所+名词”的形式,基本上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3)找副词。按照正常语句,副词基本上以状语、补语的形式出现。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現了“副词+名词”的现象,那么副词后面的名词基本上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第四,结合上下文语境展开推断。在对文言文学习中,针对词类活用进行判断的时候,仅仅凭借语法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促使学生对其进行更加精准地判断,还应指导学生联系上下语境展开推断。尤其是针对某些词语来说,由于其仓场具备多个意义和用法,很难结合语法知识进行推断,应结合“一个语境下,用法和意义是单一”的现状,联系上下文,结合其语境展开判断。例如,在“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字用法进行推断的时候,就应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由于在本章中并提到“狗”。因此,在本文中,“犬”字的含义是“像狗一样”。如此,“犬”字的用法属于名词做状语。否则,如果在对其进行推断的过程中,忽视了上下文的语境,就会出现偏差。

四、加强文言文词汇活用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中,词汇活用现象尤为常见,是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理解的关键点。基于此,为了全面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还应全面加强文言文词汇活动教学研究。

(一)引导学生加强积累

积累是文言文词汇活用的基础。在调查中发现,约有48.9%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都没有文言文词汇活用知识积累的良好习惯。基于这一现状,为了强化文言文词汇活用教学效果,必须重视词汇活用的积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文言文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日常的文言文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词汇积累习惯。同时,还应在日常学习中,关注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在课文之外的文言文阅读中,对其中的言语进行品味和积累,最终促使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奠定坚实的语文文言文学习基础。

(二)制作思维导图,以便于学生记忆

初中语文教师在强化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中,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应指导学生灵活采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词类活用知识的记忆。具体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对“形容词的活用”学习时,可指导学生提前准备一张白纸,以此作为关键点,接着结合形容词的用法,对其进行延伸,使其成为四个子中心,即: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做动词、形容词使动、形容词意动。并在每一个用法之后,辅以一定的文言文事例。如此,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可对形容词的活用知识进行全面地掌握和了解,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强化词类活用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所谓的语感主要是指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并且学生的语感与其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尤其是对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来说,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语感则是帮助学生突破语言障碍的关键途径。基于此,为了强化学生词类活用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分别从文言文诵读、文言文品读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语感能力。例如,在《咏雪》这一文章教学中,教师就指导学生先借助默读的方式,提前自读一遍。之后,将注音、节奏进行划分,引导学生对准字音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朗读。完成朗读之后,指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注释,以及相关的工具书,对文章的含义进行疏通,促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预习,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刻地品读,并在品读的过程中,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词语的用法等。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自身的语感也随之增强,为其更好地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明确提出了加强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致使学生在學习中面临着诸多困难。面对这一现状,唯有重视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并依据其运用规律,指导学生对其展开推断,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类活用,最终对文言文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爱玲. 例谈小学古诗中的词类活用[J]. 文学教育(上),2016.

[2]李乾艳.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3]严兴勇.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表意特点与翻译对策[J]. 华夏教师,2019(11):80-81.

作者简介:徐锡辉(1969-),男,武威凉州,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文言文把文言之脉 闻古韵之香语文世界(教师版)(2021年6期)2021-07-29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8期)2020-09-15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22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会背与会默写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8年5期)2018-11-13文言文阅读练习语文世界(初中版)(2018年7期)2018-09-17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探究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2017年9期)2017-10-14中考语文试题与初中文言文教学语文天地·初中版(2017年5期)2017-08-03浅谈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5期)2017-08-02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意林·少年版(2017年3期)2017-03-07

推荐访问:词类 文言 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