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论黄胄人物画创作研究

2022-01-13 10:34:38公文范文
祁小孟【摘 要】黄胄是一位以新疆风情人物画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先行者,也是一位赋予独创精神的艺术家。他是

祁小孟

【摘  要】黄胄是一位以新疆风情人物画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先行者,也是一位赋予独创精神的艺术家。他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同样也是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一座高峰。他的人物画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画笔墨相结合,风格独特,作品体现了全新精神、意境、手法,开辟了中国水墨画的新时代。

【关键词】黄胄;少数民族题材;庆丰收

一、《庆丰收》创作背景

1、“庆丰收”释义

“丰收”为形容词,释义收成丰富。根据史籍记载,这一词自晋朝葛洪《抱朴子·广譬》中首次提出:“而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坐索於丰收也”。所谓“庆丰收”也就是庆祝丰收的成果。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庄稼的收成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因此每当丰收之年,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庆祝,这一欢乐场景逐渐被艺术家所吸纳,成为他们表现的主题,如流传民间的剪纸《庆丰收》、著名的音乐乐曲《庆丰收》、画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牛年《庆丰收》图、黄胄先生笔下的《丰收图》《庆丰收》等,表明在艺术领域已出现很多这一题材的优秀作品。此外2018年间,我国明文规定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至此出现了更多以各种形式表现“庆丰收”主题的艺术作品。

2、黄胄《庆丰收》创作背景

黄胄《庆丰收》又名《丰乐图》,这一主题画家生平共创作过两幅,一幅是1959年,黄胄为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所创作的巨幅作品(如图一),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另一幅是1975年创作(如图二),此幅画是黄胄根据记忆重绘制了“庆丰收”这一题材,现藏于炎黄艺术馆。两幅画面皆描绘的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天喜地的场面。

创作者黄胄在中国人物画史上是一位具有标志意义的画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黄胄的创作风格一改之前表现凄惨悲凉的灾民苦难题材,转向描绘人民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作品,《庆丰收》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大型人物画创作。当时的中国已走向和平发展的道路,打响了“和平大团结”的口号。在党政府的鼓励和指引下,社会中大批的知青人员远赴新疆进行支援建设,其中包括全国各地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于是在短期内新疆出现了不逊于当时国内美术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他们深入边疆,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长期以往民俗生活较为原始的少数民族激起了美术创作者的情感,成为他们笔下的表现对象。画家黄胄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位,在他踏入新疆后,被这片土地上辽阔的草原、驰骋的骏马、淳朴的少民所吸引,他豪爽、乐观的性格与新疆的风情碰撞在一起,激发了他内心无限的创作欲望与灵感,纵观黄胄生平的艺术成就,他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新疆风情人物展现给世人,塑造了一个美丽迷人的新疆。

二、《庆丰收》艺术特色

1、画面表现

创作于1959年的《庆丰收》,表现的是葡萄架下新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一片和谐景象。该画中人物众多,顾盼有情,气氛热烈,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并着华丽的民族服饰配以独特的舞姿,将维吾尔族群众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表现的灵淋尽致。背景中成串的葡萄挂满枝头,欢乐的人民与远处肥沃的农田一道交代出了丰收的主题。另外,空中飞翔的仙鹤也寓意了粮丰人悦的祥瑞之气。仔细观察,会发现众多人物间存在着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每个人之间通过视线连接在一起,而视线的焦点就是画面中舞蹈的这对青年男女。跳舞的女子身着酱紫色又富有中国内地特色的牡丹图案衣服,批透明纱巾,取回换转身的动势。再看画面中间有两位汉族工人,两侧是维吾尔族群众,将维汉两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谐生活的画面呈现出来,可谓用心十足。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毯图案是整幅画面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据记载黄胄曾说“画着画着我感觉画到地面上了”,可见整个创作过程的的专注与用心。

创作于1975年的《丰乐图》,画面以热烈起舞的老者和少女为中心,舞者动态呈现“S”形,这种动态身姿来源于黄胄对维吾尔族人物性格与生活的把握,又源于黄胄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借鉴。画面中众多男女老幼,他们身着五彩的民族服饰,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有的吹着笛子、敲击羊皮鼓,弹奏乐器的伴奏人物,与舞者的节奏相应和。近处有新疆特色水果,远处是羊群,相映成趣,点明了庆丰收的主题。

2、画面布局

中国人物绘画中讲究构图,构图是将一幅作品里的所有艺术语言组织在一起,不单单是将所表达的物体位置安排好,也要将画家所表现的主题展现出来。构图关系到一幅作品的好坏,同时也体现出一位艺术家的艺术水平。黄胄很擅长创作一些大场面人物众多的画,能够将众多,风格各异的人物集中在一盒场景,构图安排错落有致,体现他善于掌控大场面的才能和魄力。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幅《庆丰收》的构图,作品中人物众多,场面集中,主次分明,人物位置关系处理妥当,融合东西方优秀特色,以一种富有空间感的构图方式突出画面人物的形象,形成了新的绘画构图形式。同时在构图中,善于利用空白空间,画面右上方表现里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架,横贯画面,营造出了一种辽源宽广的的场景,一种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第二幅《庆丰收》作品中人物按照不同的场景进行表现,首先中心区域,左边是一位老者右边是一位明艳动人的少女,两人在人群包围中翩翩起舞,增强了画面的律动。再以两人为中心,将其他人物呈放射状安排,在对周围人的表现中,将其他人的动作、神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密,黄胄都加以细致的考虑,不仅烘托出欢快的节日氛围,同时也活跃了整个主题的气氛。

3、画面笔墨

线条上画家不在强调细腻刻画,而采用大刀斧笔的线条去表现人物衣纹形态转折,画面在不同质感的表现中又能巧妙的运用不同线条去刻画,既体现人物不同的情态,更能够深入挖掘出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与读者形成沟通桥梁。

4、画面色彩

黄胄在作品中,用色大胆,打破了传统色彩淡雅着色的规律,而是将鲜艳的亮色与墨色搭配在一起,产生了一种视觉上的扩张感,形成一种独特的敷色方法,避免了画面用色的单调与沉闷。所创作的两幅《庆丰收》,因主要表现的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他们的服饰大多艳丽多彩,人物敷色以红色和黑色为基调,搭配人物身上的红、灰、蓝等颜色,形成强烈对比,以此突出人物特色。同时浓艳色彩也烘托少数民族人民在庆祝丰收之年的欢乐、热情愉悦的场景氛围,但又不失庄重,给人以明朗之感。对比两幅作品,1959年《庆丰收》,人物形象在色彩运用上更加丰富,明丽,如最中心跳舞的新疆姑娘头巾为绿色,外袍是鲜明的牡丹色,对比强烈。第二幅《丰乐图》中跳舞的新疆姑娘头巾则为透明色,外袍是暗红色,衣服色彩搭配更为雅致。少女衣着的笔墨勾染也不同,一幅内衬丝绸图案线条利落爽劲,另一幅却以水墨晕染其衣纹质感,非常动人。黄胄的敷色多借鉴民间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既没有民间绘画艺术的鲜艳明亮,也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表现环境色和光源色,可以说这是一种继承与创新。

三、《庆丰收》艺术价值

黄胄的艺术起步来源于民间,脱胎于生活,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说:“我学画开始没有临摹的条件,这也有它的好处。我一开始就在生活里闹,主要是画速写,一边观察一边画,边画边学,以后才学传统的东西。由于没有什么束缚,敢放开手画。”[1]《庆丰收》作为黄胄创作生涯高峰期的代表作之一,以人物群像表现社会生活场景,创作尺幅较之前有大的拓展,画面能够感受到他深入骨髓的新疆情节,正如刘曦林先生在《黄胄与新疆》文中所说:“新疆特有的美与黄胄生理、心理的同构性造就了黄胄的艺术风格”“他是新疆美的代言者,他以新疆的美为自己代言,他塑造了新疆,新疆也塑造了他”。

黄胄是新中国绘画史上的开拓者,也是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运用速写的笔致与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实现了默契转换,他体会到“只有用毛笔画速写,才能与中国画的笔墨功夫结合起来”[2]不只是拿毛笔以速写的方法画造型轮廓,更要体悟笔墨媒介的微妙与敏感,有意识的将流畅而富有韵致的线贯注到中国画笔法之中。事实上他在速写中强调书写性的味道,“把自己最为常见的碳铅笔削出尖与腹,从尖与腹便产生了如同毛笔那样的一些效应。用碳铅笔尖可以画出如毛笔中锋那样的细线,用碳铅笔腹可以画出如毛笔侧锋那样的粗线,还可以表现出一些皴、擦效果,出现了体、面的塑造性”[3]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墨人物画创作的重要贡献。作品呈现的画风突破了蒋徐体系,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笔墨相结合,这种全新的精神、意境、手法开辟了中国水墨画的新时代,弥补了严格绘画写实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李延生,可贵的炎黄精神——试谈黄胄对民族美术事业的三大贡献[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92-108.

[2]黄胄,写在前面-黄胄毛笔速写序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238-241.

[3]张道兴,跟随黄胄画速写[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48-151.

[4]黄胄,黄胄书画论[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黄胄黄胄:我不喜欢龙百年潮(2021年5期)2021-07-08史国良说画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18期)2018-10-30黄胄时代造就的人民画家时代人物(2018年3期)2018-06-21狗年的欢喜优雅(2018年3期)2018-03-08炎黄之胄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7年6期)2017-06-29黄胄诞辰90周年作品展在安徽举行当代人(2016年3期)2016-03-28翰墨人生焦点(2014年8期)2014-08-27文人逸闻读者(2014年7期)2014-03-11

推荐访问:人物画 创作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