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ASU专业田径技术训练方法体系对普通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提升研究

2022-01-23 18:31:18公文范文
李锐刘洪波作者简介:李锐(1977-),男,成都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刘洪

李锐 刘洪波

作者简介:李锐(1977-),男,成都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刘洪波(1976-),女,云南玉溪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 要:根据大学生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对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田径高水平运动队使用的训练方法体系加以改进,应用于针对普通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训练,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性教学。总共有60名学生自愿参加了实验教学,最终有47名学生取得了有效的成绩,其中包括27名男生和22名女生。结果表明: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后的ASU专业田径技术训练方法,能够实现大学生兴趣与耐力水平的相互促进和有效提升。

关键词:专业训练方法体系;普通大学生;耐力素质;提升作用

中图分类号:
G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5-0098-04

一、引言

耐力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体育运动。Bramble & Lieberman(2004)在Nature上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表明,耐力跑与人类进化的过程息息相关[1]。耐力跑运动对青少年来讲尤为重要。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身心状况与成年之后的身体、心理、工作与生活状态之间有强烈的联系[2]。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耐力素质,培养学生参与耐力跑活动的兴趣与习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健康事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进行耐力跑的基础及最基本条件是具备一定的耐力素质。体育科学家及教育工作者在通过学校教学与训练提升学生耐力素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3-19],获得了显著成果。然而,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或实践所给出的解决方案都呈现出一个突出的问题:过分依赖传统的训练方法,即以间歇跑为主的无氧耐力训练和以长距离慢跑/节奏跑为主的有氧耐力训练。这种措施虽然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但方法本身因大量的重复过程附加较高的运动强度而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不能激发学生对耐力跑项目产生兴趣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20]。因此,基于这种思想、理念与方法的耐力跑教学与训练,在教学效果的延续性方面较差,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理念和目标。鉴于这种情况,笔者以教学思想与理念作为主要切入点,将教学的基本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能力转向以学生兴趣为根本的能力培养。2016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与中国大(中)学生体育协会联合资助下,首届全国学校体育教练员赴美留学项目得到落实,笔者作为国家选派的首批访问学者(教练员)远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简称“ASU”)与世界高水平教练团队进行了交流学习。笔者发现,ASU的中长跑教练团队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包括奥运会选手及全美优秀大学生选手)时,大量应用了专业的技术训练,其中既包括高抬腿、后蹬跑等传统的技术动作,也包括一些借助特殊器材与场地,或者不借助器材或特殊场地的复杂技术动作。该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并引发了笔者对耐力素质训练思想与方法的深刻思考:既然世界高水平中长跑教练团队把专业技术训练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在普通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是否也能对这些动作加以适当改变,使其成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同时又不乏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笔者为此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试验性教学。本文将详细介绍整个试验性教学的过程,并利用充足的数据及科学数据分析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二、试验性教学的对象与方法

笔者基于访学期间获得的专业田径技术训练方法体系,对60名自愿参与者开展了试验性教学,最终共有4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整个试验性教学项目并获得了有效的成绩。表1给出了这些学生在接受试验性教学之前的基本信息与耐力素质水平。其中,为了与常规教学的效果进行科学的对比,我们以男生1000米与女生800米成绩作为耐力素质的评价指标,包括男、女生人数、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以及1000m/800m的成绩。其中,数据的形式为“平均值±标准差”。

图1给出了试验性教学的流程图。首先,第一次课为演示教学,主要内容包括:(1)美国大学体育的概况;(2)ASU的基本情况及其体育方面的主要成就;(3)本课程的详细情况。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次教学项目有基本的了解,同时也为激发学生兴趣打下基础。之后的教学实践总共包括三个部分:热身、训练和放松。热身和放松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伤病,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训练质量。但两个环节都是教师(或教练)以及学生(或运动员)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训练是教学实践的主要环节,占用60%以上的课时。所采用的方法是由ASU教練团队提供的,以田径中长跑项目的技术训练方法为主,同时包括田径短跑、跨栏、投掷以及游泳、橄榄球等其他项目的少数技术训练方法。ASU拥有世界顶尖的教练团队与先进的训练技术,在多个体育项目上曾培养出很多杰出的运动员,例如著名游泳运动员、多项世界冠军及世界纪录保持者菲尔普斯。在最后的考试环节中,学生成绩构成以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成绩为主(80%),同时考虑了平时表现(20%)。在每周一次的教学中,笔者都利用体脂称对学生的基础代谢率、肌肉率、脂肪率以及水分率进行了测量。这些参数将被用于监督学生的平时表现,例如健康作息与饮食以及自觉锻炼等。虽然简单的仪器并不能十分准确地给出这些参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出大概的水平和变化趋势。由于非数据分析目的,这种级别的精确度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

三、常规教学的结果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利用相同参数集对比不同方法的量化结果,笔者将上述试验性教学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为了突出试验性教学的效果,笔者针对相同的参数集在常规体育教学中采集了993名学生(526名男生和467名女生)的数据作为对照数据。图2给出了对照数据中各项参数的直方图和基本信息(黑色实线表示根据直方图拟合的正态分布曲线):青绿色的直方图表示男生各项参数的分布,而品红色表示女生各项参数的分布。在每个子图的标题中,笔者都给出了相应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由图2我们能够看出,耐力水平都相比于正态分布更加集中于平均值。从经验角度讲,如果某教学方法对教学对象的水平提升作用较为明显,那么对象所表现出的水平可能会具有一定的层次度,这是因为不同教学对象个体的潜力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图2数据显示教学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效甚微。

四、结果与分析

图3给出本次试验性教学的结果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如图所示,线型符号的含义是:以测试样本中某个体的BMI值为基准,±5%范围内所有对照样本中个体耐力水平的值域,其长度表示属性值的取值范围,中间的空心圆符号表示其平均值;实心的圆形符号表示测试样本中个体在接受试验性教学之前的耐力水平;星号表示测试样本中个体在接受试验性教学之后的耐力水平;蓝色和红色分别代表男生和女生。

均值相对于值域的位置暗含了教學结果的特征。一方面,若对照样本的均值分布在中值偏下的位置,表示学生可能具有偏低的耐力水平,或者出现了较小比例的具有较高耐力水平的个体。另一方面,若对照样本的均值分布在中值偏上的位置,表示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可能存在耐力水平过低的个体,或者具有较高耐力水平的个体占有比较大的比例。然而,通过观察峰值水平可知,较为突出的耐力水平(男生1000m或女生800m的用时小于3:00)的个体尚未发现,而严重偏低的耐力水平(男生1000m或女生800m的用时大于5:00)的个体具有相当程度的规模。该现象表示,无论平均值的位置偏高还是偏低,其暗示的结果都不乐观,这一点增加了对“常规教学难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观点的佐证。相比之下,对于测试样本而言,学生在接受试验性教学之前的耐力水平普遍位于偏高的位置,有少数个体的水平接近或略低于相应对照样本个体的平均值。考虑到所有接受试验性教学的个体都是主动参与者,可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兴趣或者提高水平的意愿,这一现象说明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具备的水平呈正比。笔者完成本次教学项目后的耐力表现具有如下特征:(1)无论前期的相对水平如何,训练后个体的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升;(2)个别情况下提升后的水平超过相应对照数据的值域。上述两个现象能够说明笔者基于专业技术训练实施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耐力水平,具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专业技术训练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本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观能动性对耐力素质训练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21]。如前文所述,学生对中长距离或间歇性的跑步训练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排斥,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长时间的单一重复动作具有较高的枯燥性,而体能的消耗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枯燥性。而本方法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动作,其中包括了多人配合动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动作重复性的同时增加了趣味性。同时,演示教学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学生了解到他们所接受的训练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相同或相近时,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为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笔者还进行了专门的回访。回访的结果表明,超过80%的参与者认为笔者的教学方法带给他们很高程度新鲜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多种技术动作的相互配合本身可能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笔者所采用的训练动作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后符合参与者的体能基础以及客观教学条件的,这些训练动作在很多方面对学生的运动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包括反应的灵敏性、身体的协调性与柔韧性,以及局部的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与此同时,这些动作的组合进行对学生的体能产生了较大的消耗,使他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训练强度,而且保证了训练的强度和量处在合理的范围内。

上述两方面因素形成了一个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兴趣的提升引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科学、合理的训练提升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本次教学项目不仅在笔者所在单位引起强烈反响,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地方媒体对本次教学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但考虑到绝大多数参与者本身在参与之前就具备一定程度的水平和兴趣,为了更加科学、深入地研究本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笔者计划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通过随机抽取或强制必修的方式,选取那些兴趣程度和耐力水平偏低的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教学研究。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由ASU高水平田径教练团队提供的专业田径技术训练体系,构建并实施了一种旨在提升普通大学生的耐力素质的试验性教学。为了科学评价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笔者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了普通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学生耐力水平、试验性教学参与者受训前的耐力水平,以及试验性教学参与者受训后的耐力水平。通过分析比较,笔者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对照数据的分布情况来看,常规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可能收效甚微。第二,从测试数据的分布来看,通过大量应用技术训练确实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耐力水平。第三,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笔者应用的技术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第四,从运动训练学角度讲,技术训练能够提高耐力水平的原因可能在于它提升了多项身体素质,如反应的灵敏性、身体的协调性与柔韧性,以及局部的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等。同时,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兴趣与学习主动性的提高与身体素质的提升可能形成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总而言之,本方法在具有较低的教学资源占用率的同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实效,是一种可行、高效的耐力素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ramble D. M.,Lieberman D. E. Endurance run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Homo[J]. Nature,2004, 432:345-352.

[2]Longmuir P., Colley R., Wherley V., Tremblay M. Risks and benefits of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J].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2014,2(11):861-862.

[3]马永红, 费征辉. 中国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因素与对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9(1):98-101.

[4]马振东, 刘玉兰. 浅析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有效途径[J].体育学刊,2000,(3):30-30.

[5]丁德新. 大学生耐力素质不良的成因及改良对策[J]. 体育学刊,1998,(3):16-25.

[6]潘前. 试析大学男生耐力素质发展与体育选项课的关系[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25(3):36-38.

[7]马向前. 大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34-135.

[8]陈道裕, 朱水敏, 俞泳. 处方教学增强学生耐力素质初探[J]. 浙江体育科学, 1999,21(5):15-17.

[9]周宏. 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耐力素质[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159-159.

[10]陆升汉, 邰崇禧, 汪康乐. 12分钟匀速跑对大学生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6(4):104-107.

[11]卢广义, 戚海宇. 体育课堂中的“形散神不散”——变相练习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J]. 运动,2011,(16):103-103.

[12]于雷. 大学生体育课耐力素质发展的探索与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07-208.

[13]李文杰, 康学珍, 栾丽霞. 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的判别与运动处方的建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1):50-52.

[14]沈兰清. 大学高年级女生耐力素质研究[J]. 体育学刊,1998,4:117-118.

[15]赵燕鹰, 张东生. 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试验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2004,2:48-49.

[16]陈志伟, 苑文燕. 走、跑结合提高女大学生耐力素质[J]. 体育科学研究, 2001,5(4):87-87.

[17]卜虹杰, 于志海. 对高校选项体育教学中提高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试验与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16(4):105-106.

[18]沈艳, 陈春阳, 任磊, 等. 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的运动处方试验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24(5):86-87.

[19]郭瑞, 荆永根, 李嵘, 等. 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干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5,17(6):97-100.

[20]李锐. 新时期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32(4):115-118.

[21]楊春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耐力素质的中介作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7(5):72-77.

编辑:邹蕊

推荐访问:耐力 田径 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