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试用丹纳的“艺术三要素”简析石涛“一画论”

2022-01-28 17:44:46公文范文
摘要:丹纳,被誉为“批评界的拿破仑”,是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其著作《艺术哲学》提出的“种族、环境、时

摘要:丹纳,被誉为“批评界的拿破仑”,是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其著作《艺术哲学》提出的“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为当时以及后世的学者在研究艺术作品时提供了极大的指导意义。虽然局限于作者自身与年代,该理论有一定的机械性和欧洲中心论调,且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对艺术的影响,带有艺术家个人倾向,但三要素的实用性与概括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明。本研究意在灵活地使用三要素理论,略论石涛“一画论”的形成与发展,并力图以东方美学艺术实例验证丹纳三要素理论的合理性,并尝试弥补该理论的一些缺漏。

关键词:一画论;
种族;
环境;
时代

伊波利特·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简称丹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其一生的著作极多,涉猎内容十分广泛①,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美学著作《艺术哲学》一书,该书为收集、整理作者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的讲稿汇编。其中,大量的素材来自其1857—1871年间于英、比、德、荷、意等诸国游学访问期间的所见所闻。

丹纳在其书中反复提及一套理论,就是“种族、环境、时代”的艺术三要素。并以此为依据,阐述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尼德兰地区各自的艺术特征。这个理论早在18世纪就被孟德斯鸠提出,但在丹纳这里才发展成为一种严谨、完整的学说,并且丹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予以佐证,集中于《艺术哲学》一书。

纵观丹纳的“艺术三要素”,究其本质,是从宏观历史背景出发,试图去发掘文化艺术发展的共同的、普遍的规律。在种族、时代和环境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决定了研究对象的本质,即使岁月更迭,也不会轻易改变;
环境赋予了研究对象以动力;
时代限制了研究对象的发展道路。这三股力量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内在精神文化,外化于绘画、音乐、文学等的发展方向。作为明末清初的绘画家和艺术理论家,石涛本人复杂的经历与多变的思想,也可套用丹纳的“艺术三要素”理论,以此来验证丹氏理论的普适性,修正其欧洲中心论的负面影响。

一、石涛的“一画”论

作为活动于明末清初之际的在野逸士,明季遗民,石涛拥有多重身份。在他的众多头衔当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清初四僧”之一。但也不能因此忽略石涛复杂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从剃发为僧到入道,再到还俗的一波三折。这些人生经历,极大地影响了石涛的美学思想体系。

美学家叶朗在他的著作《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谈到清代的美学时,最推崇的就是石涛。他在清代美学专题的开篇就介绍道:“在清代绘画美学著作中,最重要的是石涛的《画语录》。石涛把宇宙观和绘画理论、绘画技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绘画美学体系。”[1]先不讨论此语是否有拔高之嫌,但凭这段话可以了解,石涛的美学理论成就集中于他的《画语录》一书,对这本书,叶老如此评价:“《画语录》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比较强……这是郭熙的《林泉高致》之后最有价值的一部绘画美学著作。”[1]

《画语录》别称不少,除了耳熟能详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外,还有一种刻本名为《画谱》。全书一共有18个章节,5000多字,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出理论主张,构成完整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其中,贯穿全文的就是开篇所言:“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2]“一画”贯穿整本书的体系始终,并把这一理论方法提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高度,当然,其心境与彼时的王右军已是截然不同。以仰观宇宙之大为义的宗教或思想学派为道家。“道家因以‘道’立说而得名。道是宇宙世界的本源和本体。道产生万物,居于万物之内推动宇宙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3]

但与此同时,“一画”也有着更深层的涵义,其关键在“一”上,在《画语录》的第一章中就已点明,并穿插于全文脉络。这个“一”,在道家思想之外,也涉及儒家学说,比如《论语》中著名的表述孔子一生坚守信念的“一以贯之”。又如书中有“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2]。此句讲述一画论秘诀时,又用佛学词汇“法”。有儒有释有道,堪称一种另类的“三教合一”。

二、种族、环境因素对“一画论”的影响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提及的种族,其大致概念是某个民族自身独有的特点,即民族性,无论时代如何演变,一个民族的根本特质都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所谓民族特质,就是天生和遗传带来的倾向,当人来到这个世界,在人体生长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等一系列内外影响(即丹纳所谓的气质),然后形成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同一个民族之中有相似之处,因此与其他族群相区别。“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对种族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丹纳认为,自然环境是形成民族特色的基础,也体现在民族精神文化中。丹纳的环境概念不仅指地理区域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还指社会习俗和文化思想等社会条件。”[4]

石涛俗名朱若极,是明太祖侄孙即初代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朱守谦因不得人心被废,不久病卒,朱元璋怜其后人,乃封其子朱赞仪袭王位。石涛是赞仪十世孙,为九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

若论出身,石涛的身世远非同时代的吴地“四王”所能比,但其出生于1642年(学界主流看法),正值明王朝大厦将倾之际,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此时石涛刚刚两岁,故对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也没有那么依恋。尔后其父亲与家人也死于南明政治斗争,幸得家丁救助逃亡,仅以身免。自身命途复杂多舛,也为他日后美学思想中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一画论”埋下了伏笔。

作为土生土长的汉族士人,石涛与起于建州的后金政权有着天然的种族矛盾,但是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内心。在剃发为僧后,康熙两次南巡,石涛在长干寺接驾,康熙对他的赏识使石涛最终扫除了“反清还是归顺”的顾虑,北上寻找“以画入仕”的机会,这些情节都体现了丹纳理论中的民族性。

身世经历与时代环境使石涛始终背负着多重心理矛盾。首先是对故国的些许怀念与复杂的政治斗争之间的矛盾;
其次是对功名的渴望与内心文人傲骨之间的矛盾;
最后是遁入空门和不甘寂寞之间的矛盾。這三点也无形中蕴含着儒、释、道的矛盾,共同塑造了石涛复杂多变的个人思想。

三、时代因素对于海派绘画发生发展的影响

丹纳三要素理论中的时代并非单纯的指时间或历史朝代,详细思索《艺术哲学》中丹纳的时代理论,其应是一种包含着精神文化、社会体制与政治思想等众多“子集”在内的一种更大的时代“集合”,它为艺术文化的生长壮大提供了土壤。

石涛生长在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地方势力与农民军混战不休的时代。江南地区的南明王朝却偏安一隅,内斗不断,石涛父亲朱亨嘉自称监国,旋被杀害,故石涛对南明也不再心存幻想。为了躲避祸乱,石涛“即薙染为比丘,名元济,字石涛,号苦瓜和尚,又自号曰瞎尊者”[2]。石涛也曾经于1687年前后参加过在扬州、南京等地举办的明朝遗老秘园集会,但遗老遗少们或自怨自艾,或牢骚满腹,石涛并未从他们身上找到太多的共鸣,竟也被认作性情怪诞之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石涛对清朝统治者的敌意并不是十分明显。纵观历史,朝代更迭之际,前朝遗老大抵分为三派:第一派为不愿投降者,这一类很好理解,他们对故国依依不舍,且十分敌视新政权,誓死抗争。比如金陵画派的龚贤曾参加过复社运动。第二派是顺从者。比如人所熟知的“清初四王”。他们在明末就是大名鼎鼎的士人,在清军入关以后马上归顺,选择与其合作,并在新王朝中继续享受之前的待遇,拉拢许多中间派的世族大家,从而获得了正统的礼遇。第三派则是逆来顺受者。当时广大的汉族士人均是如此。不喜清朝,却也对旧朝的灭亡无可奈何,或唯唯诺诺、或消极避世地接受了清朝的统治。历史上十分有名的钱谦益就是其中之一,他与柳如是对清廷态度的反差所表现出来的软弱,一直以来都受仁人志士的批驳,也不得清朝信任。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保全百姓性命,避免类似“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悲剧,顺治三年告老返乡后,钱谦益也多次资助并参与反清斗争。

至于石涛,他自身的矛盾性使其不能被轻易归类,作为前朝遗族,他似乎对明朝灭亡的必然命运深信不疑,因而未发现其有参与或资助反清斗争的记录。剃发为僧、隐于禅寺,或可理解为逆来顺受,但石涛并非真正醉心于佛学,他只是一个托庇释教的“假和尚”。这一点在其与“八大山人”朱耷的书信中得以体现,他在信中说:“济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阔小幅,平坡上老屋数椽,古木樗散数株,阁中一老叟,空诸所有,即大涤子大涤堂也,此事少不得者。余纸求法书数行列于上,真济宝物也,向所承寄太大,屋小放不下,款求书大涤子大涤草堂,莫书和尚,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只不能还身至西江,一睹先生颜色,为恨!老病在身,如何如何!雪翁老先生,济顿首。”[5]

朱耷生于1626年,长石涛18岁,也是明代遗族,故信中石涛语气恭敬,以僧人法号自称,但其中“济有冠有发之人”句则明显反映了石涛不得不剃发为僧、皈依佛门的无奈,这也为日后其改信道教再还俗埋下了伏笔。有趣的是,朱耷在晚年也改信了道教。这或许可以证明,佛法精深,也难以平息两人内心的苦闷与矛盾。

“清初四僧”各有绘画特色,其中的石涛更是大声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
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②。这一理念在当时的清朝正统画坛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浪,但使石涛独领风骚于千古,同时代的其他艺术作品依然属于明朝末年松江派提出的“南北宗论”中的南宗文人画,无人能出石涛之右。

文人的内心永远有着入世的渴望,清政府为了拉拢汉族精英阶层,并未完全强迫汉族士人放弃传承千年的文化思想。清圣祖康熙皇帝祭拜孔庙与明陵之行,感动了一大批若即若离的中间派。再加上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先后两次南巡,长干寺接驾时,康熙皇帝给石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坚定了石涛北上出仕的决心。

然而,此时的北方画坛已经被“四王”牢牢占据,作为后来者的石涛想融入画家群体并非易事。康熙对石涛犹如唐玄宗对李太白一样,只是将其当成一名有些才华的艺术家,而非镇抚一方的官吏。在京三年,石涛除了和王石谷、王原祁共同绘制了几幅画以外,并未成功打入刚兴起就已固化的中央画坛。中州出版社出版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注解》的前言中说:“其后,不知在何种场合,王原祁曾有几句话表扬石涛∶‘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6]。这话看上去十分客气,以至于有些恭维,但文人之间常常虚与委蛇,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后半句的“大江以南”与“有所未逮”上。“有所未逮”化用自成语“力有未逮”,字面意思就是赞叹对方能力,表示本人不及。但王氏字面上的化用则不免流露恭维之下的敷衍,只能说给足了南北两派面子。再者,若是旁人描述石涛是大江以南第一画家,或许是真心实意,但身为北地正统的王原祁能出此言,显然是把石涛排除出中央画坛,斥为不入流之辈了,与前文的“有所未逮”也有了这种意义上的呼应。

四、结语

石涛到底还是回到了长江以南的扬州,在这座当时极度发达的商业中心城市里,建大涤堂,以卖画课徒为生,开始使用晚年的称号“大涤子”。这也形象地表达出当时绝大多数在野画家的内心。但石涛自身的经历,正是遗民画家与僵化的正统画坛的一次碰撞,反映出儒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浪漫主义精神。

与此同时,“一画论”的提出可谓画坛一大创举,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第一次有人把理论延伸到宇宙的范围之中,将绘画理论比作太古与太朴的具象显现,逐层深入,详细分析了绘画艺术的起源。道家逍遥致远的思想在整个“一画论”宏伟框架的构建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但石涛更进一步地克服了道家消极无为的思想,这也是其身上多重矛盾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结果,也有效验证了丹纳三要素的普适性与实用性,即时代限制、引导着艺术的发展。石涛“一画论”美学思想的必然性,即士人历代传承的风骨,或许表现形式有别,但其内在的核心思想绝不会轻易改变;
变化的大环境也为艺术思想的产生与变化提供了土壤。石涛“一画论”的产生与发展,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一样,是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联系与制约的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

嵇徐,1998年生,男,汉族,江苏苏州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史论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注释

①(法)伊波利特·丹纳,著;
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②(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4页。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29-530.

[2](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3,73,95.

[3]左剑峰,潘一.道禅之异与石涛“一画”说[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2):80.

[4]孙珍.浅析丹纳的“三元素”说[J].安徽文学,2011(4):133-134.

[5]月雅书画.石涛与八大的画事之往[EB/OL].(2018-10-27)[2021-12-15].https://www.sohu. com/a/271706570_165237.

[6]王水鑫.畫僧石涛[J].人民周刊,2020(13):87.

猜你喜欢种族环境时代巴西人种族认同“由白转黑”?环球时报(2020-11-17)2020-11-17环境清洁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06-22找出调皮鬼小火炬·智漫悦读(2018年8期)2018-03-20跟踪导练(一)3时代英语·高一(2017年5期)2017-11-14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漫观环境特别文摘(2016年8期)2016-05-04SMASH UP:AWESOME LEVEL 9000 BGG排名 暂无时代漫游DICE(2013年4期)2013-05-13环境雕塑与人雕塑(1998年1期)1998-06-28

推荐访问:画论 试用 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