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创新表达的有效路径探析

2022-02-13 20:27:47公文范文
徐宏申启武【摘要】广播作品如何突破创新,赢得今天的受众?本文以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向死而生,

徐宏 申启武

【摘要】广播作品如何突破创新,赢得今天的受众?本文以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向死而生,无畏逆行》为例,强调要在碎片化理念的牵引下对大篇幅广播主体内容进行有效区隔,赋予节目以层次感、节奏感,用音响构筑节目主体,彰显广播的媒介特性与传播优势,遵循故事化叙事原则,用情节和细节丰富新闻故事,强化节目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碎片化理念  故事化叙事  媒介特性 广播可听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在2021年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由广州市番禺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广播新闻专题《向死而生,无畏逆行》荣获三等奖。这对于一个县(区)级的广电媒体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与肯定。

在笔者看来,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一方面在于其真实记录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忠德等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无畏生死、逆行武汉的勇毅经历和反映出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抗疫精神,展现了张忠德等对传承中医国粹的信心与努力,让人们看到中医药事业的美好未来;另一方面在于作品别出心裁的创意呈现和独具匠心的创新表达,为提升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可听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

17年前的“非典”疫情时期,被称为“德叔”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就已经是备受关注的抗“非典”英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奋战在抗疫一线73天的张忠德又成为坚守武汉时间最长的国家级医学专家之一。他身上凝结着一种无畏生死、勇往直前的胆识和勇气,体现了大医精诚者的仁心仁术和责任担当。广州番禺融媒体中心连续数天对张忠德和家人、同事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节目组为张忠德的勇毅经历与切身感受所深深感动,考虑到传统的“解说+音响”宣传报道方式虽然能够将张忠德的经历与感受全面反映出来,但是会因为形式的单一而厚重有余、灵动不足,缺乏可听性,影响传播效果,节目组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赋予《向死而生,无畏逆行》以灵动活泼的风格,呈现出新颖的创意和表达。

一、在碎片化理念的牵引下,巧妙运用片头、片花对主体内容进行有效区隔,赋予节目层次感、节奏感

广播是单信道传播,声音是听众收听广播节目时可感知的唯一信号,传统意义上的“解说+音响”的新闻节目,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会因为声音元素的单一以及制作手法的呆滞带给听众单调乏味的感觉。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提升听众的收听兴趣,节目碎片化成了广播新闻节目形态演变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倾向。但是,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广播新闻专题节目,其碎片化的理念追求与物质产品的碎片完全不同,广播新闻专题碎片化的理念追求是在确保节目深度性报道特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内容区隔,将传统单一的节目形式分解成几个内容有别的单元,以增强节目的可听性,消除听众的收听疲劳。例如,《向死而生,无畏逆行》既从时间维度安排节目内容又从内容,维度设计节目结构,将主体内容分为“一波三折驰荆楚”“一心一意济苍生”“一如既往展风骨”“一路平安返南粤”“一脉相承传国粹”五个单元,对张忠德无畏生死、逆行武汉的经历和感受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呈现,从不同角度切入思想主题。该作品不仅让听众全面真实地了解了张忠德的仁心仁术与责任担当,充分认识到中医国粹在医治新冠病患中的作用与价值;而且在长达24分37秒的时间里,听众非但不会产生疲劳感,反而会萌生一直听下去的愿望与期待。

不仅如此,为了体现广播的媒介特性,发挥广播的传播优势,避免节目因五个单元的“一”字标题而让听众产生是纸质媒介广播化表达的感觉,《向死而生,无畏逆行》先是通过包含音乐的人物采访音响剪辑而成的片头引导听众收听,再通过音乐叠加的诗意化片花在作品中不断交替呈现,通过片头、片花对主体内容进行的有效区隔,赋予了节目层次感,强化了节目的节奏感,使得节目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虽然内容厚重、分量充足,但是听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

二、遵循故事化叙事原则,用情节和细节丰富新闻故事,强化节目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报道新闻事实表达新闻主题,揭示蕴含在新闻事实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从根本上说,主题是从具体的新闻事实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思想倾向,是统领节目的灵魂。需要指出的是,主题表达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节目主创者在节目中直截了当地表达主题会显得生硬而不易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主创者一般会通过具体的新闻事实对新闻主题加以形象化的表达,从而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让听众在不经意中理解和接受节目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因此,故事化叙事就成了广播新闻专题节目普遍践行的基本原则。正如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乔恩·富兰克林所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广播新闻专题作品一般篇幅较长,便于故事从容展开,在讲述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一个人物的经历时,也可以通过一些人物性格展示、人物与环境展示来设置故事情节。一般说来,情节是框架,细节是血肉,情节是形成故事的基本元素,细节是一些细微但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或现象。这就要求记者在建构广播新闻专题文本过程中能深入开掘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和细节,用新闻故事还原新闻事实。《向死而生,无畏逆行》五个单元中的任一单元都充斥着情节和细节,许多新闻事实都是建立在故事化叙事的基础上的。例如:第一单元中记述张忠德第二次赶赴武汉的经历,其艰辛与苦痛令人过耳不忘,同时可以看到一个大写的张忠德的医者形象——“我去到南站,很感动的,南站的书记、站长在那里等我,帮我搬行李,但是武汉已经‘封城’了,车不能停了。南站一直跟武汉沟通,后来又允许我在武汉下,我就在南站上车了,在车上补了一张票……”“到武汉,当时的情况挺惨的,这么大一个火车站就我一个人,看到那个场景,你会觉得比想象中还要严峻。到武汉的时候下着雨,整条街没有人、没有车,又冷。大年三十晚上没有吃饭,住的地方有个苹果、有个香蕉,我就吃了一个苹果,这就是我的年夜饭。”“一波三折驰荆楚”作为标题,概括了第一单元的内容,确实既精准又贴切。

三、突破传统,用音响构筑节目主体,彰显广播的媒介特性与传播优势

一般说来,广播新闻专题作品都是针对一些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或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人物进行深入、细致的报道和评说,揭示隐含在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或新闻人物身上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进而表达深刻的思想主题。在广播新闻专题传统的“解说+音响”叙事模式中,解说担负着对新闻对象进行报道和评说的任务。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或新闻人物的叙述、描写、刻画、抒情、议论往往由解说完成。然而,《向死而生,无畏逆行》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它尽量淡化解說的主体地位而用音响构筑节目主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突破,在笔者看来,主要是考虑到记者先前对张忠德及其同事的采访所占有的音响素材足以支撑起张忠德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尤其是主创者已经充分认识到音响是体现广播媒介特性与传播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最明显标志,音响能再现新闻的本来面貌,可以强化新闻的可信度,提升节目的真切感。《向死而生,无畏逆行》五个单元中的每一个单元的主体内容全部由人物采访音响构筑,即使是用来构筑主体内容的故事细节也完全是用音响呈现,解说在节目中仅仅起着穿针引线、串联上下的作用。用音响说话成了作品的最显著特征,也是最大亮点。

需要指出的是,作品中张忠德的抗疫经历和抗疫故事大都是主人公张忠德在接受采访时自己讲述的;他的同事讲述的内容都是他们与张忠德朝夕相处时对张忠德仁心仁术和责任担当的切身感受,是对张忠德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的有益补充。整个节目虽然没有任何议论评说,有的只是很多人的个体感受,但是张忠德的大医精诚者形象却生动具体地出现在听众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听节目的过程就是跟随张忠德一起感受2020年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过程,也是对以张忠德为代表的抗疫英雄充满钦慕与敬仰的过程,更是内心不断得到升华与净化的过程。

四、结语

碎片化的理念追求、故事化的叙事原则以及音响构筑节目主体的有益尝试,赋予了广播新闻专题《向死而生,无畏逆行》别出心裁的创意呈现和独具匠心的创新表达,为提升广播新闻专题的可听性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向死而生,无畏逆行》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彰显广播的媒介特性、遵循广播的传播规律是办好广播节目的不二法门。

注释

①﹝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曹俊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作者徐宏系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副总监,申启武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访问:探析 路径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