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新智造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定位与教育应对

2022-03-04 11:05:40公文范文
许艳丽余敏摘要: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与培养。新智造时代

许艳丽 余敏

摘要: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与培养。新智造时代的工作世界将发生工作设备智能化、工作内容复杂化、工作关系协同化等颠覆性变革,驱动着技术技能人才做出升级、转移、参与、集中和前进等转型选择,明晰发展定位,成为超越者、避让者、协作者、专精者以及创新者。然而,传统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定位单一化、人才培养过程孤立化、人才培养方式迟滞化等突出问题,难以回应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转型的时代诉求。对此,新一代智能制造呼唤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过程、培养方式进行调适。以智能制造发展为依据,强化多元职业发展意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动融合发展体系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科学引导信息素养发展。

关键词:新一代智能制造;工作世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CJ434

文献标识码:A

培养适应新智造时代T作世界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与重要使命。近年来,以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战略性突破,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给制造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重塑制造业领域的工作世界。正如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未来工作的文献综述》(The. Future of Work:A LiteratureReview)所言,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工作世界的影响是多维度与多方面的[1],具体包括改变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技能需求等。作为制造业突破性发展的坚实支撑,技术技能人才应顺应工作世界的变革,做出正确的转型选择,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2021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积极回应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发展的时代诉求,培养学生适应工作世界所需的职业能力,助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究新智造时代的工作世界变革,厘清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型选择与发展定位,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探讨职业教育如何应对等关键性问题,以期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建议与启示。

一、新智造时代工作世界的变革表征

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几乎都会引发新一轮工作革命,工作世界因其与技术更迭关系最为紧密而成为变革先导[3]。劳动生产是工作世界的核心,技术转变必然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促进生产关系的深度变化[4]。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模式下,新智造时代的工作世界变革主要表现为工作设备智能化、工作内容复杂化和工作关系协同化。

(一)工作设备智能化

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赋能工作设备,实现其智能升级。新智造技术的融人使设备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感知、计算分析和控制能力,而且能够深度学习、产生知识与运用知识,即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5]。一方面, “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推动生产力整体跃升。智能化工作设备承担原有生产的同时,取代并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实时监测生产过程,判断生产状况,优化生产调度,形成自学习、自感知和白控制的制造模式,实现产品制造的高质与高效。另一方面, “人工智能”拓宽工作空间,使工作设备的内涵发生本质性变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技术的深度集成与融合,打破时空壁垒,构建出“人一机一信息系统”多维工作空间。智能化工作设备通过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进行指令学习与知识运用,模拟人的逻辑思维,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进行知识的横向传播和纵向发展,加快各环节信息对接,实现全面互联、信息共享。

(二)工作内容复雜化

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革新工作内容,复杂特性显著增强。第一,智能技术变革工作方式,促使工作内容复杂化。新智造技术的介入,设备开始大规模地取代人力劳动。在劳动者直接工作对象由零件转变为智能设备的过程中,看似工作内容简单化,实则难度升级,劳动者需理解智能设备的工作原理,根据任务需求灵活操控智能设备,变更工作模式,推进个性化生产。设备复杂性的增加,劳动者工作内容的复杂度也不断攀升。智能设备运行中会出现各种难以预计的困难,比如糟糕的系统设计、设备故障、无故停机等,此时劳动者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生产任务完成之外,还需应对各种技术难题,保障设备的高效运行。第二,智能技术整合工作过程,使得工作内容复杂化。智能化生产是一种高度集成式生产[6],通过模糊工作界限,改变工作过程,扩大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已然不同。新智造时代工作过程去分工化,智能工厂不存在岗位划分基础上的具体内容分配,也不存在明确的工作领域限制。劳动者不拘囿于生产操作,而是融人产品全生命周期,运维整条生产线甚至管理整个生产车间,在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开展远程工作,实现生产服务一体化。智能化生产推动单一岗位向岗位集群转变,不同工作交叉融合,工作内容复杂度增加。

(三)工作关系协同化

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重塑工作关系,协作特征明显。一是智能设备之间协同性增强。智能制造的关键是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实现软硬件高度集成化[7],增强设备间的联通性,使其成为生产制造中新的劳动主体,加快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整合,进行协同化生产。二是人机关系从对立走向协同。智能设备释放智能进行劳动替代并推动劳动者个性发展,加快人类简单机械性劳动向智慧创造性劳动转变,两者形成智能聚合,人机对立被打破。智造场域中物联网与服务联网将信息物理系统和人员联接,实现人机协作一体化[8]。三是人与人之间协作化趋势凸显。一方面,虽然简单T作被智能设备取代,但新一代智能制造没有带来真正的无人工厂[9],反而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困难,他们需要承担更多非常规性的任务,面临更加无序紊乱、不可预测的情景。个体智能具有局限性和异质性,无法独自承担众多复杂任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仰赖同伴间的协同互助。另一方面,新智造时代扁平式管理模式取代传统垂直式管理模式[10],不同部门、不同职能、不同专业的人组成工作团队,注重成员间的协调合作。

二、工作世界变革下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型选择与发展定位

新智造时代工作世界变革驱动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发展。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对智能技术、工作世界及自身优势有清楚的认识,明确智能增强,拥抱转型是获得持久就业力的有效策略。智能增强是指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的优势互补与能力互增[11],实现智能增强的转型方式有升级、转移、参与、集中与前进[12]。技术技能人才需结合智造需求选择转型方式,明晰发展定位(如表1所示)。

(一)超越者:技术技能的升级

超越者是指技术技能人才对接新智造时代工作世界的发展需求,进行技术技能的升级与高移。一方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驾驭智造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智能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推动技能高移,发展高端技能,提升管理素质,保障智能系统的高效运行。

第一、新智造时代工作设备智能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对象变为智能机器与智能技术,工作环境变为机器、数据、算法、技术架构出的智能信息空间。技术技能人才快速适应新工作业务,需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理解智能设备的运行机制,熟知智造原理,融会贯通各项新技术形成组合优势,弥补传统业务和智能业务之间的差距。

第二,新智造的发展取代了部分操作层面的劳动者,催生了智慧层面的劳动者,倒逼技术技能人才从简单操作转向复杂劳动。工作升级意味着工作任务从操作特定设备升级为监控生产系统和分析智造数据。面对复杂度不断攀升的工作内容,为更好地完成工作,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建立全局观,发展高端技能,提升管理素质,全方位分析问题,对生产系统与数据系统进行测试、分析、校正与优化,综合把握整个工业生产链的产能与效益。

(二)避让者:工作领域的转移

避让者是指技术技能人才避开智能设备的优势,转移到机器无法施展的工作领域,展现智慧优势,差异中寻求发展定位。一方面在新智造领域中选择新的工作;另一方面发挥人类特有的智能优势,从事实现个性发展的工作。

一是工作世界的变革使技术技能人才从机械繁重的任务中脱离,摆脱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困境,重新领会劳动的价值。智能设备进行职业替代的同时,创造出新职业,引导技术技能人才从事新工作。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制造类新职业[13]。其中,人工智能训练师是一种典型的适合避让者的职业,他们通过算法编写、数据标注和动作演示训练智能设备,实现物质生产劳动与精神生产劳动的统一。

二是面对智造环境中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度,技术技能人才需发挥特有的智慧优势,转而从事复杂性、灵活性、智慧性与社交性工作,实现其个性发展。复杂性和灵活性的工作是技术技能人才面临混乱无序、解决路径不明的智造工作情景,依赖直觉和智慧综合研判并灵活应对。智慧性和社交性的工作是工作过程中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建立情感联系,开展协作互动,推动智造任务的高效完成。

(三)协作者:智能转型的参与

协作者是指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制造业智能转型,与智能设备以及劳动者协同工作。一方面体现为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的结合,另一方面表现为集体智慧与集体创造。

其一,智能设备的启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业生产率,但效率的可持续性得不到有效保障,需要技术技能人才的协作。发达工业国家制造业的演进历程表明, “复杂自动化设备效率的充分实现有赖于多个层面上机器与劳动的协调。[14]”即人机协同对工业生产链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的结合不但能提高效益,还能实现智能增强。日本制造业中良好的人机关系,既增强了设备用途的柔性,又推动人才技能升級;而英美由于人机隔阂,不仅经常出现控制模块与生产制造过程不匹配情况,而且人才技能丧失倾向凸显,导致自动化设备产业发展缓慢[15]。

其二,智造场域中工作情景复杂,存在知识、技能、素质等跨界因素,工作关系协作化趋势增强。技术技能人才需在了解各主体智能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互助协作,既发挥个体智能优势,又能突破个体局限,发挥集体智慧的超智能力量。与此同时,面对众多综合复杂的工作内容,集体成员对复杂问题进行创造性思考,借助集体创造高效完成跨界性工作。

(四)专精者:技能品质的集中

专精者是指技术技能人才对接各智造环节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具备较高的专注度,发挥务实肯干、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一是新一代智能制造高度倚重专精者精湛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在制造型企业的现实工作情境中,不论是工作设备还是产品制造总存在细小部件的安装与调换,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化、严谨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能够高度保障生产制造的质量;另一方面,制造类企业为增强竞争力,不仅承担常规产品的加工,而且加工特种产品和复杂零件,这类产品无法完全借助智能设备生产,需要手工操作参与,技术技能人才精湛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操作经验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的操作程序。

二是变革后的工作世界寻求技术技能人才卓越的职业品质。首先,智能设备虽然具有“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人类智能,生产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复杂变化的工作内容需要技术技能人才运用专注的职业品质,条理化明晰工作内容,基于经验对工作进行创造性思考,反哺改进工作效率,灵活应对非常规性问题。最后,制造业的跨越发展不仅需要新技术的引领,还需要传统技能的传承。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发扬坚守和传承的精神,不断钻研新岗位技能的同时,传承传统技能,推动传统技能创造性发展。

(五)创新者:思维观念的前进

创新者是指技术技能人才运用创造性思维孕育出新观念,付诸实践,取得新成果。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创新活动,一方面要增强对新技术的敏锐性,紧跟时代前沿,革新技术,改进工艺,优化产品;另一方面提高对新应用的洞察力,拓宽发展思路,促进优秀成果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应用。

第一,新智造时代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产品创新和工艺改进。一方面,新一代智能制造的诞生催变了制造业生产模式和工作内容,传统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模式变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为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技术技能人才应调动创新活力,增强产品设计及其性能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产品层面的创新改进,更离不开工艺层面的创造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应参与智能生产线改造,革新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益。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制造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协同发展是一个国家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基础[16]。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第二,在新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下,我国制造业不断涌现出与新智造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技能人才需具备深刻的敏锐度和洞察力,深入新一代智能制造全流程,融人新发展理念,拓宽新发展思路,以创新视角最大化提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度与应用率,促使新产品和技术在推广应用中不断实现更新、升级与创造。

三、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呼唤

新智造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建立并运行于传统工作世界及其技能需求基础上[17],单一化的培养定位、孤立化的培养过程、迟滞化的培养方式已难以回应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发展的新诉求,成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培养定位单一化无法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新一代智能制造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驱动力。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受传统惯性思维束缚,缺乏与新智造时代工作世界的信息交换,难以有效满足变革后工作世界对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一方面,技术技能人才类型定位单一化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新工作世界呼唤超越者、避让者、协作者、专精者、创新者等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出现,多样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诉求。然而,人才培养定位单一,致使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新智造人才需求匹配度低。通过对江西省三种类型职业院校调研发现,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的平均比例为63.59%,定位于操作型是22.33%,仅有14.08%定位于创新型[18],新的人才类型较少涉及。

另一方面,技术技能人才规格定位单一化与发展多元化的冲突。目前智造类相关专业固化于单一技术技能素养的培养,忽视对灵活性、协作力、创新力等多元复合素养的培养。例如,某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重点掌握汽车修理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汽车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19],缺少对灵活性、协作性、敏锐性等素质的关注。

(二)培养过程孤立化无法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工作能力综合化的培养要求

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发展是以新智造时代工作世界为根本遵循,人才培养必须超越单纯的学校教育,传统孤立化的人才培养过程无法精准对接新智造真实工作世界,较难满足激发人才潜质、推动技能升级调整、加快工作能力综合化的新要求。

其一,培养过程利益相关者缺位。一方面国家职业教育相关制度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内容具有局限性。以校企合作制度为例,目前校企合作制度的关注点聚焦于推动企业参与办学,未有效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制度的制约对象主要是企业,忽略对学校行为的约束,缺乏对双方利益的保障[20]。另一方面制造类企业与人才培养关联度低,缺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与能力。以学徒制试点院校为例,截至2020年9月,教育部共审批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仅占全国高职院校的39%,比例依然很低,涉及智能制造的更少。

其二,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衔接度低。首先,面向真实工作世界的实训机会步。部分职业院校仍停留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活动以短期的职业体验为主[21],学生接触真实工作场景机会少,难以借助实训促进人才复杂问题解决、工匠精神、创新性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实践教学受限于实训平台建设困难。以智能制造专业为例,一台智能装备市值十几万元,建设对接工作场景的智能实训室高达数百万,后续设备维修保养等相关费用也十分高昂,一般职业院校很难承担这些费用。这就导致智造实训设备稀缺,学生操作练习机会少,大规模实训教学开展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受限。

(三)培养方式迟滞化无法匹配技术技能人才信息素养适应性的工作诉求

工业4.0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依托信息技术进行的全面变革[22]。信息技术的融合渗透使其成为智造场域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以计算分析、数据思维、编程技能、人机协作等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智造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必备素养[23]。技术技能人才信息素养适应性需求对职业教育培养方式现代化的发展呼应从内隐走向聚焦,职业教育培养方式面临挑战。

第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与前瞻性不足。首先,智能制造新增专业范围尚未完全覆盖新职业。对智能制造专业设置调查发现,企业需求量较大的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和MES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员等岗位,职业院校尚未设置对应专业。其次,职业院校专业增设速度滞后于新职业的增长。通过对北京市10所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设置调查发现,仅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云计算技术与运用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其他院校尚未设置这些专业[24]。

第二,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滞后性明显。继我国发布职业教育新版专业目录后,与之匹配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尚未面世。通过对智能制造产业分布集中的城市进行调研,发现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计上仍是基础技能和机械制造技能课程为主,智能制造类课程设计不足,新知识、新技術更新迟缓,缺乏人才所需的沟通技能、创新技巧以及信息素养等内容,忽略对人才个性潜质的培养[25]。

第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信息化不足。首先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融合不够,使得人才培养改革信息化程度低。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智能化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学生难以体验智能化教学方式,无法准确了解智能技术在工作中的价值,未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造力;其次,教师信息素养缺位,阻碍教学方式信息化。部分职业院校存在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缺乏的现象,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教师无法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合理使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推动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四、职业教育应对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发展的变革路径

面向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引发的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发展,职业教育应积极回应人才培养新诉求,着力弥补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不足,合理规划人才培养变革路径,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培养定位:以智能制造发展为依据,强化多元职业发展意识

职业教育变革首先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人才培养定位基于人才需求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而体现,主要表现为学校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

第一,职业教育要依托国家战略,明晰培养定位。智能制造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这为新智造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根本遵循。职业教育作为与其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应主动服务产业发展,培养新一代智能制造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第二,学校培养目标要整合新智造需求与学校特色,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一方面,学校把握国家发展大势,瞄准智造需求特征,明确人才需求类型。学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时抓取或定期收集详细的人才需求数据与信息,构建人才需求预测系统,结合市场供需状况,确定人才发展类型。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特色竞争优势,结合生源特征,考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性,提供针对性的转型选择,满足人才转型选择多样化的发展诉求,培养适应多元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融合专用能力与通用能力,加强多面型人才培养。新智造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应不仅具备操作能力,还具有灵活性、沟通协作、创造性、工匠精神及职业素养等隐性能力。因此,职业院校需突破单向度学科或专业设置,主动对接新一代智能制造,以产业群、职业群、岗位群为依据,优化制造类专业群,拓宽专业口径。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应用类专业群引领模式,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强调软技能的培养,并以软性知识推动专业能力的提高[26]。

第四,人才培养定位要面向未来需求,加强动态调整。新智造时代人才需求充满不确定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具有动态性。以“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为分析路径,明确制造业的未来工作面向和新职业类型。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对接制造类企业现时生产与未来发展,增强学生应对工作情景复杂化和工作任务不确定性的胜任力。

(二)培养过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动融合发展体系建设

在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后,人才培养过程成为关键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方面,明确人才培养中政府、企业、学校等利益相关者间的联动关系。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一系列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统筹规划和指导,明确双方责任与利益,规范双方行为,保障双方权益,为校企合作教育提供制度基础。其次,企业需明确人才培养责任,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第一,企业作为新技术、新知识的集成之所,应该加强与学校的联动,通过开放智造生产工厂,引校人企,构建产业联动与共享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施行现代学徒制,建设智造企业课堂,工学结合中汲取专家经验,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培养问题解决、创新应变和沟通协作等综合职业能力。例如,联想集团发布“紫领工程”,向职业院校推广联想智能制造相关课程,助力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第二,学校应主动与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对接,引企人校,了解新智造产业发展动态,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流动与转化,增强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力度。

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实训育人平台,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化综合职业能力锻炼。实践性教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性环节[27],需要强有力的平台作为支撑。第一,校企合作建设智能制造生产体验实践基地,搭建智能制造实训室,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有机融合。第二,购买优质教育服务和教育资源,对接产业智能改造实训设备,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模拟真实工作情景。第三,以赛促学,通过技能大赛、知识竞赛等项目,加强技术技能锻炼,提高学生的应变力、协作力、创造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三)培养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科学引导信息素养发展

新智造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对培养方式的关注,即回答“如何培养”的问题,主要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优化。

第一,提升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与前瞻性,助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通过大数据实时抓取或定期收集详细的职业数据与专业设置数据,运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产业结构、市场需求、产业技术为逻辑出發点[27],探索新技术发展对新职业、新专业和新技能的需求,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模型,确定及预测不同地区新智造行业技能与专业供需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基于“智能+”理念,开展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对接新智造发展需求开设新兴专业,淘汰和升级传统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与前瞻性,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前提条件。目前蒙古建立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定期收集与处理分析职业数据及专业设置数据,给专业设置决策者提供精准的决策参考,提高了蒙古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第二,构建“智造+”融合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首先,职业院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准对接新智造工作能力需求,深入分析工作流程,吸收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方法,以技术为媒介,形成“智造+”多学科整合课程。其次,利用智能技术创新教材的形式与内容,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立体化、新形态的智能制造课程教材,为新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新载体。最后,加强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通过案例引领,项目驱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助推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学生关键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三,创新智能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适应性。一方面,借助智能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建设智能学习空间,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复杂情景应变能力与人机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VR、AR、MR等技术建设智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跨地区、跨学校的实训操作和协作学习,强化学生的智能设备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在线协作能力。此外,着力加强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职业院校要借助精准培训和企业学习,引导教师学会使用智能技术,提升信息素养,开发智能教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ILO.The Future()f Work:A Literature Review [EB/OL].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hlic/---dgreports/---inst/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625 866.pdf:18 -20,2021 -03-27.

[2]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0L].http://www.gov.Cn/xinwen/2021 -03/13/content一559268l.htm.2021-03-28.

[3]肖龙.智能化时代工作世界的变革与高职教育的应对——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分析[J].高等T程教育研究,2019,(3):130-136.

[4]石伟平,林玥茹.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1):34-40.

[5]周济,李培根等.走向新一代智能制造[J].Engineering,2018,(1):28-47.

[6]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7][8]李耀平,郭涛等.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策略[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14-15.

[9]杨进.工业4.0对工作世界的影响和教育变革的呼唤[J].教育研究,2020,(2):124-132.

[IO]谢莉花,尚美华.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要求及培养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9,(4):18-24.

[11][12]托马斯·达文波特,茱莉娅·柯尔.李盼泽.人机共生——智能时代人类胜出的五大策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13]人社厅[2020]17号文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Z]

[14][15]封凯栋,赵亭亭等.生产设备与劳动者技能关系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工业4.0模式谈起[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4):42-55.

[16]李健旋,杨浩昌制造业产品和工艺创新协同及其区域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8.(4)43-54.

[17]李文,许艳丽.工作世界的变革与“智能+职业教育”的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169-175.

[18]温伯颖,尹虹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以江西省14所本科职业教育院校为例[J].职教论坛,2020,(4):131-137.

[19]陈鹏薜寒.“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使命[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7-83.

[20]徐国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完善国家基本制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1-14.

[21]林克松,曹渡帆.风险社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转型[J].中国电化教育,2020,(9):129-134.

[22]杨勇,林旭.制造业新起点催生新职教:内生逻辑、关键问题与核心框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1):22-29.

[23]王美倩,郑旭东等.信息实践何以促进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基于具身认知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25-31.

[24]和震,祝成林.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策略——基于北京市“双需求”导向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74-79.

[25]董伟,张美等.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匹配分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1-138.

[26]宋亚峰,潘海生等.“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专业布局与生成机理[J]江苏高教,2021,(2):112-118.

[27]李夢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07-114.

[28]刘晓,钱鉴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147.

作者简介:

许艳丽: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余敏: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of Technical Talen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ra

Xu Yanli, Yu Min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4)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as a profound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f technical talents. The world of work in the era of new intelligence will have disruptivechanges such as intelligent work equipment, complication of work content, and collaboration of work relationships, driving technicaltalents to make transformational choices such as upgrade, transfer, intervention, concentration and progress, and clear developmentorientation, becoming a transcender, avoider, collaborator, expert, and innovator. However, tradi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positioning of talent training, the isol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lagging of talent training method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technical talents. In this regard,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all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djust its trainingpositioning, training process, and train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t strengthens theawareness of diversified career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ystem with comprehensive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s the cor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medium, scientifically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literacy.

Keywords:
new-generati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he world of work; technical tal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 :
2021年4月19日

責任编辑:赵云建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项目编号:TJJX20-02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研究与实践锦绣·上旬刊(2020年4期)2020-10-21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20年8期)2020-07-3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20年3期)2020-06-30翻转课堂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22期)2020-06-08互联网思维对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影响与教学模式探索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年28期)2020-03-24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9期)2019-10-20浅谈高职教育中职业素养的培养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8年2期)2018-03-21职业教育战略联盟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探究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4期)2016-04-16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实现途径和政策研究速读·中旬(2016年1期)2016-01-20

推荐访问:应对 定位 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