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语文教师提问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2022-03-18 11:06:13公文范文
郑玲玲内容摘要:作为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与不懈探寻的教学艺术,提问艺术在学生思维的激荡中实现了思路的自主

郑玲玲

内容摘要:作为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与不懈探寻的教学艺术,提问艺术在学生思维的激荡中实现了思路的自主生成与知识的丰富拓展。通过比较两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和肖培东《孔乙己》的课例,总结共性特征以明确发展方向,挖掘个性特征以把握共同目的,从而为成长中的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蓄势期,积淀提问的基本素养,在目的、语言、数量、梯度的揣摩中奠定问题的基础;起势期,综合提问的多种思路,在单元任务的统筹下、文本价值的深入中设计问题的内容;顺势期,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在时代所趋与课堂表现中调整问题的顺序与深度;收势期,锤炼提问的具体形式,在课后反思与学习提升中选择提问的形式。

关键词:语文教师 提问艺术 余映潮 肖培东 《孔乙己》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1]74,“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排列而已”[1]79。钱梦龙老师也提出:“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2]可见,教学提问艺术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简言之,提问艺术以问题为手段,是一种在启发诱导中巧妙地让一切人吸收甚至生成知识文化的艺术。而在语文教育中,众位语文名师的提问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迸发了耀眼的火花。其中,选择风格各异的余映潮老师和肖培东老师。两种提问艺术在同与异的比较中闪烁着熠熠光辉,为成长中的语文教师点亮了前进的方向。

一.语文教师提问艺术的形成比较

提问艺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中,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不断吸取教训、吸收经验,逐渐发展成熟至最终形成。作为风格鲜明的两种语文名师,余映潮老师和肖培东老师教学提问艺术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但也存在共性特征,指引着教师提问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共性特征

在共性特征方面,余老师和肖老师的提问目的、内容、梯度、语言和时机都是相似的。为了提升学生的个性思考能力,明确提问目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解读能力,形成提问思路;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构建提問梯度;为了提升学生的问题理解效率,锤炼提问语言;为了符合学生的课堂接受水平,把握提问时机。

1.提问目的:启发生成

启发生成是教师共同的提问目的。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3],教师每一次提问都是为了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发挥中拓展生成。特别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已发生变化,教师不是课堂的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转变为课堂主体。[4]因此,余老师和肖老师都会设计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由发挥中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孔乙己》中,余老师让学生阐述对文本的整体感受。[5]52在这类开放性问题中,学生的回答自然五花八门,或从小说主题出发,或从人物特点出发。而肖老师的提问也与余老师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即让学生描述自己对“连名字都不被人记住的孔乙己”[6]210的初步印象。因为文本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孔乙己,其感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而且,与一般的扁平人物不同,作为一位性格复杂的圆形人物,他的身上存在时代所赋予的迂腐,也有善良的本性。因此,两位老师的这类提问,正是为了启发学生多方面的人物认识和全方位的文本解读,让学生不局限于刻板印象,有所生成,用个性的眼光捕捉多种问题解决的路径。

2.提问思路:多种角度

教师共同的提问思路是有多种角度的。[7]基于教材编排与组织的特点,教师从单元任务出发。例如,作为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专题下的选文,《孔乙己》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封建社会与人情冷暖。本着单元意识和整体观念,余老师和肖老师抓住小说人物描写的多样化语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品鉴中分析孔乙己鲜明的形象特点及其小说反映的生活面貌与社会意义,进而感受小说的魅力,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但是,同一单元下,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价值。考虑到选文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体特征、标题线索、文本细节、语言艺术、写作背景、教学目标、思想主题、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从而培养文本解读能力。例如,余老师和肖老师以标题线索作为《孔乙己》提问的切入口,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在教授时,余老师依据标题指引的中心人物进行提问,从孔乙己的出场和退场引导学生梳理情节,从孔乙己的多角度人物描写体会形象,从孔乙己的前后变化理解主题思想。[8]113-123而肖老师也从标题出发,抓住人们对孔乙己的记忆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客观角度看孔乙己,感受他给自己留下的记忆深度;又从小说看客角度观孔乙己,感受看客们的冷漠无情与无聊嘲弄,从而理解孔乙己为看客留下的记忆之浅。他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似乎只是看客的生活笑料与忙里偷闲的娱乐。[6]210-232因此,两位老师虽从多角度提问,但都抓住了文本价值,引导学生在语言品味中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并深入至社会意义,感受时代的悲凉。

3.提问梯度: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共同的提问梯度特点。余老师和肖老师提问时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的问题安排也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整体到细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余老师安排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说说《孔乙己》阅读的初步感受”,[5]52表面上是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故事及人物形象、社交状况等多方面谈谈对人物的初步感受。而第二个任务则是“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5]53引导学生从文段孔乙己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描写中通过对比研读分析人物境况及其形象的变化,进而感受人物变化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如果说第一个任务是对人物的整体把握,第二个任务则是对人物的细致分析,仿佛一幅逐步经过细节处理的人物画像,让学生挖掘并把握其本质特征。而肖老师先从学生眼中的孔乙己出发,即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再到看客眼中的孔乙己,即小说中群众视角的孔乙己,[6]210-232让学生通过由己及人把握其异同,从而超脱于人物本身,深入到孔乙己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因此,两位教师的提问都不是随机的,而是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细节与主题,挖掘其价值。

4.提问语言:简洁明确

简洁明确是共同的提问语言特点。在提问时,余老师和肖老师往往以简洁精炼的语言明确表达问题的内容。在执教《孔乙己》时,两位老师的提问语言没有存在明显的口头禅,也不会重复啰嗦以致学生接收无效信息。而且,提问语言的指向性也是十分明确的。例如,在《孔乙己》中,余老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直接提示段落,让学生“把视线落到4、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5]53余老师所提供的关键信息“段落”、“细节”和“变化”,指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又如,在《孔乙己》教学中,肖老师引领学生朗读看客对孔乙己的一句笑谈与揶揄“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时,指明说话对象发生了转换,并提出问题:“个体嘲笑转成群体嘲笑,哪几个词加重了这样的嘲讽语气”。[6]217因此,学生能根据肖老师的提示从句子中找到“又”、“偷”、“一定”等挖苦味与讥讽味更加浓重的词。所以,余老师和肖老师简洁而明确的提问语言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接收信息,有方向性地思考问题。因此,二者都注重提问语言的简洁明确,为了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捕捉问题的信息,理解问题的内涵,把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留给探索答案的过程,而不是对问题表面的解读。

5.提问时机: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共同的提问时机特点。教师的课堂提问并不完全是预设好的内容及顺序,有时会根据学生反馈及课堂进度予以调整,从而在适合的时机提出适宜的问题。[7]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孔乙己》的场景设置,根据学生在“儿童视角”时提到的《社戏》和《最后一课》,余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两篇课文所设置的场景地点。[8]114因此,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反馈,余老师的提问进行了适时调整。又如,在《孔乙己》中,根据学生朗读“哦”时的平淡语气,肖老师临时让不同学生感受“哦”。有的学生用平淡的句号,有的学生用疑惑的问号,有的学生用惊讶的感叹号,从而理解不同标点语气所代表的不同情感。根据学生课堂的实时表现,肖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哦!为什么发出这声感叹?”,从而让学生在不同标点中感受孔乙己生死的无足轻重及他人的漠不关心。[6]220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并不能仅仅是教案的照搬,而要根据课堂的提问时机予以调整。

(二)个性特征

在个性特征方面,余老师和肖老师有各自的特色,但又在共同的提问目的下设计问题,依据学情,把握时机,适当调整,让学生在启发中实现生成。

1.提问数量:据时机,调梯度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5.10%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提太多,没有时间思考”[9],78.3%的学生认为“老师时常在课堂里让自己学习已经懂了的内容”[10]。这说明,教师提问数量的多少及内容的精细都应考虑学情,依据提问时机适当调整提问梯度,再以梯度跨度的大小决定提问数量的多少。例如,在执教《孔乙己》时,余老师以少量而开放的问题给学生留足自我思考的空间。他仅仅提出了两个问题[5]52-55,在学生较精准的整体感知基础上,抓住时机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人物、景物和事件的细枝末节处主动品味语言的张力和生命力。这时,由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教师在整体到具体的问题跨度范围内没有再提出其他问题予以提示或指引,而给学生个性解读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肖老师则以大量而精细的问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他提出了94个问题[6]210-232,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带领学生聚焦具体的文本语言,看到更广泛、更细致的世界。这时,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肖老师抓住时机,通过提出更精细的问题点拨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梯度迈进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因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时机,以少而简的问题让学生在较大的梯度范围内自由发挥。而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也要抓住时机,以多而精的问题缩小提问梯度,进行点拨指引,让学生有方向性地思考问题,把握关键。

2.提问形式:据时机,改思路

为了提高提问的效率,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提问形式上往往也有所区别。但是,教师提问形式的繁简要依据学生课堂反馈的具体时机改变思路。在《孔乙己》教学中,余老师以直接为学生布置任务的形式提问[5]52-55,让学生在直问中迅速捕捉问题的关键,自主思考。而肖老师则以多样的形式丰富课堂,让学生在直问、曲问、追问和巧问中受到点拨。[11]孔子曾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2],说明教师应在学生思维或表达受阻时适当点拨。例如,在《孔乙己》教學中,肖老师以曲问的形式导入,让学生绕道迂回地发现“孔乙己”只是一个绰号,再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激荡学生思维,感受看客的态度。在此过程中,一位同学在朗读环节并未读出标点符号的情感,肖老师巧借学生的错误进行转化,让学生在巧问中关注标点符号的作用。[6]210-232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以直问的形式让学生发散思维,按照自己的思路尝试解决问题。而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也要抓住时机,以多样的提问形式进行点拨,改变预设,打破学生的思维枷锁,提供思考的方向,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二.语文教师提问艺术的发展策略

根据余映潮和肖培东两位语文名师提问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特征与表现,其他成长期的语文教师在各个发展阶段也要受其影响并注重自身的提问训练与培养,形成语文教师必备的提问艺术。

(一)蓄势期:关注自己,准备提问

语文教师在蓄势期要关注自己,从自身出发准备问题的提出,奠定提问艺术所必需的基本素养。所谓“蓄势期”,即积蓄力量的时期,指的是能量爆发前的积淀与储蓄阶段。

1.观念转变,明确目的

蓄势期的语文教师应该转变忽视提问重要性的陈旧观念,明确提问目的,顺应新课标要求,在提问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例如,余老师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以学习任务颁布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文本以展现个性解读能力,再进行点拨、指引与升华,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正因为新时代教学理念的产生,教师课堂上的提问不再是为了知识的灌输,也不是为了引导学生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蓄势期的语文教师在提问艺术方面要得到发展,必须转变对学习对象的认识,不能再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而应该是主动学习的有意识的独立个体。

2.发现问题,提炼语言

蓄势期的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并用精简明确的提问语言表达。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艺术,提问艺术应具备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够提出问题。特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文本解读的问题前,自身应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才能发现文本的语言价值、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明确精彩之处,知晓问题的切入口。而即使教师发现问题,如果教师只能知其意,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意,也没有任何作用。因此,教师要学会提炼语言,在备课中多训练精简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保证语言表达的明确性,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简练的提问获取问题的关键信息,并且能够有方向地思考问题。因此,蓄势期的语文教师应该准确发现问题的关键,知晓提问的内容,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把问题展示出来。

3.立足学情,调整数量

蓄势期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思考深度和接受水平,调整提问的数量。由于部分学生基本知识薄弱,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追问点拨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而不是在大量问题的牵引下引导学生得到预设的答案。或者当学生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即解决问题最后关头遇到疑难处,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进行启发,实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2],点明学生思维闭塞的关键。但是,部分班级的学生自主性高,领悟力强,教师只需要提出少量而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便能发散思维,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形成自己的个性解读。教师只需对其总结、拓展和升华。因此,教师提问数量的设计应基于课前对学情的了解形成基本的预设,在课堂上进行适当调整。总体而言,提问数量可以适当增加,点拨指导学生,但不宜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

4.设计问题,形成梯度

蓄势期的语文教师应设计有逻辑的提问结构,主问题要突出中心,子问题要点拨指引,最终使课堂教学有条理,以循序渐进的提问梯度深入文本。因此,串联课堂的主问题,在问题与问题的相互联系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结构与步骤把握文本。例如,肖老师从学生对孔乙己的印象到看客对孔乙己的印象,再到孔乙己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度这三个主问题,[6]210-232都围绕着孔乙己,但是又按照由己及人、由表及里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问题的梯度应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接受有逻辑的问题思路。

(二)起势期:考虑角度,综合提问

语文教师在起势期应从多个切入角度进行综合提问。所谓起势期,即做好起势动作的时期,可以随时提出具体的问题,又对接下来的动作与方向有大致的把握。起势期的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单元任务的安排,也要考虑文本价值的体现。因为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划分单元,教师的提问也要立足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在单元任务的指导下分析语象层,领悟语义层,把握语体层。因此,在单元任务的统筹下,再从文体特征、标题线索、文本细节、语言艺术、写作背景、教学目标、思想主题、情感表达等多角度深入文本价值,设计问题内容。第一,文体特征。因为每种文体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某种默认的规格模式和特征,所以问题设计可以从文体特征出发。例如,记叙文以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为切入角度,小说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为切入角度。第二,标题线索。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发挥标题串联全文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的提示明确作品的中心内容,从而在文本中找到对应描写的文段,梳理情节,深入主题。第三,文本细节。文学作品是由多个语言成分构成的内涵丰富的艺术著作。而语文课为了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析微,在提问时往往会从文本细节出发,即课文中作者精心构思的精准用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聚焦于语言,在品析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意蕴,形成语感意识与能力,进而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第四,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与文本细节不同,更强调的是作者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写作特点,如修辞手法、表现方式等。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可以从语言艺术出发,感受作者的风格特色。第五,写作背景。文学作品一般是作者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触景生情的自然表达或是难以抑制的情感迸发而用笔墨宣泄的内容。因此,教师所教的新课内容总是不免受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而影响。教师应根据作者的个人或社会背景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背景角度理解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思考。第六,教学目标。每篇课文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具体的问题设计也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七,思想主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主旨,以思想主题为切入口来设计问题,逐步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第八,情感表达。部分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宣泄的产物,直接带上了作者浓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而另一些作品的作者即使尽量保持客观的角度,但也不免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可以从情感角度出发。

(三)順势期:把握时机,实践提问

顺势期的语文教师应把握时机,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提问,锻炼自己提问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所谓“顺势期”,即顺应趋势的时期,是语文教师即将成熟的阶段。在起势期,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已经在理论层面基本形成,能够以适宜的角度设计问题。而顺势期,则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课堂进程的发展练习提问艺术,检查提问艺术的实践性,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在课前经过精心准备的,但问题能否在课堂中及时发挥和展现却又是不确定的。在课前,即使教师已经设计了一定数量的主问题并预设学生无法及时反应的引导性子问题,但也并不需要在课堂上都展现每一个问题,应根据时机的出现进行适时调整。比如《孔乙己》,当学生已经能够在初步感知中抓住人们的“笑”去侧面理解孔乙己的境况时[13],教师可以顺势而为,从“笑”入手切入文本的细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看客们“笑”的原因以及在“笑”中表达的内涵。因此,顺势期的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要因时而变,抓住时机。

(四)收势期:反思形式,锤炼提问

收势期的语文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吸收本节课提问所存在的经验教训,并在反思中再次锤炼和丰富自己的提问方式。[14]所谓“收势期”,即凝聚力量的时期,是教师提问艺术形成的最后阶段,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提问艺术是需要不断地锤炼琢磨的,而不是每年的每堂课都以固定的提问方式展现。因为教师本身就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在不同的阶段,他们的提问设计也有所变化,从直问、曲问、追问和巧问中选择。而且,汉语是一门神奇的语言,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学生对不同形式的理解程度和反应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艺术可以在语言表达上进行精简,也可以根据学情进行扩充引导。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最新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理论,对提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丰富。

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是不同的,通过或多或少的提问数量、或繁或简的提问形式彰显其个人风格,但都是以启发生成的提问目的、多种角度的提问内容、循序渐进的提问梯度、簡洁明确的提问语言和因地制宜的提问时机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因此,成长中的语文教师要有对应的发展和提升策略。蓄势期的语文教师应为提问做准备,提升自我的素养,以明确的目的、精准的语言、合适的数量和渐进的梯度为问题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起势期的语文教师应从多个角度设计问题,考虑单元任务和文本价值,为问题的提出考虑多方面因素,丰富问题的思路;顺势期的语文教师应在适宜的时机进行实践性提问,并适当调整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设置;收势期的语文教师应及时反思,总结和锤炼提问的形式和内容,并最终形成提问艺术。因此,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教师应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真正做到终身学习,才能在不断完善中形成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夸美纽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大教学论》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5

[3]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J].现代阅读,2019(4):40

[4]施光跃,李荣,邬旭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92-95

[5]白海静.《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6]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7]连思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9:16-18

[8]余映潮.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9]龙祖胜,梁莉.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现状及改进策略:基于对一次问卷调查的分析[J].语文建设,2018(16):34-38

[10]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291

[11]韩刘学.浅问串珠:肖培东课堂提问艺术举隅[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9):36-38

[12]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论语:上[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103

[13]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3

[14]陈铭.当代语文教育名家的课堂提问艺术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40-41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提问艺术语文教师孔乙己 孔乙己(下)阅读(高年级)(2018年6期)2018-05-14孔乙己文学少年(绘本版)(2018年4期)2018-05-08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新视角南北桥(2016年9期)2017-03-07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新视角南北桥(2016年9期)2017-03-07浅谈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考试周刊(2017年8期)2017-02-17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 “提问” 的艺术考试周刊(2017年2期)2017-01-19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12期)2016-12-23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浅论初中语文教师怎样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5期)2016-06-30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探究学周刊·下旬刊(2016年4期)2016-03-21

推荐访问:语文教师 提问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