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抓准朗读点,让语用能力自然生长

2022-03-25 11:01:05公文范文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当下的小学语文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偏重朗读技巧、忽视语用能力培养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准朗读点,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激发共鸣,在读中丰富语言,让语用能力自然生长。

关键词:朗读点;语用能力;语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9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具体指什么?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出文本,朗读更是读者的表达和创作,是深入读者内心的情感流露,是读者对生命的探索和领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价值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朗读教学还可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促进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于朗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有阐述,但教师在理解和执行上出现了偏差,更多重视停顿、重音、节奏等朗读技巧,较少把朗读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上。笔者认为朗读教学应该抓准朗读点,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在理解和感悟基础上朗读,然后再从关注文本到关注朗读者,使朗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落在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上。

一、读中培养语感,感悟文字意蕴

朗读需要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高度浓缩的体现。语感作为一种语文能力,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甚至情感等经验密切相关,具有较浓的经验色彩。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得出的,其中牵涉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笔者认为语感深藏在字词句的熟读静思中。斯霞老师一直主张“随文识字”,基于此,一方面我们把课文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理解生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字词的使用意义,以此激发思想感情。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深深体味到文章字里行间的意蕴,进而将自己的感悟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比如,笔者在执教一年级课文《咕咚》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兔子害怕的心理。提问:“从第二小节中你从哪儿感受到小兔害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组“可怕极了”“拔腿就跑”。教师相机抓住这两个词组,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极”的含义。同时针对“拔”字的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当一个人在特别害怕的时候,他会像木桩一样在原地呆住。这个时候必须用力去拔自己的腿,才能跑起来。最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词读句。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笔者有效地把朗读与识字融在一起,抓住兔子害怕的心理,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极”的含义,记住“拔”的字形。在认识字形、理解字义后再让学生去读,学生情之所至,兴之所起,朗读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关键字词,在朗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语境去认识字形、理解字义,同时根据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在课文中的使用意义,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词读句。教师先从朗读时的语感入手,将字的音、形、义与之相结合,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意蕴,在读句子时就会入情入境。

二、读中激发共鸣,体味文章意境

于永正老师说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代替教师琐碎的讲解和灌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但是讲解是教师给予的,是死板的,而学生自行朗读体会出的意境则是鲜活的。所谓意境指的是作者通过渲染想让读者体会到的氛围,也是整个文章的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可以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这样说,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体會出文中的情感,体味出文章的意境[1]。

比如,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中,两位教师对同一片段的不同教学:

【教学片段一】

师:不一样的耳朵让小兔子认为大象耳朵怎么样了?

生:出毛病了。

师:小兔子在问的时候,心里除了好奇,还会有什么感情呢?

生1:怀疑。

生2:疑问。

师:还有其他的感情吗?

(生沉默)

师:还有担心呀!带着担心的感情,请你们再来读一读小兔子的话。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教师想要学生体会小兔子说话时的不同感情,于是一再追问小兔子在问的时候有什么感情。但是学生能想到“担心”的很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问句表达的就是怀疑、疑问。他们在读问句的时候,多是把语调上扬,仅此而已。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很难感受到小兔子的担心。因此无法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片段二】

师:不一样的耳朵让小兔子认为大象耳朵怎么样了?

生:出毛病了。

师:是呀!小兔子还以为大象耳朵出毛病了呢!所以,才会好奇地问——

(生1读出了担心的意味)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还听出来你的担心呢!你再读。

(生1经过点拨,读出担心的意味更浓了)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一改传统的不断追问,在评价中适时点出:“我从你的朗读中,还听出来你的担心呢!”教师巧妙评价,学生恍然大悟,担心的情感也就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教师再进行范读,学生的感触便会更深。朗读时,如果感觉“不对味”“不贴切”,这就说明在理解上有了偏差。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或者对朗读时语调等的指导,引导学生再读、再体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这样精益求精地反复朗读、不断体会中逐渐深入。这种做法,便是指向文章意境的朗读教学。

三、读中丰富语言,指向内化表达

统编语文教材重视朗读,同样也重视表达。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学生要做到两点:一是内化,二是表达。内化是吸收,表达是运用。学生的朗读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语言的规范学生就基本能掌握了[2]。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所在。从一年级教材开始,编者就有意将朗读与表达融于一体,设计了大量读后练说的训练。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十课《大还是小》这篇课文,课后练习提出“朗读课文,说一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这是一个典型的仿照课文练说训练。说得好、说得妙的前提是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体悟。这离不开学生充分朗读。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大,够不到按钮以及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很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时说明我们在慢慢长大,但是有的事情暂时还做不了又说明自己很小。学生会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场景。在练说训练时,有学生模仿课文句式,说道:“我自己吃饭的时候,我自己睡觉的时候,我在家照顾妹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看到老鼠的时候,我一个人过马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说得多好!

其实,一年级上册第七课《青蛙写诗》、第十一课《项链》等课文在课后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当学生读得充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联想,将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后,能够在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课后练习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不仅是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也是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關于写话的目标与建议中多次提到“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从哪里来?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朗读训练多了,学生的内部语言也会变得丰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朗读不仅是在表达作者,也是读者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在朗读中,文本的思想、作者的信念、美好的追求都会在朗读者心中激荡,朗读者的心灵受到陶冶,在写作中有感而发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吸收,同时也学会了表达。

综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落脚点在哪儿?在“人”,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朗读的技巧并不是不需要,教师仍然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停顿、如何读出节奏、如何突出重音等。但比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感培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的情感共鸣,是学生在读中的二度创作。在朗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意蕴,体会文章意境,指向内化表达,学生的语用能力才会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在朗读教学中,从重视朗读技巧指导到重视语用能力养成,教师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寻到了朗读真正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牟淑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学周刊,2014(5):71.

[2]高映建.童话教学的价值取向及策略浅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4(7B):19.

责任编辑:贾凌燕

收稿日期:2021-05-21

作者简介:徐苗,南京市竹山小学(江苏南京,211100)。

猜你喜欢共鸣语用能力语感“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3期)2020-05-28“班班通”为语文课堂增添色彩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7年12期)2018-01-27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语文周报·教研版(2017年40期)2017-11-06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浅析魅力中国(2017年32期)2017-08-17谈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20期)2017-04-12丰富输出活动提升语用能力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7期)2016-09-30谈谈对语感的认识语文周报·教研版(2016年17期)2016-05-06语言与言语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6期)2014-07-29

推荐访问:朗读 生长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