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22-03-26 11:02:02公文范文
王立华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的收藏、保护、展示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也成为开展美术教育的重

王立华

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的收藏、保护、展示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也成为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美术教育功能,通过丰富多样的博物馆幼儿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趣味,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让幼儿从展示空间和展览内容中感受美和体验美,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中表现美和创造美,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博物馆是全人类的宝库,它储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记忆、梦想和希望。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修订的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博物馆以人类及其环境有关的具体物证为素材,大致可分为:历史博物馆、科学与技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综合博物馆等。教育功能已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可以积极地将收藏、保护、研究、展览等资源转化成为公众获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教育资源。

(一)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是提高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博物馆是真善美的殿堂,是与古今中外文化对话的圣殿。博物馆也是幼儿对话经典文化或艺术的重要基地和场所。博物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博雅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是一种素养教育和人文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1次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充分挖掘学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艺术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

博物馆中的经典美术作品,对于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等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儿童不只是能欣赏小猫小狗的图片,儿童有权利、也有能力与经典文化艺术对话。一些艺术大师曾向儿童学习,并从儿童文化或艺术中汲取营养和灵感。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并非是孤独地搁置在博物館中的“古董”,而应是被数以万计的后人不断诠释与解读的经典之作。在对话中,经典将不断被赋予新义,从而获得新生。不仅限于成人,儿童也应参与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与重构——主动积极、自由愉悦的感受、体验、想象、探究与表现。儿童文化也可以对中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利用博物馆这个社会大课堂,可以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使儿童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全面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2]。

(二)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博物馆里成千上万的展品承载着自古至今的人物和事件,诉说着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展示着自然界的各种科学奥秘。博物馆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课堂的有效延伸,是课程的复合载体,是学习的理想场域。《指南》指出:“儿童是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儿童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是通过早期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接触而形成的,如果儿童较早开始参观博物馆和画廊的活动,就容易养成一辈子的习惯,从中获得长久的快乐。”[3]当今的博物馆是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美术资源,正逐渐成为幼儿美术教育中独特、丰富、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二、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资源的实物直观性

和幼儿园美术教育实物资源数量、种类较少相比,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并通过陈列展示等方式向幼儿展示与传达文物独特的文化内涵。如青铜器、瓷器、瓦当等的色彩、大小、造型、纹饰、材料、肌理等特征,可以让幼儿在参观、欣赏过程中获得直观感受。再如书画名作真迹,可以真实呈现印刷品所缺乏的墨色浓淡、细节层次、笔触质感等。博物馆实物资源的直观性,可以让幼儿更深刻地体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情感。在参观、欣赏过程中,幼儿仿佛在与古人与历史对话,还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独特感受。

(二)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性

博物馆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内部的美术课程或教材,而是充分利用博物馆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注重幼儿审美素养、人文素养以及美术技能等多方面的提升。采取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形式,进行参观展览、精彩导赏、互动体验、探究学习等的博物馆美术教育活动,使幼儿摆脱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在丰富、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美术学习和经验积累。

(三)教育模式的综合性

博物馆美术教育立足于社会公众建立多元教育模式,增强跨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自然环境、美术与科学、美术与历史、美术与地理等,使幼儿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种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可以扩大幼儿的文化视野,让幼儿对美术有广义的认知,并启发幼儿将审美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或社会生活中。

(四)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美术教学与美术创作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博物馆美术教育可以营造一种相对轻松、开放、自由的环境氛围,让教育者和幼儿的交流互动更加轻松、有效,有利于幼儿创造灵感和创新火花的产生。

三、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立场和视角

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幼儿的认知和审美特点。坚持适宜性、游戏性、趣味性、生活性等教育原则。不同年龄段幼儿对展品的喜好、参与时间的长短、操作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均有差异。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者要注意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安全、自由、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或补充,在组织和设计活动时,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要注意教育内容的真善美,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人类本真的东西,同时兼顾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果能够考虑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甚至和幼儿园当前的学习主题相关联,会极大地引发幼儿的兴趣。在教育形式和态度上,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者要俯下身多用儿童的视角看问题,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解读展品。此外,在活动方式、互动材料投放等方面,也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创造条件激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创意。

(二)加强博物馆幼儿美术课程的合作研发

如果只是简单地组织幼儿去参观博物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要真正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必须要通过课程建设,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纳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亟待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因此,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系统的博物馆幼儿美术课程,成为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博物馆幼儿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跨界合作,有赖于博物馆人员、美术教育专家、幼儿课程专家等的通力协作。博物馆幼儿美术课程,应包括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策略、课程评价等。

例如,美国北加州的博物馆设置了与学前教育对接的教育部门,推动博物馆的教育人员和幼师利用博物馆资源共同开发、精心制订有针对性的长期、广泛、详细的项目计划,让博物馆资源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符合国家(或州)的核心教育标准,以实现幼儿在博物馆学习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有效补充幼儿园美术教育。因此,北加州的博物馆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博物馆教学活动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北加州各博物馆的儿童美术课程一般通过视觉艺术活动和语言艺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行为艺术等活动形式,帮助幼儿深入了解馆藏的原创艺术作品,涉及艺术欣赏、艺术史、美学、艺术技能等方面。各博物馆通常会根据藏品和幼儿学习特点,量身定制幼儿美术课程的教材。教材上有教学目标、需要幼儿掌握的美术词汇、创造步骤等内容,还配有插图、照片等,全部打印成册。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术教材都是由艺术家、学前教育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作为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4]。这些做法可以为我国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或借鉴。

(三)探索多元化的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方式

约翰·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类本能、兴趣或冲动——即交谈或交流的兴趣、探究的或发现的兴趣、制作或建造的兴趣和艺术表现的兴趣……它们是自然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儿童的积极生长仰赖于对它们的运用[5]。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可以包括欣赏与感受、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反思与评议等活動环节,以满足幼儿观赏、体验、探究、制作、表现和交流的兴趣和需要。本文尝试提出几种博物馆幼儿美术活动的方式或策略。

1. 生态对话式的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方式

“生态”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存在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与动态平衡之意。生态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一种成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6]。对话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具体的操作策略。其核心是一种开放、平等、尊重、欣赏的态度。教师和幼儿不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圆桌会议式的平等和谐的新型师幼关系。在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与欣赏者,不断激发幼儿艺术潜能与天赋智慧,并在此过程中共同成长。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对话,包括幼儿与博物馆建筑的对话、与博物馆文物的对话、与博物馆艺术品的对话、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与父母或亲人的对话、与博物馆展陈内容设计者、形式设计者、博物馆传递的艺术体验和文化价值的对话等。

在博物馆中的艺术大师原作面前,把艺术鉴赏与幼儿创作表现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方法可谓是最佳途径。在开展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参考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策略,将对话精神和对话教学融入活动过程,采用“感受与欣赏”“探索与发现”“创造与表现”和“反思与评议”四个教学活动环节。对幼儿而言,在“感受与欣赏”环节,可以设计感知自然、欣赏文化艺术作品、体验社会等,并运用对话的方式与幼儿展开互动交流;
在“探索与发现”环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作品、积极探索其中的奥妙;
在“创造与表现”环节,鼓励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与创意,并提供多种表现材料或媒介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表现;
在“反思与评议”环节,可以设计幼儿分享自己的创作小故事和幼儿之间相互评价,或对艺术作品的背景、内涵的讨论或评价。

2. 多感官体验式的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婴儿出生时已经具备多通道感知的能力。多通道知觉主要是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英国博物馆学教授艾琳·胡珀-格林希尔指出,当我们在博物馆探索新的信息时,通过阅读可以吸收10%、通过听可以获得20%、通过观察可以掌握30%、通过参与互动讨论可以得到70%,而参与听说做等综合感官互动则可以获得90%[7]。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如果能以游戏为媒介,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全方位调动起来,开展多感官游戏互动,不仅可以使幼儿轻松理解美术作品内涵,还会产生新的发现,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例如在组织参观德加的《舞蹈教室》时,可以请幼儿欣赏大师美术作品、触摸芭蕾舞裙、听芭蕾舞曲《天鹅湖》、用肢体动作表达对作品理解等,最后请幼儿创作一幅以舞蹈为题材的美术作品。通过“五感互动体验”,幼儿仿佛融入画中,和画中人物对话,甚至和美术大师对话,体验美术大师当初创作的心境和情景。

3. 主题探究式的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方式

探究式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结合博物馆中的展品,以某一个主题为核心,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美术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美术经验,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幼儿开展深度学习,提升幼儿学习品质。例如“荷花”主题,选择同一主题不同国家的艺术品进行对比欣赏,如莫奈的《睡莲》、宋人国画小品《荷花》、张大千的《荷花图》等,幼儿通过对比体会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相同题材艺术品的异同。此外,该活动还可以延伸到“桥”的主题,讨论著名桥梁(赵州桥、十七孔桥、伦敦桥等)以及周围生活中的桥,感受技术进步、见证历史发展。

例如,北京市水碓北里幼兒园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结合幼儿兴趣和美术教育特色,开展了“小脚丫走遍博物馆”系列教育实践活动。6年来,在幼儿园的组织下,927名家长和幼儿共进行了37次博物之旅,先后走进故宫博物院、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等18个博物馆。孩子们走进各类博物馆与展品“对话”,与环境互动,完成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制订的主题探索任务。幼儿发生了意识上的变化:许多幼儿钟爱的玩具从迪士尼公主变成了故宫文创娃娃,他们会挑选精美的古装服饰给娃娃穿,还会问问教师古代的故事。对幼儿而言,每个博物馆都是一个小世界,它是社会实践活动与文化传承的完美结合,通过博物馆教育活动,幼儿在感知体验和动手操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增强家长在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参与度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殿堂,它不应该是冰冷的、喧闹的、肤浅的,而应是一个有深厚底蕴、有文化对话、有情感互动、有快乐体验、有智慧启发的地方,它应成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一个疗愈身心的场所。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参加博物馆活动既是一个知识学习、美育熏养、文化陶冶的过程,也是一个休闲娱乐、促进亲子关系的好机会。

幼儿园也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家长参与到博物馆美术活动中来。家长与孩子一起在博物馆学习时,可以观察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情况,近距离了解孩子对美的感受和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文化艺术熏陶,实现亲子共同进步与成长。高质量的博物馆美术活动,可以让家长感受到陪伴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带领孩子参加更多的博物馆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与“馆园合作”,吸引家长深度参与博物馆幼儿美术活动,提升家长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育儿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国民素养。

(五)重视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的结合

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给幼儿美术教学带来诸多便利。博物馆的数字化程度越高,博物馆教育的趣味性就越强。博物馆教育的多元化形式的展示与互动,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活动效果。高科技在博物馆教育中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博物馆内部的科技运用;
二是“线上或云博物馆”活动的开展。

博物馆中历史悠久、收藏价值高的展品,通过声光电特技等,可以给参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极大的震撼。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情景带入,能让幼儿与古代文化产生更加有趣的互动,产生全新的视觉体验。博物馆教学借助高新技术将展品以立体形式展现出来,让幼儿与古代文明进行具体、直接的对话,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然而,线下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时会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因此,博物馆幼儿美术活动,可以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线上或云博物馆”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博物馆资源一旦插上教育信息技术的翅膀,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幼儿,就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云游”的方式遍览或观赏古今中外的优质博物馆资源。例如,通过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博物馆美育视频资源,中国的儿童可以观赏到珍藏在法国卢浮宫的凡·高《星空》;
西藏的儿童可以观赏到《故宫里的大狮子》。博物馆幼儿美术活动也可以采取“预学”“研学”和“共学”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例如先进行“预学”——通过博物馆美育视频,观赏、了解国画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背景与绘画风格;
再进行“研学”——实地观赏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
最后进行“共学”——在幼儿园开展深入细致的讨论与创作表现活动。从而实现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线上线下结合,使幼儿获得相关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总之,博物馆幼儿美术教育是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课题,期望全社会共同关注博物馆这一特殊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加强博物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深度交流、合作与研究,营造和创设良性、有效的幼儿美育生态环境,在提升幼儿人文、审美素养以及国民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莹.博物馆儿童美育——让儿童感知博物馆的“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0.

[2] 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 [美]芭巴拉·荷伯豪斯,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邓琪颖,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9:47.

[4] 顾欣.美国北加州博物馆的儿童美术教育活动[J].学前教育(幼教版),2015(Z1):16-17.

[5] [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忠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7.

[6] 边霞.幼儿园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3.

[7] 张琳.博物馆里的美术课[N].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19-03-25(11).

猜你喜欢博物馆美术儿童博物馆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美术篇当代人(2020年3期)2020-03-30留守儿童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六一儿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6期)2016-05-14露天博物馆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5年11期)2016-01-27博物馆幼儿智力世界(2009年5期)2009-07-22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7期)2006-07-21“六·一”——我们过年啦!小学生·新读写(2006年6期)2006-06-14台湾当代美术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5期)2006-05-25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祝您健康(1990年6期)1990-12-30

推荐访问:博物馆 美术教育 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