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张之洞家族源流浅议

2022-04-04 10:38:47公文范文
王立成近年来,以张之洞包括其亲朋故旧作为主题的研究呈现出全面化、多样性的特点,但于挖掘丰硕、深邃的同

王立成

近年来,以张之洞包括其亲朋故旧作为主题的研究呈现出全面化、多样性的特点,但于挖掘丰硕、深邃的同时,亦由于史料阙如而存在个别细节说明不足、论证不够严密等缺憾,如因张之洞明代祖上源流未清,犹不免在实际操作中多有舛谬。

《张之洞年谱长编》提及张之洞先祖及张氏族人与双庙关系时,认为:“张之洞先世为山西省洪洞县人。明永乐二年,迁山右民实畿辅,始祖本自洪洞徙漷县(清废,并入通州)。本子立。立子端,官南直隶繁昌县荻港巡检,自漷县徙天津府南皮县东门之印子头,是为东门张氏。端子淮,明正德戊辰进士,河南按察使,以文章忠义有声于时。淮七传至乃曾,官山西孝义县知县,徙居毕家塘(碧葭塘),颜所居曰孝义堂,是为高祖。父锳,字又甫,号春潭,徙居城南三里双廟村。”

在关于张氏祖源的记录上,《南皮张氏东门家谱》谱首世系考中的陈述相对更为具体,一世至四世传承情况为:“本,字号、生忌、配氏具未详;原籍漷县,子立。立,字号、生忌、配氏具未详;子孝友、孝德、孝敬、端。按孝友公居窑厂,另有谱,始分西门;孝德公、孝敬公上世失传附西门谱后,兹不备叙;自讳端公以下始分东门。端,字号、生忌具未详;明南直繁昌县荻港司巡检,诰封文林郎,福建道监察御史;原配王氏、继配刘氏具诰封孺人,生忌未详;子浩、淮。按讳浩公一支上世亦未合谱,兹考此支人丁式微,恐久失传故附谱后。淮,字东之,号寒泉,弘治甲子科第一百三十一名举人,正德戊辰科第二百二十三名会士,殿试二甲第九十四名,授户部主事,寻改福建道监察御史、河南巡按,巡监两淮,升浙江兵备副使,历任河南按察使,诰授嘉议大夫,崇祀河南名宦、本邑乡贤祠,事迹载《明史》;生于成化九年八月初五日,卒于嘉靖十四年正月初三日;原配韩氏,诰封孺人,生忌未详。侧室宁氏,生于弘治五年八月十八日,卒于嘉靖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侧室高氏,生忌未详;子弛,韩氏出。引、弫、、,宁氏出。发,高氏出。”

《南皮张氏东门家谱》和《张之洞年谱长编》二书对于张氏家族源流及与双庙关联的记录代表了现今的主流认知,各处研究多援引此说为据,并相沿成例。明嘉议大夫河南按察使张公墓志铭和明封孺人张室韩氏墓志铭作为考古文物新史料的发现却打破了这一论说,今略为疏证,以拾遗补漏,考订讹误。

明嘉议大夫河南按察使张公墓志铭,1966年出土于南皮双庙村。该志长71.5厘米,宽71厘米,厚15厘米。盖佚。志文33行,满行34字,楷书。明封孺人张室韩氏墓志铭(下简称韩氏墓志)1966年出土于南皮双庙村。两墓志今均藏于南皮县文物保管所。韩氏墓志为正方形,边长70厘米,盖长、宽均为69厘米,厚10厘米。盖文4行,满行3字,盖篆“明封孺人张室韩氏墓志铭”。志文27行,满行33字,楷书。志文后及志左侧有跋语7行,满行60字,楷书。两志保存较好,虽韩氏墓志志石部分石花较多,但基本无碍辨识。志文内容分别记载了张之洞先祖张淮仕宦经历、婚配情况和原配韩氏的生平,保留了一些未见记载的资料,其中有关张氏家族早期家庭成员状况与包括《南皮张氏东门家谱》《张之洞年谱长编》在内的记载有很大不同,可以校补正史之不足,为厘清张氏家族源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为了便于研究,现将二墓志主要内容移录于下:

明封孺人张室韩氏墓志铭

孺人,河南廉宪张君(淮)东之之配也,嘉靖丁亥七月三十日卒。孺人讳诚,字淑真,南皮处士韩翁深之次女……韩翁慎择所配,见廉宪君为诸生,厚重端悫,乃以归焉……始孺人生子多不育,止子一人,曰弛,且少。孺人念胤嗣不广,乃为廉宪君连置侧室二人:曰宁、曰高。宁生子四人:引、弫、、。孺人视之无异己出……生成化乙未二月二十九日,春秋五十有三。女二人:长适承差孔孝先,次适士人马宗信。孙女一人,许聘少参徐君之孙辨之。于卒之明年三月十三日,葬县东南六十里荫子乡西,从先兆也。铭曰:

始曰妇孝,终曰母慈。矫矫夫子,隐显是资。匪惟德只,亦云有仪。溘焉告逝,与世长辞。闻式以悼,觌用以悲。千祀而下,视我铭词。

淮祖立,生淮父端。生浩、次淮。祖又生叔郁,乏嗣,葬于茔后;又生叔钦。皆一母所出。叔钦生纯,次纶。纯长于淮。纯生尚文,与纯俱生员。祖庚穴。父从祖丙穴。叔钦从祖庚穴。浩从父庚穴。伦序昭穆已定。淮自妻卒后,邀请尚文父子择日卜葬,讲之再三,无议。及期孔迩,铭志既成,彼信术言,此穴甚好,必须百金而后可。淮以为:应得之地,何以价为,况侍廉已久,力不能给。亲友劝之,益触彼怒,数发无赖语。淮谓:富贵贫贱有数,非术所能预知。不与之较,而卜地改葬。姻亲李堂闻之,将城西南三里许膏腴地与之数□,且不计其价也。乡人奇之,县主重之。遂改葬于是,并将子弛迁之同穴。淮故为之辩云。南至胡苏河八十余步,北至五里铺五十步余。

明嘉议大夫河南按察使张公(淮)  墓志铭

按:张氏之先,自漷县徙南皮。曾大父讳本,大父讳立,皆农隐不仕。父讳端,任巡检,卒赠监察御史。母王氏,赠孺人。公讳淮,字东之,别号寒泉。幼而嗜学,不烦训督。总角入邑庠,虑闻见寡陋,就学京师,业大进。弘治甲子,举于乡。正德戊辰,登进士,授户部主事。寻改监察御史,巡监两淮。抑强豪,杜干请,刬革夙弊无遗……巡按河南,旌廉退污,肃清宪纪……后天子出畋,群臣谏止,公独抗言。天子震怒,将重谴,赖文叩谏获免,文实重公于却币时也。迁浙江兵备副使。值宁藩不轨,谋顺江而东,公严兵为保障计,民赖无恐……士人有罹法者,走东光求廖冢宰书,三日不去。冢宰曰:“吾独不念尔邪?亦惜吾书之无益也。”公守法见信于人者如此。无何,当道者疏流言以劾公。时公丁内艰归,铨部顺言者旨,不待勘报而免公位……公家居闭门谢客,检书课子者十年,以疾终于正寝。时嘉靖十四年正月三日也,距生成化九年八月五日,享春秋六十有三云。公性孝,事封君、太孺人、继母刘氏,克敦子道……侧室二人:宁氏、高氏。子六人,女二人。长子弛,邑庠生,早卒。次引,太学生。次弫,次,次,次发。长女适邑人承差孔孝先,次适邑人马宗信。弛暨二女孺人出。引、弫、、,宁氏出。发,高氏出。孙一人,曰守,引之子。孙女一人,弛之子,聘于徐少参孙名辨之者,邑庠生也。诸孤将以十六年二月十一日,窆公于城西南三里新茔之兆,以孺人祔焉。

通过识读墓志可以看出,志文所言及的张氏家族世系情状颇为翔实。志文指明了张氏先祖迁徙之路线为“自漷县徙南皮”,而不是所谓“自洪洞先徙漷县再徙南皮”,亦不是至张端时方才迁至印子头。始迁南皮之祖身份虽没有道明,但通过坟墓安葬方位的叙述,基本可以断定在张本父子时已定居南皮,地点为南皮东南荫子乡(今称印子头,分前印、后印两村落),生居死葬,世代相袭,至张淮时已历数世。就出身而言,张淮曾祖张本、祖张立皆为“农隐不仕”,即农耕者,并不像现代某些学者论述中所云是富贵显达之士。

张本生张立,古今史料记述一致,别无争议,唯于张立子嗣传承上,墓志和家谱出入很大。韩氏墓志铭文记载的世系自张立以后始分三支,除张淮之父张端,又有叔郁、叔钦,三人皆系一母所生,其中志文中特意指明张叔郁乏嗣。张端生长子张浩、次子张淮。张叔钦生二子张纯、张纶。依此可以看出,东门张氏家谱中的“立生子孝友、孝德、孝敬、端”的记载应是口传所误,即使西门张氏家谱中的“孝友公于永乐二年,奉母携弟孝德、孝敬及从弟端由漷县迁南皮,公居邑西二十五里窑厂为西门,乾隆甲申纂谱遂尊公为始祖。孝德公后裔失传,孝敬公暨上世失考。端公居邑东六十里印子头,别有东门谱”也是讹误之传,当不得真凭实据。东门张氏与西门张氏都人才辈出,名播乡里,如东门张氏有明代张淮,清代张之万、张之洞等,西门张氏有明代张璿、张谧,清代张惟寅等。正因如此,可能出于政治和社会利益的考量,才有了乡党血脉强强联合的需求,虽然后世在编纂家谱或书写世系履历时并不能很好地消弭迁徙地和字辈等的差异,但还是尽可能地自圆其说,“东谱称端公为孝友公同父弟,与西谱殊。盖由明季兵燹,原牒失存,后世修谱各据先人,遂未能悉同”。即便如此,也仅能做到差强人意而已。其实,南皮张氏东门与西门之说并不是血脉渊源之分,而是地域方位之别,是早期乡民为更好地区分当地这两大同姓名门望族而以城邑为界进行的简单有效的称谓。久之,由于年湮代远,世系紊乱,传承模糊,后裔不明就里,两大家族被强拉硬拽绑在一起也就理所应当了。

另外,说到张氏与双庙的最早关联,一般认为张之洞高祖张乃曾先徙居碧葭塘(又作毕家塘,位于今东光县境内),曾祖张怡熊又立家口于双庙,从而开启在这一地域的生活,张之洞之父张瑛便出生于双庙村。至于碧葭塘、双庙二村,虽今日分属两县,但距离不过数里。两村倒是与祖地印子头相隔数十里。面临背井离乡的困难,张乃曾、张怡熊父子为何还要义无反顾地迁移于碧葭塘、双庙这片区域,二人真是与这片乡土发生最早关联的人吗?过去情况不明,鲜有学者解疑释惑。韩氏墓志铭文末尾的一段话交代了原因:张淮之妻韩氏去世后本应下葬印子头祖茔,却在即将安葬时因祖茔之地家族内部发生争执,张淮以大局为重艰难做出改葬决定;张淮姻亲李堂慷慨赠地,最后葬于双庙附近。自韩氏和早逝的儿子张弛改葬于双庙附近,这里便成为张淮一支的家族墓地,张淮死后也葬于此,“窆公于城西南三里新茔之兆”。张淮之后,张氏族人日益繁衍蕃庶,不但印子头的居住经营之地大为紧张,双庙附近的墓地也日渐增多,因此为避免争食于印子头,更为了守护经营多年的家族墓地、方便拜谒祭祀祖先,张淮后人张乃曾、张怡熊父子遂迁至双庙祖茔附近落户安居,继续开创家族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同时,通过墓志还可发现,韩氏名诚,南皮处士韩深次女,生于成化乙未(1475年)二月十九日,去世于嘉靖丁亥(1527年)七月三十日,享年53岁。有二女,长女出嫁承差孔孝先,次女出嫁士人马宗信。韩氏生子多不育,亲生子长大成人者只有张弛,邑庠生,育有一女。张弛偶染疾病,亡于韩氏去世之前,即1526年夏天。这些信息的获得,一方面弥补了《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中韩氏生平过于简略,尤其“生忌未详”之不足,另一方面也间接证明张之洞和张之万之先祖非正妻长门一脉的正确性。二人都是侧室宁氏所生后裔,张之洞为四门张之后,张之万则为五门张苗裔。

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志还解决了南皮三大张氏(东门张氏、西门张氏、刘文庄张氏)之一的刘文庄张氏(此族亦人丁兴旺,科宦门庭,张开元、张扩庭、张牧谦等皆是其中佼佼者,其祖先源头有寿光说、山西说,民间亦有东门张氏本家之附会)的始迁世系脉络问题,否定了长期以来成书于清代的《南皮刘文庄张氏族谱》关于始祖寿光来源之说。墓志虽寥寥数语,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刘文庄张氏始迁祖尚文公是真正东门张氏后裔,乃张淮叔祖张叔钦之孙张纯的子嗣,南皮刘文庄张氏和东门张氏血脉关联并不是民间附会之说,而是真正的血脉相连。

明嘉议大夫河南按察使张公墓志铭和明封孺人张室韩氏墓志铭的志石刻工不俗,书法布局严谨缜密,字体端庄工整,骨肉兼备,文辞厚朴直白,无空洞干枯之感。其志文内容虽有部分高度重合,但恰好可以相互参考印证,稽古求真,并且二者反映出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且弥足珍贵,尤其韩氏墓志跋语部分更是精准描述了张氏家族早期世系演变的概况,纠正了长期以来以讹传讹流布甚广的有关张之洞祖先迁移地域和南皮张氏族群内部发端的错误问题。

出土的两方墓志不仅丰富了南皮县文物保管所的馆藏,而且有助于推动张之洞及其家族整体变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由于两方墓志出土后长期湮没于民间,后虽被收于南皮县文物保管所,墓志图文也被收录于2007年出版的《沧州出土墓志》一书,但至今尚未在学界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遑论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因此,上述淺显之论只为抛砖引玉,以激发有关研究者对新出现的张之洞家族相关史料的重视,从而投入精力为“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的洋务重臣张之洞的学术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东门张氏墓志章宏伟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20年12期)2020-02-04东门老街中国报道(2020年12期)2020-01-08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档案天地(2019年8期)2019-09-16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北方文学·下旬(2017年5期)2017-06-02我要吃冰淇淋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7期)2016-08-11隋唐墓志伪刻辨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4期)2015-04-16“妻管严”沈括幸福·悦读(2011年8期)2011-12-19绸缎庄命案故事林(2011年15期)2011-05-14墓志青年文摘·上半月(1984年5期)1984-11-01

推荐访问:源流 家族 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