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温度、大度与深度

2022-04-07 12:42:26公文范文
黄爱明[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应当有适宜的温度、必要的大度和一定的深度。适宜的温度,让语文课堂有滋有

黄爱明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应当有适宜的温度、必要的大度和一定的深度。适宜的温度,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必要的大度,让语文课堂有情有义;一定的深度,让语文课堂余音袅袅。温度、大度与深度是有因果关系的,是互为促进的。适宜的温度中,更容易滋生必要的大度,更容易达到一定的深度。

[关键词]温度;大度;深度;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容易“降温”——因为一些粗糙、一些迟钝、一些遗忘而导致课堂成为冰冷之地;部分教师容易失去“大度”——因为短视、闭目塞听、因循守旧等,而不经意间导致了学生感觉不安全的氛围;部分教师容易浅尝辄止——常常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为终极目标,而不善于引领学生走向言语和思想的更深处与更远方。初中语文课堂应当有适宜的温度、必要的大度和一定的深度。

一、适宜的温度,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

所谓“适宜的温度”,就个体而言,是指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悦和安全之中;就全体而言,是指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和需求都能被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得到课堂和老师的照料。“温度”是看不见的,无声无色,但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桌椅的空白处、文本的解读中和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兴趣与热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教师的巧引激活的。“巧”表现在打破常规,化“平面”为“立体”,从一个意想不到或者最贴切的角度进行切入。“巧引”犹如“魔法”“开胃菜”“及时雨”,能够大面积地激活学生,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

例如,在统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学中,教师化静为动,通过微视频聚焦学生:“一次庆典大会上,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皇帝没有穿衣服而进行游行,周围尽是献殷勤的官员,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视频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闹剧?为什么任由这样的荒唐存在?为什么只有小孩子才说出了真话?你们想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吗?”教师要善用可用巧引策略。

(一)善于“退一步”

所谓“退”就是退到问题的源头。“退一步”,学生能够更清晰地厘清文本意蕴的来龙去脉;“退一步”,拆除了阻碍学生思维的“脚手架”。《皇帝的新装》一文的诸多问题都可以“退”到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个“原点”上理解,于是其荒诞与滑稽都有了依据和根源。这样的“退”,无疑是“巧引”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对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温度功不可没。

(二)善于“化整为零”

所谓“化”就是善于“化整为零”。某个问题因为从整体的角度提出,所以显得“大”,牵扯面广,短时间内学生无法统领全文进行回答,此时此刻,就要分解为更小的、更细微的、更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学生“爬上树摘到果子”。比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小孩子之所以说真话,是因为他需要对大人负责吗?需要为朝廷负责吗?成人或朝廷会因为“童言无忌”而惩罚他吗?这样的“化整为零”正是“巧引”的有力体现,正是营造适宜课堂温度的基本策略。

二、必要的大度,让语文课堂有情有义

所谓“必要的大度”,是指初中语文学习,不应该严丝合缝那样坚守标准答案。相反,教师应该允许一些意外之声的发出、一些个性解读的涌现、一些多元解读的争辩。教师并非没有原则地“大度”,而是在坚守语文理性的基础上,在最终达成主流的共识的前提下,多一些包容度,多一些弹性,多一些诗性。

(一)允许个性解读

站在不同的角度,语言或思想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那种从一个角度、一个框架、一个侧面就盖棺论定的阅读,应该到了予以摈弃的时候了。允许个性解读,不仅仅是教师大度的象征,更是文本全面解读的需要。多一些个性色彩的解读,尽管免不了针锋相对,但语文课堂显得有情有义,

例如,在统编本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放权让学生给文章换一个题目,稍做沉思之后,不同题目纷纷出笼:放鸭之旅、惊喜之旅、反思之旅、恐慌之旅、成长之旅、青春之旅……其中,诸如“恐慌之旅”等题目肯定不符合原文主旨,但教师不是“一棍子打死”类似的题目,而是允许个性解读,然后在充分阐明理由的基础上,剔除不合理的,肯定较合理的,真正打造有情有义的语文课堂。

(二)允许大胆想象

丰富的想象能有效弥补理解上的空白,能有效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敏锐的“语文之眼”。想象愈丰富,学生的言语解读力、文本迁移力和写作实践力就愈强。语文课堂应该是提升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该大度一些,允许学生大胆想象、自由想象、纵深想象。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尽情想象集会结束和骗子走后“皇帝、大臣、群众和骗子”等会怎么样,有人想象到皇帝气急败坏;有人想象到皇帝仍然蒙在鼓里,并下令去捉拿那个说了真话的孩子;有人想象大臣吓坏了赶紧“卷铺盖”走人,否则会株连九族……面对学生多姿多彩的想象,教师不是扼杀,而是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通过想象丰富阅读体会。

三、一定的深度,让语文课堂余音袅袅

所谓“一定的深度”,就是应该“从小溪中跳脱出来进入大海”。初中语文学习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深入到言语、写法和思想的深处去涵泳,见微知著,见人所未见、去发现更丰富的心灵秘境、更“陡峭”的情感高峰和更博大的思想深潭。

(一)“纸的背面”想一想

一些名画的“背面”有秘密,有真相,有精彩,文章亦然。“纸的背面”其实更多地具有象征意义,即文本的深层意义或文本的多重意蕴。“背面”一般看不出来其意义,他“藏着掖着”,非下一番功夫不开,非高度的警觉和敏感不可。

例如,在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一文中,除了主人公范进之外,还有两个人物胡屠户和张乡绅也花费了作者的不少笔墨:为什么?意义何在?对于主要人物的衬托体现在哪里?仅仅是衬托主人公吗?对于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无意义?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烘托”还有类似的例子吗?无疑,这样的追问和涵泳就是透过“纸的背面”想一想。透过“纸的背面”要做到“钻进去”,再“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地带去品一品,品出细节,品出一种“世”或“势”,而不是单独的一个人。比如,胡屠户和张乡绅的出现就代表了一种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由“点”到“面”,正是文学作品中深入“钻进去”的有力体现。所谓“跳出来”就是从现有的这个人、这件事中跳脱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进行对比、揣摩和反刍。比如范进个人的中举发疯和整个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层内因:发疯仅仅是自身性格的原因吗?“喜极而疯”中的“喜”和“疯”究竟代表这什么?这一切都可以“跳出来”进行纵深的理解。

(二)“联系他文”读一读

尽管很多文章都是独特的,但并不是“孤独”的,都能在另一篇中找到回应,可能在更深处有“似曾相见”之感。哪怕不是“似曾”,但因为拓展了视域、开悟了生命、沐浴了心灵,也应该联系他文读一读。

仍然以《孤独之旅》一课的教学为例,不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比读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前方》《穿堂风》等有关成长小说,都在命运的深处藕断丝连,尤其是《穿堂风》中的橡树,不也经历了一场孤独之旅吗?不也像杜小康一样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仍然存有善心,仍然怀有坚强之情怀吗?在加深同类阅读体验的同时,溢出了原有的阅读边界,从而使阅读和课堂有了深度。

(三)“跨过文本”探一探

语文“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外延比一般学科要广得多,完全可以“跨过文本”探一探。“跨過文本”并非直接与原文无关,而是基于原文而超越于原文。文本之外,亦有类同、更有印证,有一个更大的言语、精神和思想的乾坤。或许,“跨过文本”探究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期间思维的突破、言语的丰富、情感的滋养和思想的拓展,才是探究中更重要的目标。

例如,在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一文的教学中,可引领学生“跨过文本”进行多方面的“探一探”,比如,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到鲶鱼效应等。引领学生探索更多的“天光云影”,进行多重对话,课堂就有了深度,学生也有了深度。

温度、大度与深度是有因果关系的,是互为促进的。适宜的温度,更容易滋生必要的大度,更容易达到一定的深度。构建这样的“三度”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带适宜的温度、自有一股容忍一切的大度,本身就有“不见底”的深度,那么,摇曳生姿而又厚重高效的“三度”语文课堂,必将一直高效作用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操作”基本论:课堂不可承载过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7).

[2]林茶居.在银鹰文昌中学感悟“自主学习”[J].教师月刊,2013(3).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大度深度语文课堂学会大度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39期)2021-11-03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10期)2021-05-13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高中生·天天向上(2018年1期)2018-04-14给你一封毕业的情书中学生博览(2016年11期)2017-01-06给你一封毕业的情书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16年6期)2016-05-14课堂中的“现代”与“传统”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11期)2008-12-29

推荐访问:大度 深度 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