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垃圾分类实践及经验总结

2022-04-09 11:55:34公文范文
战世港[摘要]在勤俭建国社会氛围的影响下,面对垃圾产量大、增长速度快和垃圾处理方式不科学等因素,19

战世港

[摘 要]在勤俭建国社会氛围的影响下,面对垃圾产量大、增长速度快和垃圾处理方式不科学等因素,1955年北京市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完成确立组织领导机构、开展宣传工作、解决经费来源问题和考察石家庄市垃圾分类经验等准备工作后,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地逐步推行。虽然20世纪60年代由于社会氛围的变化和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入不敷出,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中断,但这次实践尝试为以后的垃圾分类工作和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勤俭建国;北京市;垃圾分类;环境治理

随着当今社会垃圾分类工作的逐渐深入开展,对垃圾分类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垃圾分类在新中国70余年的历史中,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石家庄市、北京市等城市便提出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概念,并付诸实践。

1949年之前,北京市的环境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垃圾堆积如山,严重阻塞了交通,也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从1949年3月至1951年3月,北京市进行了三次以清除市内垃圾为重点的“清洁大扫除运动”,将北京市沉积数百年的60余万吨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北京市“垃圾城”的帽子得以摘除。①经过“清洁大扫除运动”,北京市虽然清除了垃圾,形成了垃圾清运制度,保护了环境卫生,但垃圾的处理和合理利用问题却一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②随着“一五”计划和增产节约运动的推行,全国上下形成了勤俭建国的社会氛围,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展开且取得一定成效。

北京市在20世纪50年代的垃圾分类收运与利用实践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如白杨着重探讨了1955年至1965年北京城区垃圾分类收运制度,详细说明了收运制度形成的过程,收运的特点、成效与影响,以及收运结束的原因;①岳树燕则用“开创先河”来概括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市垃圾分类实践,梳理了北京市推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垃圾分类政策的制定与施行,以及对当下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启示。②此外,北京市档案馆出版了部分相关档案。③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馆藏档案的基础上,着重探讨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的背景、准备、实践、成效以及后来未能持续推行下去的原因,以期为当下垃圾分类工作提供经验启示。

一、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推行垃圾分类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常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1948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约为225万人,到1955年5月前后达到354万人左右。④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必然导致较多的垃圾产量。当时由于人们的垃圾分类收集、利用意识较低,一部分可以回收利用和进行农业堆肥的垃圾也被填埋,这样不仅造成了浪费,也污染了环境,并且与当时所倡导的“勤俭建国”“增产节约”是极不相符的。基于此,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向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提出,应在北京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1955年9月,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在《为检送北京市试行垃圾分类收集计划(草案)给薛子正副市长的请示》中说明了当时北京市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勤俭建国的需要。1953年,中国在面临诸多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开始推行“一五”计划。基于此,1953年至1955年,中共中央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一系列通知,倡导全国各行业要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减少开支。⑤1955年7月4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将“厉行节约”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该文件指出,浪费现象是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相违背的,是与中共中央历来强调的增产节约方针和中国共产党一贯的艰苦奋斗作风不相容的,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予以纠正;“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全国人民,是全国普遍的长期的经常的政治任务”;全党、全国人民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風,养成节约的风气,为实现这一“政治任务”而不断奋斗。⑥经过1953年至1955年三年左右的政治宣传,全国各个领域、各个地方都形成了增产节约、勤俭建国的社会氛围,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逐渐展开的。

当时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和科学利用的具体做法有:利用厨余垃圾、动物尸体、植物枝干、人畜粪便进行堆肥,做到无害化处理,进而消灭传染病菌和寄生虫卵;垃圾堆肥后充作农业肥料,可提升农业产量;蔬菜、水果市场中产生的垃圾则用来酿制酒和醋,还用作猪饲料。垃圾中还有许多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品。1955年,北京市10个垃圾消纳厂中以捡拾垃圾为生的1200余人的每日平均收入约为0.83元,年平均收入约为303元,①而1955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215元,1956年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36.15元。②因此,把垃圾中可回收物合理利用起来可以增加一部分资金,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是北京市垃圾产量大,且垃圾年产量增长速度极快。1955年9月,北京市城区日产出垃圾约2600公方。按此推算,1955年北京市产出垃圾约949000公方,而1951年北京市城区共运除垃圾788920公方。③1951年至1955年4年时间,以垃圾总体积计算,北京市年产垃圾平均增长率约为5%,大约每15年年产垃圾总体积就翻一番。从垃圾总量来看:1951年北京市城区年产垃圾总量约为583210吨,1955年北京市城区年产垃圾总量约为815410吨。④以垃圾年产总量计算,4年垃圾平均增长率约为10%,大约8年年产垃圾总量就翻一番。把北京市年产垃圾的总量和体积以及二者的增长率,与当时北京市收运垃圾的运力相比,可以看到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利用的方式以减少垃圾收运的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北京市垃圾处理方式不科学。根据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1954年对全市垃圾进行物理分析的结果:按体积计算,平均每公方的垃圾中炉渣的体积约占52%,灰土约占29%,树枝杂草、动物尸体、厨余垃圾等约占11%,棉麻和树木枝干约占6%,金属、砖瓦等约占2%。⑤这些垃圾全部都被运往城外低洼地区掩埋处理,其中的有机物腐烂后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卫生和城市绿化,而且还会造成地基不稳,填垫的低洼地区无法也用来建设房屋。

由于北京市垃圾产量大、增长速度快以及垃圾处理方式不科学等直接原因,在勤俭建国的社会氛围下,北京市各单位开始着手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工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机构为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在此期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等单位确立了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解决了垃圾分类工作的经费问题,考察了石家庄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这些准备工作为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和全面展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垃圾分类准备工作

1.组织领导机构的确立

1955年9月3日,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指出:垃圾分类和推广新式炉子、煤砖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和改变人民群众多年生活习惯的复杂工作;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利用不仅要从改进环境卫生、提倡废品利用再生产和号召共同倡导勤俭建国的社会风气出发,而且要把此项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因此,垃圾分类工作“必须慎重的细致的研究进行”。①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在此建议下,多次召集有关单位召开调查、研究垃圾分类工作座谈会,确立了各相关单位的负责工作,如表1所示。②

1955年10月10日,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提出了组织领导的改革方案: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成立“改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联合办公室,由副市长薛予正和程宏毅共同领导;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由上下水道工程局负责,第三商业局、手工业生产合作联合总社、公共卫生局予以配合;改良炉火、改善燃煤及运煤车辆回程联运炉灰工作主要由第一和第三商业局及北京市煤建公司负责,上下水道工程局、手工业管理局、手工业生产合作联合总社及运输管理局配合;在区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工作组”,由上述单位及各城区人民委员会派成员组成,共同进行工作。③

1955年10月24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下发文件指出:同意上下水道工程局于1955年10月10日提出的领导机构设置方案;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和区人民委员会等有关单位应尽快组成垃圾分类工作组,以便迅速推动相关工作,但联合办公室问题应在垃圾分类收集、利用试点工作告一段落后再进行研究。①虽然当时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并没有批准设立联合办公室,在此之后下发的文件也都是以“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的名义,但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各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并且相关的讨论会也是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领导下各相关单位共同参加的,因此联合办公室“有实无名”。

2.宣传工作的开展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等单位采取了举办垃圾分类展览会、分发垃圾分类宣传材料,以及通过报纸和电台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方式,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1955年10月2日,由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联合市公共卫生局和市防疫站共同举办的“北京市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在中山公园举行。展览会主要介绍了实行垃圾分类对于改进环境卫生和为国家积累资金的益处,并对市民提出了实行垃圾分类的要求:希望市民以门牌为单位组织起来,准备两个垃圾箱分别装垃圾;将废品收集在一起等合作社前来收购;遵守街道垃圾收运制度和时间;设法改良炉火,改进燃煤方式。广大群众在参观了展览会以后,对分类处理垃圾的办法表示欢迎:很赞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办法,一定要搞好这一工作。②

与此同时,各区人民委员会也组织了相关学习活动。先由各区人民委员会环境科及街道办事处干部学习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计划和宣传材料,然后再以居民委员会为单位组织街道积极分子学习,培养宣传骨干深入居民群众中进行宣传,说明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重要意义,达到妇孺皆知的宣传效果。③

从1955年10月开始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虽然对人民群众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和动员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宣传教育只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之前开展,在群众开始垃圾分类收集之后宣传工作就停止了。其二,在具体的宣传资料中专业名词较多,群众难以理解。因此,1956年11月30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第47次行政会议指出:为了保证城市卫生和环境建设,应该实行垃圾分类,但必须做好宣传工作;上下水道工程局应在报纸和电台发表消息,各区人民委员会应在居民中进行宣传;各单位在宣传时应讲清道理,不要强调对居民的个人利益,并且应该用通俗的词汇,不应使用科学名词。这次会议还指出:机关、学校、工厂、企业等集体单位是实行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一般市民应自愿而不应强迫。④

这次会议的召开为全市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具体措施。此后,各区、各个试点单位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之前和工作之中,都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为开展、巩固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经费问题的解决

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而举办的展览会、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及改装垃圾收集车、添置公共垃圾箱等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为减轻各部门的经费压力和提高人民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北京市人民委员会通过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给各区、各部门划定了专项经费。

1955年9月,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指明了垃圾分类各项工作的经费来源:举办“北京市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改装垃圾收集车以及杂项开支,可由相关单位从环境卫生事业费和试验研究经费中支出。同时,上下水道工程局对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所导致的垃圾运输费用的增加也指出了解决办法:各区在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时,垃圾运输超程运输费从各单位“委托代垫运费收入项”中开支,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时再从“环境卫生事业费”中支出。①

1957年3月,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下发了《关于领取整顿垃圾箱和垃圾分类收集宣传费给各城区人民委员会的通知》。該文件指出:经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审批同意,群众因实行垃圾分类而需添置垃圾箱的困难,可以通过“民办公助”的办法解决,城区每区800元作为“民办公助”垃圾箱采购经费;各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费开支,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计划,一并持据前往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卫生处领取。②

4.考察石家庄市垃圾分类工作经验

为了学习石家庄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推动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于1956年11月17日至11月22日组织人员前往石家庄市考察。

石家庄市在中共中央提出除四害、增加农业生产、扩大肥源的方针后,根据市情、民情于1955年第四季度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鉴于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石家庄市于1956年第二季度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北京市人员前去考察时,石家庄市垃圾分类分清户已达到了100%。石家庄市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工作,解决了垃圾消纳问题,改善了环境卫生,还支援了农业发展。无机物炉渣垃圾做填埋处理,有机物垃圾收集后清洁队将销售给颗粒肥料厂,所得作为环境卫生事业费收入,既间接支援了农业生产,又减少了国家事业费开支。

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在组织人员参观学习结束之后,建议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借鉴石家庄市垃圾分类的有益经验来推动北京市全区相关工作的开展,从而改善环境卫生和推动增产节约运动的发展。其具体建议有:第一,希望北京市各级领导能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全市中心工作之一,实行各级领导分片负责制。第二,希望广泛宣传,打通群众思想,恰当结合中心工作进行动员,使群众真正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三,希望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经常巩固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的宣传、检查制度。第四,在具体措施方面,希望将有机垃圾制成颗粒肥料,支援农业;废品由废品经营部回收,用作再生产原料;无机垃圾填垫坑洼,以减少蚊蝇、老鼠等害虫的滋生。③

(二)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在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正式展开。为汲取经验、由点到面,北京市先选择了街道进行试点,在试点工作取得成绩和经验后再向各区和全市推行。

1955年9月3日,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建议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应先在西单区或宣武区进行试点,同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做好纸屑、棉麻、金属、玻璃、塑胶五大类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工作;推广煤砖,改良煤炉,减少炉渣,产生的炉渣应经过分类收集后用来填垫坑洼或用来生产建筑材料;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应在垃圾消纳场深度掩埋;瓜果市场上的垃圾应作为酿酒、酿醋的原料或用作猪饲料;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有机物垃圾和扫地土应进行分类收集。①同年10月10日,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又建议采取“两步走”的办法,一部分地区试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一部分地区试行改良炉火、改善燃煤工作,并将西单区和宣武区作为试点。②同年11月1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第28次集体办公会决定:垃圾分类工作“应先选择大机关试验,暂不在市民中试行”。根据1955年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安排,宣武区和西单区应在1955年第四季度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但因其中心工作较多,并未按时开展。

1956年初,宣武区召开了一系列由机关、团体、工商户和居民参加的座谈会,会上一致认为,如果此项工作只在大机关实行,就无法得到广泛的经验。因此,讨论决定于1956年2月2日至1956年2月8日,在宣武区教子胡同开展为期一周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鉴于教子胡同试点工作的成功,宣武区决定把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选择白纸坊街道办事处为宣武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二个试点区域。经过检查,这两处试点区域90%以上的居民户都能分清有机垃圾、扫地土、可回收物和炉渣。在这两处试点区开展工作之前,宣武区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宣传教育和动员活动,例如举办小型垃圾分类展览、召开宣传会、分發垃圾分类宣传材料、培养街道垃圾分类积极分子等等。参加过垃圾分类学习教育活动的居民表示:“国家这份心真不容易,怕我们听不懂给我们画出图片来看,咱们真得齐心搞好垃圾分类工作”;“这样分类收运,什么东西也糟蹋不了啦,政府想的真周到”。③正是通过这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群众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利用的积极性和可行性。

鉴于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56年5月20日,宣武区在全区范围内展开了垃圾分类工作。在此之前,宣武区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为期16天的准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但由于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后宣传工作逐渐松懈,分清户只占80%—90%,雨季来临后清洁工人为了尽快完成垃圾收运任务,未能认真分类,致使分清户下降至50%左右。因此,在宣武区1956年第四季度人民代表大会上,有群众主动提出改善垃圾分类工作的要求。1957年初,宣武区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整顿,动员群众使用“公用大垃圾箱”和“按站定户”的管理办法,并试行“隔日分类收集”制度,即有机垃圾和炉灰隔日收集。工作改进后,经过街巷抽查,虽然春节期间垃圾有所增多,但垃圾分类分清户达到了99.6%。④

1957年初,西四区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该地试点也是从宣传工作开始着手,向群众“讲清道理”,“以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群众觉悟”,克服群众的“嫌麻烦思想”,并通过积极分子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的益处。为消除居民嫌每日取送两次垃圾容器较为麻烦的思想顾虑,以及解决因居民不爱护垃圾容器而造成容器损坏、丢失的问题,西四区居民集资(每户1角)购买了大型垃圾容器,将其放置在垃圾待运场,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这样居民倒垃圾时便可以及时取回容器,同时解决了居民因时间不便而在垃圾待运场随处乱倒垃圾的问题。⑤西四区的群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反映很好。针对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以及将垃圾分类收集、利用纳入西四区人民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等做法,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性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①

宣武区和西四区是北京市城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较好的城区,其“隔日分类收集”制度、“公用大垃圾箱”以及“按站定户”的管理办法被多个城区所借鉴。但并不是每个城区的垃圾分类工作都像宣武区这样顺利。前门区于1956年11月20日开始试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但由于群众反映垃圾分类太麻烦,于1956年11月27日前试点工作就停止了。②直到1957年12月30日,停滞一年之久的前门区垃圾分类工作才重新开始。③

西单区原定于1956年第二季度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但直到1957年10月23日才开展,比原定计划晚了一年半的时间。西单区的宣传工作,对居民主要是采用开“片会”的方式来说明垃圾分类的益处,同时组织积极分子参观垃圾堆肥和种菜的效果。对于集体单位,主要是由办事处召开说明会说明垃圾分类收集、利用的益处。1957年11月,垃圾分类工作在西单区全面推行,经抽查,全区推行效果较好,分类合格的垃圾箱占92%;但集体单位和商户做得较差;机关宿舍由于没有“向干部宣传”,所以垃圾分类效果最差;有些单位垃圾箱较少,暂时没有进行垃圾分类。④

三、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垃圾分类实践的经验总结

1957年5月14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颁布了《1957年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经常化实施纲要》,指出垃圾分类收集、利用是爱国卫生运动中需集中力量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⑤1958年初,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指出1958年春季“除四害、讲卫生”的具体要求,其中第一点便要求:改进粪便、垃圾处理方式,3月底前各农业社要普遍推广泥封堆肥;北京市区、郊区街镇、工矿区、机关、学校等,都必须在3月底之前推行垃圾分类工作。⑥因此,至1958年第一季度时,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已在北京市全市范围内推行,并且成为当时“中心工作”之一——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⑦此外,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有机垃圾堆肥也成为当时城市支援农村的重要方式之一。⑧

但这一工作并没有坚持下来。关于中断原因,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指出:1957年以来推行的垃圾分類对于支援郊区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土质不同的农田对城市垃圾的需要不同,是否实行垃圾分类应根据农田的不同需要来决定;实行垃圾分类每家每户必做,给居民群众增加了一些负担,有些地区确实存在困难;1960年以后,垃圾中的有机物减少,并考虑到以上问题,城区都没有坚持实行垃圾分类;1963年,西城区大部分地区恢复了垃圾分类,但其他地区并没有恢复,因此,“对是否恢复垃圾分类的问题,各方面的意见尚不一致,需进一步研究”。①

在20世纪50年代经各城区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却因“各方面的意见尚不一致”而中断。但当时社会氛围的变化和垃圾分类工作的入不敷出才是这项工作“戛然而止”的深层次原因。当时《北京日报》的发文情况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在1958年之前,《北京日报》报道全国各地的“勤俭建国”“增产节约”事迹近乎“常态化”,而在后类似报道则较为少见。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问题,人们舍弃的有机垃圾逐渐减少,垃圾中煤灰所占比例高达80%,已经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必要了。②直到改革开放后,垃圾分类收集、利用才重新走进北京市人民的视野。

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入不敷出。虽然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出来供农业堆肥,对支援郊区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③但同时也增加了财政开支和部分手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如下事项:改装有机垃圾垃圾容器和收运有机垃圾的车辆;“公助改换”改装煤炉,“民办公助”增添垃圾箱;印发宣传材料,举办公益垃圾分类展览会;培养、训练街道垃圾分类积极分子,增加垃圾清洁员。这些事项无疑增加了“环境卫生事业费”等相关财政经费的支出。同时,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之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废品经营处和北京市生产合作社总社废品经理部共同负责“破布”等可回收物的收购和销售,前者为寻求较高的利润而高价回收“破布”,并将“破布”销售到张家口和鞍山等地,因而造成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袼褙社”生产原料严重不足和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④

此外,垃圾分类收集、利用所产生的收益较少。仅改善燃煤、改良煤炉一项在全北京市区推行开来,每年就可以减少垃圾清运费用约90万元。⑤但该项工作因为资金不足以及煤砖供应不足,未能在试点结束之后全面推行。有机垃圾堆肥则是无偿支援农村的一种方式,可回收物的回收所带来的收益归群众所有。因此,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几乎没有增加财政收入,是一项入不敷出的工作。随着社会氛围的变化和1960年前后经济困难时期的到来,很难有专项的经费来支持垃圾分类工作的继续推行。

虽然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其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的作用也并不像预期目标那样重要,但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垃圾分类工作无疑是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开展勤俭建国运动的一次伟大尝试。即使它未能完全达到“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为国家增产节约”、⑥“为国家积累资金,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⑦的预期目标,但它为当今的垃圾分类工作和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验启示。

第一,垃圾分类工作应加强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20世纪50年代的垃圾分类展览会虽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但免费参观人数限定在2万人以内,大部分群众无法免费参观。①宣传动员会和垃圾分类积极分子入户讲解等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政治任务”色彩浓厚,群众参与意愿不高。《北京日报》作为20世纪50年代重要的新闻媒体,对垃圾分类仅在1955年10月20日、1957年12月12日和1958年3月7日出现过较多篇幅的宣传报道。当今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过于依赖“快媒体”,垃圾分类展览会这一更容易获得直接感受的方式却被舍弃了。因此,当下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应通过“快媒体”、定期展览以及报纸宣传等传统媒介方式共同展开,以大力提高大众的垃圾分类意识。

第二,应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垃圾分类工作。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的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工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开展的效果,并不如在普通群众中开展的效果好。②如今,这些单位中大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垃圾分类工作,所以在其中学习、工作的人员并不注意将垃圾分类放置。因此,应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监督工作。

第三,垃圾分类工作应与全社会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北京市20世纪50年代垃圾分类工作中止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与当时的中心工作——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③基于此,2019年4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将垃圾分类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2025年要在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垃圾分类收集、利用系统。④新时代的垃圾分类工作是公民的义务、政府的责任、时代的要求,虽然面临着时间紧、负担重等困难,但只要全社会能上下齐心、共同推动,“人人分类、时时分类、处处分类”的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胡颖峰 吴杰华(特邀)

猜你喜欢垃圾分类环境治理北京市浅谈装饰装修节能技术商情(2018年30期)2018-07-28垃圾分类回收立法的启示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12期)2018-02-26基于科普游戏的垃圾分类政策推广模式研究科技传播(2017年17期)2017-09-22中世纪德国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问题研究鄱阳湖学刊(2017年1期)2017-02-16环境治理新概念引入的价值与限度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2期)2016-05-19“三改一拆”政策下嘉兴市生猪养殖业的转型湖北畜牧兽医(2015年10期)2015-12-08论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科技与创新(2015年21期)2015-12-01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分类收集设想山东青年(2014年8期)2014-09-26《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年9期)2008-10-07《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年5期)2008-06-03

推荐访问:北京市 垃圾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