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反思

2022-04-12 11:37:02公文范文
摘要:作为职业院校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对于探索我国教育事业适应新时代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制

摘要:作为职业院校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对于探索我国教育事业适应新时代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制度和实践操作方面,现代学徒制还存在诸多影响教育效果的问题,如教育理念的碰撞、市场与教育的利益冲突、设想与现实的差异等。本文首先分析肯定了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剖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

在当前社会主义中国迈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塑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李克强做出批示,指出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优化完善教材和教学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

作为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对于完善职业院校体系建设和提升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受限于各类主客观因素,现代学徒制的效能并不理想,因此深入研究现代学徒制,如何更好发挥其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必要且具有较强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现代学徒制的意义价值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成果,是贯彻落实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能有机整合学校、企业、学生三类主体。学校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作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纽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对接;企业以出具培训资源(包括实习实训场所和师资)的方式与学校共同培养全面型人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生产的有效统一;学生则在学校引导、企业扶持下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职业学习与终生学习的融合,提升理论联系实践的运用能力。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现代學徒制试点的总要求,提出要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第二十五条指出: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九)条指出: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工作部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举措。现代学徒制结合了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教育”的优点,带有明显的“双重”特征,即两个教育主体、两种教育手段、两个教育身份,是适应和满足新发展理念下国家、社会对于人才新要求、新需求的有益尝试。

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教育部确定第二批20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教育部确定第三批19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入积极探索阶段。现代学徒制“引企入教”,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经过职业院校的积极探索和社会实践,现代学徒制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

一是落实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双重主体,学校企业联合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是员工学生的“双身份”,从招生开始,学生除拥有学籍外,同时是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生产;学校企业“双主体”,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设置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和质量标准。现代学徒制最显著特征是引企入教,工学交替,岗位成才。

二是实践主体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有四个实践主体: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政府牵头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性政策和措施;行业层面要明确制定相关行业准则和人才标准;企业探索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院校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职业院校负责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管理运行的制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职业院校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从校企合作招生招工一体化,“双主体”标准体系建设,双导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机制建设等六方面,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闯出了一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

三、现代学徒制的困难瓶颈

(一)市场与教育的冲突

现代学徒制虽然搭建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间的联系纽带,但并未使两者真正有机融合,归根结底源于学校和企业的核心诉求不同。学校的核心诉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保障学生就业,企业的核心诉求则为获取经济利益并持续运营。现代学徒制的公益性质决定了企业需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才能保障教学效果,但学校招生的不稳定和人才的持续流动,以及学徒短时间内难以对冲师傅创造的经济效益等因素,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持续深化。

(二)普遍与特色的碰撞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承接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体系的直接载体,因此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校企双方教育目标的实现度,就是检验现代学徒制成效的核心指标。不可否认的是,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存在本质差别,导致了“普遍”与“特色”之间的碰撞。所谓“普遍”是指学校教育,是“一对多”的教育,强调整体教育效果;所谓“特色”是指企业教育,是“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教育,强调继承和发扬,是“普遍教育”之后的个性表达。基于这种差异性,部分学生会产生思想误区,出现“极端”理解或“中和”理解,导致既学习又能生产的学生不多,存在学校与企业教育脱节的“两张皮”问题。

(三)设想与现实的落差

现代学徒制的预期设想是,学生在校学习好理论知识,在企业接受实践锻炼,听从师傅的指导投入生产,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理论教育与实践需求相脱节,两者之间缺少联结。企业的初衷是想招纳更多劳动力,获取更多经济效益,有可能并没有将学生当作真正意义的“学徒”来培养,致使学生难以找到归宿感,只能追求一个简单的实习经历,而并非技能的掌握,导致现代学徒制流于形式。

此外,很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现代学徒制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就实践结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吸收优质生源,校企联合招生会放大录取人数,但毕业时却会因为编制、身份、考试等问题流失大量业务尖子生,导致企业方招不到优秀人才,从而严重影响现代学徒制的持续运行。

因受双方制度管理和其他工作的牵绊,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往往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灵活科学地展现和传授自身知识与技能。

(四)诉求与缺位的差异

招生招工一体化的保障机制有待强化,企业在招生专业设置、录取标准制定以及招生数量核定等方面的参与权有待加强。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愿望和诉求难以充分体现,企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常处于被动,导致没有把服务为宗旨贯彻于实际行为中,如行业企业专家认识不到位,存在“不教不少拿一分钱,教了有人抢饭碗”的思想;企业方师傅政治站位不高,大局意识淡薄等。

四、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建议措施

(一)引入政府主体发挥调节作用

在现代学徒制实行过程中,政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发放奖励补贴的形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现代学徒制成为培养人才、实现增收的重要来源;其次,政府可以统筹规划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方向,把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根本任务,统筹协调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资源,不断推动现代学徒制深化成熟;第三,政府可以通过机制建设、提供法制保障,进一步深化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改革,确保该制度发挥实效。最后,政府要监督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统筹企事业单位敞开就业渠道,实现学生的“双身份”这个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元素。

(二)发挥教师衔接作用纠正思想偏差

“双导师”制度是“工学结合”这一教育模式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配合衔接作用,以帮助学生缩短不同教育模式转换的适应期。“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是校企双方必须高度明确的思想理念。学生在校期间并不意味着与企业教育的完全脱离,要让学生清楚“我是谁、来干啥、怎么干”,在企业期间学校教育亦是如此,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在校期间学校应为企业“师傅”设置有针对性的专项课程,坚持“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以类似于“开讲啦”的节目方式邀请企业“师傅”进行现场讲座或者传授心得,做好学校教育的现实补充;另一方面,在企业“师傅”带徒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工作,应在初期作为代班老师进行旁听,做好企业教育解读,及时答疑解惑,疏导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困惑,保障学生“工学结合”的效果。此外,学校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设网络课程,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同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修习学分,从而实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利用经济杠杆提高企业主观能动性

要让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积极性,除了要给予企业相应的财政补贴或政策倾斜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做好第三方监督。第一,政府方面,要加强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工作的监督,建立现代学徒制单位年报年检制度,对于试点工作推进不力或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暂停试点资格,停止相应的补贴或倾斜。第二,学校方面,应探索建立星级评价机制,对已合作的试点企业进行评价定级,与优秀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或者人才培养协议,合作共赢。第三是通过政府构建政策环境、畅通就业渠道、共享资源的方式,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双方要以资源换资源,院校向合作企业提供和开放师资、设备、技术、信息和场地等教学资源,以换取相应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培训和实习实践的需要;职业院校要以服务换支持,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逐步赢得合作企业的信任,进而形成专业服务产业、产业促进专业的良性循环。同时,要确保合作企业利益,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向合作企业和兼职教师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对合作企业提供服务时,应着眼长远,在开始时不收费或少收费,等到自身能力提升到一定水平时,再考虑按成本收费。

(四)开展校企合作构建现代学徒制体系

经过实践,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现代学徒制专业准入认证办法;總结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运营模式及管理办法;制定现代学徒制的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及联动制度,组织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五)运用大数据开展宏观微观管理

校企合作,运用大数据进行宏观微观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宏观上,校企合作,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数量及规模;发布并推广学徒制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提高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质量。微观上,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程分析、师资调配、课程监控和成绩分析以及学分积分转换等,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论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适应我国新时代、新发展形势的有益尝试。现代学徒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支撑。在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必须因势利导,调动各方主体共同发力,深化完善现代学徒制。本文从引入政府主体发挥调节作用、发挥教师衔接作用纠正思想偏差、利用经济杠杆提高企业主观能动性、建立现代学徒制质量标准、运用大数据进行宏观微观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建议措施,期望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实践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诗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实践症结及优化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8(14).

[2]宋慧娟.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如何实现校企双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3]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1).

作者简介:王和平(1981.10-),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讲师,研究方向:滇剧表演教学。

猜你喜欢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多彩课堂的研究小学时代·中旬刊(2020年7期)2020-10-14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践分析求学·教育研究(2020年6期)2020-06-04让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落地生根新课程·中学(2018年5期)2018-10-23《内燃机设计》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42期)2018-10-13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2期)2018-05-14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13期)2017-09-14高职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东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7期)2016-12-16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现代学徒制在汽修专业的初步探索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推荐访问:学徒 反思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