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小学美术教学中意象思维的运用

2022-04-15 11:47:12公文范文
摘要在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意象思维是指创作主体为表达某种情思把“物象”转化为“心象”、创造成“

摘 要 在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意象思维是指创作主体为表达某种情思把“物象”转化为“心象”、创造成“艺象”的思维活动。浸润和体验、移情和联想、转化和表达是基于意象思维的教学关键。在具体实践时,我们可以通过“物象—心象”的演化、“心象—艺象”的转化、“艺象—意境”的深化来改进“造型·表现”教学,从而有效落实美育价值。

关  键  词 意象思维 美术教学 “造型·表现”领域 美育

引用格式 谢宇松.小学美术教学中意象思维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22(02):63-65.

在当下的小学美术教材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约占60%以上,该领域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创新表现和基本造型能力。但当下的“造型·表现”教学大致还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问题一,缺失主体。主要表现为:没有创设能黏住儿童的教学情境;没有提供儿童主动参与探索美术语言和造型表现的机会;用成人的审美眼光去替代儿童的想法;美术作品没有体现儿童应有的率真和意趣。

问题二,缺乏情感。主要表现为:学生了解了各种美术媒材和工具,却体会不到媒介本身的趣味;学生学习了各种造型语言和造型技能,却体验不到造型表现的乐趣;学生认识了客观物象的形象特点,却感受不到它们的生命气象;不会通过美术创作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问题三,缺少创新。主要表现为:学生面对美术媒材不能大胆想象,无法发现媒材的艺术价值和生命意义;不能从客观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情境,赋予物象新的意义;不能把美术语言和艺术形象关联起来,创造出充满意味的新形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师过于关注美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美术教学应有的“滋养人性、和谐生命、激励精神”的美育价值。我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1]。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基于意象思维来改进美术“造型·表現”教学。

一、意象思维的内在意涵

何谓意象?意是指主观情思,象是指客观物象(以下简称“物象”),意象是物我交往、情景交融的结果,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结合体。在我国传统文艺理论中,意象大致有两种形态:一是指主体正在构思、还未表达的意中之象(以下简称“心象”);二是指用来传达情感、思想的达意之象,也称艺术形象(以下简称“艺象”)[2]。美术领域中的意象主要是指后者。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解释美术领域中的意象思维:所谓意象思维就是指创作主体为表达某种情思把“物象”转化为“心象”,创造成“艺象”的思维活动。

1.意象思维是与生俱来的儿童思维

在艺术创作方面,儿童有先天的思维优势:他们用感性的态度去感知和理解世界,在他们眼里,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他们把自己的纯真情感灌注于万物,物我不分;他们驰骋活泼的意象,赋予物象本无的性质,把不同类的东西搅在一起[3];他们内心充满强烈的情绪,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情感[4]。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意象思维,它与生俱来,它纯真、审美、不受限制。在美术教学中去关注意象思维,就是要顺应儿童,从儿童的思维特点出发改进美术教学。

2.意象思维是主客融合的情感思维

相传赵子昂画马,“闭门伏地,对于马之动作,如长鸣,如蹴蹄,如奔驰,如滚卧于郊原,作种种状态”[5],这就是意象思维的最高境界。可见,意象思维不是把物象与自己分开,站在外界去审视它,而是在情感的支配下把心灵、思想融会于物象之中,通过行为、动作、情感等体认方式去把握物象的内在奥秘,从而达到物我合一,创造出超越主客关系的艺术形象。在美术教学中去关注意象思维就是要从情感入手,通过情感把主体与客体融合起来,从而实现“造型”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得到精神满足。

3.意象思维是洋溢个性的创新思维

弗洛姆曾说:“在任何一种创造性工作中,创造者都把自己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6]这就意味着意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就“造型·表现”而言,创作美术形象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机械摹仿和重复再现,而是需要创作个体在意象思维的作用下,去经历从“物象”到“心象”再到“艺象”的加工、改造和创新过程。“象”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主观意愿的表达和个性色彩的张扬。在美术教学中去关注意象思维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创作艺术形象和张扬自我个性来实现思维的独立和创新。

二、基于意象思维的教学关键

从美术创作心理的角度看,“物象”到“心象”再到“艺象”的变化过程也是学生从“物我交往”到“推己及物”再到“物我交融”的思维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

1.浸润和体验:物我交往的关键

浸润就是把学生置于鲜活的物象情境中,从而唤醒并打开他们的感知器官,让物象的美悄无声息地作用于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就是学生主动调动各类感知器官体会和认知客观物象的自然属性,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发现物象的独特美感。把浸润和体验有机整合,就是让物象与学生相向而行、相互作用,有深度地进行物我交往。其过程大致如下:首先,造境,即创设适合学生心理、激发学生主动感知的情境,包括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其次,感知,即学生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器官充分感知物象的形态、色彩、材质、肌理等表征。再次,取舍,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动选择、综合和放大一些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物象特征,摈弃一些有碍物象美感的部分。

2.移情和联想:推己及物的关键

移情就是把自己的主观情思投射到客观物象上。联想就是在情感的作用下由物象产生想象、形成心象的心理过程。在意象思维的过程中,移情和联想是有机的统一体,移情自然会产生联想,联想中必然夹带移情,并不断升华主体情感,实现推己及物,形成审美心象。移情和联想的触发点均是基于对客观物象的感知体验,源于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物象表征,或整体、或形态、或色彩、或材质、或肌理等。推己及物,形成审美心象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丰富客观物象,赋予生命意义,即把物象看成像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有情感的精神实体;第二类是映射社会现象,产生象征意义,即把物象看成社会生活中饱含价值倾向的某一类人或事;第三类是融合主体心象,实现物我合一,即把物象看成自己,把自己看成物象。

3.转化和表达:物我交融的关键

转化就是把心象改造为艺象,包括与心象相符的美术形象和表现语言。表达就是通过合适的审美造型和表现语言创造出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典型。转化和表达是“造型·表现”教学的关键核心,需要精选范例、设计图表作为学习支架,需要依赖意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同作用,通过以下几个维度的实践来实现情感物化和意象物化:(1)内容推敲,即围绕“画什么”对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敲,从中找到最能反映思想本质的主题内容;(2)形象加工,即围绕“画成什么样”对形象进行比对、取舍和加工,进而塑造出最能表达主观情感的典型形象;(3)语言选择,即围绕“用什么方式画”对语言进行推断、尝试和甄别,从中选择最能表现精神意涵的材料语言。伴随着转化和表达,物我交融将达到高潮,学生的主体情思将会得到有效释放。

三、基于意象思维的教学改进

紧扣教学关键,沿着“物象”到“心象”再到“艺象”的变化过程,我们梳理了一条能够激发学生意象思维,并作用于造型表现活动的教学路径。下面以《老房子》一课为例具体谈谈基于意象思维的教学改进策略。

1.“物象—心象”的演化

“物象—心象”演化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维度感知和情感渗透,把物象演化为心象的过程。在“老房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以下策略来实现物象演化:(1)“看老房子”,主要是通过观察老房子的外形结构和一些基本元素,如粗砺的条石墙基、斑驳的老墙、青灰色的粗瓦、格子花窗、粗铜门环等,去认识老房子的“形”;(2)“听老房子”,主要通过聆听门窗打开的吱呀声、老房子里传出的评彈声、屋外欸乃的摇橹声等,去感受老房子的“趣”;(3)“游老房子”,主要通过VR技术引导学生游历老房子间的石板小弄、老房子里的布局陈设和老房子在晴雨晨暮中的变换,去体会老房子的“幽”。学生在立体化的感知中神与物游,他们仿佛回到老房子里,从“灰瓦”中读到了“稀疏的头发”,从“老墙”读到了“皱纹”,从“格子雕花门窗”读到了“五官”,从各种声音和晴雨晨暮的变换中读到了老房子的生命气象。老房子在学生的头脑中演化成了“饱经风霜的老人”。

2.“心象—艺象”的转化

“心象—艺象”转化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情感和逻辑的双重作用,把心象转化成与之相符的美术形象和美术语言,最后形成艺象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以“老人”为心象联想老房子的基本形象:有学生想到老房子是一间只有一扇窗、一扇门的一层矮房,因为“老人”身体佝偻,五官不灵敏了;有学生想到老房子是一间又窄又瘦有点斜的二层小楼,因为“老人”很瘦,站立时有点颤颤巍巍,但筋骨硬朗;有学生想到老房子是一间半侧视角下的房子,这样可以表现出“老人”饱经风霜的全貌……其次,引导学生以“老人”为心象探讨老房子的表现语言:用黑色卡纸撕出屋顶,因为“撕”更有老旧感;用白粉笔画瓦片,线条不求工整,有轻重、虚实和疏密,这样可以表现出如老人头发般的稀松沧桑感;用黑色线条描绘墙,行笔忽疾忽涩,线条富有节奏,如同老人走路;墙面裂纹用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并在某些部位用单面胶贴撕,使原本一样深浅的线条与墙面出现深淡、虚实变化而产生班驳感,就像苍老的皮肤。最后,学生按“老人”心象,对窗格、裂纹、瓦片等老房子元素进行甄选和取舍,创作一到两幢“老房子”。

3.“艺象—意境”的深化

“艺象—意境”的深化就是把学生创作的作品形象有机组合,创意呈现,营造出一种审美意境,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此环节一般在学生作品展评阶段,如在“老房子”一课的展评环节,教师利用疏密与遮挡将学生的作品组合成一个留有“空白”的村落(如图1)。当教师问学生“在画面中除了老房子,你还看到了什么?”时,学生“看”到了一些不存在的景象:河、青石板路、小巷子、小桥;有渔船打鱼,有运输船驶过;人们在河里游泳、摸鱼捉虾;小朋友们在嬉闹;沿街小贩在叫卖;老人在听书、聊天、打牌;等等。随着学生想象的展开,图像的意义越来越丰富,意境越来越悠远,学生对于“老房子”的情感也在想象中得到升华。

关注意象思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造型表现活动中,在获得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释放情感、温润生命、放逐精神,使美术教学的育人价值有效落地。值得一提的是,在前述案例中我们发现,在关注意象思维的同时,我们不能摈弃逻辑思维,只有把意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整合,共同作用,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才能有情有理,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 刘冲.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J].当代教育论坛,2021(01):29-37.

[2] 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51-61.

[3] 吕俊华.艺术与癫狂[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74-83.

[4]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95.

[5] 于安澜.画论丛刊(下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723.

[6] 弗洛姆.爱的艺术[M].孙依依,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19.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物象老房子意象借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词系列之一——意象篇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42期)2021-11-03如何与物象相处美术界(2021年3期)2021-04-12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20年40期)2020-11-06来自林间的风星星·诗歌理论(2020年6期)2020-09-16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27期)2019-07-15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书肇于自然西部论丛(2018年3期)2018-07-04老房子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8期)2016-09-24老房子饿了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4年10期)2015-01-14树林中的老房子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09年2期)2009-07-01

推荐访问:意象 思维 小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