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文以载道,教文育人

2022-04-16 11:04:22公文范文
赵岩有幸拜读了邱晓云老师《以挑战性学习任务促进语文学科德育落实》(下文简称《挑战》)一文,和杨玲老师

赵岩

有幸拜读了邱晓云老师《以挑战性学习任务促进语文学科德育落实》(下文简称《挑战》)一文,和杨玲老师的相关课例“走进‘奇丈夫邓稼先”,感受颇丰。邱老师嘱我写一点点评,我愧领此任务,谨将我的一些学习感受和关于学科育人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弄斧于班门,并就教于各位方家。

首先,邱晓云老师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五大德育方面为纲在《挑战》一文中介绍了她多年来以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调,很多教师都有了明确的学科育人意识,但如何挖掘学科教学的育人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形成明确的育人意识,与学科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目标相适应的育人目标如何确定等,仍然是学科育人过程中面对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一线教师学科育人实践由自发向自觉的提升。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规定的学科德育五大方面为纲,实际上为课堂育人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框架,将学科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与这五大方面综合在一起考虑,一方面有助于学科教学明线与育人暗线的统一,准确挖掘每一课的育人点,确保每一课育人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考虑学科课程的育人框架,形成学科育人的整体方案。从《挑战》一文中,我们不难发现,邱老师不是在某一课或某几节课上实践着课堂育人,而是在德育五大方面的框架下,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综合性,一篇课文或一个教学专题承载的语文知识技能的目标是复合的,承载的德育目标也往往是多元复合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每一课的德育目标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规定的五大方面常常并非一一对应,因此,在德育目标的挖掘上,既要基于“指南”的指导,更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挖掘,不可过度拘泥。以杨玲老师“走进‘奇丈夫邓稼先”一课为例,作为一篇写人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精神品质,感受人物家国情怀,是对学生家国情感的熏陶,是语文学科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范畴,这也是这节课的主要德育目标。同时,杨老师以《中国男儿》这一歌词中“古今多少奇丈夫”导入,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杨振宁所引《吊古战场文》,这就与古今志士的爱国情怀建立起了联系,并拓展到古人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很明显,这节课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五大德育方面,实际上帮助我们解决学科德育“育什么德”的基本问题,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学科育德“怎么育”的问题。邱老师的《挑战》一文中,归纳了目前语文学科课堂育人实施中常见的三种尴尬:“重育人,轻学科”“贴标签”“双拼课”。实际上,这三种尴尬背后有一个一致的问题:学科教学目标与学科德育目标的割裂。实际上,真正高效的学科教学的完成,一定包含着学科育人目标的落实;一堂好的学科育人课,首先就应该是一堂高效的学科教学课。学科教学目标与学科育人目标应当是有机融合的,学科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目标的落实是显性的教学明线,学科德育目标融入学科教学目标之中,作为一条育人暗线自然达成。学科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提倡学科育人就要反对“空喊口号”“贴标签”“脱离学科本身”的空洞说教和生拉硬拽。

学科育人的目标,不是在“听说教”的过程中被灌输而达成的,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真切体验而习得的。因此,设计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学科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学科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双重收获,是学科育人目标得以达成的有效策略。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既要注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有效情感认知体验以达成育人目标,更要注意挑战性任务的完成过程、完成方式一定是基于学科的。具体到语文学科,挑战性任务就一定是要让学生用语言文字工具做属于语文学科的事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育人目标。邱老师文中所列的挑战任务设计多以“诗歌创作”“颁奖词”“说文解字”“板书设计”这样的形式推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反复使用语言、锤炼语言、建构语言,学科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这些微写作式学习任务的内容、对象等的选择既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场景,又引导学生对所见、所闻、所读、所思进行社会性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完成社会化成长,达成育人目标。这样,语文的明线和育人的暗线就非常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再来看杨玲老师的课例。这节课的核心任务是对杨振宁提出的《中国男儿》作为纪录片《邓稼先》的背景音乐这一建议做出评价。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为纪录片选择配乐的实践活动,实际上,这个活动的核心并不在于“配乐”,而在于“解释”。“配乐”是音乐学科或影视剧制作的工作,而“解释”则是基于文本阅读的语言表达,文本阅读理解是这个活动的“输入”过程,语言表达是这个活动的“输出”过程,“输入”和“输出”都是基于语言材料、运用语言工具做言语实践的事儿。这就保证了语文课不丢失学科本色,也保证了学科知识能力的落实,教学的“明线”就凸显了出来。另一方面是德育的“暗线”。在引导学生将歌词与课文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杨老师紧扣“奇丈夫”的“奇”字,让学生结合全文内容解释邓稼先“奇”在何处,这个任务实际上指向了对人物核心精神的理解,并且,杨老师提出了勾画、批注的要求,这一方面是对文本细读的引导,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学生用一些“大词”“空词”来贴标签,使得学生能够深入文本细节,切身感受到邓稼先的“奇品”“奇功”“奇值”,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与感染,从而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目标,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纵观这节课,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哪个环节是专门拿出来做“德育”的,但“德育”从头到尾都融合在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德育价值通过学科学习得以实现。

综上,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的第一要义,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的重要任务,同時,只有对“育什么”“怎么育”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学科育人工作才能落在实处。邱晓云老师《以挑战性学习任务促进语文学科德育落实》一文及杨玲老师“走进‘奇丈夫邓稼先”一课,为学科育人的实施提供了可学习、可参照的经验和范例。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室教研员)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育人学科德育笨柴兄弟爱你·阳光少年(2019年5期)2019-06-06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伙伴(2018年1期)2018-05-14从学科特点的角度入手,优化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年3期)2018-03-27文化育人:一草一木皆教育中国德育(2018年23期)2018-02-26“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

推荐访问:文以载道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