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艺术现场的生成: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的基本线索

2022-04-18 11:33:14公文范文
钟佳“時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于2021年9月24日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这是胡一

钟佳

“時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于2021年9月24日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这是胡一川诞辰110周年纪念系列展览的第二站。

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实践者、亲历者,胡一川的艺术与人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个案。1958年起,中南美专迁至广州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后,胡一川随校定居广州直至去世。胡一川研究所完整保留着近2万件与其相关的藏品和资料,这其中包括:第一,纸本作品类约500件。有版画、速写、创作素描稿等,最早的版画作品原件为1936年厦门时期抗战木刻作品,最早的速写作品原件为1937年延安时期速写作品;
第二,油画作品类约200件;
第三,国画、书法作品类约2000件;
第四,日记本及笔记本类文献,包括从1937年至1994年整本的日记原稿和工作笔记手稿约80本(其中1937年到1949年间的日记已结集出版);
第五,作品文献、创作文字手稿、报告手稿、信件、抗战文物文献类,包括夏朋烈士与胡一川往来信件、黄君珊与胡一川信件、各时期的重要工作报告和演讲手稿、抗战文物及函件等,约5000件;
第六,照片、底片类,包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一川早期历史照片、抗战时期历史照片、一生的个人和家庭照片、创作资料、现场及作品文献性照片等,约6000件;
以及胡一川的藏书,友人所赠书画、物件;
胡一川展览采访录音及视频、胡一川工作报告、演讲录音;
“口述胡一川”项目的影像资料等近4000件。从藏品的丰富程度不难看出为展览做加减法的难度,但同时这个庞大的文献资料库是我们生成“时代先锋的现场”的基石与信心来源。就在这2万多件藏品当中,我们按照时间线索和构建多个“现场”的展览逻辑筛选了600多件展品,用于展现共产党员胡一川完整的革命人生,全面梳理和展示胡一川的艺术历程,以及他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中的贡献。

如果说中央美术学院是胡一川美育工作史的重要部分,那么广州美术学院则是他为之倾尽半生心血的美育阵地。当我们选择将胡一川诞辰110周年纪念系列展览的第一站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办,而第二站放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时候,也是考虑到了胡一川相关美育史发生发展的历程,契合了时间空间的排布。

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回顾研究展,并没有采用一般的年谱式展览常用的单一线性叙事模式。此次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追溯了胡一川90周岁整个人生的长度。胡一川1910年出生,于2000年去世,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20世纪的动荡变迁。因此我们按照主要事件发生时代,以倒叙的方式,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三层楼大致分为三个章节来体现,分别是“到大时代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前线去”。

一、到大时代中去

“到大时代中去”的现场是以两条并行的线索为指引呈现的:一是胡一川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的主题创作现场。以墙面为主要展线,依次讲述胡一川重要的主题创作的“现场”故事。从40年代构思的《攻城》,到历时多年完成的《见矿》,我们将大量的画稿、文献以作品为中心进行展示。一如《开镣》,创作于195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胡一川自主创作的最早以现实主义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作品。胡一川有感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在胡同里默默创作的时候,《开镣》就已经引起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徐悲鸿的注意,作品甫一完成,即被推荐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展览会”去苏联进行展览。回来以后,建设中的革命博物馆(即后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即来信借调《开镣》,作为其长期展品。我们将《开镣》的画稿照片与作品并排展示,在墙面斜柜里陈列了作品应邀进国博的原始文献,以及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展览会”的实时评介,以期为深入研究新中国美术提供更多的一手材料,也最大限度地展现《开镣》之重要性、特殊性。又如油画《红军过雪山》,这是胡一川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所创作的大型历史画,也是胡一川南下组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后,第一幅重要的主题油画创作。我们从他留下来的大量的速写、油画实地写生、创作手稿和日记、笔记中,都能感受到他对这幅作品的重视和创作热情。由于原作下落不明,直至今日,我们只能通过黑白照片、素描草图、胡一川在广州美院家中创作《红军过雪山》的照片、取材过程中的写生以及日记中的只言片语,讨论创作思路的信件等来窥探《红军过雪山》这幅巨制的面貌,构建创作“现场”。

二是胡一川与新中国美术教育的现场。设计师在展厅中间设计了一条木架长廊,主要展示胡一川参与新中国美术教育建设的相关史料文献。长廊有台面和立面,“墙面”背面张贴时代照片(与墙面的主题创作相互呼应),正面用亚克力夹片固定文献资料,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胡一川及鲁艺木刻工作团当年在敌后用于展示木刻作品宣传抗日的方式,构建了一个观看文献的“现场”。长廊以时间顺序按照胡一川所参与建设的高等美术教育机构为中心陈列文献,分为厦门美术专科学校、延安鲁艺、华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等部分。1937年胡一川被厦门美术专科学校聘为木刻教员,同年奔赴延安,在延安鲁艺美术系任教。1949年初,胡一川从天津调往北京,担任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科主任,并负责集中美术科180多位美术创作人员,举办了一个短期训练班。半年培训以后,胡一川带领师生与徐悲鸿领导的北平艺专合并,组建中央美术学院。从1949年8月起,胡一川全心全意投入两校合并和美院建设的工作中。大量的工作笔记(《祝国立美术学院的诞生》手稿、《中央美院成立党总支发言》手稿)、公文(《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聘请胡一川为教授兼专科主任聘书》)、照片(胡一川与徐悲鸿在其家门口的合影)、日记内容直接反映了胡一川为两校合并和改组所做的大量工作,及其在中央美院前期建设中起的重要作用。

二、到生活中去

这一部分在展陈设计上更注重体现艺术與生活的交融、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墙面左起按时间顺序以写生地点为切入,展示着胡一川自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考察、为主题创作收集素材开始至90年代重要的风景写生作品。胡一川在日记中说:“风景画虽然缺乏斗争性和不是主要的,但它只要具备时代性,也和阳光和空气一样,人民是需要它、热爱它。”[1]展厅中间是以胡一川故居为灵感所建的木屋,木屋相对独立而又在观看关系上与墙面展线互为表里。胡一川故居坐落于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内,为广州美院建校初期建造的红砖二层小楼,建筑内部完整保留了所有家具陈设,保持着胡一川生前使用的原貌。胡一川后期的主题创作、书法创作都在这栋小楼中完成。在这个斗室之内,保留着大量胡一川收藏的书帖、创作素材、画片、书法习作。

通过对胡一川故居内生活及工作的主要空间的抽象化展示及再建,陈列胡一川的速写、收藏的友人赠画、作画的工具、家居用品、日常翻阅的画册书籍,呈现作为艺术家的胡一川生活与工作的“现场”状态。“他创作了大量的风景油画,在他的眼中,风景不是闲情逸致的小品,而同样是充满生活和时代感的‘战场。他在装满书刊的斗室中作画,却仿若置身于祖国的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2]木屋对称角上开的水平窗洞与展厅墙面的作品形成了观看上的联系,由此及彼,隐喻着胡一川一面在山河写生——“外师造化”,一面在斗室之中潜心创作——“中得心源”,兼顾现实主义和自我表达的创作状态。

木屋内嵌两个长条展柜,以胡一川速写和写生照片、作为创作参考素材收藏的画片和画册、书法练习碎片、与艺术界人士交往的照片和信件等,作为展现胡一川的艺术启蒙与生长、胡一川的艺术人生观的补充材料。这里一张照片、一本书、一根翎羽都是胡一川艺术人生故事的见证,吸引着观者走进胡一川的特定磁场。

二楼的高厅是《自有一山川》实验剧场[3]的相关影像播放厅,是演绎胡一川艺术人生故事的现场。

三、到前线去

从时间上来看,“到前线去”的现场集中展现胡一川自20世纪30年代到1946年前后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或后方以木刻作品为刀枪战斗的历史痕迹。墙面上是与胡一川人生有所交集或对其艺术历程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图片,以期构建胡一川当年一路参与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现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将作品平置于“木刻桌”之上,既突出展现了木刻作品的文献性,也是向当年勇敢冲在前线的“木刻轻骑队”“木刻工厂”致敬。

对艺术团体及艺术流派的思考和记录,时常闪现于胡一川日记中。胡一川在日记或手稿中有多处对两个“一八艺社”以及鲁艺木刻工作团等问题的记录。我们通过对原材料的通读、理解,剥离出胡一川对于两个“一八艺社”的解释以及鲁艺木刻工作团工作的方式、路线等重要信息,用刻字的方式展示在展厅的墙面上。

三楼展厅的结尾处是展览的公教活动区,是复刻胡一川经典套色木刻版画《牛犋变工队》和《不让敌人通过》的现场。

在每层展厅的主线之外,我们让摘自胡一川日记的隽语飘落于展厅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简洁而富有见地的文字像是胡一川亲述的“画外音”,与作品及时代背景互相补充、印证。

综上,“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是从卷帙浩繁中抽丝剥茧,以多股线索同步或交叉为逻辑呈现的胡一川在大时代的现场、在生活中的现场、在前线的现场,是为新时代艺术与文献展展现新面貌所做的尝试。胡一川收藏的作品及文献资料巨繁,此次展览所列也不过“冰山一角”。我们希望通过对胡一川留存史料的整理、展出、出版,厘清胡一川革命经历、艺术生涯、美育工作的脉络,回望真实的艺术现场,探讨其所处时代的艺术世界,引发更多对于胡一川及其时代语境的解读与思考。

注释:

[1]胡一川日记,1965年12月15日。

[2]“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章节文字。

[3]王意迦:“本次剧场将采用文献剧场(Documentary Theatre)作为创作的方式,创演者是来自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半年的持续摸索里,他们从历史文本中勾勒剧本,在胡一川日记、历史影像与照片、论文专著等材料中触及各个角色的样貌与灵魂,找寻叩开时空隔阂的方法,并在工作坊与剧团的日常训练中,持续着身体探索与内在感知,逐渐入戏。这些戏里戏外的准备和努力,也正是借由一个戏剧的搭构,生成了一个复杂的历史现场,逐步激发起某些问题的讨论。”

责任编辑:孟 尧

猜你喜欢一川木刻文献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对弈金山(2020年9期)2020-11-10木刻沉思录十月·长篇小说(2020年2期)2020-04-27说泾渭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5期)2019-11-14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9年7期)2019-08-04为革命而“新兴”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9年7期)2019-08-04上海“刀砍小学生”事件嫌犯杂文选刊(2018年9期)2018-09-07学术“行脚僧”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1期)2018-05-14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科学与财富(2017年22期)2017-09-10

推荐访问:艺术 线索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