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陕西戏剧发展史研究

2022-04-20 11:54:14公文范文
袁艺函摘要:在中国戏剧历史长河中,陕西戏剧以其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戏剧史的一个缩影。对陕西戏

袁艺函

摘 要:在中国戏剧历史长河中,陕西戏剧以其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戏剧史的一个缩影。对陕西戏剧史细致分析与探究,有利于了解中国戏剧整体概况。基于此,分析陕西戏剧披荆斩棘的发展历程,希望对陕西戏剧的发展壮大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戏剧;陕西戏剧;戏剧发展

一、初展头角

1949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西北文工团、八一剧团挺进西安,与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等戏剧团体会师,于是陕西的戏剧迎来了一个热潮,迎来了一次戏剧改革的浪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戏剧事业是从“戏改”起步的。陕西戏剧通过“改制、改人、改戏”的“三改”过程,迎来了戏剧热潮。根据雒社扬教授的文章《小剧种 大作为——陕西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述评》可知,当时陕西也在改革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很多封建的东西仍然残留在戏剧里,如若不及时找寻新式新法,做出改变,那么我国的戏剧很有可能会落后于时代。陕西作为改革的先锋,在当时废除了旧剧班社的班主制度和师徒制度,改革了班规陋习,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这一做法改变了原有的体制,便于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和吸纳有才华的人才。对于演员来说,这明确了演职人员在人格上的平等,一大批旧剧班社的艺人转变为文艺工作者,更多的演员真心实意地投身到自己热爱的领域。

陕西当时的戏剧演员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陕西剧目逐渐获得文艺工作者的关注。

笔者将这一部分定义为初展头角。当时我国戏剧大多停留在戏曲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剧目作品数量较少,但通过这次从体制到演员从上而下的改革,陕西戏剧有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对戏剧产生信心,对省内戏剧文化产生兴趣。如雒社扬教授在《小剧种 大作为——陕西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述评》中提到:“1960年3月,陕西省隆重举行‘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大会’,新搬上舞台的19个剧种的30多台剧目参演。”陕西省自1951年3月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设立到1957年2月陕西省戏曲学校成立,培养出1181名青年演员。1960年,开办戏剧创作研究班,培养了30多名编剧。这些都证明陕西戏剧在慢慢崭露头角,也为日后的文化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定又厚重的基础。

二、迈向现代化

在此之后,中国戏剧的发展主要是以“现代化”为中心向前迈进。陕西省的戏剧也开始向现代化发展,从剧作者对剧本的创作到演员的舞台演出再到戏剧评论等,一切都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陕西省也在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带领着演员、剧作者给民众表演出一个又一个经典作品。而陕西戏剧界也由此推出一届又一届人才,积极地向全国推广陕西的现代化戏剧。尤其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西北文工团、八一剧团与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等戏剧团体会师后,两支戏剧队伍共同奋斗,既开创了陕西戏剧艺术伟大而辉煌的篇章,又为陕西戏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陕西慢慢地变成中国戏剧迈向现代化的缩影,戏剧作品不断进步,一批卓越的人才活跃在三秦大地上。

三、在当代戏剧中探求美好

笔者把1978年以后的戏剧称为当代戏剧或者是现代戏剧。1978年,中国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深化了的时代审美需求呼唤着戏剧的本体发展和舞台面貌多样化的出现,戏剧在酝酿新时期的伟大突破。肖云儒在《陕西戏剧十年印象》中认为1978之后陕西省的戏剧,作为主流的陕西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似乎主要是按两个路子实践着。对于他说的“路子”,笔者起初也不甚理解,对于为何不说是“模式”产生了疑问。文章中肖云儒也特意对这一点进行了解释。他说:“我们用‘路子’这个词,而不用‘模式’,如果用‘模式’容易让人理解为凝固封闭的话。但戏剧创作上这两种习惯性思路的影响是存在的,且相当强烈和深刻。”其实艺术都是不同的路子,而相同方向的剧作家则是同一条路线上的志同道合之人。而模式就显得十分刻板化,用在文学上,就显得过于冷冰冰。而1978年后形成的这两条路子,对日后的陕西戏剧有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并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渗透。

1979年9月15日至10月8日,在西安举办了“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自此美好的大门正式为陕西戏剧打开。但当时,陕西省优秀的艺术人才数量有限,导演、舞美设计等岗位更是缺乏专业人才。每排大戏,总是需要从其他地区邀请专业人士。这种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陕西戏剧的精品创作和整体的繁荣,甚至会影响整个西北地区创作以及戏剧的发展,因此学者们开始革新浪潮下的改革。

从编剧角度来看,有了一次很大的变革。相关部门在思想与行为上的改革和转变,使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不再受到局限,甚至还鼓励编剧们不断地去开拓思维,在符合人们原有的现实生活经验和思维逻辑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想象空间。剧作家们在思想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视角,实现突破,成为当时的焦点。剧作家们争先恐后地不断在想法上创新,他们在艺术形式方面热切地尝试运用各种新方法,敢于大胆地借鉴各个方面的想法,来充盈和丰富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段。在这样的氛围下,陕西的剧种也随着编剧团队不断地横向发展。雒社扬在《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60年陕西戏剧巡礼》一文中提道:“1980年代后期,戏剧工作者更新观念,多方探索,力求用多姿多态拥抱迅猛发展的改革现实。” 正如他所说,当时的陕西,人们越来越爱看戏,好的剧目不断地吸引观众,人们因为兴趣走进剧院,越来越了解戏剧。人民对戏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创作者更愿意踏出他们的舒适圈去改变。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陕西戏剧的发展,例如对陕西特有的陕西历史戏剧,陕西的剧作家们不断创新,在创作上又融入了更深刻的思考。他们在编写时运用了陕西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利用陕西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极具特色的剧作。最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的剧作家、艺术家自觉地加深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理解,不再简单地套用“古为今用”的比附,慢慢地在当时的良好风气带动下注重塑造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物性格,着意求索历史人物与现代观众的心灵共振,在陕西戏剧史上开创了崭新的领域。

以编剧为起始,到观众为结尾,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从而一直持续推动着陕西戏剧的发展。而这一良好的循环,也影响了中国其他地区戏剧的发展,并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

四、结语

笔者谈及了陕西戏剧发展概况,以时间为线索来分析戏剧发展史。笔者认为这是每一个陕西戏剧学生都应该投入的事情,可能所谈有些许粗略,但确实是一个学生最直观的感受。纵观中国戏剧历史发展长河,笔者最想讲的是陕西。一波三折的历程并不是只在陕西有,但陕西是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写这些更有利于人们了解中国戏剧的整体概况。笔者同时认为,了解戏剧的发展脉络,研究典型地区的戏剧,把典型地区戏剧的变动与发展看作中国戏剧的缩影,也应当是每一个学习戏剧的学生应该认识到的。在戏剧的长河中,这种方法应当得以保留和传承。

“循著陕西戏剧60年的发展轨迹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陕西戏剧发展的生命线。什么时候循此迈进,服务人民,什么时候戏剧事业就得以繁荣发展。”这是雒社扬在《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60年陕西戏剧巡礼》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艺术的发展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基于人民而不断发展,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人民性始终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艺术生命存在观众之中,剧作家和演员都要以人民为基础不断革新自我,这样才会获得更为长远的艺术生命。而探索人民的生活、了解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知晓人民生活产生变动的原因,同时也是每一个剧作家和戏剧人应做的最基础准备。基于此,让戏剧真正地从人民生活中走出,又回到人民生活中。同时,笔者也坚信日后出现的戏剧作品,皆会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出现更多的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雒社扬.小剧种大作为:陕西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述评[J].当代戏剧,2016(5):22-24.

[2]肖云儒.陕西戏剧十年印象[J].戏剧报,1987(6):8-10.

[3]雒社扬.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六十年陕西戏剧巡礼[J].当代戏剧,2009(5):8-11.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

推荐访问:陕西 戏剧 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