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共和国之音”的锤炼与启示

2022-07-08 18:07:03公文范文
李颖隋育杉摘要:夏青是我们党培养的深受人民爱戴的播音艺术家,更是中国播音界的楷模。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播

李颖 隋育杉

摘要:夏青是我们党培养的深受人民爱戴的播音艺术家,更是中国播音界的楷模。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他用富有理性和魅力的声音播讲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九评》等播音经典,以及《新闻和报纸摘要》、《阅读与欣赏》等优秀节目。笔者与播音口述史研究团队对夏青夫人葛兰进行了深度访谈,用音视频记录了葛兰讲述的夏青生平点滴故事。沿着共和国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本文梳理了夏青作为“共和国之音”的成长轨迹,以此加深对“党的喉舌”工作的认识与思考,为新时代媒体人的职业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夏青 共和国之音 葛兰 口述史

作为“共和国之音”的夏青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的建设,他用“中国之声”记录时代,其播读了一系列国家的重要文件、新闻作品、社论和其他评论文章。从战争年代一路而来,老一辈播音员身上所具备的党性修养和深厚的业务素质,为当代传媒人更好地从事新闻工作树立了榜样。2004年,“共和国之音”夏青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宝贵经验与精神财富,值得后人从中汲取养分,并在新时代做好传承与发扬。

一、彰显“共和国之音”的时代特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把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及时传达到广大民众中,大力发展广播事业成为党中央的工作重点。1950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期的新中国,提出“广播是群众性宣传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要利用无线电广播发挥重要应有作用”。随后,广播电台的数量迅速增长,不同类型的节目纷纷开播,也正是在这一年的5月,夏青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启了他的播音生涯。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传播者,夏青的经历更是新中国广播新闻传播事业成长的缩影。

1.党的播音员的成长之路。1950年5月23日,刚从东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夏青被安排进入新华社新闻干部训练班学习编辑和采访业务,但是彼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急需播音人员,情急之下夏青临危受命,从此正式开启了话筒前的工作。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夏青和葛兰都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夏青嗓音天赋较好,但在字音问题上,他的东北方音和广播所需要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仍有差别。夏青下定决心刻苦练习,葛兰说:“在那段日子里,为了学习标准读音,他把字典都翻破了。”非科班出身的夏青,一切从零开始,刻苦进行训练,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完成播音任务。服从党的安排,认真完成党交托的任务,在夏青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老一辈播音员、主持人对基本功的筑牢意识堪称业界标杆,反观现在一些播音员,字音有误、发声苍白等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即是对基本功训练的不重视,缺乏初心坚守造成的。作为党和人民代言人的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业务能力的下降会导致媒体公信力的弱化。因此,对于新时代广播新人的培养中,大力增加基本功训练是当务之急。

2.在“实战”中树立播音理想。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夏青随即投身到紧张的播音工作中,用他年轻的声音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前线的战报和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成果。这段经历使他认识到了播音工作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树立起为播音事业工作一生的理想。

在朝鲜前线,收音机成了战士们在精神上與祖国联结在一起的重要桥梁,人们对于广播的情感是超越物理空间的,夏青以声音作为桥梁传递了家国情怀,带去的是必胜的信念。这一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广播宣传的重要性,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还规定了广播宣传的四项任务,即:发布新闻、传达政令、社会教育、文化娱乐。葛兰回忆说:“那时,外面枪林弹雨,战士们用身体保护收音机,只为听到祖国的声音、母亲的声音。”夏青的声音传遍大地,不断鼓舞国内的听众和在朝鲜战场一线的志愿军将士,他发誓:“我要努力完成党交给我的播音任务,服务于人民,让真理、正义、和平的声音,传遍于全国和世界。”

1954年9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大会执行主席周恩来总理交代由夏青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葛兰回忆起夏青当时的描述:“当我从主席台走向中间的讲台,看到在前排就座有毛主席、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闪出怕出差错的思想负担。但凭着四年来的直播经验,我意识到必须排除杂念,我应当以豪迈的感情表达出获得了尊严和权利的6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心声。”

一直以来,“践行新闻工作党性原则、为人民发声”是夏青播音工作的风格与指导思想,媒体人从国家大义出发,全力投入到为国家利益奋斗的事业中去,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传媒人的基本条件。

二、凝结“有理、有力、有节”的播音风格

播音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在特定的战争年代“铿锵有力、鼓舞人心”的语言更容易使人接受。夏青生前常用“三万”教育后辈,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这使他始终能够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也给予了他愈发沉稳厚重的播音风格,更使其形成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播音艺术风格。

1.“宣读式播音”有定力。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召开,中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产生分歧,中共中央集中力量,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连续发表了驳斥苏共公开信的九篇文章,简称《九评》,由夏青、林田播讲。《九评》的影响非常巨大,大家对播音员和广播的认识,在《九评》时期达到一个高潮。夏青的宣读式播音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播音方式。

据葛兰回忆:“1962—1963年间,周总理亲自点名让夏青播送《九评》,夏青用坚定质朴、刚健有力的语言,充分表达出了作品中的民族之魂,增长了国人的志气。”夏青播报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独具个人特色,庄重严谨、坚定有力的语气表明了播音内容的重要性,更体现其有声语言艺术的专业性。作为播音员,不应是简单地“见字出声”,而应站在时代背景之下,深刻感受其“内在语”。夏青就是这样,在备稿时坚持“三读三思”,把稿件内容转化为个人体会,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就能使受众真实感受播音员、主持人所传达的党和政府的声音,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将对祖国的热爱播撒进播音工作的态度中,才能打动听众,感育后进,这正是老一辈播音员们的可敬之处,也是新时代媒体从业者所需要继承发扬的。

2.“三万理论”有内涵。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塑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总书记的要求与殷切期望。夏青的“三万”精神,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对于新时代媒体人践行总书记的号召,更好地增强“四力”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夏青生前常年被严重的关节炎困扰,但是对待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葛兰说:“有时他病起来两手肿得很高,全身是僵硬的,但是凌晨的早班播音从没落下,疼得不能走路时就用绳子拉着腿,一步一迈。”这样的描述中,让现在的新闻媒体从业者看到一位步履不停,砥砺前行,不怕艰苦的前行者的高大身影。20世纪6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阅读和欣赏》节目,由夏青等人进行播讲,他稳健大气的播音风格也在此节目中得到充分展现。葛兰说:“夏青的播音并不是在那卖弄,而是全力以赴完全投入到稿件里去,除了《唐诗三百首》,还有古诗文的分解,他都吃得很透,夏青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买书、逛书店……”。“书不离手”是台里同事们对夏青的评价,文化素养是主持人、媒体人从业的基础,夏青的好学精神值得现在的播音员、主持人学习。具备高度的思想水平、丰富的学识积累是播音主持的基本素养之一,媒体人只有以丰富的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解读好、宣传好、传播好时事政策,传递国家声音。

三、延续“忠诚于党”的历史使命

夏青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人民广播事业,为广播事业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他仍谦虚地认为做得还不够。葛兰说:“夏青生前讲,自己有三件事还没完成,一是教学,二是写作,三是播音。”多年来葛兰一直在努力弥补他的遗憾,年近九十高龄仍坚持在教学一线。在采访中葛兰强调,“步入到新时代以后,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思政教育,是重中之重。媒体人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排头兵,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夏青同志的一生忠于党的广播事业,作为播音员,他将自己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刻苦钻研、深入实践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工作态度,勤恳敬业、不计名利的高尚品质,是我国广播界永远的财富。

1.坚定党性原则与从业规范。随着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逐渐建立了一支以编、播、技术为主体的广电队伍,新闻从业人员的文化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对于台里新来的年轻人的培养,夏青也是尽心尽力,寄予厚望。

据葛兰回忆:“20世纪70年代后,台里来了一批插过队的年轻人。夏青在专业上、思想文化上都给予新生力量辅导,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广播电视队伍。那个年代没有打印机,夏青就每晚利用休息时间刻蜡版,即使因为关节炎夏青的手肿得拿不了筷子,但是依然未停止教学的脚步,学生们都很感动。他在帮助年轻播音员上是真心实意的,是付出很大心血的。”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夏青播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他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特大喜讯最早传达到全國人民中。经过拨乱反正后,我国的广播新闻事业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指引方向,走向繁荣复苏。1980年,夏青当选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1982年,他受聘任国家语委审音委员会委员并应邀担任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的名誉教授。

作为文艺工作者,所担负的使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从艺先立德”在夏青和葛兰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夏青夫妇在新疆石河子给全疆播音员培训班授课期间,电视台想借机邀请夏青和葛兰夫妇为台里新摄制的专题片配音。当工作人员表示会有适当报酬表示感谢时,夏青和葛兰立马拒绝了,葛兰说:“我们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不是来走穴的,能为边疆的同行们出点力、搭把手,我们就很满足了。”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夏青与葛兰不计回报地为边疆广播电视事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也为同行们留下了好的作风,成为一段佳话。

2.夏青职业生涯启示。夯实自身语言功力与基本功;
坚持文化底蕴积累;
坚守正确政治站位是夏青留给后人最好的精神遗产。1998年夏青因病住院,同年,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讨会上,葛兰声情并茂地说,“业精于勤”是夏青始终恪守的座右铭,也是他对年轻播音员的要求,“读万卷书”是他孜孜不倦的好习惯,也是他对后生晚辈的希望,只有“真才实学”才是衡量一个合格播音员的标准。对于当代播音员来讲,不断打牢业务根基,用兢兢业业的态度面对播音工作,强调文化知识的积累,是担当好党的喉舌这一工作任务的应有之义。2014年,在夏青辞世十周年后,他的家乡哈尔滨建成了夏青文化艺术馆,葛兰整理了他过去大大小小一百多本笔记本,捐献给了夏青文化艺术馆,以便让晚辈们看到夏青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时期,回望历史,我们在老一辈新闻人的身上明确了学习方向。我们需要做到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新时代媒体从业者要在习近平新闻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凝心聚力,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党的新闻工作不断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李颖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工业大学播音指导

隋育杉系浙江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播音口述史(1978年至今)”(项目编号:19BXW040)、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播音口述史”(项目编号:19NDJC211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毛雯芝.一直在路上——记夏青四十载播音生涯[J].青年记者,2013(17).

[2]姚喜双.夏青和他的政论文播音(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2(06).

[3]葛兰.我眼中的夏青[J].新闻战线,1998(12).

[4]杨洋.新时代下新闻工作者如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J].新闻研究导刊,2020(01).

[5]王晓航,古江柳.浅议播音风格的时代特征[J].新闻世界,2014(06).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口述史口述史视野下的贵州舞蹈发展研究探析艺术科技(2021年12期)2021-08-27口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海外文摘·学术(2020年11期)2020-12-07略论口述音乐史的研究现状戏剧之家(2020年7期)2020-03-23河北地区国家级“非遗”舞蹈传承人口述史实践探析当代音乐(2020年2期)2020-03-13试论口述史方法在广告学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商情(2019年30期)2019-08-21走进永康手艺人的世界艺术研究(2019年2期)2019-07-26将口述史方法用于大庆石油会战研究理论观察(2018年2期)2018-05-08陕西秦腔老艺术家口述史研究始末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1期)2018-05-04浅谈崇阳提琴戏的起源戏剧之家(2017年18期)2017-10-25从传承人口述史中探究苗湖书会的传承之路魅力中国(2017年29期)2017-09-06

推荐访问:锤炼 共和国 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