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落实“三会”提升教学

2022-07-14 12:14:02公文范文
念继斌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率先在沿海发达地区先行使用,后逐步推

念继斌

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率先在沿海发达地区先行使用,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云南省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该教材采用通史体例编写,纲要式叙述,知识点精练概括。很多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因教材知识内容量大,课时少,无法统筹,困惑重重。笔者围绕“三会”谈一些感悟,以期对同仁有所助益。

一、会学

面对新教材,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成了摆脱困惑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理论是学者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和自身实践总结提炼出的思想精华,它们对教师自我成长有所裨益,特别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

1. 会学《课程标准》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它作为教材的上位理论,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我们教学笃定的“引路人”。

首先,《课程标准》引领教学方式改变。当下,部分一线教师对课程性质和理念认识不到位,还停留在激情四射的“满堂灌”,生怕某个知识点讲得不透彻,对《课程标准》中为何要主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不认可,甚至怨言漫天飞,出现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效率低下等现象。殊不知,课程已经给我们明示了方向,《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育人价值,而非单纯的知识讲解、记忆。即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核心知识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思维,对史料进行批判性实证和解释的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合格人才。故而,教学方式必将由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师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为主,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其次,《课程标准》引领内容取舍。新教材使用以来,面对庞杂繁多的内容,不知所措。其实,《课程标准》已经在“实施建议”部分告知我们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主题,围绕创情境、设问题,开展史料研习活动。我们可根据素养落实、学生实情和教学需要合理取舍灵活运用教材,毕竟高考考查的是新材料,教材上的材料不会出现,教材只是提供了历史核心知识、思维品质和能力训练素材,我们不能陷入贪大求全境地。此外,我们还可开发一些更适合学生素养培养的地方教材外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材料,只要能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均可开发使用。这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是最核心的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最后,《课程标准》引领教学质量评价。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业质量水平程度划分关注不够,不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更不知要学到什么程度。虽然知道水平1、2是合格考试要求程度,水平3、4是等级考试(高考)要求程度,但是不能具象理解当中的表述,知面不知“心”,不知怎么根据水平要求选题、编题、命题来对学生进行测评。其实,《课程标准》已经提供了一些范例供大家参考,据此实操,我们就能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在《课程标准》指引下,有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灵活取舍内容,能科学地选编试题高效检测评价,教学不适感能得到缓解。以上仅仅涉及平时实践中的些许发现,也许问题显现还不够,深入研究学习《课程标准》永远在路上。

2. 会学评价体系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2020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为高考评价体系代替了之前的考试大纲。

高考评价体系是综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它明确指出“一体四层四翼”。“一体”回答了“为何考”的问题,即为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四层”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即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内容;“四翼”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通过多年对高考题目的研究,我们发现命题者均遵循上述原则,坚决反对机械性记忆知识,题海性“刷题”战术。命题人运用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结合现实情境编制新材料,设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题型考查学生解读获取、调动运用、描述阐释、论证探讨史料等四大综合能力,凸显学生高阶思维品质和正确价值取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多数教师虽然知道了“一体四层四翼”的具体内容,但是对一些暗含概念还是一知半解,不能深入理解,如“必备知识”指向还是模糊,认为仅仅包括课本上的陈述性知识,殊不知还包括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教学中师生总结生成的一些学习方法等。“一体”中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四翼”中高考命题怎么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特点,这些均是我们所要学习体悟的。读书犹如一棵大树的根,要想根基更稳,必须茂盛枝叶汲取养分,不断进行光合作用、新陈代谢。随着自我阅历渐深,柳暗花明顿悟之感将接踵而至。除了会学上述规定性的理论文本外,还得阅读其他有利于提升历史教育的课外读物。

二、会用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西方以往的哲学家都在发现和认识世界,但关键是改造世界。有了对前面上位理论文本的学习,关键还得会用,在学中习,在习中学,理论与实践循环往复形成闭环提升。

1. 会用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作为《课程标准》具体落地的内容载体,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以纲要的形式编排,它在正文史事、人物方面竭尽所能地选择基础性、关键性、典型性的核心知识,让脉络线索清晰;在辅助栏目方面,通过设置“学习聚集”“思考点”“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等内容辅助教学。在新高考如火如荼的实施过程中,用好教材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首先,用好正文核心知识,奠定素养能力基石。通过师生合作构建正文知识网络骨架,为能力培养和提升打下基础。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源于教材”说的是高考仍然要运用来自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史事答题。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造一栋大厦,有了设计师,有了工人,但是没有钢筋、水泥、砖块等基本质料怎么建造。“高于教材”是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反映,即通過新情境、新问题的设置,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其次,用好教材辅助栏目,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如果说教材正文是知识骨架,那么辅助栏目就是血肉,它是核心素养落实的“支点”,能借此撬开学生感悟历史智慧之门。“学习聚集”是子标题的核心精练知识;“思考点”是问题引领,是拓展思维空间的“风向标”;“学思之窗”是阅读能力培养;“历史纵横”是正文的补充升华;“史料阅读”蕴含较高史料价值,意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探究与拓展”是评价栏目,是“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最后落脚处。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情教情,适当、适度、适切选择筛选辅助栏目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 会用教外资源

除了教材资源外,教材外的资源开发和使用意义不容小觑。当今的高考提出“无情境不考试”,它与社会实践生活高度契合,点多面广且新颖,教外资源的开发、运用也将助力素养落实。

首先,利用现成的教外资源。如学校图书馆、功能教室、手机应用软件、历史遗迹、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人文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展览馆、档案馆、名人馆等教外物质资源;本校教师资源,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其次,开发运用地方课程资源。采用家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开发各种校本课程、地方特色课程等。例如,利用当地历史名人事迹、民风民俗、地方历史发展沿革等挖掘当地历史细节,设置问题情境,开发适合学生实情的历史文本课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

最后,会用教外新史学理论资源,让我们教学绩效翻倍。当下的高考命题积极引用新史学观念,体现题目的开放性、多样性原则,迎合服务选才的要求。我们可以用“中国知网”检索平台,筛选契合主题的经典历史史论资料阅读使用。还可关注年鉴学派史论及全球史观、生态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样的史学范式充分理解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创新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三、会写

“写”是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成果物化阶段。有了理论学习,有了课程资源使用,缺少“写”将留下一些遗憾。通过写可以重新整理思绪,让知识、方法和思维逻辑更加缜密清晰,是第二次锤炼加工整理的过程。

教师在深入阅读《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使用教材和其他教外资源后,可通过标注、画线圈点、摘抄、撰写读后感、读书札记等记录总结使之物化。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习或体悟到了一些知识后,仅仅是暂时的记住,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定时回顾,很快会遗忘,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和书写犹如呼吸,有“呼”必有“吸”,有“吸”必有“呼”。“吸”是读,“呼”是写,两者相辅相成。看完一本书后要及时记录书写,上完一节课后更要及时回顾总结。正思经验、反思教训,日积月累,最终结晶成物化成果。

古往今来,很多大学者均是靠书写记录让其思想名垂千古。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中国孔子等均是弟子通过回忆或者整理记录师傅之思想或话语总结汇编成册。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也是由其授课讲座稿件记录汇编而成的。教师平时的教学设计稿件、听评课记录、个人教学或培训感悟、个人日记、反思总结等经过重新整理书写也许就能铸就自己的思想而形成体系。灵光闪现,重在积累,重在实践,更重在记录书写。

综上,“三会”落实后,玩转教学,应对新教材,将顺理成章。会学的人与不会学的人一天关系不大,一周关系变大,两月关系很大,半年就是天壤之别。读而不用则浅,用而不写则空,“会学”“会用”“会写”三者循环往复形成闭环。明朝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曾说,知行合一,真知才能真行。“会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知”,“会用”“会写”是“行”,假“知”则不会去用不会去写,知与行缺一不可。十年树人,百年树木。教学道路很漫长,身体與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时时不忘锻造自我。

猜你喜欢会学课程标准资源外卖房等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35期)2021-09-13我给资源分分类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20年4期)2020-06-08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1期)2019-06-11资源回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1期)2018-11-23学会与会学的辩证甘肃教育(2018年17期)2018-10-26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新课程·中旬(2017年7期)2017-08-13“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23期)2017-07-19多措并举助推学生恋上数学文理导航(2017年5期)2017-03-29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决策(2015年9期)2015-09-10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4年12期)2014-07-31

推荐访问:落实 提升 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