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信息脱媒论

2022-07-14 16:21:03公文范文
罗卫光【摘要】信息脱媒并非完全去媒,而是媒介的隐藏、简化、易得和遍在,实质是跨媒。信息脱媒表现为信息

罗卫光

【摘要】信息脱媒并非完全去媒,而是媒介的隐藏、简化、易得和遍在,实质是跨媒。信息脱媒表现为信息的碎片化、全网流动和自传播。信息的“内容元”“形式元”“技术元”“影响元”各自在脱媒传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入5G时代,要改变“人本位”的信息观,摆脱“媒体本位”观,树立“信息本位”观。

【关键词】信息 脱媒 5G “媒体本位” “信息本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2)1-063-05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1.010

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进程中需要克服“媒体本位”观念,以免事倍功半。过去媒体资源稀缺,基本上处于“媒体本位”状态。在市场经济浪潮影响下,传统媒体的受众意识增强,但“媒体本位”观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进入全网传播时代,单一媒体只是网状传播结构中的一个节点,无法独立完成信息的全网传播,此时媒体的主要职能不再局限于组织信息,而应该更加重视组织用户,“用户本位”体现了传播的结构性改变。技术为用户赋权,也为信息赋能,当内容插上了技术的“翅膀”成为技术内容,在用户的协助下,信息获得了脱媒传播的能力,尤其是5G技术的应用,“可能20%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信,80%用于物和物之间的通信”。[1]此时,人不再是传播的唯一尺度,信息作为物质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显示,[2]其本体地位将得到彰显。信息脱媒的实质究竟为何?有何表现?将带来什么挑战?

一、理解脱媒

脱媒最早来自金融术语,指金融产品购买方与供应商绕开中间经纪人直接开展金融产品交易,或者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不通过银行等中介直接开展筹资融资等行为。[3]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强大力量,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去中介化的浪潮。表现在传媒领域,技术赋权消解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信息传播的脱媒化现象日趋明显,主要体现为:组织脱媒、个体脱媒、媒体脱媒和信息脱媒。

1. 组织脱媒: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通过自办媒体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赖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结构导致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杨保军提出了“三元主体”的理论: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和非职业、非民众个体的组织(群体)传播主体。王云飞、黄志杰较早观察到一些政府机构及企业通过自办媒体,摆脱对传统媒体依赖性的脱媒现象。在此基础上,杨保军对“三元主体”理论进行进一步修订,提出了“脱媒主体”的概念,将其界定为“那些非民众个体,亦非职业新闻传播组织主体的组织性、群体性新闻传播主体”,即“非职业新闻组织(群体)主体”。他认为,对于“脫媒主体”而言,作为组织化、群体化的传播主体,其骨子里奉行的仍然是宣传传播、广告传播、公关传播的观念。组织的目标可能会与职业媒体的专业新闻追求发生冲突,为避免媒体依赖,一些组织机构主动脱媒,创办自己的媒体。一些机构媒体已成为党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担了传统党媒的部分职能,也分流了传统党媒的信息源和受众,未来部分职业新闻机构也可能回归机关化。但应看到,党媒机关化有其风险,既缺乏“脱媒主体”的组织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源优势,又必须在传统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夹缝中求生存。

2. 个体脱媒:用户成为用户媒介

用户个体摆脱传统媒介依赖,“人人都有麦克风”已变成现实。个体脱媒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消费模式,用户集消费和生产于一身,成为产消者[4]或用户媒介。陆新蕾认为,脱媒现象打破了传统媒介机构对于音乐、阅读、新闻等媒介产品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垄断,基于复杂关系网络的新媒体以几乎零边际成本的代价进行新闻生产和分发,打破了主流商业新闻媒体“二次贩卖”的盈利模式,并带来生产模式的不断创新。许哲、吴家清提出,个体媒介是社会协作下的自组织模式,信息通过检索、点赞、转发、杂糅、拼贴、重复等方式实现一次、二次和多次传播。信息生产零边际成本时代的到来,降低甚至消解了传媒业的门槛,直接挑战了媒体的传统生存模式。个体加入信息生产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传播创新,拓展了媒体功能,重塑了传播格局。

3. 媒体脱媒:媒体功能的革命性颠覆

过去人们关于媒体功能的共识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服务。这只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表述。在社会需求的拉动和科学技术的推进之下,媒体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在社会组织和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向安玲、沈阳提出,媒体不再是单纯携带和传播信息的载体,而成为集内容、关系、服务、场景要素于一体的工具,通过社群化、服务化、电商化转型实现脱媒化。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脱媒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媒体将连接一切,让社会变得更具流动性、更为有机化。然而,传媒非媒化,也需要有从体制机制入手进行彻底革命的勇气。

4. 信息脱媒:信息的自我赋能

如上所述,关于传媒领域脱媒现象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传播主体上,从信息本体的视角开展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信息能不能脱媒?信息脱媒的本质为何?首先需要从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考。Information,其词根form意为形式、形状(名词),或形成、产生(动词)。在柏拉图的形式理论中,将现实世界分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可感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像和摹本;由形式等构成的可知世界才是真正的实在领域,形式就是某事物自身。[5]亚里士多德抛弃了共相化的形式,转向具体事物的生成,他认为inform意味着具体事物的内在发生和转化的动态过程本身,乃“赋予质料以形式”,使得整个生成世界以信息的方式显现出来。[6]笛卡尔彻底区分感知过程与知识观念,实现了信息概念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变。海德格尔提出“作为信息的语言”,即信息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语言。西方哲学家主要站在形而上的唯心主义立场对信息的哲学意蕴进行思考。中国当代唯物主义信息哲学家邬焜提出:物质=客观实在=实在=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精神)=间接存在=信息。[7]

综合各种唯心或唯物的信息观,其关注要点在于信息、物质、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信息直接或间接标示物质的存在或意识的状态。在以人为尺度的前提下,信息以人类所能感知与理解的方式呈现和传递,这便是信息中介——媒体的职责所在。然而信息的存在与否不以媒介能否传递、人类能否感知为转移,只要客观事物存在,信息就伴随始终,如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反馈信号、物质发出的电磁波等。即使客观事物不存在了,信息也不一定湮灭,譬如当今测量到的宇宙大爆炸时发出的引力波。当然,某些信息不具备直接的物质基础,如想象状态的意识。鉴于此,需要改变“人本位”的信息观,也就是摆脱“媒体本位”观,树立“信息本位”观,这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尤为重要。

此外,从媒介进化的角度看,传播技术的革命最终实现信息传播的返璞归真。从口语传播、信号传播、器物传播(符号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广播/影视)到网络传播,进行如下对比分析(见下页表1)。可以看出,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时空越来越广阔,连接性越来越强,然而从符号、载体、形式、参与性、情感来看,在较长的媒介发展史中,信息与客观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大,直到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开始返璞归真,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信息的传播逐渐消除媒介壁垒,走向统一,使之能附着于任何媒介。回到哲学层面,媒介即讯息,又指万物皆由信息面(形式)和内容面(质料)构成,未来信息的脱媒化可能表现为信息的物化,或者说是事物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信息的自传播。如传感器新闻、24小时慢直播、实时交通监控、手术直播、机组运行状况、物流实况等。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将有可能通过自传播让人类知晓,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世界将变得更加透明。

二、信息脱媒的表现

信息脱媒,多数情况下并非完全去媒,而是媒介的隐藏、简化、易得和遍在。信息脱媒,表现为碎片化的游离形态,能适应全网传播内的所有平台。信息脱媒,不是简单地触网,未来的信息脱媒传播,是让事物自身说话,与参与者共同完成信息的发掘、符号的创造和信息的传播,将信息的消费过程变成一个传播过程。

1. 信息的全网流动

作为事物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自身显示,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媒介的作用是对其进行发掘、组织并让其充分流动起来,而不是成为信息的束缚。要实现信息的全网流动,必须整合多元主体的力量,进行协同传播。其中,信息的初级推动者至关重要。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初级推动者往往因过于强调媒体属性而容易成为信息传播的终结者。信息的初级推动者必须一开始就具有全网意识,在价值判断、内容选择和形式创新方面充分考虑全网传播的需要。传播学者罗杰斯认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信息流,而且形成影响流,信息流带来影响流,影响流推动信息流,[8]关键在于形成强大的影响流。在传播过程中吸引新的传播者不断加入,通过他们的分享、点赞、转发、评论、置顶等行为,实现信息的全网传播。传播者自身的影响力也有利于信息影响流的形成,这就是所谓的“吸粉效应”。信息的末端推动者同样不容忽视,这些人就是用户媒介,正是在他们的“搬运”下,才能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有效到达。初级推动者不能预见有多少中间传播者加入,但必须明确自己的用户为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影响流的形成与信息本身的特质不可分割。

2. 信息的自传播

如前所述,信息作为物质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自身显示,必然具有主观能动性。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物质总是试图通过信息来展示自身,虽然“关于物质的信息和物质本身并不是一回事”。[9]然而信息的自传播受到时空的限制,且由于事物间存在的普遍联系并不必然导致信息的传播,故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来实现。但每一种传统媒介在传播能力方面都存在较大局限,直到互联网出现。互联网是媒介的媒介,将所有媒介关联起来,理论上可以实现万物互联。脱媒传播,实质上也是跨媒传播,这需要信息本身具有破除单一媒介属性的自我传播能力。

一条信息,可以将其分解为“内容元”“形式元”“技术元”和“影响元”。“内容元”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只有其具备较高的认知价值和伦理价值,方能激发多元主体的共情传播。

“形式元”是内容的组织方式与呈现状态,受到媒体属性的制约,具有审美价值,当某种形式能够去除或遮蔽信息的媒介外壳,使其被理解为事物的本真状态,就达到了美的境界。信息的自传播就是要让其看起来“像”事物的自我呈现,而非外力的驱使,将静态的展示变为多元主体合作开展的真相探究、符号生产和意义赋值的过程。站在人的立场,信息的原初形式往往不可感知,因此需要“技术元”的助力,将“形式元”引入可感世界。所有能够被感知的信息,都已打上了技术的烙印,“技术元”成为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信息的自传播能力。如超链接赋予了信息穿越时空的传播能力,这种建立在媒介上的媒介——互联网基础上的“技术元”,能以二维码扫描、转发、点赞、分享等方式实现信息在不同媒介间的流动,从而实现全网传播及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感器具有连接物与物、人与物甚至人与人的功能,随着5G技术的普及,将迎来传感器主导的智能传播时代。“影响元”在信息的流动中生成,是多元主体对信息的意义赋值。从量的角度来看,“影响元”直接体现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范围;从质的角度来看,它是一把衡量真善美的标尺。信息的自我传播能力与其“影响元”的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形成“马太效应”。但不能仅仅以量来衡量信息的“影响元”,还要对其影响的性质进行判断,唯有真善美的存在才能恒久流傳。

3. 信息的碎片化

传统媒体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的组织化,以高度结构化的方式将信息碎片关联起来,确保信息流的有序流通,媒体的价值立场也通过这种结构方式显露出来。然而这种高度结构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的自我封闭,降低了传播效率,二次加工和传播的难度增大。在互联网中流通的碎片化的信息往往是由用户粗加工的半成品,虽然呈现出无序、随机状态,但这种随机化的传播方式代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传播价值观——“信息本位”,即尽量减少媒介的干预,让信息更加自主自足。普遍的观点认为,碎片化是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快餐式阅读不得已而为之的。其实,媒介融合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媒体局限性,实现任何主体(人/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接收或传播任何信息。信息碎片化因应了媒介融合的要求。首先,碎片化的信息降低了生产和传播的门槛,对技术、资金、设备、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不高,打破了专业化生产的媒体依赖;其次,碎片化信息便于多元主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分布式生产和传播,可以快速灵活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变化;再次,不同于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完整性要求,信息碎片的不完整性既是缺憾,又能引发绵绵不断的信息补白和意义赋值,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实现了自我传播。

三、信息脫媒的机制

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本体和媒体两部分,本体为事物的内核,媒体为事物本体的外显,本体保持事物组织和功能的自足性,媒体负责事物的体外循环,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通过围绕本体的媒体进行。然而事物自身的媒体传播时空有限,于是独立的媒体出现了,通过发现、感知、筛选、放大、传播、反馈等环节,实现对事物本体信息的传播。当互联网出现之后,所有媒介都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独立媒体的地位下降,事物自身的媒体通过接入互联网,也能实现全网传播,从而摆脱了对独立媒体的依赖(见图1)。

脱媒的前提是存在连接一切的网络,能够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线上线下连通的传播生态系统。互联网不再是单纯的中介性质的媒介,而是将所有媒介统一起来的媒介,可以称为“超媒介”。它也不再是纯粹虚拟意义上的赛博空间,而是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相互连接的中介。客观事物只需要一张进入网络的通行证即可让关于自身的信息在全网流动,它可能是一个二维码,也可能是一个传感器,或者集纳所有媒体功能的智能手机。这里需要对起平台作用的媒体做出新的解释。在超级传播网络中存在数量很多的媒介平台,信息生产只是其数量众多的功能之一,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建立各种关联,从而表现出其在超级网络中的枢纽地位(见图2)。

四、信息脱媒的畅想与挑战

电影《阿凡达》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在哈利亚路山中,围绕着灵魂之树,飞舞着数不清的蓝色树精灵,这些树精灵传达着灵魂之树的智慧、意志和力量。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有无数类似树精灵的信息质漂浮在人们身边,将人们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那是多么妙不可言。事实上,人们正在进入一个这样的世界。互联网发挥着灵魂之树的作用,以此为依托,无数看不见的信息精灵正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努力将这个世界联为一体。

信息本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让其自由自在地传播,数字化提供了解决之道,为信息提供了在互联网中自由飞翔的“翅膀”。人类最终可以借助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实现无所不能的连通。信息脱媒指信息摆脱了对中心化的传播路径和传播动力的依赖,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在网络空间,从而吸引无数的数字劳动者为其提供传播动力,这是一种动力遍在的分布式传播,它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依赖职业化、中心化的传播动力,用户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贡献了数字劳动,以分享、转发、评论、再加工等形式实现了信息的全网传播,这种传播形式在某种意义上类似植物种子在大自然中的移动。

信息的脱媒传播让世界变得更加有机化,万物互联成为现实,世界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透明,事物的自我呈现能力空前增强,此在的存在更多以信息的形式呈现。而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却进一步弱化,组织功能进一步凸显,作为社会化传播核心节点,其在社会动员、资源分配和关系整合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信息脱媒也意味着信息失控的风险越来越高,当万物皆媒时,传统媒体的信息控制功能沦为明日黄花,世界重新陷入信息的“热运动”之中。当事物的呈现比事物本身更为重要,将动摇建立在“人本位”基础上的真善美的根基。主体的透明化意味着主体从此无处可藏,边界的消失也容易让人们丧失对事物属性的敏感。隐形的数字劳动所催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需未雨绸缪。信息领域的革命让人类之间的交流沟通重回部落化时代,然而面临的风险却是前所未有的,需要以之为课题进行不懈探讨。

参考文献:

[1] 苗圩:5G技术未来将主要应用于移动物联网[EB/OL].[2019-03-29].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9/0329/c1004-31002021.html.

[2] 邬焜. 信息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 潜科学杂志,1981(3):53.

[3] 姜凡.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河北大学,2018.

[4] 阿尔文·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M]. 黄明坚,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46.

[5] 柏拉图. 理想国[M]. 张竹明,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203.

[6] 王健. “信息”的形而上学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8.

[7] 邬焜.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4.

[8] 李楠. 谣言:危机噪音流的形态分析[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8.

[9] 肖峰.“是论”的信息哲学分析——兼论对信息的“是论”解读[J]. 哲学研究,2009(3):74.

Information Disintermediation:
From "Media Standard" to "Information Standard"

LUO Wei-guang(Faculty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disintermediation is not complete disintermediation, but refers to the concealment, simplification, accessibility and ubiquity of media. The essence is cross media. Information disintermediation is manifested in information fragmentation, network-wide flow and self-dissemination. The "content element", "form element", "technology element" and "influence element" of information play their due roles in disintermedia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 5G era, we should change the "people-oriented" information view, get rid of the "media-oriented" view and establish the "information-based" view.

Key words:
information; disintermediation; 5G; "media standard"; "information standard"

猜你喜欢媒介主体事物何谓“主体间性”领导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智富时代(2018年11期)2018-01-15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智富时代(2018年11期)2018-01-15七项政策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家书屋(2017年8期)2017-08-28论媒介批评的层面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4期)2017-05-27单独中的洞见读者·校园版(2016年22期)2016-11-17春的消息(节选)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9期)2016-05-10A REAL HIT">TINY TIMES 3:
A REAL HIT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4年10期)2014-10-27

推荐访问:信息 脱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