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瞿独伊:,一心向党,人生芳华

2022-07-22 09:56:01公文范文
千鹤瞿独伊,曾用名沈晓光,浙江萧山人。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杨之华之女,瞿秋白继女。瞿秋白

千鹤

瞿独伊,曾用名沈晓光,浙江萧山人。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杨之华之女,瞿秋白继女。瞿秋白牺牲时,瞿独伊只有14岁。

瞿独伊与父亲瞿秋白、母亲杨之华的合影

瞿独伊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后随母亲回国,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囚禁,1946年经营救获释,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瞿独伊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工作,1982年离休。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瞿独伊“七一勋章”。2021年11月26日,瞿独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1921年11月,瞿独伊呱呱落地,当时她的名字还是沈晓光。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和生父沈剑龙在婚后一年感情破裂,在生下女儿沈晓光后决定离婚,杨之华后为女儿改名“独伊”,意指一生只生一个女儿,从此一心追求事业独立、人格完整。

几年后,杨之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时,与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相识相知,离异的她与瞿秋白在上海结为伉俪。1925年,杨之华将女儿接到身边,沈晓光从此正式成为“瞿独伊”。

瞿秋白是杨之华尊敬的老师,也是她的革命引路人,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惺惺相惜,勇敢地站在一起,成为了完美的一对。新婚当天,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戒指,亲手刻上了精美的图案和四個字“秋之白华”,他还在一枚金别针上刻下“赠我生命的伴侣”,作为新婚纪念。

在瞿独伊的心中,关于瞿秋白的记忆总是温暖的。瞿秋白对她视如己出,关怀备至。瞿独伊小时候,杨之华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瞿独伊。瞿秋白工作之余会抽出时间来陪唯一的女儿,他和茅盾分工,轮流接送瞿独伊和茅盾之女沈霞去幼儿园。瞿秋白还经常在家中手把手教瞿独伊写作、画画,教育她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瞿秋白总是亲切地称呼她为“小独伊”,她则总叫瞿秋白“好爸爸”。

1928年4月,瞿秋白与周恩来提前来到苏联,准备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工作。5月,杨之华带着瞿独伊秘密来到莫斯科。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中共代表,冒着危险来到莫斯科,召开了党的六大。年仅6岁半的瞿独伊与母亲杨之华还要从事一项“秘密工作”。代表们从中国边境来到苏联时,在妈妈杨之华的引导下,瞿独伊叫几位陌生的叔叔“爸爸”,好躲避反动派的调查。

1930年7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奉命回国工作。为了避免国内白色恐怖的残害及便于开展地下工作,他们忍痛将瞿独伊留在原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不料这次分别,竟是父女间的永别。1935年,14岁的瞿独伊从报纸上获知父亲瞿秋白牺牲的消息,悲从中来失声痛哭……

父亲瞿秋白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这在女儿瞿独伊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永不熄灭的信仰火种。

1941年,她与母亲杨之华离开莫斯科回国,却不想途经新疆时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敌人审讯杨之华等共产党员,空手而归,便把目标转到年纪最小的瞿独伊身上,对她威逼利诱。瞿独伊愤怒地回答道:“我决不单独出狱,决不会为你们工作……”

狱中,瞿独伊和大家一起参加静坐绝食斗争和悼念难友牺牲的纪念活动。在一次次不屈的抗争中,她愈发明白了父亲教她的《国际歌》中蕴含着怎样的巨大力量。

1946年,党中央把新疆蒙难人员营救回延安。不久,瞿独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瞿独伊始终活跃在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中。1949年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瞿独伊用流利的俄语,把新中国诞生的豪迈宣言翻译并播报到全世界。

1950年3月,瞿独伊和丈夫李何被派到莫斯科,筹建新中国在国外的第一个新闻机构“新华社莫斯科分社”,两人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当时,苏联举行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他们便在赴莫斯科的途中采访列车上的旅客,完成了从国外发回的第一篇新闻稿。此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瞿独伊跟丈夫说道,国家现在还很困难,我建议我们缩减工资,我工作能力没有你强,你少减一点,我多减一点。最后定薪时,瞿独伊主动减去700卢布,并自费购置记者站的设备,所得的绝大部分稿费也交了党费。

莫斯科分社在瞿独伊夫妇的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苏联期间,瞿独伊曾多次担任周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因为优秀的工作成绩,她多次受到祖国的表彰,他们采写的各类报道在国内获得广泛采用。新华社专门去信表扬:“稿件详尽、切实、新鲜生动,说明国外分社记者在掌握语言的条件下,是可以大大发挥工作能力,很好地推进我们的宣传报道的。”

回国后,瞿独伊先后在中国农科院和新华社工作,始终勤勤恳恳,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离休后,瞿独伊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仅参与了《瞿秋白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还关心国家发展、关心年轻人成长。

《人民日报》在公布“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公示信息时,对瞿独伊的评价是:“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

当有人问起,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瞿独伊的回答是:“有信仰、爱祖国。”瞿独伊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如今,百岁老人溘然长逝,留下的是与中国革命共成长的一生传奇,是对党和祖国满怀深情的赤子之心。

猜你喜欢分社瞿秋白新华社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1年12期)2021-01-14学会秘书处参加CCS广州分社召开的辖区国内船设计质量研讨暨集中审图宣贯会广东造船(2019年3期)2019-08-16民国一段出轨奇闻作文周刊(综合版)(2017年1期)2017-07-10《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中国记者(2016年11期)2016-12-17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党史文苑(2016年11期)2016-09-10法新社进入朝鲜环球时报(2016-09-08)2016-09-08增强信用社分社管理力度,推动市区经济发展企业导报(2015年6期)2015-04-27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党员文摘(2009年11期)2009-11-30瞿秋白: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报刊荟萃(上)(2009年7期)2009-08-14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中国青年(1949年24期)1949-08-17

推荐访问:芳华 心向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