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台湾“优良茶比赛”制度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2022-07-24 19:28:02公文范文
摘 要:【目的 意義】台湾“优良茶比赛”自其举办以来,在提升台湾茶品质与品牌效应、提高茶农收入及制茶

摘 要:【目的/意義】台湾“优良茶比赛”自其举办以来,在提升台湾茶品质与品牌效应、提高茶农收入及制茶技术、推广饮茶理念与文化、带动台湾茶内需消费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探讨台湾地区“优良茶比赛”制度对于当今大陆的茶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相关文献与数据资料的汇整,以及对台湾茶业改良场工作人员的半结构式访问,梳理出台湾“优良茶比赛”的缘起和发展过程,分析其相关策略运用,探讨台湾农政机构如何运用该比赛作为推动台湾茶产业发展的动力。【结果/结论】台湾举办“优良茶比赛”过程中,相关公共部门并非只倡导举办比赛以利营销,而是更加注重对于台湾茶产业整体的辅导规划与发展升级。通过对茶农相关技术辅导与理念疏导、开设感官品评的专业培训课程,提升比赛评鉴的公信力;推行各区相对统一的分级包装展销以强化品牌概念;注重消费终端体验,完善“台湾茶分类分级系统”等方面措施的实施,与台湾茶比赛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了区域茶产业的良性发展,相关策略可为大陆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台湾;茶比赛;茶产业;农业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21)04-0001-07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 Since the Tea Tasting Contest was held in Taiwan,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brand effect of Taiwan tea,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tea farmers and tea-making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concept and culture of tea drinking, and driving the domestic consumption of Taiwan tea. 【Methods/Procedures】 By collec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ata, combined with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the staff of “Tea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in Taiwa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ea Tasting Contest in Taiwan were sorted ou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ts relevant strategies were analyzed. Then, how Taiwans agriculture Sector adopted the contest as a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Taiwan was discussed. 【Results/Conclusions】In the process of holding the Tea Tasting Contest in Taiwan, rather than merely advocating holding the contest for the benefit of marketing,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attached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e overall guiding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the tea industry in Taiwan. By providing the technical instructions and conceptual guidance for tea farmers, and offer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for sensory evaluation, the credibility of contest evaluation could be improved; by promoting the relatively unified grading packaging exhibition in each district, the brand concept could be strengthened,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erminal experience of consumers, the Tea Assortment & Grading system in Taiwan could be to improv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ove measures, being complementary to the Tea Tasting Contest in Taiwan, it has jointly promoted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tea industry, and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could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the mainland.

Key words:
Taiwan; Tea Tasting Contest; tea industry;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台湾“优良茶比赛”自其举办以来,参赛获奖商品(以下简称“比赛茶”)一直是台湾当地消费者追捧的对象。比赛茶经由权威机构评判,统一分级包装,除了被认为是标准的茶品风味外,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以及溢价空间,因此获得了更高的消费认可度,成为台湾商品茶中的价格高地,进而备受关注。除了商品价值外,因应1970-1980年代台湾茶出口转内销的趋势而举办的“优良茶比赛”,亦是促进了当时台湾茶内需市场快速发展,成为助力当地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

随着近50年来的推行与发展,“优良茶比赛”的特殊影响力使其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通过茶比赛,相关农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联合沟通协商,制定推广策略,使得广大茶农在参与茶比赛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够自愿接受相对先进的制茶理念,自觉遵守相关的行业规范;而不断优化的茶叶品质使得消费者对茶产业的认可与认知程度进一步提升,连带促进了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兴盛(例如茶艺活动等);公共部门与民间组织及个人合力,共同推进与优化整个台湾茶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所以,“优良茶比赛”不但拉动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辅助推动相关农业政策,振兴茶与茶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文化治理功用,是农业治理的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之一。

本文首先梳理台湾茶比赛的发展脉络,对“优良茶比赛”做一定的基础性、系统性之概述;在此基础上,近一步分析在实践过程中,相关公共部门(主要是台湾“农委会”下辖的茶业改良场及地方农会)的策略运用以及具体成效;再结合近期以消费终端体验为考量中心,完善台湾茶(比赛)分级制度而建立的“台湾茶分类分级系统(TAGs)”,探讨台湾地区“优良茶比赛”制度对于当今大陆茶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1 台茶发展转捩点:台湾茶比赛的缘起

台湾地区的比赛茶制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后期逐具规模。而80年代正是台湾茶产业从出口转内销的转折期,形成这个转折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伴随着台湾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土地成本与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加大,导致台湾茶整体价格相对高昂,失去了外销的竞争优势[1]。二是因为整个世界经济恶化的大环境,尤其是美国在此期间长达十多年的经济滞涨,使得全球购买力下降,进而茶叶的消费力下降。根据台湾《农产贸易统计要览》1961-2015年的数据,台湾茶的出口在70年代早期达到顶峰,1973年出口量约为2.1万t,其中仅日本一国的销量就达到了约1.14万t,创造了1188万美元的收益。虽然台湾茶叶出口量在1974年下跌严重,只有约为1.7万t,但实际上1975-1978年台湾外销茶量都保持在2万t以上。1979年台湾茶叶出口量跌至2万t以下,后直至2000年,外销量几乎逐年递减(表1)[2-6]。三是台湾的经济经过一定的积淀后迅速腾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茶叶以及与茶相关的文化产品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7],80年代也是台湾茶艺馆與茶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与外销受挫相比,1973-2000年台湾的茶产量一直保持年产2万t以上[8-9]。是以,原本作为台湾重要的出口商品的茶叶逐渐转为内销型商品,为迎合本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茶叶品质也更加优异。

基于台湾茶叶外销量增势不强,内销市场需求增加且逐渐活络的外部大环境与内部小气候的联合作用,当时“台湾省农林厅”薛万港、制茶公会林馥泉以及茶业改良场吴振铎作为台湾比赛茶的3位重要推手[10]于1975年开始推动台湾各茶产区兴办“优良茶比赛”。第一场“优良茶比赛”是由“农林厅”辅导位于北部茶区的新店农会,于1975年5月17日举办的包种茶“优良茶比赛”及展售会[11]。不过由于第一次举办此类活动,当时新店农会并未十分重视,反倒是1976年于南投县鹿谷农会举办的冻顶乌龙茶比赛及展示会反响斐然,规模不断扩大[12],发展至1989年时,其“优良茶比赛”春、冬两场参赛人数均超500人,参赛点数也都超过3000点(1点为12 kg)[13]。

伴随茶叶出口转内销的趋势,原本的台湾茶产业格局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动,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内销市场扩大,使得台湾乌龙茶类兴起。1970年代,台湾茶出口量占年产量的70%~80%左右,出口量前3名的贸易伙伴基本上是日本、摩洛哥以及美国,以出口绿茶与红茶为主,制茶技术也以推广其二者为主,例如在1969年与1972年,茶业改良场进行相关农业辅导时,特别注重对于“煎茶”技术及机器使用的推广,表明当时以绿茶出口日本的市场需求。与此相对,台湾地区与福建文化相近,相互影响甚多,饮茶习惯上也更偏好半发酵的乌龙茶类,在台湾茶业改良场1986-1987年为期2年的“饮茶嗜好”调查中,特别指出“近年来本省饮茶风气颇为盛行,尤其内销半发酵包种、乌龙茶,更为大众所喜爱……”[14]。经历出口转内销的局势转变后,茶产业为迎合本地消费者的偏好,逐渐转变为以乌龙茶为主,并将其不断改善,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口的茶叶最多的品类也逐渐转变为具有台湾特色半发酵乌龙茶。

(2)根据消费市场的转变,为快速提升茶农思想觉悟及制茶水平,开展乌龙茶相关的比赛等激励措施兴起。由于消费市场的导向,连带整体的制茶技术辅导及相关机器的研发使用也转向半发酵乌龙茶。例如,1983-1984年在台湾诸多茶产区,举办专门的“半发酵茶技术讲习会及竞赛会”;自1985年起,在此基础上开始举办全省级别的制茶比赛,一方面期以改进整体的制茶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激励茶农提升制茶技术以及刺激乌龙茶的消费。

(3)茶叶产销模式发生改变,小型产销一体的制茶厂及茶农作坊增多。台湾于1975年鼓励茶农们联合起来,建立“共同制茶厂”,希望“改变以往农民仅售茶菁,制茶又与销售脱节之现象”,让当地茶产业能够产销结合。在此基础上,茶农本身的制茶与销售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至1987年随着“制茶工厂最低设厂规则”的取消,“茶农不用加入特定工会,不需要申请特别执照就可以生产与买卖茶叶”[13]。是以,台湾各个茶产区小工坊雨后春笋涌现。至90年代,集“自制、自产自销”的小型茶厂据不完全统计达上千家。但相对而言,制茶大厂数量锐减,从70年代250家消减为90年代103家[13]。此类小型产销一体的小茶厂的兴旺,更近一步活络了台湾茶叶的基层毛细管道的商品交易市场,交易中转环节被压缩,茶农获得更高利润的同时,消费者也相对收益。

在台湾茶产业格局发生的这一系列的变动过程中,“优良茶比赛”对提升制茶技术,提高茶叶品质,以及进一步疏通生产销售环节,建立消费者对各茶产地小茶厂及茶农产品的信任度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台湾“优良茶比赛”制度的发展

为因应自1975年后台湾各茶产区进行的“优良茶比赛”的规模与影响的不断增大,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发布的年报于1990年在其“茶叶推广”专栏特别增设“台湾各茶区办理制茶比赛或优良茶比赛统计报告”专题,明确此比赛的主要目的,即是“提升茶叶品质及促销茶叶”。回溯台湾地区官方辅导举办的与茶叶相关的比赛,主要有3类。第一类是起始于1969年的“茶树剪菁技术竞赛会”,即以单位时间内采摘茶菁的数量与品质作为比赛内容,早期以手工采摘为主(剪采),至1972年增加动力采(机采)。茶业改良场以比赛为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改进以及观念宣导,加强茶农对于生叶原料与制茶品质之重要性的认知,以提高产量为导向。1983年后,伴随着对于制茶品质的需要,几乎没有再举办此类比赛。第二类为制茶比赛,为契合出口转内销的需求,该比赛基本上以制作乌龙茶为主,包括专门的焙茶比赛。此种比赛在1986年之前,各茶区为刺激提升当地的制茶水平均有举办,至1986年首次举办了全省级别的制茶比赛,并对获奖者进行表彰。第三类即为“优良茶比赛”。各个茶区的“优良茶比赛”一般由“当地主办单位通知其辖区内之茶农,在某一段采茶期内(如春茶或冬茶茶期),将茶农所产制的茶叶,每件提供12 kg左右到比赛会场,由茶叶专家评鉴茶叶之优劣”[13]。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开始推广茶叶分级包装后,1994年的比赛相较以往特别提出了“分级包装以利销售的概念”。1995年,鼓励各个茶区的茶农组成特定的“茶叶产销班”,同时将茶叶分级包装推行至通常在非茶产季举办的产销班分级的茶叶比赛中,以稳定茶叶市场、稳固茶叶品质并建立各茶区的品牌。伴随着“分级包装”的推广,各茶区的“比赛茶”均有其特殊的统一分级包装,方便品牌建立及销售推广。

当前,在“优良茶比赛”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茶农参与比赛所上交的一个比赛单位(即“1点”)的茶叶量,并非如早期报告中所标示的12 kg(即20台斤,1台斤为600 g),而是扩展至13.2 kg。其中抽出1.2 kg,600 g作为评茶茶样、农残检测(2008年前后开始执行)[16]以及对照茶样(各200 g);如果获得优良及以上的名次,另600 g由农会统一收购,或分级并堆或直接并堆分装,作为农会常设农产品进行销售。剩下的12 kg按照比赛等级及名次由农会统一分级包装并贴上含有主办单位、比赛名称、比赛日期、评审等级及参赛编号相关重要信息的封条若干张,并附有农产生产追溯的二维码,以供消费者选择与确认产品信息,交还给茶农于展售会当日或日后与消费者当面议价贩售。

“优良茶比赛”发展至今,每年在各茶产区农会所进行的比赛(含“产销班分级”比赛)基本上维持在90场上下(表2)。至2003年,累计办理比赛超800场,通过比赛,每销售1 kg茶叶平均提高收入约200~300元(新台币,下同)[17]。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自1989年开始统计全台每年“优良茶比赛”的相关情况,根据其年报数据[13,15],1989年台湾共有“优良茶比赛”44场,其中参赛超2000点的大型“优良茶比赛”3场,有记录的“优良茶比赛”参赛点数达21257点,约为255 t,占全年茶叶产量的1.15%。而1999年,全年举办优良茶竞赛(含分级)达95场,参赛总点数达39086点,约505 t,占全年茶产量的2.39%,参赛茶叶量较1989年增长了近1倍。该年比赛茶中售价最高为鹿谷农会春“优良茶比赛”的特等茶,为每台斤(600 g)5万元;同场比赛的头等奖售价为每台斤6200元,较1989年同等茶品的售价上涨了55%。2004年,茶业改良场举办第一届全台优质茶竞赛,冠军茶售价达到每台斤46万元。时隔一年,2005年全台湾春季优质茶竞赛的冠军茶在展销会标示价格为每台斤88万元,冬季比赛中最高价者更是达到了每台斤180万元。同年,作为分区赛场的新竹县政府峨眉乡农会的东方美人茶,特等茶也达到了每台斤101万元,而前一年同等名次的售价仅为每台斤3.2万元,不过至2008年价格又回落至一台斤6.6万元。快速跃升的价格,应该是官方有意为之,虽然会引起社会层面的众多讨论,但也进一步引起消费市场的关注,提升了台湾茶叶的整体价值与价格。

总体而言,随着“优良茶比赛”制度及内容不断发展,其规模及影响力不断壮大,在提升台湾茶叶品质的同时,也着力于激发市场消费、凸显台湾茶价值、引导群众的饮茶理念,使得台湾茶价格整体提升,内销市场活络。

3 助力茶叶推广:台湾茶比赛的实践策略分析

“优良茶比赛”的兴起,快速带动了台湾的茶叶内需市场。1975-1981年,台湾人均茶叶的年消耗达到了0.5 kg,较之前增长一倍[10]。相关农业公共部门从茶叶品质提升与品牌打造出发,通过对上游茶农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及象征资本共建,为终端消费者提供具有品质保障的茶品及更便捷的消费体验,成为台湾茶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过,“优良茶比赛”的制度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未雨绸缪且不断发展的。其中,台湾相关的农业公共部門,尤其是茶业改良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1 推广专业技术与能力并强化自身公信力

如前文所述,茶业改良场以“提升茶叶品质及促销茶叶”为兴办比赛的目的,所以在辅导各茶产区相关机构举办比赛的同时,也对各茶产区的茶农进行一系列的种植与制茶的技术辅导。为保证比赛评判标准以及公信力,于1983年开始在一些较大的茶产区举办“茶叶评审研习会”,针对当地茶叶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包括各地方主管部门、农会、乡公所等基层机构的工作人员)、茶农、茶厂人员进行评茶要领的讲习及品评能力的测试,以推广行业标准。自1983年举办以来,年参与培训人数从最初的30人发展至1993年的超300人,但考核的合格率几乎一直低于30%。对于茶叶品质及相关人员品评能力的严格把控,使得茶业改良场在推行政策与观念时更有公信力,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也更高。其辅导推广的“优良茶比赛”,在生产制造端与消费终端都能够被认可,进而更具社会影响力。在2007年《消费者对茶叶品牌之认知与接受程度调查研究》中提到消费者普遍认为“农会贩售经茶叶改良场评鉴分级的茶叶,其品质与价格都有保障”[15]。

3.2 实施制定分级包装,创造品牌效应

随着1995年起“茶叶分级包装”政策的推广,各茶区比赛茶逐渐形成各自统一的包装,并辅以主办机构特制的包含茶品信息的专门封签等,辨识度高、难以仿冒,有利于形构整体市场的茶叶风味品质标准,打造地方特色茶之品牌。除直接购买比赛商品外,消费者可以参考比赛茶的风味与价格,在市场上选择同类商品,以此驱除不良或恶意竞争商品,维持与维护台湾茶的整体质量与价格标准。

3.3 以助销为首要目的,筛选定级参赛茶叶

就比赛制度而言,在进行茶叶分级时有两套筛选逻辑,其一是淘汰不良茶品,其二是按定额择优予奖。而除去获奖的及淘汰的,都列为优良茶。有些茶产区农会还会将参赛之优良茶依品质好坏,再予以分级并以不同的标志包装以资识别。在这样的评选逻辑下,保证获奖茶含金量的同时,又极大程度地维持了相关茶品的产量,以利营销创收。

3.4 推广农业政策,引导行业生产与消费理念

主要包括:茶品(分级)标准建立,使得制茶技术与茶叶品质提升;农残检测制度的推广应用;构建地方茶叶的文化经济与机制等。

比赛茶的经济利益刺激以及获奖的荣誉,使得茶农更愿意自主钻研制茶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包括茶园管理与茶菁选择)。选送参赛的茶叶有时仅占某些茶农生产茶叶的一小部分,茶农在通过比赛茶获得名次与荣誉时,也希望以此赋能其他生产商品,为了维护良好的声誉,便会对整体的茶叶品质有更高要求的把控,让消费者在选购比赛茶之余也能够多购买其他的茶叶品相,增加收入。以此,也逐渐形成了茶农不断追求茶叶品质,强化与互相学习制茶技术等文化。

比赛茶的农残检测制度,使得茶农与消费者更加注重茶叶的健康属性,也让地方形成农残检测的非正式制度。茶叶农残如若不符合标准,是消费者正当的退换货理由,而作为售卖农药的药商人也会面临茶农的索赔[12]。通过“带动参赛者对用药安全的重视,提升茶叶安全品质及消费信心”[16]。

以“优良茶比赛”激发茶产区明确本身特色,加强地方食物系统的镶嵌,以茶文化实现地方振兴。地方食物系统的镶嵌包含了社会镶嵌与地方镶嵌两种,其中社会镶嵌关注生产者与消费之间的连接,以及信任感的建立,也即注重品牌的建立,而地方镶嵌侧重食物与地方的自然、人文、历史等相关因素的关联,即注重产地与商品的人文地理观念的互为主体的建立[12]。“优良茶比赛”制度一方面以茶改场的相关辅导措施为基础提高比赛的公信力,强化社会镶嵌;另一方面关联茶叶特色与品质等,牢固地方镶嵌。例如,冻顶茶区的“优良茶比赛”在1986-1993年间的茶叶比赛讲求“正统”冻顶乌龙茶,严格要求产地与制法。该区域比赛发展至今,依旧设置专门的“传统组”,在评鉴标准上,要求特定生产区域,且制作工艺要求茶叶发酵度45%以上,促使消费者形成对冻顶乌龙“古早滋味”的消费追求。

3.5 把握消费需求,不断完善比赛制度及相关服务

包括开展相关的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饮茶习惯以及对茶比赛的看法与认可度等,对比赛内容不断调整改进;配套科技手段,打造服务性平台;官方发布广告,积极营销推广等。

台湾茶产业各个相关部门不定期对台湾整体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市场进行调研,针对部分相关需求,通过不断完善茶比赛制度的内容,推广至整个茶产业。例如2002年开展的“茶叶消费行为之研究”,针对研究结果,通过强化不同产区茶叶品牌与知名度提升、开发送礼市场需求之产品、扩展宣传路径、加强分级包装制度的普及、提高农政机关宣传力与推广力度、提升茶叶相关的内涵服务这6个方面[15],以提升台湾茶的竞争力。

随着“优良茶比赛”的规模与场次的不断扩大与增多,茶叶改良场自2002年开发与升级“优良茶比赛资讯系统”,简化比赛报名流程,节省相关人力物力,改良销售管道,降低销售成本,扩大利润,期以助力生产消费双赢。

“优良茶比赛”作为台湾茶叶相关公共部门推广与宣传茶叶的重要途径之一,十分注重对消费市场的宣传与宣导。是以,在举办首次“包种茶展示会”时,就在台湾地区“中央日报”第五版与“联合报”第八版都刊登了一则广告,说明比赛时间、地点,邀请大众参与,也开启了官方发布茶广告的歷史[11]。其后至今,每年在比赛季开始前,也都会在各类媒体平台以及茶叶博览会发布相关资讯,吸引消费者。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践,作为主要推广公共部门的台湾茶业改良场,在制造方与消费方之间,更多的扮演了服务性的角色。通过茶比赛这一“行政”技术的执行,促进相关农业政策快速有效的落实,完善台湾茶的生产与消费环境,实现台湾茶产业的转型与发展。

4 台湾茶比赛发展新趋势:以TAGs为主导,满足消费终端需求

基于对消费市场的扩展需求,2018年以来,较以往的茶叶分级之上,结合感官体验描述,台湾茶产业相关公共部门开始推广“台湾茶分类分级系统”(Taiwan-tea Assortment & Grading system,TAGs)[18]及相关茶比赛辅导。

TAGs借鉴于描述咖啡与酒类(尤其是讲究“风土”的红酒)风味相对成熟的“风味轮”系统,旨在“补足茶叶分级之后的风味叙述”,让消费者快速掌握茶品风味。与此同时,结合茶叶产销履历,确保商品能够快速对消费者展现“茶叶安全”“茶叶产地限定”“茶品分类分级”这3方面内容。在积极推动“台湾茶”品牌特色及象征形象建立的同时,加强消费终端体验感,让消费者能够快速选择自己心仪产品。更进一步,也使得台湾茶(尤其以乌龙为主)能够契合国际市场消费需求。

TAGs的推行与近年来台湾的茶叶销量萎缩有很大关联。2011年后因台湾经济发展迟缓等多方面原因,内销市场也逐渐萎缩;同时,台湾茶叶出口量也下跌严重。以往的茶叶分级虽然能够便于消费者选择不同等级及价位的茶品,但忽略了消费者本身的喜好需求,TAGs即是从此方面出发,将茶品按照感官体验划分风味,在消费者不具备深厚的评茶知识与术语的情况下,让消费者能够更直观进行选择,甚至不需要先进行品尝就能大概知道茶品风味,方便在电子商务平台等进行互联网线上消费,以契合现今的消费习惯。而茶味风味轮的制定,有利于将台湾茶的评鉴体系接轨国际,使原本饮用精品咖啡与酒类的国外消费者,能够较易类比以往经验,接受与选择台湾茶。为推行更加完善的“分类分级体系”,茶改场于2020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台湾性质的有机茶TAGs分类分级评鉴赛会,以求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

5 对大陆茶产业发展的启示及借鑒意义

台湾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优良茶比赛”,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流弊,但总体而言,它不但成功扭转台湾茶出口滞销的困境,更是对台湾茶的精品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与提升了台湾茶的总体品质以及台湾的经济发展。

相较于台湾,祖国大陆幅员辽阔,茶叶品类多不胜数,如若完全效仿台湾的“优良茶比赛”制度也是不符合实际现状的。实际上,大陆“茶叶比赛”的类型众多,以年为计的比赛场次也是不知凡几。但目前看来,这些比赛的公信力以及对消费者的普及率都相对不足。

参看台湾的经验可以发现,虽然茶比赛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助销茶叶,但同时相关农政机构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比赛,更有效地推广相关政策,对整体的茶产业进行调整与提升。具体而言,台湾“农委会”与下辖的茶业改良场在制定标准,参与辅导茶农以及把控比赛茶品质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比赛之外,他们通过对茶产业人员专业的技术培训强化了自身的公信力。而各地农会举办“优良茶比赛”,并且将其作为区域特色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行销也是比赛茶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由相关公共部门作为中间的质量把控人员,一方面打消了消费者怕买到名不副实茶叶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各茶农之间公平竞争,以提高茶叶品质为前进目标,让台湾茶的整体品质不断提升。

是以,以刺激茶叶消费市场为目标导向,通过具有公信力的比赛,进行不断更新完善的茶叶政策的技术性推广,是台湾“优良茶比赛”发展历经近50年还依旧存续且影响力不减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为大陆各省茶比赛及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馨秋,王思明.台湾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16(4):1-5.

[2]“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叶出口(1961-1976)[J].农产贸易统计要览,1977:33.

[3]“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湾农产品出口量值——国家别:(11)茶叶(1977-1986)[J].农产贸易统计要览,1987:40.

[4]“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历年农产品出口量值——茶叶项目别(1986-1996)[J].农产贸易统计要览,1997:142.

[5]“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历年农产品出口量值——产品项目别茶叶(1996-2006)[J].农产贸易统计要览,2007:140.

[6]“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历年农产品出口量-按中分类(2000-2015)[J].农产贸易统计要览,2016:4-9.

[7]宋时磊.中国台湾茶叶国际贸易及其茶文化的历史变迁[J].台湾农业探索,2015(1):6-13.

[8]“台湾省政府农林厅”.台湾农业年报[R].台北:台湾省政府农林厅,1961-1999.

[9]“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统计年报[R].台北:“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00-2013.

[10]龚于尧.太初有茶[M].台北:活字出版,2018.

[11]张宏庸.台湾茶广告百年[M].台北:远足文化,2005.

[12]梁炳琨.鹿谷冻顶乌龙茶产业发展于产地认证的探讨[J].台湾土地研究,2014,17(2):29-56.

[13]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年报[R].台北:台湾省茶叶改良场,1975-1999.

[14]谢明妃.从台湾茶叶外销起落探讨茶叶中发展与未来[D].新竹:台湾清华大学,2002.

[15]“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年报[R]. 台北:“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00-2010.

[16]苏登照.台湾茶叶生产现况与辅导措施[J].农政与农情,2009(201):68.

[17]吴国义.台湾茶产业辅导现况及展望及辅导成果[J].农政与农情,2003(128):90-94.

[18]“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台湾茶分类分级系统TAGs简介[EB/OL].https://www.tres.gov.tw/ws.php?id=3769.

作者简介:胡冰清(1993—),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台湾文化与两岸交流、东亚社会与城市文化、文化政策与地方治理.E-mail:bikihu@163.com

猜你喜欢茶产业台湾现代化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华人时刊(2022年4期)2022-04-14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清华金融评论(2022年4期)2022-04-13石门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22期)2017-12-09南郑县茶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24期)2017-04-19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台湾旅游短期客流量预测模型研究中国经贸(2016年21期)2017-01-10我的女巫朋友小朋友·快乐手工(2016年8期)2016-05-14江西构建茶产业新型组织模式的政策与措施:以修水县为例南方农村(2015年4期)2015-09-09社会环境与学科发展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3期)2015-05-04广元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性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1期)2015-04-02台湾公立高校经费分配机制研究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19期)2014-12-29

推荐访问:台湾 借鉴 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