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瓯江山水诗路社会文化构建的路径

2022-07-29 17:28:01公文范文
摘 要:瓯江山水诗路社会文化的构建,需要明确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批评的指向,实现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极化的调

摘  要:瓯江山水诗路社会文化的构建,需要明确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批评的指向,实现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极化的调适,构建公众视野中的诗路文化。文化构建与价值形塑,还需要做好瓯江山水诗的推广普及工作,分级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旅景点,逐步建设山水诗吟诵等品牌活动,不断强化瓯江山水诗路的文化外显,确保诗路社会文化的内容得以更好呈现,价值深度实现,文化传承显著见效,文化创新成为可能,文化带功能更加齐备。

关键词:瓯江山水诗路;社会文化;价值构建;温州

中图分类号:I207.22;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1)04-0064-05

The Path of Socio-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Oujiang Scenery Poem Road

CHEN Kai

(Wenzhou Polytechnic,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culture of Oujiang Scenery Poem Road, the direction of cultural criticism of Oujiang scenery poem road need clarifying, with its cultural polarization adjusted, and the poetry road culture in the public view constructed. As for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value shaping,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and popularize Oujiang landscape poems, build its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in different levels, gradually build brand activities such as landscape poem recitation, 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its culture, which visibility ensures tha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nt of Shilu can be better presented, the value is realized in depth,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cultural innovation is possible, and the cultural belt function is more complete.

Key Words:  Oujiang Scenery Poem Road; social culture; value construction; Wenzhou

2018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發《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以水系(古道)为纽带,建设江南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四条诗路”的决策部署,省发改委等部门下文力推《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浙政发〔2019〕22号)。诗路文化汇聚了丰富的历代先贤智慧,展示了浙江诗意的生态画卷,体现了江南独特的地域风采,彰显出重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是“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进一步实施“文化浙江”战略的时代亮点[1]。浙江“四条诗路”决策规划期限为2018至2022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其中,瓯江山水诗路作为古代浙南山水主游线,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浙南地区。以瓯江、大溪、龙泉溪为主线,包括楠溪江、温瑞塘河支线,松阳溪支线,覆盖温州、丽水部分行政区域,其承载的诗歌文化底蕴,独具诗的气质与禀赋。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深入开展瓯江山水诗路社会文化即文化价值构建研究,实现文学人文学科特性与文化价值的深度激发,助力瓯江山水诗路锻造和实现文学旅游基地、文化衍生基地、人文教育基地等功能,有利于这一发展规划及其永续积累人文成果。

一、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批评的指向

作为诗路文化带文化价值核心的诗歌文本,为古人所歌,创作主体已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但基于文学批评理论,文学客体、文学受众都在不断变化,诗路文化研究自然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诗路所以名者,不仅在于诗歌创作量丰富且形成较大影响,更在于诗路自身就是一种传播文化的线路。

走出依据时间线考察文学史的藩篱,依据瓯江山水诗路的基本文学地理形态和旅游开发的需求,以梅新林文学地理学“场景还原”“版图复原”之“二原”说为理论支撑,注重从静到动、从平面到多元的学术理路,重点围绕决定和影响瓯江山水文学地理最为关键的要素,从山水诗作者籍贯分布的“本土地理”“外域地理”两个层面出发,围绕流域轴线、城市轴心、文人流向(交流与互动)等三个层面展开调研,可以发现丽水、温州两地文学地理自西北向东南的依次移位,瓯江山水诗自古至今发挥着生生不息的主导作用。温州境内的瓯江文学地理形态和演变,是瓯江山水诗路形成及其影响的典型体现。历经先宋、两宋、元明清及近代几个重要发展时期,瓯江山水诗文学实绩卓越。近代以来,温州现代诗歌、散文创作合力,使得瓯江山水诗路自古至今的流域轴线、城市轴心及文人流向更加显著地影响着温州文化发展,其对温州山水人文基本范式的确立和生态文明建设动力的持续供给都起着重要作用[2]。

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在先秦时期经过了族团性文学创作、集体性文学创作、个体性文学创作三个时期[3]。结合文献和田野考察可见,先秦到两汉时期,瓯江山水文学的地理中心在温州;东晋温州建立永嘉郡后,江左仕宦游寓永嘉之诗出现,瓯江山水诗路文化肇起。以谢灵运為代表的众多域外名人活跃于永嘉郡,瓯江山水诗路开始得以在实质上确立。隋唐五代,温州寓居诗人与本土诗人交流频繁,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为宋代本土诗人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4]。南宋,处于文化中心的临安诗坛带给温州诗界最重要的诗学观念是生活与艺术分离,艺术独立性日益增强[5]。温州迎来了文教的灿烂与山水诗的繁荣。而元明清及近现代,瓯江山水诗路的影响实现了从自然深入到内融外拓的过程。近现代,温州诗歌创作实际上形成了文学地理意义上的超地域形态。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瓯江沿线清朝以前的诗词共6 300多首,分别是唐诗46首、宋诗439首、元曲13首、元明清诗5 800多首以及唐代以前古诗25首[6]。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批评,必须确立文学价值指向。在全面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将诗路文化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山水诗,在文化心理、知识逻辑、现状与批评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瓯江山水诗路社会文化批评的指向,既必须是向后的,也必须是向前的。“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是向后看的,把古代作为一切真理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古人的顶礼膜拜,有时使现代研究者迷惑不解:他们原以为这些人文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现代人,没想到他们却拜倒在古代权威脚下。但是,只要我们想一想那些字字珠玑的诗文所包含的古典思想是多么丰富,这个困惑也就云消雾散了。在古代文明没落了10个世纪之后,能够对古代顶礼膜拜,这本身就足够解放了。”[7]斯特龙伯格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文化价值取向的研判,无疑对当下诗路建设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虽未必需要顶礼膜拜,但在瓯江山水诗路的建设过程中,无疑是要怀着敬畏之心去挖掘整理、传承发扬诗歌和诗路文化的;是必须抱着传承文化的良好心态,创新性开展诗路文化建设的。

二、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极化的调适

作为文化史的重要现象,“文化极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并举,充分反映出人类对抗性社会中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层同样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那些被剥夺了精神生产的大众,因其对文化珍品的疏远,而只能据有一种“通俗文化”[8]。毫无疑问,在省政府诗路文化建设规划设计下,在浙江各地的积极参与下,诗路文化已经走进了今天,文化带建设新任务之一,正是使其走向大众。

构建公众视野中的诗路文化,可谓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逻辑起点。实际上,诗路文化在文化精英群体中从未消亡——不仅从未消亡,而且是应该是一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路。诗路实际上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文化精神,诗路的文化建设的公众性参与,既显示了浙江学者勇于承担传播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崇高职责,也显示了新时代广大浙江人民群众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从浙江历史文化名人特别是历代诗人的诗路创作,到浙江学者的文化研究,无不体现着浙江文化精神中澄怀观道、现实关切的审美情操。当前反观浙江自然山水,其与诗歌这一最美的文学形态的结合,可谓浑然天成。当文学地理学意义上的诗路展现在学者眼前时,这秀美风光、丽山壮海仿佛本就是为诗歌而生,在数千年的社会文化发展中,一直以来都为以诗人为代表的艺术家提供文学才情和艺术灵性。

新时代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这一特定语境下,要重点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山水诗路既是文化之路,也是产业之路[9];二是,山水诗路是文学旅游之路,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有必要以创新视角开展瓯江山水诗路社会文化构建。无论是产业之路,还是文学旅游之路,必然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在文化建设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古诗的大众化,通俗晓畅毕竟只是白乐天等少数文人的追求,或者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一种通俗文化的需求。比如宋明通俗文学,即在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市井文化开始流行,催生了各类通俗文学的出现或发展。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哪怕是在通俗文化极度盛行的时代,诗歌仍然是一种高雅的存在。这种高雅在新时代需要更好地进入大众化语境。在大众文化语境中,诗人、诗歌发生了显著的转化。读者眼中的诗歌和诗人,可以彻底地离开文学理论上的束缚,完全以个体和个人身份出现。虽然诗歌的立场、诗歌的精神、诗歌的语言策略同样还呈现出复杂的特点,但“民间”“消解”“叙事性”等特性在诗歌中凸显,大众更易接受。因此,必须通过各种调适手段,消弭诗歌的认同危机,在同步升华经典化与大众化认同及其实现的基础上,完成诗路文化极化的调适。

三、瓯江山水诗路的文化构建与价值形塑

社会文化或文化价值形塑意义上的诗路,自然是一种基于新时代诗路文化建设的新文化体系的构建,既是基于传统的,又是着眼未来的。在温州文化研究尚待深入的大背景下,瓯江山水诗路建设是难能可贵又恰逢其时的。温州人文底蕴深厚,但受到商品经济社会外显特质的掣肘和冲击,文化挖掘和传承的力度还不够,温州文化的挖掘工作,温州文化研究工程有关瓯江山水诗路建设部分的探索,未来仍需加强。

(一)做好瓯江山水诗的推广普及工作

1.做好诗歌文本的通达转换工作

纵观瓯江山水诗路的诗歌文本,写景寄情或婉转深情,或豪迈不羁,或典雅知性,或洒脱超然,不一而足,文风多样,读来令人油然而生兴会之思、共鸣之感。但如何将这种感觉传递给更多的受众,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当下民众的文化知识修养和阅读鉴赏能力已有较大提升——这也是今天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提高的重要原因,但瓯江山水诗走进普通群众,或许还需要在更为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文本的通达转换工作,如以清新简洁、短小精悍、雅俗共赏的文字呈现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让更多的受众接受之,欣赏之。大众文本甚至读本的编写工作,需要全面开展,力争能够在广大诗歌生发地形成人人能背诗、人人能讲诗的氛围。

2.做好瓯江山水诗读本的编写及其进校园、进课程工作

首先,要做好符合地方教育特点和需求的诗歌读本的编写工作;其次,要通过各级部门的有力推动,做好读本进校园进课程工作。当然,这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完成。一是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做好科普性质的研究工作。一方面,专家学者要有一定的奉獻意识和长远眼光,要坚信有关山水诗路的科普,是更长久培养地方文化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各级主管机构如社科联、科技局等在专项经费、基金项目等建设方面,给予这类课题更多的支持,以更好地激励研究者参与其中。二是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学生的广泛参与。这尤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真正让瓯江山水诗相关乡土读本既能编出来,又能用到位。

(二)分级打造瓯江山水诗文旅景点

1.作为文化景点的建设

诗路文化景点如何建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目前碑亭为主的标记性景点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能成为独立景点的相关诗路地理坐标还不是很多。如温州也仅有诗之岛江心屿是以诗而获誉的。诗路坐标仅作为旅游资源的附庸,实在不利于诗路文化带的建设。因此,景点无论大小,必须十分明确地以诗歌之名建设,并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增设。要特别重视的是,在诗路文化带2035远景规划完成前,应该建成一定数量的景点。在建设时要注意分级打造,在建成后要分级管理,让山水诗文旅景点在文化带上连缀成线,连线成面,最终实现瓯江山水诗文旅景点的点线面分级布局,使广大游客在进入各景点时,都能真正细致入微地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2.作为文化礼堂的建设

文化带如一串串珍珠,在较为重要的明珠式节点,特别是诗歌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大的村镇,可以专门建设类似于文化礼堂的建筑,或者直接与文化礼堂相融合——前提是大量增加诗歌相关内容。浙江的文化礼堂建设开全国风气之先,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建设成果,如温州文化礼堂数量居全省之最,泰顺县是浙江省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县,温州还拥有全省最多的文化礼堂示范乡镇(街道)(12个)、书香文化礼堂(10个)、五星文化礼堂(29个),有诸多经验可循。对接文化礼堂建设,将诗歌文化内容体现在文化礼堂的学教、礼仪、娱乐等各种功能中,有助于激发更多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并在更长远的建设过程中,成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的新文化景点。当然,要真正吸引游客参观体验,还要大力发展文化礼堂内容建设,并用招收实习生、引进志愿者等方式弥补人才短板。

(三)逐步建设山水诗吟诵等品牌活动

1.建设美丽乡镇文化活动普及品牌

美丽乡镇理念,既是参照顶层设计的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也是诗路文化带建设的基本特征。这一普及推广,是针对诗路带沿线村落乡镇的日常生活开展的。首先是抓基层主导力量的建设,要发动更多的民间学者和文史爱好者开展相关组织工作;其次要抓基层主体力量的参与度,简而言之,要解决如何使一个文化水平极低的农民清楚地知道家乡跟诗歌有关,有哪些诗人和诗歌这一基本问题。乡镇一级,要举行农民诗歌节、各类诗歌赛等,让愿意读写诗歌的村民更多接触诗歌,并逐步形成地方文化建设的固定文娱活动。村镇之间还可以竞争开展,扩大各自影响力,然后形成合力。这些是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的短板,尚有待加强。

2.建设IP效应级的对外交流推广品牌

同其他诗路一样,瓯江山水诗路IP众多,打造文旅IP,赋能旅游,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如致力于“IP+文创”,打造诗路旅游文创产品,线路上的城市可以率先将IP文创化。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文创+”是旅游产业近年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文创+产品”“文创+商业”等,都是对旅游产品质量的体验化提升。旅游文创产品本身就一直是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大的价值洼地,瓯江山水诗路建设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失去建设质量的众多优势。文创可以靠后期打造,IP浑然天成,需要得到更多的阐释。简而言之,对外交流的品牌,IP旅游的主题性、形象性、独特性、故事性、引爆性、吸引性、互动性、反馈性、符号性、创新性、系统性及延展性特点,在山水诗路品牌建设中具有先天性优势。IP效应级的品牌,应该是可以形成全国影响乃至国际影响的——这与温州自身“内外兼顾”的社会群体结构特点密切相关。梳理诗路IP,明确打造细则,是可行且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四)不断强化瓯江山水诗路的文化外显

1.更好地实现诗路历史时空再现和情感空间的构建

无论如何融合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归根结底,瓯江山水诗路是一种文学景观。文学景观指经过文人书写的景观,包括山水名胜等自然景观和楼台寺观等人造景观[10]。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看,文学景观点、线、面、群四个层面十分契合当下美丽乡村建设对人文素养的文化底蕴的需求。但是,瓯江山水诗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让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得到更好呈现,是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重点问题。当前,瓯江山水诗路文学地理学意义上的考察实际上已经完成,《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图册》对此已有详细描述。基于此,对历史时空的呈现,要特别突出文学情感空间的构建。文学情感空间,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构筑的人对地的情感关系,有共通性、主观性、交互性三大特点[11]。这三大特点在现实维度,需要于细化再现历史时空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各种文化素养民众的认同感。

2.让新技术手段助力文化带建设

依照《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浙江省“文”字形诗文版图的源点可追溯到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此后的延伸,诸如陆路水运交通、古代诗人主要行迹(包括主线路、支线路、行迹点),以及文化名城名镇、名楼书院、相关文化遗存的分布,需要借助新技术在普及程度上实现留存。例如,对诗路历史景观所属古今行政区划的历时之变进行记录,既可供游客随时查看,也便于研究者共时性分析、历时性考察。同时,信息技术手段也有利于将点状分布的景观关联成群,使景观与周边景物群形成的复杂关系得到更好地呈现。在文学这个相对抽象的文化因素面前,科学地促成瓯江山水诗路情感空间的再现,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究的问题。利用可视化技术,深化文学的人文精神价值研究,可更好实现瓯江山水诗路建设对温州人文精神的提升作用[12]。例如池上楼与五马历史文化街区、玉海楼和瑞安古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景点之间相互关联,形成景观群落等。采用现实和虚拟两种技术,标记景观与景群关系,分析景观群落的文化互生关系。并用附注的形式,将其中具有人文情感的内容以文字、音视频的形式保留下来。总体上说,需要进一步树立大数据思维,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对文学情感空间进行分析和呈现,以在保留温州山水及其诗歌之美,为文化图景立传的基础上,实现温州山水文化的意涵挖掘、文本信息关联、时空信息匹配,真正实现自然与人、历史与现实的深度沟通、交融中,创造性地对瓯江山水诗路文化价值加以利用。

做好上述四点,有利于确保瓯江山水诗路社会文化的内容得以全面呈现,价值得以深度实现,文化层次架构明确显现。要之,基于文学地理形态,呈现文学文本魅力,彰显诗歌文化价值,实现文化经济落地,是瓯江山水诗路社会文化构建的核心任务和基本遵循。只有较大程度实现这些,才能使瓯江山水诗路的文化传承得以实现,文化创新成为可能,文化带功能更加齐备,真正实现《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着力彰显诗路文化的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时代价值,高质量建设‘诗心自在、画境天成,浙学精义、东方意蕴’文化精髓的华夏文明弘扬示范区,在山水与诗情中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圣华,罗时进,陈国灿,等.浙江诗路文化创新的实践路径与时代价值[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7.

[2] 陈凯.瓯江山水诗路的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74-79.

[3]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4:14.

[4] 张一平,张胜南.温州诗歌史(先秦至两宋时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82.

[5] 杨万里.地域文学交流与南宋温州诗歌创作[J].文学与文化,2010(2):62-67.

[6] 李艺.谋划文旅融合 温州点亮瓯江山水诗之路[N].温州日报,2019-05-30(2).

[7] 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

[8] 葉潮.诗歌与文化极化——对诗歌的文化学考察之一[J].零陵师专学报,1990(4):58.

[9] 陈中权.温州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的问题及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3-4.

[10] 邵大为.文学景观历史时空的可视化呈现[N].光明日报,2020-07-06(13).

[11] 汪超.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N].光明日报,2020-07-06(13).

[12] 陈凯.瓯江山水诗路与温州人文精神[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103-108.

(责任编辑:陈贤文  麻小珍)

3427501908218

猜你喜欢社会文化温州好玩的温州乐园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16期)2020-04-20温州:设立“温州民营企业家节”浙江人大(2019年3期)2019-06-22试论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西部论丛(2019年2期)2019-01-17英国历史上茶香渐浓的一页智富时代(2018年6期)2018-08-06英国历史上茶香渐浓的一页智富时代(2018年6期)2018-08-06探究新闻编辑社会文化的构建魅力中国(2017年25期)2017-09-14论社会文化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风格的关系及风格冲突文教资料(2016年32期)2017-02-24温州模式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41期)2016-10-28人文教育在专业课上的体现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4期)2015-12-10“民营制造业之都”的“跑路”效应中国商人(2011年10期)2011-11-21

推荐访问:瓯江 路径 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