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关系辨析及现实旨归

2022-07-29 18:56:02公文范文
张爱艾摘要: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基本适应、阶级之间不

张爱艾

摘 要: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基本适应、阶级之间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前提下,基于人民需要与物质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根本矛盾的阶段化、具体化认识,实现了社会根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从分化到同一的发展。这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启示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由此决定的基本路线的不变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界定的前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性”价值立场的深化与发展以及对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客观认知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史;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人民性;百年历程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6-0009-06

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1]社会主要矛盾为何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发展中大国地位不变之间的关系为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解读等诸多方面均需要持续深入研究。本文拟系统梳理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探索,厘清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俱进的认识,并从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辨析出发,来解析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一、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梳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探索,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价值立场,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光芒。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以来)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五次转变:从建党到“九一八”事变前夕(1919—1931年),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依次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列强和军阀之间的矛盾、人民大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在十四年抗战时期(1931—1945年),在第三次“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始终坚持“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人民大众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三次转变: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存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两种基本矛盾;中共八大(1956年)指出,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出现了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偏离。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第四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是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转变。这一重大的政治判断,就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深刻理解这一新的判断?怎样帮助我们在建党百年之际正确把握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视域看社会主要矛盾

从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动力的总结中,概括出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在于新的世界观——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写道:“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5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56。实践之于人类社会有着本体性的意义,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实践活动组成的,正是在最具有基础性意义的物质生产实践中,马克思揭示出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

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实践,逻辑起点在于“现实的个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为本原的矛盾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满足人所需要而从事各种生产实践活动之间的矛盾。社会根本矛盾之中,孕育着为解决根本矛盾而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哲学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有深刻的解剖逻辑,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与发展是内含于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这对根本矛盾之中的,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矛盾,具有本原性地位,而社会基本矛盾则是内含于其中的中观层面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会有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包含各种具体的冲突和斗争,由此社会的具体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社会根本矛盾及社会基本矛盾处于一个绝对斗争性与相对同一性辩证关系的发展之中。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这对矛盾也是绝对变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历史发展中,许多具体矛盾的存在(社会基本矛盾会表现为多元化的具体矛盾)会形成社会具体矛盾的结构群,在社会具体矛盾的结构群中,社会主要矛盾指的是具体矛盾中起主导地位的矛盾。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4]340。由此可见,社会主要矛盾指的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体矛盾横向结构中起主导性作用的矛盾,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主要矛盾的影响。而社会历史的纵向发展,不是一个因素的作用结果,而是若干具体矛盾相互作用并导致结构性变动,进而影响纵向发展的结果,而在所有具体矛盾中,又有社会主要矛盾来规定和影响着其他具体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从社会形态的矛盾群来看,“现实的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最基础性的根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建立社会历史根本矛盾基础之上的第二层次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各个社会历史形态中又体现为第三层次各种具体的社会矛盾;在社会具体矛盾的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确实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各自所回应的问题不一样,社会基本矛盾回应的是社会根本矛盾在社会中观结构层面和社会动力层面的表现,而社会主要矛盾回应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具体矛盾横向结构中谁起主导性作用的问题。

三、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视域看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视域中的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存在,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本体是“现实的个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前提。人的生存需要,尤其是吃穿住行的需要是物质生产产生的源泉,由此为满足“现实的个人”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力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由此也形成了第一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存在,体现为一切社会的共有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剖面结构。马克思通过把丰富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归结于“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这一本体,就将生产关系置于所有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又将生产关系这一交往形式归结为生产力,从而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的相对稳定性视为一切社会形态的剖面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也是一切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的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5]马克思立足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从而将社会的经济形态的演变划分为几个大的时代。

综上所述,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人,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又内含了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共有的普遍性矛盾,马克思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看成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绝对斗争性是推进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对稳定性则是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标志,进而成为社会形态剖面结构的基础。

(二)矛盾的特殊性视域中的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首先体现在矛盾性质的特殊及由此带来的解决方式的特殊。社会主要矛盾到底是属于敌我之间的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是由社会根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及具体的国情、世情来决定的。我国在1956年以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偏差也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体现为矛盾纵向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体現。社会基本矛盾是存在于一切社会的共有的普遍性矛盾,既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之中。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又存在着矛盾的阶段性问题。而由社会根本矛盾与基本矛盾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具体矛盾的阶段性则集中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历史时代下的特殊性表现。正如毛泽东所说:“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没有变化……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6]314

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为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具体矛盾横向结构中起主导性的矛盾。毛泽东说过:“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6]315主要矛盾指的是具体矛盾中起主导地位的矛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体矛盾是多元化、结构性存在的。而社会具体矛盾的横向结构中起主导性作用的矛盾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在社会根本矛盾基础之上抽象出来的普遍性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矛盾。两者的辩证关系在于:作为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具体矛盾和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普遍性的具体体现,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相互转化;社会基本矛盾是存在于社会具体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变化之中,社会具体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存在与变化又体现出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而社会具体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存在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四、从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看社会主要矛盾

(一)变与不变的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既是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也是对社会动力的认识,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若干特殊的具体形态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性矛盾,就普遍性本身而言是抽象的、不变的。其变化是这一普遍性矛盾的具体化,即具体矛盾。比如,通过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的紧张、冲突、阶级阶层矛盾、文化的分化、斗争与交融、制度的变迁来折射社会基本矛盾四对范畴之间的紧张与调适关系。正如艾四林教授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和剖析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基本矛盾,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相互作用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之中,是社会发展的动力。”[7]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存在普遍性。

社会主要矛盾作为社会矛盾的具体化和特殊性表现,不仅体现了矛盾性质和解决方式的特殊性,还体现在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导地位的主要矛盾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性不仅意味着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历史形态中,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不同;也意味着在同一性质的社会历史形态中,社会主要矛盾会因为阶段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变化。刘同舫教授指出:“不能将基本矛盾的不变性强加于主要矛盾之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必然伴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变。”[8]

(二)中立性与价值性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历史结构之中,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其中立性的特点。正因如此,马克思和列宁才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理解为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在封建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灭亡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本身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人类社会历史创造了强大的生产力,这为人类社会的解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两个绝不会”与《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的辩证认识都体现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的普遍性和中立性特点。从社会基本矛盾具体化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发展到社会主要矛盾这个阶段的时候,就有了价值判断的立场问题了。比如马克思既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性,又谈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基于社会基本矛盾基本适应,以及社会性质是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之上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决定了人民内部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社会具体矛盾不是通过根本对立的阶级冲突来体现,社会主要矛盾也呈现出与社会根本矛盾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同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判断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阶级立场与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全局的立场与发展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对客观实际阶段性变化的理性认知,是基于人民需要与物质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之间的根本矛盾的阶段化、具体化认识,实现了社会根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从分化到同一的发展。

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旨归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论路线,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对社会主義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执政使命认识的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由此决定的基本路线的不变

对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国内学者大都从阶段性质变的角度来理解的。比如逄锦聚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崭新的阶段。”[9]

这个认识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但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要强调的是,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特殊性的价值认知基础上的。正如前文论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之所以出现了向社会根本矛盾的回归同一,其主要原因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基本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阶层关系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社会的阶级对抗和斗争。所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为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表明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其他社会制度,而这个社会制度的属性恰恰是决定社会主要矛盾性质的重要因素,其次也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需要改革、发展等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和具体矛盾。而这个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社会具体矛盾结构中存在着起主导性作用的社会主要矛盾,正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及由此决定的基本路线,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界定的前提与条件。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性”价值立场的深化与发展

前文论述到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与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全局的立场与发展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对客观实际阶段性变化的理性认知。这个可以从中国的历史逻辑中得到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现在对人民的安全权、独立自主权的认知,具体表现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独立”与广大的工农反帝、反封建、反压迫、追求自由平等权利,由此形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大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对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认知判断。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人民需要”的关注,由此形成了:“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0]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体现在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后对“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重新认知与界定。邓小平亲自指导起草并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更加完整的论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1]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还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拓展性认知与界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定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的继承与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的前提下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根本矛盾的同一复归,体现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解决方式是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改革,解决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客观认知

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处于总体适应与基本适应的前提下,社会具体矛盾在不断变化,社会具体矛盾的发展与变化折射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调整与发展。而各个具体矛盾在社会具体矛盾结构中的权重不断变化,由此带来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吴忠民教授曾指出:“在种种社会力量中,各自的‘权重’不尽相同,因而各自的社会影响力差别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就是从社会力量的‘权重’角度来分析社会矛盾的。”[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各种社会力量、社会具体矛盾整个力量对比结构中不断地调整与作用,而在这些具体矛盾中,“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对矛盾的“权重”最大,能对其他社会具体矛盾起到主导性作用,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客观认知,这具体体现在:生产力层面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总体性落后到新时代的结构性不平衡。为此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需要—分工—所有制—分配的深度变革,从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层面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道路的前提下,更好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生产力的深入发展与结构性调整,从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上层建筑层面则通过主动的变革与调整,以不断地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服务。由此可见,“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阶段性变化。

六、结语

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党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方略,着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具体矛盾的变化与发展,进而进一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根本矛盾,实现两者的同一复归。通过解决生产的横向结构性不平衡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使得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社会实践的根本矛盾不断地解决与发展,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价值立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光芒。

注:本文入选“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艾四林,康沛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13-18.

[8]刘同舫.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背后的必然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7,(6)47-52.

[9]逄锦聚.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J].经济研究,2017,(11):20-22.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14.

[11]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选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53-554.

[12]吴忠民.社会力量对比结构对社会矛盾的影响[M].人文杂志,2016,(3):100-106.

An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China’s Social Basic Contradictions

and Main Contradictions in the Centu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ZHANG Aiai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Abstract:After the party was founded a century ag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s based on the basic adaptation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absence of fundamental interest antagonisms between classe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the mode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the superstructure determined thereby. The staged and concrete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s has realized the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from differentiation to identity.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lies i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the invariability of the basic line determined by this are the premise of defining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The changes in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are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eople’s nature” value position and the objective cogn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and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people; centennial course

編辑:邹蕊

3755500338202

猜你喜欢人民性试论大别山精神中的人民性时代人物(2020年27期)2020-12-0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电视剧创作导向人民论坛(2020年21期)2020-08-13毛泽东卫生防疫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启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2期)2020-05-06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前线(2019年5期)2019-07-09浅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创新实践新丝路(下旬)(2019年1期)2019-05-14论中国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多维特征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3期)2018-05-14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红旗文稿(2016年19期)2016-11-19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当代贵州(2016年17期)2016-06-14延安散文的“中国表达”西部学刊(2015年9期)2015-10-09从《非诚勿扰》看冯氏平民喜剧之路电影文学(2009年21期)2009-04-19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主要矛盾 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