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民办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研究

2022-08-05 14:00:10公文范文
周静郭玉针唐晨阳[摘     要] 家庭条件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一直以来都是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关键性

周静 郭玉针 唐晨阳

[摘           要]  家庭条件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一直以来都是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关键性的一部分,与学生自身、家庭息息相关,也是社会能否实现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近年来学生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贫困生认定难、育人模式单一等问题。以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为例,主要研究民办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8-0037-03

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各项资助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精准脱贫,以便贫困家庭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防止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以此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民办高校资助育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并创造教育公平的环境,这对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现今,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重视,完善资助育人制度、优化资助育人体系、提升资助育人水平成为学生工作发展的着力点和创新点。本文结合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民办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资助育人的概况

(一)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家庭贫困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惠,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培贤学院”)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办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奖助学金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临时特殊困难补助管理办法》《资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生源地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实施与管理办法》等九个制度。基于国家奖助学金的评估、明确各种校内奖助学金补助、给予学费优惠等不同渠道,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爱示人、以情动人,关心学生的疾苦,为学生利益提供保障,以便学生享受更多实惠,以此加强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二)经费扶持

培贤学院积极推进爱心育人工程,完善奖、贷、补、助、减、扶的多元化资助工作体系。2020年,学院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3047人,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1720人、突发事件引起特殊困难学生49人、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1278人、孤儿学生14人、单亲学生96人,涉及资助业务资金约7662.39万元。学院基于政策规定的标准直接将所有收入规模的5%(501.46万元)使用在帮助贫困学生上面。其中用于奖励优秀贫困学子、贫困生学费补助等列支约476.59万元,结余资金占计提资金的4.96%,没有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三)组织建设

培贤学院积极贯彻学习上级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强化资助工作责任担当,扎实推进资助工作落实。學院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6名,明确分工,责任到岗。每学期进行专门的资助工作专题培训,频率大概维持在1~2次,资助宣传活动当中,其中学生参与率接近90%,将学生资助工作直接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二、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比例偏高,专项经费匹配不足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民办高校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办学使用的经费基本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是保障学校顺利建设、发展、运营的必要条件。受办学资金与办学环境的限制,民办高校入学要求相对较低,当就读民办高校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时,大量家庭贫困的学生即使面对要负担高额学费的问题,也依然会选择就读,最后导致民办高校生源中大部分为农村学生,其中,贫困生比重更大。加之除国家各级奖助学金之外,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未能按规定从学费收入中提取5%的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工作,学校其他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匮乏,缺乏开展多样化多渠道资助育人活动的基础条件。

(二)人员配备不齐全,工作效率不尽如人意

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特有的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问题同样体现在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当中。在缺乏国家政策扶持的前提下,民办高校教师人员矛盾重重,这在资助育人活动当中较为突出。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在设立资助管理中心时往往不能按照资助育人工作实际需求配齐专职人员,普遍不能满足奖、助、贷、勤、补等日常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同时开展的需求。同时,作为资助工作落实主体的辅导员队伍存在明显的人员流动性大、数量明显不足、对资助政策理解不到位、工作流程不熟练、工作过程不细致、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使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不尽如人意。

(三)资助育人模式单一,实际效果不理想

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是按照上级文件开展资助政策宣传活动的要求,以简单的政策海报宣传、资助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传统形式落实资助育人活动,资助育人的其他形式主题活动极少,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未能有效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实际育人效果不理想。

(四)资助育人制度不健全,管理过程不规范

国家构建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则是为了保证教育公平,以便大量家庭贫困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脱离贫困现状。在目前的高校资助机制中,资助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缺乏相应的保障,民办高校在进行后续的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并未构建良好的自主工作监督制度,也缺乏相应的处罚制度以及回访制度。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贫困生认定程序、评定细则、奖助学金发放、校内外资助项目管理及勤工助学岗位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致使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部分得不到有效落实。

(五)数据采集不科学,认定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匹配

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先对家庭条件贫困的学生进行准确定位。现阶段,高校家庭贫困学生的认定识别大多数是通过学生提供贫困资料加以验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全国各省份贫困数据不共享,各地经济情况存在差异,很难确定省外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匹配、认定等级不准确、无法做到精准资助等问题时有发生。

(六)工作过程重“资助”轻“育人”

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经济资助,还应该重视让学生得到精神资助。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是过于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帮扶,造成一种只要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就是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错误解读。由于大多数需要资助的学生在心理层面普遍有较强的自卑感和较低的自我认同感,相较一般学生心理较为脆弱,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诚信和励志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较差,忽视心理方面的疏导,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独立自强、积极进取、奋勇拼搏精神的培养,资助育人工作整体呈现出重“资助”而轻“育人”的情况。

三、资助育人模式改进建议

(一)规范办学,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快提高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加强资助育人专项工作的领导统筹,不断加强内涵建设,逐步提升民办高校知名度,从而改善学生来源结构。同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足额提取资助工作专项经费并规范使用,提高专项经费使用效率,扫除影响开展多样化、全方位资助育人活动的各项障碍,进而为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基础保障条件,促进民办高校资助育人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资助工作队伍权益保障机制

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关系到工作成效的好坏,保障好民办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相关权益是提高他们工作稳定性的关键。例如民办高校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在任职期内原则上不做工作岗位调整,若确实需调整工作岗位需要征求其主管领导和人事处同意,对他们的考核由本部门领导、分管领导和人事处共同执行;同时资助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应低于同职级行政人员,坚决落实国家与地方规定的相关辅导员岗位津贴制度,建立健全辅导员“双线”晋升办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争取做到“三个留人”(即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全力打造“两高一专”(即高素质、高效率、专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保障资助工作队伍的各项权益,从而提高民办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效率。

(三)丰富育人活动载体,创新育人活动形式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除了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规定动作”之外,还应该创新“自选动作”方式方法,如帮扶贫困学生创新创业、开展扶贫志愿者三下乡、关爱贫困留守老人儿童活动等,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强不息、励志成才。

(四)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工作体制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资助工作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定经得起质疑、经得起考验的各项资助评定政策,坚决保证资助评定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为提升资助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对评定过程的监督、评定结果的反复核验,保证资助育人政策惠及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做到“应助皆助”。

(五)建立统一数据采集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壁垒

探索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统一标准、方式和方法,将传统的线下认定与线上认定相结合,实现学生、学校、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同时,打破跨地区、跨部门、跨学校的信息孤岛壁垒,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一次认定、多点互通”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优势,推动资助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一体化,努力缩小认定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等级认定的准确度,做到精准认定、精准决策、精准资助。

(六)“资助”与“育人”要两手抓、双重视

资助育人的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在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使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想要推动学生资助工作的良好发展,需要重视思政教育发展。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不能放松对资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助困与自强”“助困与育人”的培养路径。以感恩、责任、励志等主題教育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恩意识,以此提升学生的奋斗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持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最后达到全方位发展的育人目标。

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学生立志成才、家庭幸福美满、学校良好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当对其高度重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办学实际积极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创新改革、实践运用,才能切实帮助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他们创造美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促进他们在逆境和磨砺中成长成才,从而最终达到全方位发展的培养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13).

[2]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王琳.高校资助育人与立德树人关系初探[J].魅力中国,2018(33).

[4]王贤芳.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5]汪璐.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一些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5).

[6]成诺.“三全育人”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实践路径探索[J].文存阅刊,2020(8).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资助民办高校困难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1期)2022-01-26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商业文化(2020年23期)2020-12-11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知识文库(2019年3期)2019-06-11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中国知识产权(2018年11期)2018-11-29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中国知识产权(2018年10期)2018-11-02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知识文库(2018年20期)2018-05-14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12期)2017-10-23选择困难症治疗仪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3期)2017-06-30选择困难症儿童故事画报(2017年3期)2017-05-26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中国知识产权(2017年5期)2017-05-25

推荐访问:育人 资助 民办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