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文范文

中国传统艺术在数字技术中的融合新生

2022-08-21 12:42:03公文范文
叶辰羚丁俊珺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中作品的展示形态,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媒体

叶辰羚 丁俊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中作品的展示形态,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诠释我国古代璀璨文化。该展通过科技、文化、艺术的跨界联合,创新展品形式,展现了我国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使传统艺术精粹在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中获得新生。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
数字技术;
融合;
创新

传统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艺术展是传播我国艺术文化的使者。大部分中国艺术主题展都是以静态形式展出的,观者参观展览的体验感较为单一,展品与观众间缺少互动。显然,这种逛展形式已不足以吸引当代社会群体。艺术主题展迫切需要对作品的展示方式进行创新。在数字技术日趋成熟及表现媒介多样化的今天,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展示方式将会在今后的艺术展设计、排布过程中纳入备选,成为艺术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年來,传统艺术的创新展出案例不断涌现,如2021年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该展由“展卷”“观山”“游云”“浴马”“赏花”“入宴”“时趣”等7个展区组成,甄选了《石渠宝笈》中最具代表性的书画作品,与混合现实(MR)、全息多媒体、AI智能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活化”了传统艺术。该展凭借多元的视觉呈现手法、精彩的感应空间、沉浸式参展体验赢得了观者的喜爱,成为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结合的创新特色展览。观者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徜徉于千年中华艺术的时空,获得古人所传递的美学思维能量及精神愉悦享受。以该展为例,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展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传统艺术文化迎来了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新纪元。

一、数字化展览的多元视觉呈现

视觉是人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神经感觉,也是观者认知过程的最前端,好的视觉艺术设计,是辅助观者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与信息的关键,也能使观者与作品产生内在的精神联结,进而产生兴奋感与陶醉感。以往,传统书画展作品多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观者在展程中多会有耗时长、磨精力的感受。一方面,单一的视觉呈现难免造成视觉疲劳且容易产生乏味的体验,影响观者情绪;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具有审美能力,但并非所有观者都具备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三言两语概括展品的简介标签过于照本宣科,走出展厅,部分观众对于展品的印象多是模糊的,更别提思考作品内涵。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恰好可以使传统艺术展走出这种困境。合理的信息策划,使静态作品与不同的媒介结合,最终得以展示,这样的艺术传达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基于这样的认知,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在多个展区利用不同的媒介与数字技术融合,成功地赋予观者“沉浸式观展体验”。

(一)静态精粹的形动再造

一部同时具有漫画与动画形式的作品,多数观众会选择动画形式,也许这就是策展团队将静态古画进行动态技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动态描绘一直是当下艺术作品展所追求的绘画作品展示形式,而数字技术正是实现这一形式的有力手段。静态作品在编码制作后,经过MR混合现实技术的处理,便可以动态全息影像的形式,越出传统的玻璃展柜,展现在观众面前。观者只需佩戴视觉显示设备,通过目视跟踪运动,就能欣赏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如“展卷区”的《挥扇仕女图》,画中每位仕女的行为都有单独呈现,观众可以细细品味绢本中不同人物的衣着饰物与神态动作,从画卷起首妃子手执团扇的慵懒闲暇到尾端妇人的端庄娴雅、蹙眉远眺,贵族妇女的日常活动场景“跃然纸上”,观众对周昉笔下写实的盛唐气象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利用全息影像将静态作品动态化的展出形式,为传统艺术的传播增添了活力,成为数字技术在传统艺术展览中创新的关键表现形式。

(二)山河美景的自然变化

作品的“沉浸式体验”已受到众多艺术家的青睐。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及艺术团队在创作中采用“沉浸式体验”的艺术手法,使观众步入新视野、新视听、新媒体的陈展空间。这种互动体验方式借由科技,实现了作品与传播媒介的拓展和多元融合,增强了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力。传统山水画是自然意境的抒情诗,村居点缀山峦,群峰秀起。当静态绢本里的山水开始流动,世界变得斗转星移,观众乘着画中飞鸟视角变得开阔或静静泛舟而行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以展厅“观山区”为例,该区的《千里江山图》便使用了数字立体影像技术,再现了王希孟笔下的壮阔宋景,图2表现了六边形幕墙暗室中一场视觉空间关系的感受实践,镜中延伸的虚幻空间诱发观众思考“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的中国传统宇宙观。作品中的部分景致被立体动态化,渲染、衔接出二维平面转三维立体的自然场景,终端通过数据编程,从原画中衍生出气象的转变过程与一日时辰的光影变化,加之展厅中屏幕与镜面交错编排的组合空间,使观者在走入展厅时,无论面朝何方,都可以览全三面幕墙呈现的动态画面,在镜面映射作用下放大观者的观察视角,强化浸入式视觉体验。

展览中具有与上文展区相同特色的还有数字化构成的“赏花区”,这是一块将多幅传统花鸟作品信息集中分析再解构生成的数字化展厅。“花”元素运用设计思维中,根据“点、线、面”三者的递进逻辑,纷繁而有序地重构花卉从播种到生长,再到盛开后重生的生命演变过程,营造草木繁盛、花团锦簇的画面感与层次感。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既能看出数字技术在时空上打破了赏花的固有时效性,呈现了数码艺术作品抽象节奏编排的创作可能,打造精致作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又透过数字动画演绎生命狂欢,在心理层面唤起观众对古人笔下花卉生命的情感共鸣,引发观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三)虚实布景的装置应用

空间装置设计是沉浸式观展打造身临其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限的空间中对装置进行编排,具象立体化作品画面中的元素,可加强沉浸式体验效果。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书画展示组组长王博就曾在展览空间设计中提出“中华传统美学观,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交融要媒介传达出特有心境,将技法、布局融汇于展览设计”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营造意境”。作品《浴马图》的数字活化与实景造型结合设计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该作品通过数字影像投影技术,将画面中流动的溪水与静置的真实园林造景相结合,让观者通过视觉上的感知过渡到肌理质感,又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将作品中的人物按入池、洗浴、出池的顺序立体呈现出来,使观者在踏入展区的同时,也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无缝衔接起画面与观众的“有我之境”。观众漫步在荧光投影的虚拟河岸上,身边经过的是一位位等比现实人物高度的宫廷马倌,待到踏出展区的茵茵绿地才是携马同游的梦醒时分。这种虚实结合的布景,使观者在思维上得以整合视觉逻辑所传递的信息,从而调动审美情绪,感知展览作品的整体美学内涵,最终达到利用数字技术表现中国画空间氛围意识的目的。

二、数字化展览的创意交互体验

如果说沉浸式体验是数字技术创新展览形式的基础,那么交互技术的应用则给作品展示形式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给作品内容叙事带来更多的切入点。交互环节的设计,深化了沉浸式体验的效果。观众由于与展览内容产生了互动,在行动体验上对展览作品的创作就有了主观的“实践”。人们亲历现场参观展览,触摸展览中的交互实体,全身的感官都被调动,就是一个把“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当交互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时,观者便可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调动自身多感官,协同理解、欣赏、赞美中国传统美学造诣,打破了以往枯燥无味的逛展形式,使作品的具象表现力更鲜活。

(一)穿越时空的生活体验

观者在数字交互的舞台上,既是参与者,也是创作者。以故宫《石渠宝笈》策展团队利用影像结合AI智能面部识别技术着手设计《韩熙载夜宴图》的“入宴”体验为例,这种代入式角色的转换催生出传统作品与现代观众之间更加极致的互动。其将五扇屏风装置组成了一个环绕式空间,主屏由真实演员再现弹丝吹竹、轻歌艳舞、主客杂糅的欢宴场景;
其余四扇屏风则展现了画卷中精彩的人物组合,并以此作为交互的基底。观众轻触屏幕画面,屏幕便跳转至角色选择界面,对应选择的角色进行面容信息采集,再将拍摄到的观者面部数据融入所选人物形象,促成第二纬度的“入宴”。

对于传统作品的这般交互解读,打破了平面式阅读的枯燥模式,营造了由身体步入物理空间再到虚拟入画的互动,从而使观者掌握了穿越体验古代宴会的钥匙,趣味图像的生成也方便观者在社交平台上更广泛地传播中国传统艺术信息,适应当前“复古”审美的风潮,满足人们对中华美学的精神需求。数字技术重新编码传统作品的互动体验,从细微处积累铸造“中国符号”,并以“人入画境,更生此心”的方式激起观者心中的民族认同感,在整体设计理念上贴合科技、艺术、文化相融合的策展初衷。

(二)古代运动精神的互动传承

交互体验是传递精神感受的桥梁,艺术值得体验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日本策展人佐藤卓在接受展览空间设计采访时曾给出“展览是调动全身感官的媒介”的回答。人的身体里隐藏着细腻而敏感的神经,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童,都有对新奇事物的探索欲,从触摸到移动,当观者与实体媒介接触时,对事物的认知兴趣就被激活了,现实世界与虚拟意境的边界感被消解,这是解读艺术作品精神内涵的有效实践。

在《石渠宝笈》数字艺术展“时趣区”的展示中,十二幅以时节顺序描绘的后宫嫔妃生活图卷环绕展区。其中,“二月杨柳荡千”被策展团队选为《月曼清游图》的数字化创作主体,他们将作品中的秋千转译成可交互装置,以秋千的运动轨迹为媒介推动画面变化,通过同步秋千摆动的幅度,使画面呈现出相应的场景,配合节奏舒缓的白噪音,将作品中描绘的情感直接反馈给秋千上的观者,让观者在多重感知交互中通过媒介装置同步体验古人的日常活动,从而使其体验到时空转换的趣味以及与古人时令游玩妙趣的视觉包裹感。步入展区另一端,投壶、蹴鞠等多变的项目设置也在展览空间中起到分流作用,观众的参观路线变得灵活,观众在互动中对画面形成深刻的动态记忆,通过图画游戏让观众领略中国传统运动的魅力。数字技术通过让观众与传统艺术之间产生交互体验,解码了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引导参观者思考作品,进而对传统艺术形成一定认知。

三、结语

传统静态艺术作品展摆脱了枯燥平淡的展示形态,转变为趣味、人性的呈现姿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并普及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从故宫《石渠宝笈》数字艺术展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数字技术对展览形式的改变和优化,其试图颠覆既有的框架来探索跨领域的技术合作,在观者与传统艺术作品之间搭建的互动桥梁,有助于观者更深入地梳理创作者的思维并理解作品的美学构筑。考虑到数字技术给传统展览带来的创新突破,利用数字技术“活化”作品内容将成为展覽设计的重要形式。

作者简介

叶辰羚,2000年生,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州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通讯作者:丁俊珺,1987年生,女,汉族,福建晋江人,福州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思怡.《多感知博物馆:基于触摸、声音、嗅味、空间与记忆的跨学科视野》—突破博物馆传统展陈设计的新理念[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6):437-438.

[2]空间与陈设编辑室.宫·展记 从王希孟到赵孟[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

[3]蒋旎.媒介创新与融合:由科技催生的艺术全域化创作走向[J].南京艺术学报,2021(3):207-210.

[4]李剑,李栋宁.虚拟现实艺术的美学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4):169-172.

[5]付阳.沉浸式展览中由编码与译码形成的多极视觉逻辑探究[J].美术大观,2021(6):142-146.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融合创新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求知导刊(2022年5期)2022-05-23刚柔并济小资CHIC!ELEGANCE(2021年12期)2021-04-19破次元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4期)2019-08-15融椅设计(2019年8期)2019-05-2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统计工作创新相关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年6期)2018-04-26基于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年4期)2017-10-20语文教学的活力魅力中国(2016年33期)2017-05-24浅论数字技术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办公室业务(2017年2期)2017-04-08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探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5期)2017-03-16关于电气自动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及创新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 融合 新生